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禁衛軍在辛亥革命中起了什麼作用?最後護衛溥儀出宮使命結束

禁衛軍是皇帝身邊的保衛人員,禁衛軍通常是精銳中的精銳部隊,是從軍隊中精挑細選出來的。

按照比較寬泛的定義,清晚的禁衛軍包括守衛皇宮的侍衛親軍、駐守北京的滿族八旗禁旅,甚至主管京師治安的步軍統領所屬綠營部隊。嚴格意義上的晚清禁衛軍是指清政府在立憲運動風起雲湧的時代背景下,仿照普魯士軍事制度建立的一支近代化的宮廷衛隊。

晚清禁衛軍在辛亥革命中起了什麼作用?最後護衛溥儀出宮使命結束

載濤清庭禁衛軍戎裝像

禁衛軍的編練倡議於光緒三十三(1907)年三月,始於光緒三十四(1908)年十二月,成軍於宣統三(1911)年七月。禁衛軍軍官多數來自以滿族為主的新軍第一鎮,兵源也主要是駐京的滿族人,另有蒙古騎兵和來自直隸、山東的農家壯丁。禁衛軍最多時編有步兵2協共4標,馬隊、炮隊各1標,工程、輜重、機關炮、軍樂、警察各1隊,共12000餘人,裝備當時中國以至亞洲國家僅有的18門150毫米野戰重炮和24~30挺馬克沁式重機槍。

晚清禁衛軍在辛亥革命中起了什麼作用?最後護衛溥儀出宮使命結束

馮國璋

光緒三十四(1908)年十二月,清廷頒佈詔書,禁衛軍由監國攝政王載灃統率調遣,貝勒載濤、貝勒毓朗(宣統二年(1910)七月免去)和陸軍部尚書鐵良(宣統元年(1909)一月罷去)為專司訓練禁衛軍大臣。第一協協統良弼,第二協協統王廷楨,馬標標統王廷楨兼,炮隊統帶宋玉珍。禁衛軍建立後,新軍第一、六兩鎮輪番守衛宮廷的任務移交禁衛軍承擔。

晚清禁衛軍在辛亥革命中起了什麼作用?最後護衛溥儀出宮使命結束

(上圖)1910年,大清近衛軍首領訪問奧匈帝國。在這張拍攝於布達佩斯的合影中,前排左二是哈漢章,左三是李經邁,左四是載濤,右一是良弼;二排左四是田獻章,左六是程經邦;三排左三是唐寶潮,左六是劉恩源


辛亥革命期間,禁衛軍幾乎沒有發揮任何特殊重要的作用。武昌起義後,清廷被迫起用袁世凱出任內閣總理大臣,袁為奪取皇族手中僅有的兵權,添派徐世昌為專司訓練禁衛軍大臣,禁衛軍訓練處改組為司令處,馮國璋為禁衛軍總統官。民國成立後,根據《清室優待條例》,禁衛軍保留原編原餉,歸陸軍部編制,馮國璋繼續兼統禁衛軍。1914年,禁衛軍改編為北洋陸軍第十六師,王廷楨任師長,禁衛軍的歷史正式結束。其中1個團保護暫居宮禁的清室直至1924年溥儀出宮。(文 若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