乾隆命令刘墉跳河自杀,刘墉半柱香后回来对乾隆说了句话,乾隆立即改变主意,为什么?

瓜太郎


话说乾隆文治武功,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他也就闲得慌,一日他与和坤出去闲逛,碰到了刘墉。

和坤见到刘墉,直翻白眼,因为刘墉让他官降一级,损失了不少银子。乾隆一见到刘墉这个驼背臣子,却乐了,他知道刘墉向来忠心耿耿,而且颇为机智,敢做敢为,上次他就狠狠教训了和坤。

乾隆花十万两银子,命和坤修一条御道,和坤中饱私囊,偷工减料,只将御道翻个新,弄了个豆腐渣工程,还美名其曰尽心尽力,提前完工。

刘墉看不过眼,上朝的时候,将官服反穿,乾隆问,为何爱卿将官服反穿呀?

刘墉说,有人敢胆将御道翻个新就交差,我为什么就不能将官服反穿呀?乾隆立马追查和坤,官降一级,还让他自掏腰包,将御道修得更加豪华美观。

和坤对此一直耿耿于怀,对乾隆说:“皇上,反正咱们闲得慌,刘墉以机智著称,何不逗逗他,取一下子乐子?”

乾隆心想,明明是你和坤想出一口气,但也罢,反正也是闲着,就考考刘墉,看他这次如何机智应对。

于是,乾隆对刘墉说:“爱卿呀,父要子亡,子若不亡,谓之何?”

刘墉一听,知道皇上给自己找茬来了,便正常回答说:“此乃谓之不孝。”

乾隆继续说:“君要臣死,臣若不死,又谓之何呀?”

刘墉听完,知道了乾隆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回答说:“此乃谓之不忠。”

乾隆哈哈大笑说:“朕为君,爱卿为臣,朕要你去死。”

刘墉故作惊讶地说:“啊?好吧,臣谨遵圣谕,那臣就去死。”说完,站着不动了。

乾隆看刘墉站着不动,诧异地问:“朕要你去死,你怎么不去死,站在这里不动是什么意思?”

刘墉说:“臣在候旨。”

乾隆说:“朕不是下旨令你去死了吗?你还候什么旨?”

刘墉故作悲伤地说:“皇上要臣死,可没有下旨让臣怎么死啊!”

乾隆更乐了,看见前面有一条河,对刘墉说:“那你就到前面跳河而死吧。”

刘墉听罢,甚是“悲壮”地走向河道。而旁边的和坤在偷偷地乐着,看你刘墉这次能如何应对,应对不好,误了性命。

刘墉到了河边,却也没有跳河,只往河里瞧了又瞧,时不时倾着耳朵,似在听人讲话,然后又在说着话,似在与人对话。

大概半柱香的时间,刘墉跑回到了乾隆面前。和坤问:“你胆敢违背圣旨,竟然不去死,这是欺君之罪,朕要取你人头!”

刘墉声泪俱下地说:“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但刚才,臣在河边,看见了河里面的屈原,他与臣说了一番话,他让我回来问清楚一些事情,然后再死也不迟。”

乾隆见刘墉睁眼说瞎话,心里也偷偷乐了,反正不是真要他死,俗话说,演戏演全套,于是故作严肃地说:“真是活见鬼,屈原对你说了什么呀?”

和坤听完刘墉的话,却急了,河里怎么可能有屈原在,于是抢先说:“河里怎么可能有屈原,刘墉你这是欺骗皇上,理应问斩!”

刘墉不慌不忙地说:“和大人,河里真有屈原,不信你跳进河里,试试看有没有?”这下和坤闭嘴了,他哪能去跳河的?

刘墉转而对乾隆说:“屈原对我说,他在世时,碰到的是昏君楚怀王,报国无望,于是只能跳河自尽,难道现在你也是碰到了昏君,来这里自尽?他让我先回来问清楚皇上,若是昏君,我再去跳河。”

说完,刘墉转身问和坤:“和大人,你觉得皇上是昏君还是明君?”

和坤气急败坏,哪敢说乾隆是昏君呀,于是只能说:“皇上当然是千古明君,日月可鉴,山河可证。”

刘墉听毕,再问乾隆:“皇上认为自己是明君还是昏君?”

乾隆乐得快叉气,洋洋得意,但又只能认真地说:“朕自然是明君,文治武功,政通人和,国泰民安,河清海晏,天下人有目共睹。”

刘墉趁机说:“既然是明君,臣还须平白无故地去跳河不?”

