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下西洋:尋找建文帝是假,刻意營造四海賓服的盛世景象是真

對於朱棣派鄭和下西洋的真實目的,學界一直以來多有爭論。筆者以為,其主要目的是為了向周邊國家宣揚明朝作為世界中心的地位,營造國運昌盛、萬邦來朝的盛世景象,進而塑造大明朝作為天下共主的外在形象,以此證明自己豐功偉績、千古一帝的個人威望。然而,令人遺憾的是,明朝皇帝沒有意識到海洋霸權的重要性,雖頻頻遠航,卻未能為明朝獲取一寸領土或是資源,帶回的只是天朝楊威、萬邦來朝的抽象成果。更加令人惋惜的是,自那之後,明朝的航海能力以及海上軍事實力日漸衰微,以至於到後來淪落得連對付沿海地區的倭寇騷擾都成了大困難,明朝初期曾經輝煌的遠洋航海史宛如劃過星空的彗星一般,一閃而過,再難重現。

導言

近期熱播的電視劇《大明風華》憑藉極佳的口碑長時間佔據著各大媒體、論壇的熱搜版,一時間吸粉無數,風光無兩。該劇是張挺導演執導,由湯唯、朱亞文、鄧家佳、喬振宇、俞灝明、王學圻、梁冠華等一干實力演員派領銜主演的歷史劇。總體而言,《大明風華》的製作還是非常用心的,從朱元璋的扮相、眾多演員的實力呈現,到劇中的服化道具、佈景投資硬件,再到取景畫風和配音配樂,都堪稱國產電視劇的一流水準了。

鄭和下西洋:尋找建文帝是假,刻意營造四海賓服的盛世景象是真

九州配圖:《大明風華》劇照

此劇的熱播,讓無數劇迷對有明一朝的歷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筆者在追劇過程中,發現一個令人驚喜的地方是,雖然此劇不算純粹的歷史正劇,但製片方在很多真實的歷史大事件的呈現上也是頗費苦心。例如在第六集中,用了不短的篇幅對“鄭和下西洋”這個著名的歷史事件進行簡潔又不失精彩的鋪陳和展現。

鄭和下西洋:尋找建文帝是假,刻意營造四海賓服的盛世景象是真

九州配圖:《大明風華》鄭和歸來

“鄭和下西洋”是明朝永樂宣德年間開展的多次海上遠航活動的統稱,從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首航開始,到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結束末次探險歸來,前後歷29載,共計七次。因鄭和擔任使團正使,且遠航船隊航行遠至婆羅洲以西洋麵(明代謂“西洋” ),故名之。

鄭和船隊的遠洋航行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船隻和海員最多時間最久次數最多同時距離最遠

的海上航行,也是15世紀末歐洲“地理大發現”的大航海時代之前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險,堪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突破性創舉。

然而,對於朱棣派馬保(鄭和)下西洋的真實目的,學界一直以來多有爭論。為解開這一謎團,我們有必要先儘可能客觀的還原歷史細節,並將這一單一事件融合到明初整個歷史環境中去細緻體會,借用邏輯分析和對朱棣心理特點的分析推測,以期找到相對合理又令人信服的真相。

壯觀、神秘的遠洋航行

永樂三年(1405年)六月十五日,明成祖朱棣派三寶太監鄭和率領一支龐大的遠洋艦隊南下西洋,開啟了中國歷史上

最壯觀、最神秘的遠洋航行探險之旅。

“今城之西北有寶船廠。永樂三年三月,命太監鄭和等行賞賜古裡、滿剌諸國,通計官校、旗軍、勇士、士民、買辦、書手共二萬七千八百七十餘員名。寶船共六十三號,大船長四十四丈四尺,闊一十八丈,中船長三十七丈,闊一十五丈。”——顧起元《客座贅語.寶船廠》

鄭和下西洋:尋找建文帝是假,刻意營造四海賓服的盛世景象是真

九州配圖:鄭和船隊下西洋場景示意圖

根據上述記載可以看出,鄭和船隊總數達六十三艘,“寶船”分為“大船”和“中船”兩種規格,大船是九桅平底帆船,按現在單位換算,長約135.3米,寬約56.7米。中船為五桅平底帆船,長約54.8米,寬約20.7米。整個船隊擁有27870多名船員令人驚歎的是,彼時鄭和的船隊無論艦船的尺寸、航海技術水平還是艦船數量,都是一枝獨秀、舉世無雙的,即便拿150年後才出現的西班牙“無敵艦隊”與之相比,都望塵莫及。

