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追着蒙古打的骑兵怎么到明后期不敢野战?

南渡唐后人


要解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把握两个时间点,一个是明初,一个是明末。

明初

一、携大胜之势。

大明王朝的建立先后经历了两个阶段。

1、第1个阶段是各起义军林立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先后有陈友凉,张士诚等等枭雄。在这个过程中,朱元璋部下的军队也是经过多方征战,不断击败其他起义军,一步步的扩充实力成长起来的。

2、第2个阶段是北伐阶段。统一了江南之后的朱元璋部队,在大将徐达的带领下。出击北院元,一路沿河南,山东,山西,直捣大都,风卷残云,秋风扫落叶!

在朱元璋,徐达常遇春,蓝玉等将领带领下,经历过这两个阶段发展起来的明军。一方面熟悉江南的水战,另一方面经历了和元军大规模的骑兵野战。不仅熟悉各种复杂条件下的作战,而且久经沙场,是一支精锐之师,锐不可挡!

经历了明朝军队重创的残元势力,一方面要保存自己的实力,苟延残喘。另一方面无法再组织有效的兵力和明军进行大规模的野战对抗。这个时期的明军的战斗力是达到顶峰的。携大胜之势!

二、名将辈出

在明军众多著名的将领中,既有冲锋陷阵,勇做先锋的常遇春、又有固守洪都百日,北伐捕鱼儿海(今贝加尔湖)的蓝玉。还有和朱元璋几乎同龄的徐达、汤和等大将。

这些将领追随朱元璋南征北战几十年,经历大小战斗无数,既有江南的水战,又有北方草原骑兵的决战,还有坚守洪都的防御战。不仅作战经验丰富,而且战斗作风顽强。

三、综合国力强大

在明朝建立后,先后经历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的治理。在明成祖朱棣在位时,史称为“永乐盛世”。京杭大运河疏浚,郑和七下西洋,物阜民丰,综合国力大大提升。在明成祖时期,明成祖朱棣曾率军五次北伐。正是因为有了综合国力的提升,经济实力的增长,才能保障大明的军队对外作战时,承受住战争的财力消耗和后勤需求。

明末

明末不善野战的原因,既有政治的原因,也有一些误解。

一、“胡蓝之狱”“郭怀案”

明朝建立后,明太祖朱元璋先后发动了“胡兰之狱”和“郭怀案”。明太祖在位期间前前后后先后斩杀文臣武将几十万。其中包括丞相胡惟庸,洪都侯蓝玉等一大批淮西旧部。使得明朝军队丧失了优秀指挥官,上大大削弱了明朝军队的军事指挥能力和战斗力。

这和苏联斯大林时期的“大清洗”是一样的性质,以至于苏联在苏德战争爆发初期,处于极度危险局面。

二、内耗过重

在明朝建文帝年间,燕王朱棣又发动“靖难”,武装夺取政权。在“靖难”期间,明朝无论是建文皇帝的军队,还是燕王朱棣的军队,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失。这对于整个明军来说是一种损失!

燕王朱棣登基之后,明军又形成了南军和北军之争。

南军是原来建文皇帝的旧部,擅长水战和山地作战。燕王朱棣登基之后,南军不被重用,受到朝廷冷落。和北军不属于一派,主要负责东南沿海抗倭和西南平叛。其代表人物有胡宗宪,戚继光等。

北军是原来燕王朱棣的旧部,擅长骑兵作战和平原野战,燕王朱棣登基之后,北军受到重视,主要负责大同、蓟门、山海关、辽东的北部边境防御。代表人物有李如松,李成梁等。

南北两军的内耗也一定程度上对明军造成了战斗能力的丧失。

三、内忧外患

在明朝中后期先后发生东南沿海倭乱、万历朝鲜战争、李自成农民起义、清军入关等大小战争。在明朝的中后期,明军是在面临一系列内忧外患的前提下,民不聊生,国力逐渐耗尽,战斗力逐渐下降。仅仅万历年间就发生了“万历三大征”,又有闯王李自成在中原掀起的农民起义,在不断战争的条件下,明军精锐消耗殆尽!

