闖關東者到東北開荒種地,當年不能收穫糧食,他們靠什麼生活?

鋼都大海


闖關東是我國近代史上最後一次大規模的自發移民活動之一。與走西口和下南洋並稱中國近代史三大移民路線。是當時的老百姓在人地矛盾日益緊張的情況下自發選擇的謀生之路!

闖關東的移民主要集中於中原地區,而其中又以山東、河北居多。中原地區自古以來就是我國人口最為稠密的地區之一,中原地區的人地矛盾一直十分緊張,尤其是到了清朝中後期隨著國家層面不斷推廣從拉美地區引進的高產粗糧作物,如馬鈴薯、玉米、地瓜等作物,整個國家的人丁數量急劇增長。


再加上清朝中後期土地兼併十分嚴重,在這些人口稠密的地區,廣大的底層老百姓手中僅存的幾畝薄田也被地主士紳階級強買過去。許多普通老百姓只能給地主士紳家裡打長工或短工,或者租賃地主家的田地進行耕種,但是大部分收成都被地主士紳收回去。一旦遭逢災荒之年收成不好便很難餬口。

於是許多人便聽聞關外東北地區人煙稀少且土地肥沃,而且盛產各類山珍海味、飛禽走獸和珍貴木材。因此一些年輕的山東後生便不顧朝廷的禁令偷渡至東北地區謀求生路、賺取錢財。

主要的營生包括伐木取材,獵捕野物,捕撈魚獲,開墾土地、耕種作物,開礦辦廠、經營飯館等。

再就回答了題目本身的問題,那就是這些初到東北地區的人第一年一定無法收穫糧食作物,那麼他們靠什麼來維持在異鄉的基本生活保障呢?

主要的方式一是通過獵捕野味、捕撈魚蝦、採摘山間野菜或者伐木取薪,以此換取錢糧養家餬口。也有一些人會選擇給當地富人打短工等方式渡過難關。畢竟這些敢於闖關東的人都是一些身強體壯的年輕後生,老幼雙親和妻子家小都留在老家無須掛念,對於他們來說養活自己並不算困難。



闖關東確實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東北地區的人口結構。加強了中原地區和統治者對於東北這片土地的影響力和掌控力。同樣也為中國近代史上能夠守住東北地區不被居心叵測的鄰國強佔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同樣東北地區憑藉著良好的工業基礎也為我國新中國的工業發展提供了堅強的後盾。


珞珈山的貓


吉林撫松有個砬子河村,座落在長白林海,沒有通往外界的道路,解放以後的森林調查才被發現。清朝,民國、日偽都沒有統治過,沒有人能說清它始建於何年。1965年我曾經住過村裡搞林業調查設計,當時已經公社化,是北崗公社砬子河大隊,村裡僅有50餘戶,沒有地主、富農全村僅有少量耕地,有養老院。我曾瞭解這裡的人們主要從事魚獵,種參,所需糧食由北崗鄉供給。這個村的歷史就足以說明當年闖關東第一年甚至人口還不多時,打魚狩獵就可以滿足吃飯的需要,那時人與人之間只有互相幫助,沒有交易,沒有必要囤積,剩餘的獵物會腐朽。森林中的動植物資源很多,也不會被大量獵取。


韻律183131816


沒想到大家這麼喜歡我寫的!重新編輯下

我姥爺帶著姥姥去闖關東,最後落腳于吉林省德惠縣飲馬河邊一個叫陳家灣的村子,村裡闖關東的都是山東人,我母親也在那裡出生。據母親回憶說,剛到東北的人,走到哪個村子,哪個村子裡的人就會問是哪裡來的,如果是老鄉就儘量幫襯一下。有親戚可以投奔的,就套馬車送他們一程去投親戚。沒有親戚的,就問人家願不願意留在這裡。願意留在這裡,大家就幫著拖坯建房子,東家送點糧食,西家送只雞,有大方的還抓個豬仔送。不願意留下的就套上馬車繼續往北送一程,到人口稀少的地方讓他自己去開荒,但是鑑於同鄉,大家都會送點糧食什麼的幫初來者站住腳。

那時看到拖家帶口的新來者,路過村子,已經立足的這些人就會說:“關裡來人了!”在把這些人引進村子休息時,再打聽得知是自己同鄉,就改稱:“老家來的人!”然後一幫人就圍著“老家來的人”打聽老家的狀況。聽到老家有些地方又遭了災,死一些人,活著的開始逃荒時,就哭聲一片;當聽到老家這幾年光景還行,就是人多地少,地不夠種,還是吃不飽時,就有人託回去探親的人給老家的人帶話,讓他們來東北。

不管聽到的消息是好是壞,作為同鄉能幫的還是儘量幫,幫不了大忙的,管頓飯還是管的起的!

