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軍易得一將難求:擁軍100萬的朱允炆,卻敗在了無將可用

原創文章,已開啟全網維權,抄襲必究!


靖難之役是明朝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徹底改變了朱元璋預設的皇位傳承軌跡。朱棣憑藉靖難之役登上帝位,成為古代唯一造反成功的藩王,改寫了歷史也創造了歷史,堪稱千古奇蹟。


回看靖難之役的結局,朱棣的成功,朱允炆的失敗,必然中有偶然,偶然中又有必然,原因是多方面的,總結成四個字就是“叔強侄弱”。那麼,朱棣究竟強在哪裡?朱允炆又弱在了哪裡呢?

千軍易得一將難求:擁軍100萬的朱允炆,卻敗在了無將可用

(朱允炆與朱棣劇照)


古代打仗,在天時與地利起不到決定性作用的前提下,比的無非就是軍隊綜合實力。拼兵馬數量,朱允炆遙遙領先,拼後勤軍需,朱棣望塵莫及。正所謂“千軍易得,一將難求”,追根究底,朱棣不是贏在了兵多,而是贏在了將強,朱允炆不是輸在了兵少,而是輸在了將弱。


用數據說話。靖難之役中,朱棣的燕軍總數約為30萬,而朱允炆的南軍足足有100萬之巨,而且,朱棣只有燕京一方土地作為後勤保障地,而朱允炆則坐擁天下財富,可以源源不斷供給前線軍需。

千軍易得一將難求:擁軍100萬的朱允炆,卻敗在了無將可用

(靖難之役中的朱棣劇照)


雙方在兵馬數量和軍需供應方面的差距一目瞭然,我們重點要說的是統帥情況。燕軍的主帥除了朱棣本人,主要是張玉和朱能兩位大將,南軍的主帥則是耿炳文和李景隆。


即便是熟悉明史的讀者,也未必聽說過張玉和朱能的名字,這並不足為奇,因為在名將雲集的明朝初期,這兩位實在不值得一提,莫說是徐達、常遇春,即便是傅友德、藍玉也甩他倆十八條街。


但問題是,傅友德何在?藍玉何在?千千萬萬強過耿炳文、李景隆也強過張玉、朱能的百戰之將何在?答案是,都被朱元璋殺了。

千軍易得一將難求:擁軍100萬的朱允炆,卻敗在了無將可用

(朱元璋劇照)


明太祖朱元璋是一位非常有爭議性的皇帝,他最被後世詬病的一點便是濫殺功臣。朱元璋到底殺了多少人?其他不說,僅洪武四大案(空印案、胡惟庸案、郭桓案、藍玉案)中,被殺和被牽連者總數就超過了10萬人。這其中,自然不乏貪官汙吏死有餘辜者,但同樣不乏冤死的功臣良將。


明朝的開國功臣,除了湯和、郭英等,鮮有善終者。李善長被滿門抄斬,胡惟庸被滅九族,馮勝被賜死,藍玉被剝皮,“戰功第一”的傅友德提著兒子頭顱自刎於朱元璋面前……無論是文臣,還是武將,最終都難以擺脫兔死狗烹的命運。當然,這一切都是朱元璋的謀劃設計,是他要的結果,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千軍易得一將難求:擁軍100萬的朱允炆,卻敗在了無將可用

(明初功臣劇照,為首的兩位是李善長與劉伯溫)


朱元璋大殺功臣的初衷是為子孫計,確保江山不易主,王朝不改姓。結果卻是聰明反被聰明誤,豈不知“外盜易擋,家賊難防”,朱元璋留給孫子的皇位終究還是被兒子篡奪了。


朱元璋大殺功臣的直接結果就是朱允炆無人可用。朱允炆本來就年輕無謀,身邊又盡是諸如齊泰、黃子澄這樣的庸臣,他們固然是忠心可鑑,奈何只是一群紙上談兵的無用書生。武將方面的情況則更糟,但凡有些實戰經驗的將帥幾乎都死絕了,剩下的要麼是蠢才,要麼是妄人,根本無法統帥百萬大軍與朱棣抗衡。


反觀朱棣這邊的情況,他本身就是百年難得一遇的文韜武略之才,三個兒子又都能獨當一面,再加上身邊有黑衣宰相姚廣孝(明朝第一陰謀家、靖難之役的主要策劃者)出謀劃策,兵雖不多奈何將廣,取得最終的勝利也就不足為怪了。


文中圖片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