误解

其实明末的明军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不善野战。

明末的明军之所以给人的印象是战斗力不足,主要因为一方面有国内李自成农民起义的消耗,另一方面也要面对清军入关的压力。两线作战,造成了很大的军事压力。所以给人的感觉明末的明军好像没有了什么战斗力。

明末的郑成功还能凭借一己之力收复台湾,足以说明明军的水师力量还是很有战斗力的。在面对清军入关的压力时,辽东铁骑一直能够阻挡住清军入关,说明辽东的军事力量还是很强的。

同时明军还有神机营,这是一种成建制应用火器的部队,同时期的明军水师在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著名的朵颜三卫,辽东铁骑,戚家军都是声名赫赫!

如果明军没有足够的军事战斗力,是不可能发动像万历朝鲜战争这样的对外战争的。所以明末的明军并没有像我们想象的那样不堪一击。

在清军入关后,南明仍然保有将近百万明军,仍然能够对清军造成现实的威胁。有郑成功,吴三桂等割据军阀,足见明末的明军并不弱!

所以明末的明军战斗力不足,一方面是由现实的依据,另一方面也是我们存在一些误解。










愣头青的笋宝


这个问题明朝后期确实存在,个人分析总共五点原因供大家讨论。

1.除边军外,明朝军队都是临时招兵组建的,比不得马背上终日征战的塞外骑兵。袁崇焕曾经组建过真正的骑兵部队,但被杀后,朝廷便这只部队仅用于内地剿匪,害怕边关将领拥兵自重。

2.补给不足,明朝中后期的经济已经赤字,大规模的野战前提就是补给必须跟得上,从戚继光组建戚家军朝廷都只能给一个自行筹划军费政策来看,朝廷更不会拿出如此巨大的军费去打这一个威胁不大且没有利润的战争(这个观点下面几点补充)。

3.明朝的党派之争牵制主帅无法向大规模野战战略推进,领兵主帅更加倾向于稳守,既能获得朝廷表扬,又能保自己平安,明朝后期都是这种战略。袁崇焕提出五年平辽的策略中就有大规模野战构想,并努力推进建立一支能够与金兵对抗的野战骑兵,最后被党派之争搞垮,袁崇焕每次打仗之前都会告诉崇祯皇帝,不要听信谗言,更向崇祯皇帝索要尚方宝剑才肯带兵出征,可见当时带兵的主帅多么介意党派流言。

4.明朝前中期地缘政治的成功,大幅度削弱后期朝廷对军事战争的依赖。明朝东林党更善于利用边关贸易激化边境各部落的矛盾,积极促进使其内耗,以达到缓冲边关守军压力的作用,可以从张居正的京略看到地缘政治的推行,发动战争对于文官是没有利益的。

5.红衣大炮的出现,明朝后期红衣大炮走入军方的视野,并成功阻击过金兵,威力极大,使得明朝统治者和武将作战更加倾向于不需要军饷且威力极大的红衣大炮等火器。但火器的特点是长于攻城,拙于野战。赤字化的朝廷更加不会愿意掏更多的军费和给养去供庞大的野战骑兵部队。

综合几点,总体来说就是朝廷无心,党派看不到利益,主帅不敢推进,明朝后期大规模的野战只能望洋兴叹了。


大智平平


因为那个时候满八旗太厉害了,女真族农耕民族,不是游牧民族,而是渔猎民族,很原始,战斗力不是一般的强悍,素有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的说法,明朝军队的战斗力从始至终都是非常强悍的,虽然政治腐败,但是明朝这个国家对外很强硬,不和亲不纳贡,天子御国门,君王死社稷,这一切的强硬来自于明朝的关宁铁骑,而且那个时候明军已经有大量先进火器,但是女真军队个人战斗力强悍,身着异常沉重的高防御铠甲战力堪称恐怖


复东往事


明朝缺钱,士大夫却只会享受生活,党争,甚至皇帝也是毫无包袱的人,以至于当官贪污,社会夸浮,贫瘠,整个国家完全一种得过且过的个人自私的状态,加之国库空虚,无战争之本,最终走向灭亡


谭陆杰


和蒙古还是可以打的。但是野战的精兵强将明朝是越来越少。


杀手司令


没有的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