東北的黑土地肥實,地廣人稀,無主的荒地誰開出來就歸誰,只要人夠勤勞就餓不死。

就這樣一家帶一家,一戶領一戶,慢慢很多山東人就去了東北討生活。




紫心勳章87302858


回ii:到東北去,先期去的在吉林,遼寧多,後期到黑龍江多,

:沒解放前人很少,從魯西走到山海關要半月,從山海關坐火車到哈爾濱。在往北到北安,當時日,日寇被打敗,國黨沒有佔,嫩江與東,松花江以北地區,當時去的一大家人,清明一過,用鎬頭刨地,一家人能刨2萬平方到三萬平方,五月=十幾號種,土豆,大豆,玉米,大豆也叫黃豆,種六十天還家,那時種生長期長品種不行。種小麥到夏天,當地水氣大,壯家長出應,一種霧氣叫丹落到壯家上不長,

:來到當地大部份老家山東人,借點種子,農具都護相邦住。很有老鄉情緣。

i〈我家到的事黑龍江北安盛家屯。靠近先鋒水庫北岸開了兩垧多地,當年開荒當年收糧,那時小麥能產三百來斤,黃豆產=百斤左右,。

;開荒在春季,上邊化下邊凍,草皮一抱一章,好開荒,用性口,落二遍地,就可揚上麥種,用樹枝做的撈子。撈一遍就行黃豆用大犁扣,一人點種。一人用犁扣上。沒有性口可根老鄉,親屬借用一下。


種植老農人


如果闖關東者在開春前來到北大荒,那麼現開墾的地當年就有收成,且產量不低。當年的地稱頭荒,第二年耕種的地叫二荒,第三年耕種的地叫三荒。頭荒地(假如二畝),當年吃的和第二年的種子都夠用了。二荒產量又上一大截,三荒地產量最好。頭三年的地叫生荒地,三年後的地叫熟地。頭五年的地是不用任何肥料的。

東北平原是世界上少有的幾塊黑土地之一,土地肥沃,土質疏鬆,富含有機質,如果當年有兩畝好地就能生活的非常舒適,

如果闖關東者錯過了春季的播種季節,還可以種土豆和各種秋菜,由於滿清政府的封閒管理,使的東北地區野獸眾多,有東北虎,香獐,狍子,糜鹿,梅花鹿,四不像(馴鹿),狼,猞猁,狐狸,紫貂,野免等……

鳥類當然更多,尤其野雞,野鴨和天鵝及各種中小型鳥類更是不勝枚舉。

池塘,小河小溪裡到處都是魚,當時有一句順口溜叫“棒打狍子瓢舀魚,野雞飛到飯鍋裡。

只要人勤勞,就不會捱餓,反而活得很滋潤,因當時地廣人稀,也沒有官府的苛捐雜稅。所以許多南方省份的人前赴後繼,競相闖關東。

另外,東北人熱情好客,不排外,豪爽大氣,對待湧入的外地人不欺生,不欺負。都儘可能的給予幫助。

凡事都應客觀地看,關內的人來到東北,也加速了北大荒的開發,為我國的邊疆農墾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綜上所述,我們的先人當年闖關東來到北大荒,是他們克服了別人想不到的許多困難,頑強地生存下來。同時也應感謝這片黑土地養育了他們,接納了他們。



清風徐徐888


“棒打狍子,瓢舀魚,野雞飛進飯鍋裡!”

東北人煙稀少,但是土地肥沃,當年雖然開墾播種了,但是不能接著就收穫糧食。所以在這個時期闖關東者,所有的食物可以說是天賜的!那他們都能吃什麼呢?

1.野味

狍子,是東北地區最常見的野生動物之一。已被列入《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東北經常會說“傻狍子”,就是指的狍子的性格呆萌。

狍子的傻表現在:受到驚嚇後尾巴上的白毛會炸開,變成白屁股;被獵人追趕時,會把頭埋到土裡,以為這樣就不會被發現。狍子是經濟價值比較高的動物之一,狍子肉質鮮美,肉營養豐富,是瘦肉之王。肝、腎等均可食,有溫暖脾胃、強心潤肺、利溼、壯陽和延年益壽之功能。

