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1944》——動人的德軍青年士兵的故事

1944年,德軍與蘇聯列寧格勒方面軍為爭奪納爾瓦地峽進行了一連串戰鬥。7月,蘇軍攻佔了納爾瓦,這座古城九百年來一直是俄羅斯和西方世界的分界線。納爾瓦身後的坦能堡防線是

愛沙尼亞首都塔林的最後防線,一群20歲出頭的愛沙尼亞青年人志願加入武裝黨衛軍親衛隊第20師,開始在東線迎頭痛擊蘇軍裝甲部隊,為反抗蘇聯的佔領而戰。 這不是愛沙尼亞第一次淪為東方和西方、德意志人和斯拉夫人交戰的戰場。從楚德湖的冰上大戰算起,這一戰鬥已持續了七百多年,夾在中間的愛沙尼亞人也不可避免地被雙方裹挾其中,成為歷史的犧牲品。…… 到了9月,由於芬蘭宣佈停止同德國的軍事合作並簽訂莫斯科停戰協定,腹背受敵的德軍決定撤出愛沙尼亞。蘇軍尾隨著德軍一路前進直至愛沙尼亞的首都塔林,紅軍中的葉沙尼亞(俄羅斯化的愛沙尼亞人)士兵也親眼見證了,那面象徵著愛沙尼亞民族獨立的藍、黑、白三色旗,於德軍撤離的9月18日在塔林市的象徵——赫爾曼塔懸掛了四天之後,終於在9月22日被蘇聯的紅旗所取代……

愛沙尼亞,很少有國人知道他在歐洲版圖的那個地方,也很少有人知道,他真正獨立於1991年蘇聯解體。上一次獨立還是在一次世界大戰後。 愛沙尼亞共和國是北歐波羅的海三國之一。西向波羅的海,北向芬蘭灣,南面和東面分別同拉脫維亞和俄羅斯接壤。很小,對於中國人來說。 歷史上的愛沙尼亞,一直被北歐各國輪番統治。一戰之後他終於第一次獨立了。1920年2月2日與愛沙尼亞簽署《塔爾圖和約》, 蘇維埃承認了他的獨立。  1941年6月14日,愛沙尼亞再一次被蘇聯吞併,成為蘇聯的加盟共和國,是為愛沙尼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剛過一個星期,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3個星期後即佔領了愛沙尼亞全境。  愛沙尼亞人視德國軍隊為“解放者”,並與其展開合作,在武裝黨衛隊中還成立了一個愛沙尼亞師。1944年9月德軍從愛沙尼亞撤退時,蘇聯再度佔領愛沙尼亞。  本片訴說的就是1944年愛沙尼亞人和德國並肩作戰抗蘇的戰爭。在愛沙尼亞人的眼中,俄羅斯人才是真正的侵略者。  被佔領後的愛沙尼亞人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組建了流亡政府,該政府一直延續到1992年,直到蘇聯解體再次獨立。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愛沙尼亞損失了22萬人,相當於戰前人口的1/5,有8萬人流亡到西歐。  二戰後愛沙尼亞遭到蘇聯的強烈報復。蘇聯紅軍轟炸了塔林和納爾瓦等城市,造成大量平民傷亡。蘇聯重新佔領愛沙尼亞後還進行了大規模的逮捕和處決。反抗蘇聯佔領的愛沙尼亞游擊隊“森林兄弟”一直戰鬥到1948年,最後一名游擊隊員在1978年才被逮捕。  歷史原來就是如此,這讓我又想到了

蘇芬戰爭

2015年2月8日,作為愛沙尼亞與德國聯合制作的電影,《1944》首先在德國首都柏林公映。2月20日,《1944》在愛沙尼亞首都塔林公映。8月25日,《1944》在芬蘭公映。二戰時期,德國與芬蘭都是蘇聯的敵對國。電影首先公映的國家和時間順序,也微妙地反映了愛沙尼亞對蘇聯的態度。

對處於強國夾縫中的愛沙尼亞人來說,《1944》無疑喚起了他們強烈的愛國情感。僅影片公映的週末,愛沙尼亞的觀影人數就達到了19030人次。影片上映的首個星期,愛沙尼亞的觀影人數已經達到了44879人次,使之成為了愛沙尼亞歷史上最賣座的電影。對人口總數只有138萬的愛沙尼亞來說,這已經非常不錯的成績了。

在此之前,能吸引超過10萬名愛沙尼亞觀眾去電影院的電影只有6部,分別為《冰河世紀2》《冰河世紀3》《冰河世紀4》《怪物史萊克3》《加勒比海盜2》與《堅如磐石》。其中,只有導演紐格南於2002年執導的《堅如磐石》,亦稱《雪茫攻防戰》,是愛沙尼亞國產電影。其反映了1918年—1920年的獨立戰爭時期,愛沙尼亞抗擊蘇俄入侵的歷史。當時,這部電影吸引了168113人次的觀眾,是《1944》之前愛沙尼亞最受歡迎的國產電影。

