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取剑门关的魏国主将是谁?

Sunshineづ残阳996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剑门关作为蜀道的一部分,从秦惠文王时期起从未被正面攻破过,所以题主问的魏国主将自然也是不存在的。个人猜想,你要问的人可能是钟会!

唐代大诗人李白《蜀道难》:“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剑门关的由来

公元前316年战国时期,当时的蜀国和苴国生战争,苴国不敌,苴侯逃到巴国后向秦国求救。当时在位的秦惠文王本就有意吞并巴蜀,但当时并没有进蜀的道路,故犹豫不决,遂向臣下问计。有人献策,就说秦欲要赠送五只金牛、五名美女给蜀王,但是因没有道路,所以无法送出去。蜀王居然信以为真,特命人凿山开路,迎接金牛和美女。至此才有了这条道,当时称为“金牛道”,又称剑门蜀道。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六出祁山率军伐魏路过此地,见周围群山环绕,山势陡峭,沟壑丛生,便命人在此又修建栈道,并且在大剑山断崖隘口出用石头修建了城关,用于屯粮、驻军。从这之后就改名叫了“剑门关(也叫:剑阁关)”,一直沿用至今。

曹魏伐蜀

公元263年,魏国伐蜀。司马昭命邓艾,钟会等率五路大军进攻蜀国。钟会所率领的东路大军势如破竹,一路杀到葭萌关下。当时守城的是蜀汉名将霍峻镇守,钟会久攻不下,于是率军转攻剑门关。姜维急率三万大军驰援剑门关,再次把钟会阻拦在城下,两军队对峙长达数月,后因邓艾偷渡阴平,兵锋直指成都,刘禅出城投降而结束。剑门关至此归于魏国,但是不是钟会攻下来的。

剑门关从诞生至今已有2000年左右历史,伴随着中华文明历经沧桑。在冷兵器时代的背景下,想要攻下此城不知要有多少将士血染疆场。

喜欢的朋友请关注(一定要关注哦)+点赞,小可拜谢啦!


邓坛拜将


公元263年,司马昭召集十几万大军,准备一举消灭蜀国。

他派邓艾和诸葛绪各自率领三万大军,派钟会率领十万大军,兵分三路进攻蜀国,蜀国军队节节败退,准备死守剑阁。

钟会兵力虽强,但是姜维把剑阁守得死死的,一时攻不进去,自己粮草也没运过来,正想退兵的时候,邓艾率领大军赶到。

邓艾让钟会在这里跟姜维对峙,自己带领一小部分部队从阴平小道穿插到蜀国后面,直捣黄巢。山间小路十分坎坷,邓艾派自己儿子邓忠打前锋,每个士兵拿着斧子开辟道路,由于山高谷深,一不小心掉下去就会粉身碎骨,许多人都开始打退堂鼓。

邓艾集中队伍,对将士们加油打气,一阵鼓励,他们就开始不惧危险,迎难而上,最终攻破了李白的老家江油县。紧接着又进攻绵竹,被守城的诸葛瞻打退,诸葛瞻是诸葛亮的儿子,第二次进攻,魏国士兵杀得天昏地暗,两军打的天摇地动,蜀军最后还是败了。诸葛瞻和儿子诸葛尚都战死沙场。

邓艾攻下绵竹又向成都进攻,在成都的刘阿斗还在纵情享乐,文武百官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还是没有解决办法,最后大臣谯周提议投降。于是刘禅派人带着玉玺去邓艾军营里投降,蜀国就这样灭亡了。

但此时剑阁还在姜维的死守之下安然无恙,不过在听说蜀国投降的消息后,姜维准备像钟会投降。钟会赏识姜维是个人才,对他十分友好,但是姜维利用钟会和邓艾的矛盾,劝钟会告发邓艾谋反,于是杀掉了邓艾。

钟会拥兵自重,就想谋反自立,姜维一心想着复国就假装同意,后来他们俩被属下先给杀死了。











秦汉唐明清


剑门关位于现在的剑阁县,魏元帝景元三年司马昭任命钟会当镇西将军,并且掌管关中的所有军事。263年八月,受司马昭之命,与邓艾和诸葛绪等人以十八万兵力,分东中西三路攻蜀,意图灭蜀。钟会率主力十余万人,再分三路分别从斜谷、骆谷、子午谷进军汉中,不久攻陷阳平关。时候钟会夺了诸葛绪的权,并吞并其兵力。蜀汉大将姜维前线失利后从沓中回兵剑阁阻挡钟会。钟会大军攻打剑阁,却被姜维绊住,久攻不下。

