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時修建的一條土路,雖歷經兩千多年,卻堅固不壞,很少長草

道路就是一個國家的命脈,它四通八達,連接著祖國的每一個地方。對於古代人來講,“兵貴神速”。沒有便捷的交通,就極大地減慢了一個國家的軍事動員速度。秦始皇正是看到了這一點,才主張修建了我國最早的“高速公路”。這條道路將長城經過的所有地方連在了一起,解決了出兵、糧草運輸等軍事問題,組建了我國最完美的禦敵防線。它就是秦直道。

秦朝時修建的一條土路,雖歷經兩千多年,卻堅固不壞,很少長草

秦始皇修建的這條“高速公路”,其工程保質期為千年以上,雖歷經2000多年,卻少有雜草生長,而且堅固不壞,直到清朝前一直都在使用。那麼,秦始皇為什麼要修建這一條路?這條路堅固而少有雜草,這究竟有何神奇之處?

一、 秦直道修建原因

從咸陽城開始,經過鄂爾多斯高原,北到蒙古包頭,這條全長700多公里的“高速公路”,對於古代人來說,這個工程是十分龐大的。因為,當時沒有任何先進設備,現代物資,只依靠人力畜力。秦始皇要修建這條路經甘肅、陝西和內蒙的大道,難度相當大。那麼,對於秦始皇來說,他此時已經天下一統,為何還耗費巨大人力物資,來修建這樣一條路呢?

秦朝時修建的一條土路,雖歷經兩千多年,卻堅固不壞,很少長草

其實,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由於秦始皇一統天下之後,內部雖然穩定了,可是在大秦帝國的北部,依然有一支力量對中原虎視眈眈,這就是北方的匈奴。為了抵禦這支機動力極強的北方軍隊,秦始皇把六國原有的長城都連在了一起,想要以此來抵禦外患。

秦朝時修建的一條土路,雖歷經兩千多年,卻堅固不壞,很少長草

可是,長城雖然有一定的防禦作用,但它的弱點卻也十分明顯,那就是跨越地區太大,沒有與之相匹配的交通路線。這弱化了長城的防禦能力,如果不能及時的行兵、運送糧草,很容易延誤戰機,這讓秦始皇十分頭疼。而秦直道的修建,連接著長城,有效地解決了這一問題。

二、 秦直道堅固而少有雜草的秘密

對於這條道路而言,最難的並不是所需的人力與物力,而是技術問題,因為,這條道路囊括了中國乾旱和季風區,既有乾燥的沙漠,又有草木茂盛的地區。故而,要使這條道路能夠長期使用,就必須做到高質量,將高技術投入到這條道路的修建上來。不管什麼季節,都要保證道路的堅固,以及不長雜草。

秦朝時修建的一條土路,雖歷經兩千多年,卻堅固不壞,很少長草

道路修建的技術:

古代並沒有水泥、瀝青現代物資,故而只能依靠最原始的土來完成道路的修建,這就必須要進行技術攻關。當時,在蒙括的帶領下,他組織了一支最強的技術團隊,解決了包括因環境,土壤,氣候等關鍵因素下,道路上會長出雜草的難題。

秦朝時修建的一條土路,雖歷經兩千多年,卻堅固不壞,很少長草

首先,鋪設道路的土質並不是普通的土,而是加入鹽、經過高溫,被炒熟的鹼土。這樣的土質,即使有充足的水分,種子也不會發芽,草就無法生長。除此之外,蒙恬還在修建道路時,用上了夯實技術,即利用重力,反覆壓實土質,最後使土的密度堪比岩石,使得種子無法紮根,以此來保證道路的質量……

秦朝時修建的一條土路,雖歷經兩千多年,卻堅固不壞,很少長草

我們不得不說,古人的智慧令人歎服。秦始皇,是有眼光的。蒙恬,是有能力的,沒有技術,並沒有限制他們積極投身國家的國防建設,相反在困難前,他們以無比的智慧造就了我國最早的“高速公路”——秦直道。

(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