乾隆哈哈大笑说:“爱卿果然机智,朕是明君,今免你不死,罚和大人出钱,咱君臣仨人一起喝酒去!”铁公鸡和坤,这次又亏了一回。


我就是竹韵


有一次,刘墉让乾隆吃了一个不少的瘪,要知道,乾隆是皇帝,让皇帝生气,后果是很严重的,不过刘墉觉得自己是对的,还是坚持去做的。

乾隆生气的说:刘墉,你以为你很聪明吗?那你可听过,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句话吗?

刘墉一听,心里也是吓一跳,但是还是得硬着头皮说:臣知道,臣知道,您要我死,我不得不死嘛。

乾隆说:那行吧,我让你去跳河,你领旨吧!

刘墉倒退着出去了,他也没料到乾隆会这么生气,让自己去跳河,这下该怎么办,刘墉一直在想,有了!他有一个好办法。

他跑到家里,然后跳进了自家的池塘,过了几秒,又立马上来了,衣服都湿了,也不小心呛了几口水,样子也是蛮狼狈的。

恩,这样子行了。

其实呀,乾隆那边也后悔了,他知道刘墉是个忠臣,也是为了大清朝,可是他刚才确实是气,而且皇帝说的话,是不能追回的,刘墉该不会真的去跳河了?

正当乾隆还在想呢,刘墉又回来了。

乾隆心里暗喜,但是他不动生色的说:刘墉,你怎么回来了?你敢违君命?

刘墉说:我呀,我在河里遇到了一个人,他让我回来了。

乾隆说:谁呀?

刘墉说:春秋的屈原呀,他碰到我,他好奇的问,你怎么也来跳河了呀?难道你也碰到了一个昏君吗?我一想,这样不对,我死不要紧,那皇上,岂不是变成了逼死忠臣的昏君,这个可不行,这不,我就回来了,证明您不是昏君。

乾隆哈哈大笑!还赏了刘墉丝绸一百匹,白银一千两。


历史简单说


刘墉,是百姓口中的平民宰相,一身罗锅背在身上,曾经被和珅取笑,结果被一句“胸藏治国方略,背负万卷诗书”噎个半死。乾隆也喜欢这两个臣子斗嘴,自个儿也常常参与进去,帮和珅出气,顺带给点刘墉点颜色看看,别把皇上不当领导,我这个皇帝也是个风流倜傥,诗书五经略懂的大才子好不?所以有一天,乾隆就命刘墉跳河了。

1、

三人出游,和珅一路嘀嘀咕咕,眼神儿瞄着刘罗锅跟个小媳妇似的,乾隆就觉得奇怪问道:“和二,你这是做啥子呢?”

和珅说:“刘大人学识渊博,就是有点小气!”

刘罗锅看了一眼和珅说:“我小气又怎么了?又不上你家端碗吃饭!”

乾隆好奇问道:“刘墉怎么就小气了?”

“皇上您想呀,咱三人一起出行,没有千回也有百回了吧?这刘大人一到结帐就上厕所,一到喝茶就买单,饭钱都是我掏,这不是小气是什么?”

乾隆一思索,还真是的,自己这个皇帝都掏过几次银子,这刘罗锅还真是一毛不拔的铁公鸡,朝和珅使了个颜色。

“刘大人,今儿你请了呗?”和珅有气没力地说。

看来今儿是脱不了身,刘墉大手一挥说:“走,满盛楼!我请!”

和珅赶紧上前搂着刘墉袖子一阵搜查,口里还嚷嚷:“你带银子了吗?”

刘墉推开和珅说:“两个大男人拉拉扯扯成何体统,放开肚子吃,扶墙出来都行。”

随手掏出几十张千两银票,在手上拍的啪啪响,然后带头走得那个是威武潇洒。

“皇上,这罗锅怎不驼了?”和珅很纳闷。

乾隆一看,咦,还真是,因为长期伏案读书写字,刘墉背就有点驼了,如今意气风发还真直了不少,看来男人呀,兜兜里有钱,腰板才能挺得直!

2、

和珅一上桌,先点了八个海鲜,乾隆呢,也不客气点了一堆补品,主要前晚吃火锅闹了肚子,得去下虚火补补身子。刘墉破天荒点了个“天下一统”,说白了就是十二禽兽舌头大杂烩。

三人酒尽余欢,刘墉起身上厕所,却被和珅按住了。

“咋?又想跑?皇上,你看这刘大人又想跑人了!”

“跑个屁,银票你先拿着。”刘墉顺手把银票塞给和珅,然后哼着小曲去上厕所。

和珅数了数,居然有五万两,对着乾隆说:“这刘大人呀,还真省,这都省出五万两了。”

乾隆不动声色的“唔”了一声,眼中冒出一道凶光。

这时店掌柜跑了上来,拿了一壶好酒,赶紧给乾隆、和珅满上,才对和珅说道:“您大驾光临,怎不知会小的一声,您看您日理国事,这腰都瘦了。和大人呢,您健康才是百姓的福气,真要病了,咱老百姓肯定也不答应啊,和大人还请你多保重,这顿我请了,来来来,走一个,小老儿先干为敬!”