鄭和下西洋:尋找建文帝是假,刻意營造四海賓服的盛世景象是真

九州配圖:鄭和寶船示意圖

鄭和船隊在建造於南京龍江船塢,在江蘇太倉的劉家港集結起錨,至福州長樂太平港駐泊伺風開洋;兩年後,鄭和率領的船隊攜西洋諸國前來朝貢使者返回中國,宣告了鄭和第一次遠洋航行的圓滿結束。值得一提的是,在他完成這次偉大的壯舉之時,歐洲的大航海時代尚未開始。

“和經事三朝,先後七奉使,所歷占城、爪哇、真臘、舊港、暹羅、古裡、滿剌加、渤泥、蘇門答剌、阿魯、柯枝、大葛蘭、小葛蘭、西洋瑣裡、瑣裡、加異勒、阿撥把丹、南巫裡、甘把裡、錫蘭山、喃渤利、彭亨、急蘭丹、忽魯謨斯、比剌、溜山、孫剌、木骨都束、麻林、剌撒、祖法兒、沙裡灣泥、竹步、榜葛剌、天方、黎伐、那孤兒,凡三十餘國。”——《明史.鄭和傳》

在第一次遠洋試探之後的二十多年內(分別是1407年、1409年、1413年、1417年、1421年、1430年)鄭和船隊又先後六次

遠航西太平洋印度洋,已知的行程最遠到達非洲之角霍爾木茲海峽。如《明史》記載,船隊沿途先後到訪了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亨、真臘、古裡、暹羅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明代顧起元《客座贅語》中這樣評價:“按此一役,視漢之張騫、常惠等鑿空西域,尤為險遠。後此員外陳誠出使西域,亦足以方駕博望,然未有如和等之泛滄溟數萬裡,而遍歷二十餘國者也。

鄭和下西洋:尋找建文帝是假,刻意營造四海賓服的盛世景象是真

九州配圖:鄭和下西洋路線圖

“自宣德以還,遠方時有至者,要不如永樂時,而和亦老且死。自和後,凡將命海表者,莫不盛稱和以誇外番,故俗傳三保太監下西洋,為明初盛事雲。”——《明史.鄭和傳》

不只是在當時的時代,即便是我們用現今的眼光來審視,都不能不驚歎於此舉之齊偉、壯闊。孫中山也曾評曰:“乃鄭和竟能於十四個月之中而造成六十四艘之大舶,載運二萬八千人巡遊南洋,示威海外,為中國超前軼後之奇舉;至今南洋土人猶有懷想當年三保之雄風遺烈者,可謂壯矣。”

然而,如此大規模的遠洋航行活動,其耗資巨大。實際上,在明朝庭內部,從一開始便有不少反對的聲音。據中國航海史研究會研究統計,永樂年間所新建、改建的海船總計約二千艘

,每隻寶船約耗費約五六千銀兩,造價極高,而在船上裝載的各種用於封賞的貴重物品其花費也不菲。為了確保寶船的建造質量精良,明成祖朱棣不惜“支動天下一十三省的錢糧”,可想而知。也正是因為 “支費浩繁,庫藏為虛”,客觀上造成了下西洋活動在明宣宗朝逐漸終止。

鄭和下西洋:尋找建文帝是假,刻意營造四海賓服的盛世景象是真

九州配圖:鄭和造訪30餘國

因此,一直有一些個疑問縈繞筆者的腦中:在明朝初期,尤其是經過“靖難之役”之後,明朝其實在國力上遠不如“文宣之治”時期,國庫也不充盈,還要同時支持北邊的戰事。在這樣的國家財政條件下,為何朱棣還要花費如此巨資去支持並未帶來什麼實際好處的遠航行動呢?難道真的只是為了尋找下落不明的建文帝嗎?如若不是,那又是出於何種不為人知的考量,讓他毅然決然的全力支持呢?

鄭和七下西洋真的為了尋找建文帝?