當年的闖關東的人,都是直接拿雪煮狍子肉吃,再配上一棵人參,簡直完美。除了煮狍子肉,也可以烤,味道同樣鮮美。

2.山珍

蘑菇也是東北地區最有名的特產之一,蘑菇生於灌木叢中,或柞樹林中。品種相當豐富,人們較為熟悉的有榛蘑、松樹蘑、雞爪蘑、雷蘑、大腿蘑、白香菇等幾十種之多。山蘑都是純野生自然生長的,可以直接吃也可以晾乾後食用。東北非常出名的菜——小雞燉蘑菇,正宗的必需是用農家笨雞和野生蘑菇,十分美味。再有就是菌湯,也需要與雞肉一起燉,既可以吃肉,也可以喝湯。

蘑菇營養豐富,味道鮮美,自古以來就是食材中的佳品,高蛋白、低脂肪,是富含人體所必需的氨基酸、維生素和多糖等營養成分的健康食品。

3.晾乾菜

東北到了冬天溫度是非常低的,在這種條件下想吃上新鮮蔬菜有些難度。於是人們就把蔬菜晾乾,撒上鹽保存好留到冬天食用。後來又發明來醃酸菜、辣白菜等。

幹豆角燉紅燒肉在東北是一絕,雖然現在的菜品十分豐富,但是幹豆角燉紅燒肉仍然是東北特色菜,家家基本都會做。

4.燒酒

當年闖關東的人,抵禦寒冷的法寶之一,就是燒酒。東北人能喝好喝全國聞名,主要是因為東北的冬天,黑夜長,而且溫度低,所以晚上喝點酒打發時間,更能驅寒保暖。

將大米或者玉米(高粱)磨成面,加上酒麴和水以後,發酵半個來月,就可以燒了。剛燒好的酒有80來度,但越往後,度數就越低了,到50度基本就不能燒了。

總結一下,當年第一批去闖關東的人,完全也不用擔心會餓死,因為東北除了糧食之外,還有許多其他的天然食材,完全解決了人們的吃飯問題。


史之鑑


當時是有發放安家費跟過冬物資的!按著清朝時期闖關東的人按人口發放物資的數量是,每人10兩銀子,150斤的穀物(含殼),還有5畝的宅基地(荒地自己去整平),然後荒地是自己開墾多少去官府報備領種子,所種植出來得農作物則官府負責收購,免稅免徭役。這也是闖關東初期的行政措施,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何會有那麼多人願意遠走他鄉去闖關東了。

開放關東實際上是一種不得已的軍事行動。由於沙俄割佔了東北大量土地,派出大部隊陳兵邊界。這使得清軍的邊防壓力非常大,在闖關東以前,清軍黑龍江將軍的兵力只有1.3萬人,除了負責的防區多達300萬平方外,對面的沙俄軍隊則多達3萬人,這使得清軍也不得不增兵東北。但是呢,由於地理位置,東北地區的糧餉根本就供應不上更多駐軍,這使得清政府不得不採取各種鼓勵來進行移民實邊。這些花費會被直接計入到軍費裡,在年度預算的時候就被提前劃撥出來了。

當然,隨著清朝的國力衰弱跟闖關東人口的增加,這種鼓勵跟補貼額度被不斷降低,到了後期,補貼的安家費基本上就到不了手了,都被各級辦事搞事給貪墨掉了。


優己


闖關東的人,第一年沒有收成,他們是怎麼熬過來的呢?大概可以分為以下幾種情況:

一、打工

東北雖說是地廣人稀,但是還是有人的,而且一定會有地主。不論是大地主還是小地主,種地幹活就需要人,無論是長工還是短工。所以好多闖關東的人,第一步就是給地主打短工的。有的人會質疑了,哪有那麼多的地主,怎麼可能需要那麼多的短工呢?其實東北人是很熱情好客的,而且不是所有的地主都是“黃世仁”,還是有很多的一部分是很“仁慈”的畢竟地主需要長工短工,而沒有土地的農民也需要地主的工錢。這種相對和諧的關係一直長久的存在,要不然封建社會也不可能存在那麼久。



二、打獵(採摘)

不可能所有人都去給地主打工,畢竟地主不需要那麼多的人,而且農閒的時候沒有活的話,就不會得到工錢的。但是東北是一塊寶地,俗話說“棒打狍子瓢舀魚,野雞飛到飯鍋裡”,這真的不是誇張。因為地廣人稀,東北的野味真的是非常的多的,這些野味蘑菇什麼的,不僅可以用來充飢。當然也可以當做商品,賣給來自關內的收山貨的商人。



三、打劫

說好聽一點叫闖關東,說的通俗一點就是難民,自古難民出流寇。難民的到來,也為當地的鬍子、土匪帶來了生意。雖然說是難民,但是逃難的身上也不是什麼也沒有。土匪鬍子們自然不會浪費這麼一個好的時機,一是可以打個大財,二是可以擴充隊伍。有一些不願意吃苦的,或者沒有牽掛的人,就落草為寇了,開始了打家劫舍的行當!