和珅一看,开心了,这店掌柜会说话,在乾隆面前有了面子。于是很爽快的说:“老人家,都是皇上的功劳,这顿饭啊,吃的舒心,钱分文不能少的,你不收就是看我不起!”

店掌柜摆手拒绝,和珅硬是塞了一张银票结账。

刘墉这时走过来,向和珅要银票,仔细数了又数,又向和珅摊开了手。

“和大人,这数目不对呀?我给的可不是这数!”

店掌柜看看手中的银票,又把目光投向和珅。

和珅赶紧掏出一张千两银票,一脸肉疼的说:“我说刘大人,过个手而已,至于这么小气吗?”

“和大人英明!”刘墉收回银票,拍拍店掌柜的肩膀:“下去吧,不用找了,和大人有钱!”

店掌柜千恩万谢走了,然后三人一路扶墙走了出去,和珅这才明白上了刘墉的当。

3、

三人走到河边,歇息。

和珅眉眼儿一转,就对乾隆说:“刘大人作为内阁大学士,肯定对三纲五常很熟悉的,不妨考较一下,皇上,闲着也是闲着,是吧?”顺带给乾隆使了个颜色。

乾隆呵呵一笑,还在为五万两闹心,就对刘墉说:“刘爱卿,就当凑个趣,说来听听,哪三纲?”

刘墉张口就来:“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和珅在旁边说:“啥意思呢?”

刘墉叹息了一声,说道:“和大人呢,钱多也要多读书呀!君为臣纲就是说君为主、臣为从,做臣子的都要听从君王的意见。”

乾隆说:“哦,你都听我的?不管对错?比如我要你去死呢?”

旁边和珅扑通一声跪下了,把乾隆、刘墉吓了一大跳,和珅口中大呼:“谢主隆恩!”

乾隆一听,纳闷了说道:“我说啥了?”

和珅喜笑颜开说:“皇上要刘墉去死,君无戏言,刘大人赶紧去死吧!”

乾隆这才明白和珅的坑在这里呢,于是也想看看刘墉怎么办,就说道:“刘爱卿,这儿有河,要不你就跳河死吧,我俩给你做个见证!”

刘墉拿出银票,递给和珅道:“这是维修内阁的拨款,我死了也用不上了,皇上、和大人,我去死了。”

说完,转身就走。

4、

刘墉跑回家,吩咐夫人准备洗澡水,舒舒服服洗了个澡,去去酒气。

夫人在旁边问:“相公,你咋上朝跑回家了呢?”

“都是和珅使坏,搞出什么三纲,皇上命我跳河自杀呢!”

夫人一听吓坏了:“这可咋办,皇上金口玉言,要不我找爹去说说情?”

“夫人莫怕,为夫早有对策,让他俩多等会,晒晒太阳,不急不急!”刘墉答道。

“不急啊?可是我急,相公,要不打个尖吧?你看我这肚子还没见影儿,我这什么时候才有孩儿?”夫人倒是比较急,没个孩子心底不踏实。

刘墉这下真急了说:“夫人啊,这事急不得,你看我脸,肾都亏在脸上了,明天,明天吧!”

刘墉赶紧把旧衣穿戴整齐,吩咐夫人又当头淋了一盆水,这才匆忙跑去见皇上,这时的步子比回来时狼狈多了。

夫人站在门口的身影很孤单,眼神很哀怨,刘墉跑出几十步还听到一声叹息。

5、

乾隆正摇着扇子,额上一层层汗珠,看见刘墉回来,站起来就是一声大喝:“刘墉,你还敢回来?”

和珅一旁痛不欲生的说:“皇上,这刘墉大逆不道,抗旨不遵,该定死罪!”

刘墉鄙视了和珅一眼,说道:“皇上,不是我不死,你看我这身,湿漉漉的,刚才河里爬起来,有个人让我给你捎句话。"

“啥话?”乾隆也觉得有点意思了。

“我跳到河里,眼睛一闭,哪知道到了一个地方。我睁眼一看,我的天呀!”刘墉摇了摇头,很是唏嘘。

“见到什么了?”和珅都觉得来了兴趣。

“我看见屈原、楚怀王、龙王在打麻将,我以为三缺一,也好有几个伴,这在水下也不寂寞。哪知道他们玩的是四川麻将“血战到底”,不怎么欢迎我,我加入反而使他们玩的不痛快,屈原就让我给你捎个话。”

“什么话?”乾隆觉得有点不可思议。

“我当初投江是楚怀王昏庸无能,刚愎自用,导致国破家亡,我不忍江山涂炭,便将自己沉江,不再看一眼让我绝望的红尘世间。你要跳河,你去问问你的君王,他是个昏君吗?如果是,欢迎再来,就是麻将要换个玩法。”

旁边楚怀王也叹息了一声:“也帮我问一句,他还要江山吗?”