電視劇《大明風華》中,在朱棣兵臨城下,南京失守時,建文帝走投無路之際,想到了爺爺朱元璋曾經留下的一個盒子,盒內存放著度牒和一封信。信的大致內容是,朱元璋料定朱棣將會謀反,認為建文帝絕非其對手,他其出家當和尚以保存性命。此後朱允炆貴在朱元璋的畫像之前落髮為僧,穿上了朱元璋留下的袈裟,趁亂逃出宮中。

鄭和下西洋:尋找建文帝是假,刻意營造四海賓服的盛世景象是真

九州配圖:建文帝貴在朱元璋畫像前

然而歷史上對於建文帝朱允炆的死活和最終去向並未有明確記載,這就導致了的野史坊間流傳了多種版本,絕大多數的說法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建文帝並沒有死。其中一種流傳甚廣且頗受歡迎的說法認為,在“靖難之役”後,建文帝的神秘失蹤,讓明成祖朱棣一直如鯁在喉,漸成心病。畢竟他的皇位是造反得來的,只要一天沒有建文帝的下落,他在金鑾殿上坐著就不那麼是滋味,心裡也不踏實。因此當他聽聞朱允炆很可能逃往海外時,便執意安排自己的親信太監鄭和率領龐大的艦隊下西洋諸國查訪搜尋。

鄭和下西洋:尋找建文帝是假,刻意營造四海賓服的盛世景象是真

九州配圖:《大明風華》朱棣

然而這種說法細細考究起來,卻非常的不靠譜,很容易證偽,原因有三:

  • 首先,假設建文帝沒死併成功逃亡,必然要隱姓埋名,然而對於隱藏之地,大可不必冒險遠渡重洋到國外,隨便在國內邊遠之地找個地方隱居,以古代的科技條件,只要不搞事,要被找到的概率是極低的。而假如他逃亡海外,在國外人生地不熟,語言文字皆不相通,當明朝真的派人來明察暗訪的話,那豈不是更容易被發現異常之處而曝光身份。因此兩相比較,明朝人也不是傻子,對於這種傳聞根本不會盡信。
  • 其次,朱棣在位期間,鄭和六下西洋,出航次數非常頻繁。如果說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的第一次遠航,可以和尋找建文帝勉強關聯的上的話,那麼直到永樂十九年(公元1421年)依然還派出龐大的船隊第六次遠赴西洋,就很難解釋的通了,畢竟彼時朱棣已經坐穩皇位近二十年之久,建文帝早已對他構不成任何威脅了。
鄭和下西洋:尋找建文帝是假,刻意營造四海賓服的盛世景象是真

九州配圖:規模盛大的船隊

  • 再次,明成祖朱棣好歹也算得上一代明君,假如沒有別的其他原因,而純粹因為內心的一點疑慮和道聽途說的消息,不惜“支動天下一十三省的錢糧”去打造大規模船隊,耗費大量人力財力,最終得個“勞民傷財”、“人財兩空”的結果。想想都不太現實,也絕非是朱棣這樣一號帝王能幹的事。
鄭和下西洋:尋找建文帝是假,刻意營造四海賓服的盛世景象是真

九州配圖:朱棣在思索

因此說,雖然鄭和下西洋的真實目的一直以來是個不解之謎,但是我們可以肯定的是,如此大費周章的大規模遠洋探索行動,絕不可能僅僅是為了尋找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

真實目的在於刻意營造“萬邦來朝”的盛世景象

既然此舉不可能是尋找建文帝,那麼到底是為了什麼呢?筆者結合史料記載和名家言錄分析如下。

電視劇《大明風華》中,對於鄭和下西洋也是有精彩篇幅呈現。當寶船隊指揮使鄭和凱旋還朝之時,朱棣興奮之情溢於言表,先是摸了摸自己的兩撇鬍須,然後說道:“馬保自幼在雲南跟著我,自我當燕王時,為我牽戰馬,靖難之役時,是我右軍前鋒,能征善戰,絕不在一代名將之下。這幾年率領寶船隊,遠赴重洋,披荊斬棘,揚威海外

,這是我大明的奇才。”

鄭和下西洋:尋找建文帝是假,刻意營造四海賓服的盛世景象是真

九州配圖:鄭和還朝

鄭和回道:“靠著皇上的天威,大明的國運昌盛,得逢盛世,鄭和豈敢愛惜自己。”

朱棣很滿意的說道:“呃呃,別人這麼說,我自當是拍馬屁,

但是你說,朕相信。”

鄭和下西洋:尋找建文帝是假,刻意營造四海賓服的盛世景象是真

九州配圖:《大明風華》接受萬國來朝時的朱棣

從這段對話場景中,可以明顯的看出朱棣得意之情,得意的不只是鄭和不辱使命完成了首次遠洋探險這一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曠古偉業,更多的是面對眾多隨行回來的異國使臣的朝奉場面