钟会(225年-264年3月3日),字士季,是曹魏太傅钟元常的小儿子,同父异母的大哥钟毓也是魏国的将军,钟会最高担任魏国的司徒(这个司徒不是姓氏,管理土地的官职名称)。小说《三国演义》中,钟会的登场与史书中大致相同,但有一些细节上的差异。钟会的名字第一次出现是在一百零七回夏侯霸奔蜀,提到魏国有将才钟会邓艾二人正在妙龄,其中对钟会的描述是“喜读兵书,深明韬略。司马懿与蒋济皆称其才。

钟会大军被挡在剑门关外,知道蜀国投降,正史《三国志》对此有详尽的记载:


  邓艾追姜维到阴平,简选精锐,欲从汉德阳入江由、左儋道诣绵竹,趣成都,与诸葛绪共行。绪以本受节度邀姜维,西行非本诏,遂进军前向白水,与会合。会遣将军田章等从剑阁西,径出江由。未至百里,章先破蜀伏兵三校,艾使章先登。遂长驱而前。会与绪军向剑阁,会欲专军势,密白绪畏懦不进,槛车征还。军悉属会,进攻剑阁,不克,引退,蜀军保险拒守。艾遂至绵竹,大战,斩诸葛瞻。维等闻瞻巳破,率其众东入于巴。会乃进军至涪,遣胡烈、田续、庞会等追维。艾进军向成都,刘禅诣艾降,遣使敕维等令降于会。

文中剑阁就是剑门关所在地剑阁县,刘禅见大势已去,于是派人命令姜维等人向钟会军投降,公元263年十一月,刘禅接受带领文武百官出降,蜀汉正式灭亡。


历史风物志


夺剑门者,司马昭也。先别反驳,且听我细细道来…

剑门关简介

剑门关位于今剑阁县城南15公里处,大小剑山之间,由于其底部天然隘口最窄处仅50米,使其成为最为天然的天下第一关隘。 剑门关在蜀汉时期多被称为“箭阁”或“剑阁”,传闻诸葛亮行军至此,见大剑山中断出如天开一线,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便下令在此天堑垒石建关。自此以后,剑门关便成为入蜀的咽喉之地,兵家的必争之地。诸葛亮五出祁山,姜维多次北伐中原均经过于此。但由于剑门关战事不断,关楼已多次被毁,如今我们所看到的剑门关已是于2010年由同济大学设计重建的。

在冷兵器历史上,并无任何历史记载有曾有军队从正面攻破剑门关。唯一的一次破城也是北宋王全斌通过两面夹击的战术才得以攻破,可见其在古代战争中的军事地位。

曹魏伐蜀

公元463年,魏伐蜀,司马昭为大将军,统筹三军。钟会为主将,统兵十万,由斜谷和骆谷主攻。邓艾为征西将军,统兵三万,与姜维周旋。诸葛绪率军三万负责在武街、桥头等地截姜维后路。 钟会在一举拿下汉中多处据点之后,蜀军依剑门关天险与钟会军队僵持至十月,由于天气严寒,且运粮路途遥远,钟会已开始考虑退兵事宜。 反观右军邓艾,精明的采用迂回策略,越过数百里荒芜之地,凿山开路,直取江油,后又于绵竹斩杀司马瞻父子。姜维闻讯司马瞻父子被杀,便令从剑门关撤军前往巴郡。钟会顺势占领空城剑门关。

如此看来,钟会的正面军队基本没有起到什么作用,纯粹打了个酱油,捡了个空城,岂能功劳归之于钟会?而迂回进入蜀国腹地的邓艾起最为关键的作用,但邓艾却没有去剑门关,说邓艾夺取的剑门关也太过于牵强。如果非要说是谁夺取的剑门关,那只能是统筹三军的大将军司马昭,因为纵观全过程,是正确的战略部署逼迫姜维弃关而去。

如果喜欢我的内容,请点赞和关注,谢谢支持。


史料未记


历史是这样记载的!