刘墉一脸正气的问:“皇上,你是昏君吗?皇上,你还要江山吗?”

乾隆一听,这话还说个屁啊,都扯上屈原、楚怀王了,自己再为难刘墉,岂不是要做昏庸无能的楚怀王,被千世万代谩骂。因此只能假笑一声说道:“朕自然不是昏君,虽比不上始皇大帝的伟绩,也比不上皇祖父的丰功,但自认使得国泰民安、政通人和、盛世得以延续,人们得以富足,和珅啊,你觉得朕是昏君吗?”

和珅也觉得这刘墉太可恶,只好勉强笑道:“皇上自然是大大的明君,谁敢说昏君我就给谁急!”

乾隆、和珅都被刘墉这话气得不轻,明知道刘墉瞎扯却只能当真,谁敢把自己跟昏君拉上关系,这老百姓的口水还不得把人淹死,那时就不是刘墉投河,而是自己找死了。刘墉完全凭着机智又将了和珅一军,让和珅心服口服又完败一次。


西游梦红楼


1,君叫臣死

乾隆命令刘墉跳河自杀,刘墉半柱香后回来对乾隆说了句话,乾隆立即改变主意,为啥。

首先乾隆让刘墉跳河,本就是考验他的应对能力,并不是真的让他去死。

如果乾隆皇帝想整死刘墉这样的大臣,蛮可以用赐他白绫赐他毒药等各种方法,未必让他去跳河。

明清时候皇帝想要整死大臣简直太轻而易举了,在民间和刘墉纪晓岚齐名的明朝大才子解缙,也是的一个以机智闻名的人。

小时候,解缙家对面住着一个财主,财主家种了一片竹林,解缙写对联曰:

门对千杆竹,

家藏万卷书。

对门的财主一看,你个穷棒子,竟敢用我家的竹子做对联,命家人把竹子砍短了,一棵竹子都不能露出墙头。

第二天财主一看,解缙家的对联加了一个字,改成了:

门对千杆竹短,

家藏万卷书长。

财主一看更生气了,穷小子和我杠上了是吧。

命人把竹子连根都刨了,拉着从解缙家门口走一圈,让他看看竹子没了,短的也没了。

第二天再一看谢解缙家门口,对联没摘,只是又加了一个字:

门对千杆竹短无

家藏万卷书长有。

这段故事叫《解学士》,是刘宝瑞说的单口相声,当年和《官场斗》一起听了无数遍,那时候郭德纲还没有出名。

解缙怎么死的?

永乐八年,解缙进京汇报工作,恰逢朱棣北征蒙古,于是解缙按照程序觐见了监国的太子朱高炽。

和朱棣一起远征的汉王朱高煦得到消息后,和朱棣说:

伺上出,私现太子,径归,无人臣礼!

解缙就是瞅准您远征的机会才回京觐见太子的,见了太子他也不等您回京就走了,明显没把您看眼里啊。

朱棣大怒,以无人臣礼的罪名,把解缙逮捕下狱。

五年后,有一天朱棣翻阅卷宗,看到囚禁犯人名录中有解缙的名字,问锦衣卫都指挥佥事纪纲:

缙犹在耶?

解缙还活着呀。

纪纲心领神会,当天夜里解缙就被埋在大雪之中活活冻死。

所以皇帝要大臣死,真的不用搞那么多噱头说辞,君教臣死的意思是有时候皇帝连一句话都不用说,自然有人给他办的妥妥当当的。

所以刘墉和乾隆这个故事注定只能是传说。

2,故事里的事

这个故事编因为编的巧妙,流传很广,成了单口相声中的经典桥段。

后来电视剧《宰相刘罗锅》也引用了这段故事,不过只是一笔带过,没有按照传统相声浓墨重彩的渲染。

这段故事大致情节是这样的:

刘墉仗着其聪明经常把乾隆和和珅搞得下不来台,和珅鼓动乾隆,让他杀一杀刘墉的威风,让他吃点苦头,于是有了让他去跳昆明湖的桥段。

君教臣死,臣不得不死。

如果刘墉真跳了,未必真让他死,但是可以灭一灭他的气焰,以后他想再依仗聪明戏耍和珅,让皇帝承认自己偷坟掘墓时,和珅和乾隆就可以拿跳湖这事儿来恶心他。

刘墉当然没跳,他在外面转悠了一圈,回来和乾隆说:万岁,我在湖里看见一个人,他不让我跳。

乾隆自然问:你看见谁了。

刘墉说:我看见了屈原了。

乾隆问:屈原和你说什么了?