極大的滿足了他的大國虛榮心全身心由內而外的沉浸在永樂盛世、萬國來朝的意淫之中

事實上,《大明風華》並沒有去編造和扭曲。筆者以為,朱棣之所以熱衷於派三寶太監鄭和六下西洋,其主要目的是為了向周邊國家宣揚明朝作為世界中心的地位,營造國運昌盛、萬邦來朝的盛世景象,進而塑造大明朝作為天下共主的外在形象,以此證明自己的豐功偉績,千古一帝的個人威望。

這一點在一些歷史記載的細枝末節中和後世學者的言錄中都有一些體現。

明代顧起元《客座贅語》中提到,鄭和的寶船不僅數量多,而且尺寸規格較大。之所以要建造如此大規格的寶船,其目的不完全因為實際需要的載重量,而是為了大床能夠給人“巍如山丘,浮動波上”的觀感。”朱棣給的經費夠多,鄭和的寶船就建的夠大,由此展現在外國友邦面前的大國形象就愈加雄偉壯觀,自然由此帶給朱棣的面子自然就越足。

鄭和下西洋:尋找建文帝是假,刻意營造四海賓服的盛世景象是真

九州配圖:寶船規格巨大

清末著名大家梁啟超在所著《飲冰室合集》第三冊中寫道:“鄭和之後,再無鄭和。鄭和之業,其主動者,實絕世英主明成祖其人也。其希望之性質安在,則雄主之野心,欲博懷柔遠人、萬國來同等虛譽,聊以自娛耳。

”筆者對梁啟超的看法頗為認同,鄭和之舉有賴於明成祖朱棣之雄心,其目的主要是為了“懷柔遠人、萬國來同”的榮耀,但是他也強調了,這都是“虛譽”而已。也就是說,此舉並未給大明帶來實際的好處,更多的只是雄主個人之虛榮心罷了。

其實,我們也可以思考一個問題,如果鄭和下西洋是帶回來無數真金白銀等資源的話,那我相信明朝後面幾代皇帝也自然會繼續延續這一舉動的,而不會到了宣宗朝便戛然而止。但實際上,鄭和帶回來的不過是不可勝數的“無名寶物”,看起來價值連城,實際上並不能助長國力,反而是“中國耗廢亦不貲”。想明白這一問題,也反向驗證了這麼多次西洋之行,其志亦不在錢,而僅僅是“虛譽”而已。

朱棣在“得位不正”心魔籠罩之下的欲蓋彌彰

全文鋪陳到這,有些朋友可能要問,

那朱棣為何一定要做這種“吃力不討好”的買賣呢?每個皇帝都想著千古永垂,但是像朱棣這樣大費周章刻意營造“盛世”景象的帝王卻並不多,到底是什麼樣的心態讓他擁有如此堅決而又持久的決心呢?

解讀這一問題,我們必須把這一單一事件放到當時的歷史大背景之下。眾所周知,朱棣作為兵變奪權之君,其一生都飽受世人對於他“得位不正”的質疑,“皇位合法性”猶如一根刺,從他當眾被前朝遺臣方孝孺辱罵為不肖子孫之時開始,便一直深深紮在他的心底,常常隱隱發作。

鄭和下西洋:尋找建文帝是假,刻意營造四海賓服的盛世景象是真

九州配圖:《大明風華》方孝孺劇照

恰恰是這樣的心理因素,一次次的影響著他在位期間的許多重要決定,其目的無非都是為了證明自己能力齊偉進而暗示世人他才是真正的“天選之人”,最合適的繼承人,其皇位的獲得具有不容質疑的合法性。

為了實現這一點,他所做的各種努力和嘗試絕對足夠賣力,大體有以下幾個方面:

  • 其一,戎馬一生,從永樂八年(公元1410年)至永樂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期間,五次親征漠北,彰顯武功。雖然他深知自己在“武功”上再怎麼做都無法超越其父皇朱元璋,但是他還是要盡力去嘗試,除了五次親征漠北,還在東北設置了奴兒干都司宣誓主權,收復安南
    (古稱交趾,今越南北部),西北設置哈密衛,在大西南設置了大古刺、底馬撒、底兀刺等宣慰使司貴州承宣布政使司,拓展和維護了華夏版圖的完整。
鄭和下西洋:尋找建文帝是假,刻意營造四海賓服的盛世景象是真