儘管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但電影仍然在部分細節之處,表達了“寧予德國,不予蘇聯”的傾向。在“政治正確”的問題上,似乎顯得有些“不和諧”。這與愛沙尼亞人曲折而屈辱的歷史是分不開的。

5000年前,愛沙尼亞人的祖先來到了今天的波羅的海地區。在基因上,愛沙尼亞人與鄰近的拉脫維亞人、立陶宛人更接近,但愛沙尼亞語與同為芬蘭—烏戈爾語的芬蘭語更相似。愛沙尼亞人先後被維京、丹麥、神聖羅馬帝國、瑞典等民族和國家統治。1710年,沙皇俄國取得了愛沙尼亞的統治權,從而開始了對愛沙尼亞長達200年的佔領。在此期間,愛沙尼亞人的民族意識也開始覺醒。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在德軍的進攻之下,俄軍節節敗退。“十月革命”的爆發,也使沙皇俄國無暇顧及愛沙尼亞。1918年2月,愛沙尼亞的德裔居民進行起義,引導德軍進駐,並宣佈獨立。隨後,蘇俄與德國簽訂《佈列斯特和約》,將愛沙尼亞割讓給德國。11月,隨著德國向協約國投降,蘇俄趁機廢除《佈列斯特和約》,向愛沙尼亞發起進攻。在英國皇家海軍、德國“自由軍”與波羅的海國家志願者的支援下,愛沙尼亞贏得了獨立戰爭的勝利。1920年2月2日,在《塔爾圖和約》中,蘇俄不得不承認了愛沙尼亞的獨立。

然而,弱國無外交,任何條約都是可以撕毀的。1939年8月23日,德國與蘇聯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為了換取入侵波蘭時,蘇聯能夠不干涉並進行協同行動,德國出賣了愛沙尼亞的利益。蘇聯強迫愛沙尼亞接受了不平等條約,獲取了駐軍和使用其港口的權利。1940年6月16日,蘇軍入侵愛沙尼亞。7月,愛沙尼亞成為了蘇聯的加盟共和國。在一年之內,蘇聯政府逮捕了愛沙尼亞8000多名軍政人員,其中2200人被處死,其餘被送往集中營。同時,蘇聯還將10000名愛沙尼亞人驅逐出境。

1941年6月22日,德軍入侵蘇聯,蘇德戰爭爆發。在斯大林的命令之下,蘇軍強徵了愛沙尼亞55000多人入伍,並在愛沙尼亞實行“焦土”政策,殺死了大量平民。波羅的海國家抵抗組織“森林兄弟”的游擊隊奮起反抗,重創了蘇軍第8集團軍。德軍第18集團軍攻入愛沙尼亞後,愛沙尼亞人將其視為“解放者”,並配合德軍作戰,將蘇軍徹底逐出了愛沙尼亞。不過,愛沙尼亞人很快就發現,“老虎”剛走,“狼”就來了。希特勒並不會給愛沙尼亞人渴望已久的獨立,德軍對愛沙尼亞的統治同樣嚴酷,不僅大肆掠奪資源,還屠殺當地的猶太人。

隨著德軍勢如破竹的進攻,不少愛沙尼亞人深入蘇聯縱深,擔任佔領與安保任務,甚至作為步兵直接在前線參戰。1942年8月,德軍最高統帥部計劃將愛沙尼亞人編入德國黨衛軍,但遭到了愛沙尼亞人的反對。作為妥協,德軍承諾愛沙尼亞黨衛軍的士兵、士官和絕大多數的軍官,都將由愛沙尼亞人擔任。1942年冬,德軍以此成立了黨衛軍第1“納爾瓦”裝甲擲彈兵營。1943年4月,德軍成立了黨衛軍第3愛沙尼亞志願步兵旅。

1944年1月23日,轉戰東線並損失慘重後,德國黨衛軍第3愛沙尼亞志願步兵旅返回愛沙尼亞,改編為德國黨衛軍第20愛沙尼亞志願步兵師。此時,蘇軍已經贏得了列寧格勒保衛戰的勝利,反攻的兵力一路殺向愛沙尼亞。5月26日,在收編了由愛沙尼亞志願兵組成的芬蘭第200步兵團後,其改編為德國黨衛軍第20“愛沙尼亞第一”擲彈兵師。在電影《1944》中,德軍陣營中的男主角卡爾·塔米克就隸屬於這支部隊。在佔領愛沙尼亞期間,德軍徵調了72000多名愛沙尼亞人入伍。