景元四年(公元263)年,魏国举兵魏国举兵伐蜀,钟会领兵十万,一路上势如破竹,先是拿下了号称蜀道咽喉的先秦古栈道。大军直杀剑门关,来势汹汹的魏军那是铠明甲亮、刀枪曜日,人喧马嘶,士气高昂。魏军本想给蜀汉守军一个声先夺人的下马威,好一鼓作气攻破剑门关。怎奈剑门关是天下雄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姜维只有3万人马守关,就让钟会的10万大军久攻不下。驻扎于此峡谷的魏军天天喊打喊杀,说什么攻下剑门关,活捉姜维,灭了蜀汉,可谓是声音震天,有若雷鸣,但魏军即便是叫破了喉咙,喊哑了嗓子,却也拿不下剑门关。就这样两军对峙了很久。直到魏国另一位将军邓艾从阴平道奇袭得手,成都的刘禅投了降。消息传到剑门关,姜维诈降于钟会以图后计,主动打开关门后,魏国大军才通过了剑门关。


流浪岁月912


三国时期,姜维继承了诸葛亮遗志,屡屡伐魏,魏国不堪其扰。权臣司马昭派大将钟会伐蜀。钟会统兵10万一路势如破竹,大军直杀剑门关,怎奈剑门关是天下雄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啊!姜维只有3万人马守关,钟会的10万大军久攻不下,打起了持久战。

直到魏国另一位将军邓艾从阳平道奇袭成都得手。刘禅投降了,消息传到剑门关,姜维诈降于钟会以图后计,主动开关后魏国大军才通过了剑门关。




行象象行


钟会


勤奋


大家好!我是YIE历史小作者。

河西地区,就是今天的山西、陕西黄河南段以西的地区,这里土地肥沃,从春秋时期就是秦晋争夺的要地。三家分晋后,秦、魏为了这一地区打了近百年,共五场大战,直到魏国在马陵之战中惨败,主力全失,庞涓自尽,秦军抓住机会发动第五次河西之战,这才彻底将河西纳入版图。

河西之战一共五场,秦军胜了两场,除了第五次河西之战,还有一战以秦国的胜利告终的,这就是一战斩首魏军六万人的第三次河西之战。当时的秦国尚未实施商鞅变法,而魏国已经是当时的超级强国,秦军在第一次、第二次河西之战都失败且国力远不及魏国的情况下,凭什么斩杀六万魏军,还在河西占领了不少领地?我认为应该分别从秦、魏两个国家的角度分析。

我们先看魏国,魏国在第三次河西之战中失败的原因其实很简单,魏国主力根本没有时间顾及河西,而是忙于对抗韩赵联军。韩、赵、魏三国作为新兴诸侯,且又曾同为晋国大夫,一直以来都处于联盟状态。但之后由于魏国实行改革,国力强势经常干涉韩赵内政导致联盟内部颇有间隙。周烈王七年(前369)魏国爆发继承人危机,韩、赵借机插手,三晋联盟土崩瓦解。但是七年后,魏国又与韩、赵爆发浍北之战,秦国就是在这个时间点发起了第三次河西之战。第三次河西之战中,魏军主力在浍水北岸与韩赵联军决战,所以根本抽不出兵力防御河西,秦国也是看到这一点才果断出兵,这才能势如破竹的占领不少领土,俘虏了魏国大将公叔痤。

但在第三次河西之战后期,浍北之战以魏军大胜告终,魏国主力得以抽身,而且韩、赵还重新屈服于魏国,使得秦国不得不停下了战争的脚步,最终两国和谈,秦国保住了已占领的地区。

再看秦国方面,秦国本身也有取胜的机会。秦国作为春秋四强国之一,底子还是有的,只不过一直处于长期的内乱之中,在一系列的权力斗争白白损耗了国力,直到秦献公上台才有所好转,秦献公的统治较为稳定,于是他实施了一系列改革,国力这才有所恢复。但是他的改革却是维护当时新兴地主阶级的,严重触犯了奴隶主的利益,秦国迫切的需要一场战争来转移国内矛盾,而奴隶主和地主也对土地有极大的渴望。

除了国内势力的支持,秦献公本人也对中原非常渴望。他早年在魏国当人质,知道中原的繁华远超秦地,因此他一直都渴望秦国能够与中原地区有更多的交流,但是当时的山东六国一直瞧不上秦国,所谓列国卑秦,这一次战争也是他向中原各国证明秦国的一个机会。因此第三次河西之战是秦国举全国之力所发起的,秦国上下一心,爆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战争潜力。

综上所述,秦魏两国各自的种种原因,这才使得秦国击败魏国,其中也不乏运气的成分。到了第四次河西之战,魏国就展示出了强大的国力,当时魏与齐、楚、赵三国都在战争之中,秦国又借机出兵,却没能再创奇迹,魏国逼和赵、齐、楚,回过头击溃了秦军。

那是谁攻取魏国呢! 原来是秦国 是因为魏国抽不出兵来防御河西,秦国才果断攻取魏国。





YUE历史小作者


当时应该是邓艾和钟会攻取的剑门关。




xiaowang历史


邓艾,钟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