刘墉说:万岁爷,屈原托我给您带个话,他说自己保的楚王是个昏君,走投无路才投江自尽。当今万岁您英明神武,你刘墉不应该来湖边溜达,万一失足落水岂不让皇帝蒙上枉杀忠臣的罪名,成了千古昏君了吗。所以我赶紧回来问问万岁,昆明湖我还跳吗?

乾隆一听,还跳啥呀,一跳自己就成了楚王一样的昏君了,算了别跳了,朕赏你个扳指压压惊。

3,和珅和刘墉

电视剧《宰相刘罗锅》中,刘墉考科举时就和和珅结怨了。

历史上刘墉在乾隆十六年参加殿试,考了二甲第二名进士,被授予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这一年和珅一岁,当然无法和刘墉结怨。

刘墉和和珅第一次有大的交集,大约是乾隆46年,查办山东巡抚国泰贪污一案。此后和珅刘墉都在朝廷为官,眼见和珅权势日隆,刘墉则一改年轻时刚正不阿,眼里不揉沙子的风格,变得应付差事,得过且过和朝臣皇帝相处惟以滑稽悦容其间。

后世那个诙谐幽默的刘罗锅大约是这时候炼成的。

在京城任职期间,刘墉小错不断,乾隆经常下旨申斥他,有时候把他的官职连降几级,这就是相声中张成刘安经常调侃的:老爷您又把官丢了?

从乾隆四十八开始,刘墉因为小错不断,官职如坐过山车,起起伏伏但是他却始终高居京畿,从没有被乾隆贬出京城过。

我总觉得的刘墉是乾隆留的一手厉害的棋,为的就是制衡和珅。



薛白袍


刘墉(1720~1805)是乾隆时期的内阁学士,书法家,人称“浓墨宰相”。

刘墉是乾隆十六年中的进士,那一年他31岁。进士又称为“天子门生”,由于刘墉博学多才、满腹经纶,因此很受乾隆的赏识,于是乾隆就把这个“门生”留在了身边,从此他与和珅成了皇上身边的红人。

我们从电视剧中可以看到君臣之间经常斗智,诙谐幽默的段子令人捧腹大笑。“乾隆命刘墉跳河”这件事就是其中的段子,事情经过是这样的。

刘墉虽然妙笔生花写就一手锦绣文章,但长得其貌不扬,并且是个罗锅。



有一天乾隆有心要调侃他一下,看看他的反应能力。眼珠一转,拿起笔来写了一首诗:“人生残疾是前缘,口在胸膛耳垂肩,仰面难得见日月,侧身才可见青天。卧似心字缺三点,立如弯弓少一弦。死后装殓省棺椁,笼屉之内好长眠。”

乾隆写罢,故意一本正经的大声说道:“刘罗锅接旨”,乾隆把写好的诗交给刘墉。刘墉不明就里,急忙跪下口中说道:“臣接旨”。

等刘墉接过诗一看蒙圈了,心想,这分明是皇上挖苦我是个罗锅。既然如此,我就不客气了,刘墉提笔也写了一首诗,然后交给了皇上。

乾隆一看,刘墉的诗是这样写的:“驼生脊背可存粮,人长驼背智谋广。文韬伴君定国策,武略戍边保家邦。臣虽不才知恩遇,承蒙万岁赐封赏。别看罗锅字不多,每年白银两万两。”



说实话这首诗不卑不亢,柔中带刚把皇上挖苦自己的话怼了回去,不仅如此,刘墉还白得了两万两白银。

原来按照清朝的规矩,凡是皇帝赐封了名号的官员,吏部每年要给2万两的赏银。

乾隆看到刘墉的诗后很佩服他的机智,但心中不服,他要想法扳回一局,于是引出了“乾隆让刘墉跳河自杀”的段子来。

乾隆是一个心高气傲的皇帝,不容许别人超过自己,这一点和珅最了解。

乾隆为了显示自己的才华,每次都让和珅和刘墉一同写诗作赋,和珅每次都故意写错一个地方,目的就是让乾隆为他纠错,这样一来就显得乾隆比别人高一筹。



和珅善于察言观色,深得乾隆的喜欢,为了乾隆斗过刘墉,和珅为乾隆出了这个让“刘墉跳河”的主意。

等到第二天散朝后,大殿里只留下了乾隆、刘墉与和珅三人。

乾隆依照和珅的主意对刘墉说:“刘爱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间的关系解释有这样几句话我不太明白”。

刘墉说,“皇上哪句不明白”?