四、討要

最不濟的,就算是東家討西家要,這一年也就湊合過去了,以前的人沒有這麼冷漠,自己但凡有一點東西,如果有人來要飯,都會給上一口吃的。不過那個時候的要飯的,也單純是為了要口吃的,不像現在這麼商業化!


華叔談談談


闖關東來東北據歷史記載就開始了,明朝初年為了鞏固東北邊防,在遼南建立衛所調離在山東的軍戶前來駐防屯墾,(本人祖上就是在這時候來到遼南。),明代遼南的民事由山東管轄,這就給山東居民移民遼南帶來方便,這一時期移民東北的山東人都是走海路,都是投親靠友的形式,先來的幫助後到的,先來的逐漸有了實力,加之人口稠密逐漸向北遷移,東北人實在豪放,一直到解放初期一個人走路沿途都可以找飯吃、找住宿的人家而且不用花錢,如果想找活幹也會有人幫忙尋找僱主,只要你肯賣力氣積累幾年積蓄就可以把家屬從山東老家接過來。進入清朝從康熙王朝開始就出臺優惠政策招民墾荒,而享受到這些優惠政策的都是像我們祖上這些人,和一些在山東有一定經濟實力的人,我的祖上也在清朝初年來到吉林省,那些單人闖關東的窮人就給這些人做長工,進入清朝末年和民國初年東北大面積開發,除了礦區、林區收留了大量的山東人,農業區依然是在東北南部、中部積累一定財力的人又向東北中部、北部遷移做地主夢,土地大面積開發需要大量的人工,也吸引和招徠了更多的闖關東的山東人,他們不必為吃住發愁。當然還有河北人、山西人,但是他們多數人是生意人,同樣是親屬、老鄉招引、收留得以落地生根。上世紀末我曾經參與鄉鎮志和縣誌編寫,在實地調查中得到的得到的結論。


鄉村小老頭3


趣談答案:第一年的日子可能苦一些,吃樹皮,捕一些野生動物,或者給人家打工來換取糧食。

什麼叫闖東北?

我們一說闖東北總會有這樣的一個印象,數不清的人呼啦啦的往東北方向跑,然後跑過去之後紮下了根開始種糧食,然後等著第2年收穫了就開始填飽肚子,對不對?很多人會想這一批人去了東北之後先種糧食,可是種糧食第1年他是沒有收穫的呀,即便有也是少得可憐,那麼他們是如何度過最開始的那一個年頭或者那三個年頭的呢?

很簡單,因為東北原本就有他們的生態圈子,原本就有一部分老百姓也有一部分地主,而這部分地主他們又有著自己的資源,有著自己的糧食。

闖東北的那一批人在第1年的時候更多的扮演是一個打工者的角色,他們通過給地主打工,通過給農民打工,通過給富戶打工來獲取微薄的收入,而獲取的這一部分收入一來買種糧、土地,二來就是趕緊買些吃的,填飽肚子。

最開始的東北僅僅是人員稀少而已,可即便人煙稀少也有對應的地主,也有對應的富戶,也有對應的當官人。

為什麼闖東北?

接下來我們又會面臨另一個問題,為什麼闖東北呢?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幹嘛一直往東北方向跑呢?

我們說的再不靠譜一點,往南方走好不好?我闖南方,闖西方,闖北方,闖東方。

不好意思,當時只有東北可以闖。

我們可以看一下闖東北的年限,滿清發生了一件很大的事情,這件事情叫做太平天國戰役。

好了,接下來很高興的告訴大家,如果你往南方闖,我們稱之為闖南方,可能你到了南方前腳剛落地,第2天就被當做兵丁塞進了兵營裡面。

而且南方經過多年的戰亂,他們的土地已經不太適合耕種了,你今天種下去,第2天可能連種子都沒了,你都不知道誰給你偷的。

至於闖東方那就不要想了,東邊是海,難不成你在海里面種糧食。

闖西方就是著名的走西口,已經有走西口了,所以我們就沒有必要再給人家起名字了,唯一能走的就是東北了。

順便說一下,往北走是北京城,你總不能在北京城裡面種糧食吧?

歡迎大家關注@趣談唐宋元明清 ,歷史研究者,優質歷史領域創作者,每日分享新鮮歷史冷知識,解決歷史趣問題,愛你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