九州配圖:朱棣親征漠北

  • 其二,編修《永樂大典》,共計兩萬餘卷,收錄古籍七八千種,堪稱當時世界上最全的百科全書。永樂元年七月,朱棣下詔由解縉主持編纂《永樂大典》。細心的讀者或許會疑惑:為何他要在即位之初、政局尚不穩定之時,便迫不及待地下詔編修大典呢?這實際上源於其父朱元璋的一個心願,便是要編撰一部類似前朝的《藝文類聚》《太平御覽》的鉅著,命名為《類要》。而此後繼位的建文帝也是把皇爺爺的這一心願牢記於心並已命人著手編修。只是靖難之役後,朱棣定然要想方設法地抹殺、銷燬建文朝的一切成績。於是乎,處處以纘緒太祖大寶自命的朱棣,自然要繼續延續父親這一遺願以寬眾人之心,不僅要編,更要盡最快速度編出一部全方位超越《類要》的鉅著。因此說,朱棣下令編纂《永樂大典》的真實意圖亦在於證明自己並非“不肖子孫”,而是更有才幹且最合適的皇位繼承人。
鄭和下西洋:尋找建文帝是假,刻意營造四海賓服的盛世景象是真

九州培養:《永樂大典》殘卷

  • 其三,不惜重金派鄭和率領龐大的船隊六下西洋,將大明朝的國威遠播海外三十餘國,營造出“威德遐被,四方賓服”的盛世景象。前文敘述較多,此處不再贅言。

綜上,不可否認的是,朱棣一生的成就確實斐然,不容置疑,但積壓其內心深處生怕世人對其“得位不正”的非議而急欲證明自己“文治武功”之能的心理,恰恰成了時刻督促他惕勵奮進的鞭子,驅動著這位永樂大帝強勢的帝王生涯。

結語

“鄭和的這些遠航背後的目的實現到什麼程度?如果它們是要尋訪建文帝,那麼,它們獵取的是一個虛幻的目標,並且失敗了。如果這些壯舉是意在揚永樂帝的聲威於殊方異域,在於顯示中國的兵力,在於增長中國人對世界的認識,在於保護華人的利益,或者在於再找些新的民族參加朝貢系統,那麼,它們的目的當然都已實現,儘管明朝政府此後沒有繼續實現這些目的而充分加以利用。”——《劍橋中國明代史》

回到本文探討的鄭和下西洋這一主題,公元1433年,當明宣宗朱瞻基執政期間完成了第七次同時也是最後一次的下西洋行動後,明朝的海洋探索行動徹底落幕,令人無比遺憾!

試想,假如明朝能夠借“鄭和下西洋”所取得的領先優勢,就此開啟屬於古代中國的海上霸業,那麼,“大航海時代”的歷史、中國乃至世界的近現代史都極有可能得到完全的改變。這一點,正如美國曆史學家斯塔夫裡阿諾斯《全球通史》中所說:“這七次遠洋航行規模盛大,功績卓著,是史無前例的。15世紀早期明朝航海業的異乎尋常的歷史,提供了中國官方對海外活動報消極態度最富戲劇性的實例。這些航海範圍驚人,顯示了確實證明中國在世界航海業中居領先地位的技術優勢。隨之而來的是,皇帝下達的禁止進一步海外探險的命令和官方對這一命令的立即執行。正是體制結構和向外拓展的動力方面的根本差別,在世界歷史的這一重要轉折關頭,使中國的力量轉向內部,將全世界海洋留給了西方的冒險事業。由此,不可避免的結局是偉大的“天朝”在數世紀內黯然失色,而西方蠻族此時卻嶄露頭角。

鄭和下西洋:尋找建文帝是假,刻意營造四海賓服的盛世景象是真

九州配圖:鄭和下西洋600週年紀念郵票

然而,歷史並不容假設。明朝皇帝沒有意識到海洋霸權的重要性,雖頻頻遠航,卻未能為明朝獲取一寸領土或是資源,帶回的只是天朝楊威、萬邦來朝的抽象成果。更加令人惋惜的是,自那之後,明朝的航海能力以及海上軍事實力日漸衰微,以至於到後來淪落得連對付沿海地區的倭寇騷擾都成了大困難,明朝初期曾經輝煌的遠洋航海史宛如劃過星空的彗星一般,一閃而過,再難重現。

每每思之,筆者心中總難免悵然若有所失。

鄭和下西洋:尋找建文帝是假,刻意營造四海賓服的盛世景象是真

九州配圖:鄭和畫像

1.《明史》

2.《中國的世界秩序》

3.《全球通史》

4.《劍橋中國明代史》

5.《客座贅語》

1.圖片多源於網絡,首先感謝圖片原作者,其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2.本文為個人觀點,如有錯誤之處和觀點不一,請留言探討,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