乾隆马上说。:“父叫子亡,子不亡”谓之何如?刘墉说:“此子不孝也”。

乾隆又问:“君叫臣死,臣不死”谓之何如?刘墉答道:“此臣不忠也”。

乾隆等的就是这句话,于是说:“既然如此,我是君,你是臣,你必须听我的,刘爱卿,你去死吧”。



刘墉心中暗暗叫苦,原来皇上在这挖了坑,一抬头看到和珅抿嘴偷乐,心中明白是他搞的鬼,狠狠瞪了他一眼,和珅就当没看见。

刘墉愁眉苦脸站起身来往外走,走到门口回来了。

乾隆问“怎么回来了?”刘墉说“皇上还没说我怎么个死法呢?”乾隆想了想说,“你去跳河自杀吧,城外有护城河,去吧”。

刘墉转身走了。乾隆当然不是让他真死,如果刘墉不去跳河,乾隆就以抗旨不尊为理由,取消刘墉每年额外的两万两白银。

假如刘墉真的去跳河,他暗中派的保护他的人,就会马上把他救上来,刘墉就算输了这一局。

乾隆在大殿里坐等结果,大约半炷香后,刘墉又回来了,乾隆以为刘墉输了,于是问“刘爱卿怎么又回来了?难道要做不忠之臣!”

刘墉不慌不忙地说:“皇上,我到护城河准备要跳的时候,突然从河里走出来一个人”。



乾隆很好奇,急忙问“这个人是谁啊?”刘墉说:“是楚国大夫屈原”。当时屈原对我说,当初我跳河是因为遇到了昏君。你遇到的是明君为何也要跳河呢?”

我一听寻思,我跳河事小,但让皇上背上昏君的恶名事大。所以我就回来想问问皇上,我是跳还是不跳呢?

乾隆立马改变了主意,他不想当昏君。于是说,刘爱卿忠心可嘉,真乃我大清的屈大夫也,今端午节,咱们君臣一起过节吧。刘墉用他的智慧和机智又赢了一局。


秉烛读春秋


乾隆皇帝看见刘墉之后,便问刘墉,你刚才已经死过一次了,在跳河自杀的时候都看见谁了。刘墉说,我按照皇帝的旨意,想跳河自杀来着,可是当我跳到河里之后,便在河底看见一个人,起初我没有看清此人是谁,当我近看的时候,才看清楚此人是屈原大夫。我还没有主动打招呼,屈原就开口和我说话了,他这样说,刘墉啊刘墉,你怎么也跳河自杀了,众所周知,你是一个清官,难不成你也遇见昏君了吗?当屈原说完话,臣一想不对啊,皇帝是明君,并非昏君,我也不想让屈原误认为皇帝是昏君,所以我就对屈原说,我是一不小心掉到河里的,我这就回去。

当刘墉说完此话之后,乾隆皇帝十分高兴,还说,爱卿真是为国为朕的好功臣,不论在任何时候,都会为朕着想,朕要赏赐你。刘墉的一番话,让乾隆皇帝,临时改变心情,还遵从了乾隆皇帝的命令,以及为乾隆皇帝维护了面子,后来跳河自杀之事便不再提起。可见,刘墉的聪明才智,以及乾隆皇帝并非是斤斤计较之人。

总之,从乾隆皇帝让刘墉跳河自杀,到刘墉的一番话,让乾隆皇帝改变主意,说明了刘墉也是非常有才之人,还是一个诙谐幽默之人。乾隆皇帝是一个爱才惜才之人,也是非常明事理


之君。


书生夺命剑ゞ935


事情起因并非答主所言。

是乾隆早听说刘墉此人十分聪明,机智过人,且为人正直,作风正派。一天乾隆召刘墉晋见,当时乾隆皇帝坐在殿堂外,大学士鄂容安陪伴一旁。俩人远远看见刘墉一步步拾阶而上,累得刘墉气喘嘘嘘,再加上刘墉年纪尚大,可能经常伏案读书所致,背有点驼,刘墉这种爬台阶的样子让乾隆皇帝皇帝忍俊不禁。

刘墉头一次上金殿见到皇上,往乾隆帝面前一跪,皇上顺口说道:“刘墉,你简直是个罗锅啊”,刘墉听罢,当即磕头:谢主隆恩。乾隆纳闷,我叫你罗锅,你谢什么恩?刘墉道,谢万岁封我为罗锅啊。皇上一听,更觉得奇怪:我封你罗锅有什么用?

刘墉赶忙答道,当然有用,臣每年可多拿两万两银子的俸禄。刘墉随后补充道, 清朝有个规矩,皇上亲口封一个字,每年加一万两俸禄,所以说“罗锅”两个字,每年得多拿两万两。乾隆一听,嘴都气歪了。咋办呢,说出去的话又不能收回来,乾隆憋了一肚子气,心想,一年多花两万两,十年就得二十万两,这老家伙多活一年,我得花多少钱出去,不行,我非得想办法收回来不可。

乾隆旁边的大学士鄂容安见此情景,灵机一动,偷偷在乾隆耳边给出了个馊主意,乾隆一听,心满意足,于是乾隆说:刘墉,我问你,父要子亡,子不亡,谓之何?刘墉回,那是不孝。那好,君要臣死,臣若不死,谓之何?刘墉回,那为不忠。“既如此,朕为君,你为臣,我叫你死,你死去吧。”刘墉一听,脸下拉得跟苦瓜相似,他看到鄂容安在旁边偷笑,心就明白了。

刘墉眼珠一转:“臣,接旨”然后按在那不动了,乾隆说,你咋不动呢,我不是叫你去死吗。回万岁,您只是叫我去死,却没告诉我怎样去死。乾隆看到前面就是太液池,说,那你就跳下去死吧。乾隆心想,你要真跳,我就派人把你捞上来,你没有死,抗旨,那就取消“罗锅”两字,你要不跳,也是抗旨,照样取消“罗锅”两字,简直妙哉!

刘墉听迅,立马回应:“臣遵旨”刘墉慢腾腾走到太液池边,转了转圈,又用手招着耳朵,对着池嘀嘀咕咕了几句,叩了三拜,转身又回来了。

乾隆一看,大胆刘墉,你不是叫你跳池去死,你咋回来了呢

刘墉说,臣刚要跳,水里有个人把我给拦住了,他说让我问您再跳。

乾隆就纳闷了,怎么,水里还有人,谁呀?刘墉说是屈原。皇上就问,那屈原跟你说什么了。

“他说,我遇昏君该当死,你逢明主应当回”,说我刘墉遇到您是位明主,我不应当死,于是就回来了,万岁,您看臣还死不死呢?

这下好嘛,乾隆听罢,哑口无言,于是说:“好吧,那你就别死了,你要死了,我还成昏君啦”

乾隆回头看看鄂容安,摇摇头,看你出的这个损主意。

尔后,乾隆一心想取消“罗锅”二字,处处让鄂容安出主意为难刘墉,比如为难刘墉戴自己心爱的板指,却被刘墉给机智的收了,

从以上看,刘墉此人,十分机智,遇事不慌,这也让乾隆又爱又恨。




萌萌哒鲁肃


我是大史官,我来告诉你“乾隆命令刘墉跳河自杀,刘墉半柱香后回来对乾隆说了句话,乾隆立即改变主意,为什么?”

关于“刘墉跳河自杀”的这个故事在民间流传甚广,而且在电视剧《宰相刘罗锅》中还引用了这个桥段,但是在正史中并没有这样的记载,所以,我觉得这应该是野史,而且因为故事情节非常巧妙,体现了刘墉的聪明才智,非常符合老百姓的口味,因此流传至今,故事的大概情节是这样的:

因为刘墉不仅聪明而且正直,有些事情搞得乾隆帝下不了台,便与和珅一起商量着怎么打算收拾收拾刘墉,让他吃点苦头,同时杀杀刘墉的威风、灭一灭他的嚣张气焰。先是将刘墉叫来,然后假装不懂什么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接着问刘墉这话是什么意思。虽然明知是坑,也只能是先回答了再另作打算了!

乾隆帝听完解释后见刘墉已入坑心生高兴,于是说”既然如此,现在朕让你去死,你该怎么做呢?“这时刘墉已经确认这就是皇帝挖的陷阱啊,但已经跳进去了,也只能硬着头皮走下去了。凭着自己的聪明和为官经验,很快就有了对策,于是说:“臣一定会去死的,可是该怎么死呢?”乾隆对刘墉的坦然甚是惊讶,但还是不露声色的说:宫外就是护城河,你跳河吧!

刘墉谢恩后就出宫了,当然不是去跳河,只是到护城河周围走了一圈,大约半柱香的时间就回去了。其实,刘墉走后乾隆就后悔了,要是真跳河了怎么办呢?正在想呢,就看刘墉回来了。

乾隆心中窃喜,但还是问刘墉说:你怎么回来啦?你要违抗圣旨吗?

刘墉回答说:我在河边遇到一个人,是他不让我跳的。

乾隆又问:你遇到谁了?

刘墉回答:遇到屈原了。

乾隆又问:他和你说了什么?

刘墉说:屈原让捎话给您,他说,他保的楚王,是一个昏君,没办法才投了江。如今万岁爷英明神武,不要在河边瞎溜达,万一落水,岂不是让皇帝背上陷害忠臣的罪名,成了昏君吗。这可不行,我死不要紧,不能连累皇上啊!乾隆听完哈哈大笑,并给了刘墉很多赏赐。


大史官


小雪微鉴: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但是如果就这样逼死一个忠臣,那皇帝就会成为千古昏君遭人唾弃,这就是乾隆改变主意的原因。

伴君如伴虎!君要臣死,臣不能不死,这是自古的规矩

首先我们来看历代君臣关系,从史料中记载,君臣关系是一种微弱到底的关系,但凡触怒龙颜,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自古皆然。

刘墉和和珅两个人,是在刘墉在官场站稳脚跟以后,才发生的故事。题主的问题是关于乾隆让刘墉跳河自杀的事,据相关记载,当时和珅已经和刘墉同朝为官,且都受宠,而和珅想找一个法子让如日中天的刘墉吃一吃苦头,就向乾隆献计,希望能搓搓刘墉的锐气。

而乾隆帝哪能看不出来,就向刘墉提出来这么一个难题:命令刘墉跳河自杀。

而刘墉心中盘算着,这件事背后一定另有玄机,于是,他想到了两点:

  1. 乾隆皇帝并不想真的杀他,如果真的杀他,他有一万种死法,又怎么会找跳河这种法子;


  2. 但话说回来,自古以来,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皇帝的权威也要维护,不然皇帝就失掉了面子,这于理不合;

  3. 巧设典故,既可以圆场,又能够让自己化险为夷。

想通了这几点,刘墉悬着的心就彻底放了下来。而接下来刘墉的表演可谓是非常戏剧,但是也从中反映出刘墉的人品和才华。

巧藉屈原典故,借古喻今,给皇帝撑了面子,也让自己化险为夷

据说,刘墉在收到乾隆的命令以后,去了河边转了一圈,并没有真的跳下去,而是向河中张望了一下,于是就回宫向乾隆交差了。

刘墉说,自己在水中看到了曾经的屈原,屈原不想让他跳河,如果跳河,皇帝就成了不明是非的昏君,杀忠良、宠佞人,就成了后世人一直嚼的话根子,这对皇帝的名声不好。

听到这里,乾隆哪里还能继续接话,这不正是圆场吗?就破下驴,乾隆并没有责怪刘墉,而是对他的表现大加赞赏,后来对他进行了赏赐。

综上所述,这件事虽然没有正史考证,但是从相关记载中,我们也会得出两个结论:乾隆皇帝是一个唯才是举的明君,而重用刘墉,也是为了对和珅等贪官进行制衡,并不是真的想要了敢于直谏、刚正不阿的刘墉罢了。

文/小雪历史微鉴,古事新说,快意江湖!欢迎大家留言讨论,喜欢的点点关注。

小雪历史微鉴


刘墉和乾隆是很有意思的一对群臣,他们之间也是经常开玩笑的。我们都知道刘墉的家世很好,学识也没得说。

他做事本来就和常人不一样,有的时候他也会让乾隆皇帝生气。

有一次,乾隆气急败坏,让刘墉去跳河死。刘墉倒是很听话,没有多说什么,就直接出去了,可是出去没多久,他又开始回来了。

乾隆见了回来的刘墉很诧异,然后问他为何又回来?

刘墉说自己到了河边,本来是打算死的。但是,当他看到一个人的时候,这个人给自己的一番谈话,让自己意识到自己不应该死了。

乾隆问他见到的这个人是谁?

刘墉说是屈原。

那么,屈原到底给刘墉说了什么呢,这也是乾隆十分好奇的。

原来刘墉见到屈原之后,屈原对他说刘墉你不要效仿我呀。我之所以跳河死,是因为遇到了昏君,你现在遇到了明君,没有理由死呀。

听了屈原说的话,刘墉就回来了。

乾隆听刘墉这么说,还是很开心的,然后就转变注意,饶恕了他一命。

当然了这个也仅仅是一个笑话而已,就是为了突出刘墉的聪明才智,做不了真的。再说了历史上刘墉和乾隆的关系,他们相处的还是很融洽的。

刘墉这么听话,乾隆肯定不会轻易的让他死去的。

说到刘墉,我们肯定就想到了和珅,事实上刘墉是经常捉弄和珅的,比如有一次过年,和珅要给皇帝拜年去。

因为和珅要经过刘墉家,刘墉就把家门口的路给弄的很泥泞,然后和珅到了泥泞的路上,刘墉就在泥里给和珅磕头拜年。

和珅是晚辈,他看到刘墉都给自己拜年了,赶紧回拜,这一下和珅穿的漂亮衣服就都给弄脏了。

刘墉很开心,两步走到家换了衣服,就去给乾隆拜年去了。

和珅看看自己身上的衣服,肯定是不能见皇帝的,所以,他就只能先回到家里换衣服,然后在去给乾隆拜年。

那一年乾隆还很纳闷,为何这个和珅今年不第一个来拜年了,往年可都是他第一个来拜年的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