蘇軍陣營中的男主角尤里·約吉隸屬於第8“愛沙尼亞”步兵軍。1939年9月,蘇軍第8步兵軍曾與德軍協同入侵波蘭。1941年8月,在烏克蘭地區,蘇軍第8步兵軍遭到了德軍的毀滅性打擊。1942年12月1日,蘇軍最高統帥部以愛沙尼亞共產黨、從愛沙尼亞強徵來的壯丁、蘇聯的愛沙尼亞少數民族等,組建了第8“愛沙尼亞”步兵軍,下轄第7步兵師、近衛第19步兵師、第249步兵師。不過,蘇軍第8“愛沙尼亞”步兵軍中的愛沙尼亞人並不像德國黨衛軍第20“愛沙尼亞第一”擲彈兵師那樣多。愛沙尼亞人只佔30%—40%,超過半數的官兵為19世紀愛沙尼亞移民的後裔或蘇聯的其他民族。


銀幕上的攻防戰

影片以蘇軍猛烈的火力準備作為開場,“坦能堡”防線戰役在銀幕上拉開序幕。正如字幕所示,這裡只是用“坦能堡”命名了防線。真正的坦能堡,在當時的東普魯士,今屬波蘭,而並非電影中“坦能堡”防線所在的愛沙尼亞。

1944年7月26日,在納爾瓦橋頭堡成功地守衛了6個月後,德軍撤往“坦能堡”防線。蘇軍追擊而來,雙方爆發了“坦能堡”防線戰役。蘇軍列寧格勒方面軍具有壓倒性的兵力和火力優勢,集結了136830人、150輛坦克、1680輛自行火炮和546架飛機。在火力準備階段,蘇軍調集了9個步兵師的師屬炮兵,火力強度遠比電影序幕的場面猛烈得多。

德軍“納爾瓦”戰役集群只有22250人,裝備7輛坦克、70—80輛自行火炮和49架飛機。德國黨衛軍第3裝甲軍駐守藍嶺,或譯為“西內瑪嶺”。藍嶺從東向西分部著三座高地,分別為“孤兒”山、“擲彈兵”山和“塔”山,海拔僅為20—50米。德國黨衛軍第11“北歐”裝甲擲彈兵師、黨衛軍第20“愛沙尼亞第一”擲彈兵師與黨衛軍第4“荷蘭”志願裝甲擲彈兵旅,自北向南,部署於藍嶺之上。根據電影字幕的提示,男主角卡爾·塔米克隸屬於德國黨衛軍第20“愛沙尼亞第一”擲彈兵師第47擲彈兵團第3營第9連第3排。

德軍愛沙尼亞擲彈兵進入陣地後,他們裝備的各種輕武器也悉數登場——德制P38式9毫米手槍、MP38式9毫米衝鋒槍、StG44式7.92毫米突擊步槍、K98k“毛瑟”式7.92毫米步槍、MG42式7.92毫米通用機槍、M24式長柄手榴彈、M39式卵形手榴彈與“鐵拳”式反坦克火箭筒,繳獲自蘇軍的PPSh-41“波波沙”式7.62毫米衝鋒槍、PPS-43式7.62毫米衝鋒槍、裝有PU式狙擊鏡的SVT-40式7.62毫米半自動步槍與M41式82毫米迫擊炮。

如此“豪華”的配置,很可能是導演、美術指導或道具師的刻意為之,觀眾中的軍事愛好者必然大呼過癮。或許有人會質疑,為什麼德軍會裝備這麼多繳獲自蘇軍的槍械。實際上,這完全符合真實的歷史。在東線戰場,幾乎每個德軍步兵都想繳獲射速高、火力猛的PPSh-41“波波沙”式7.62毫米衝鋒槍。二戰初期,德軍沒有半自動步槍,繳獲的SVT-38式和SVT-40式7.62毫米半自動步槍就成了“搶手貨”。後來,德軍研製了G41式和G43式7.92毫米半自動步槍。1944年,德軍愛沙尼亞擲彈兵中的狙擊手裝備G43式7.92毫米半自動步槍才更為合理。當然,現實中德軍的步兵排很可能不會裝備型號如此繁雜的槍械。根據電影中的配置,他們需要裝備5種不同型號的子彈。對管理後勤的軍需官來說,這簡直就是噩夢。

電影中出現的蘇軍輕武器道具比較簡單,包括PPSh-41“波波沙”式7.62毫米衝鋒槍、PPS-43式7.62毫米衝鋒槍、M1891/30“莫辛-納甘”式7.62毫米步槍、M44“莫辛-納甘”式7.62毫米卡賓槍、DP-28“捷格加廖夫”式7.62毫米輕機槍與F1式破片殺傷手榴彈。電影中,蘇軍步兵的PPSh-41“波波沙”式7.62毫米衝鋒槍裝備的都是71發裝彈的彈鼓。其裝彈量大、火力持續性高,但故障較多、頗為笨重。實際上,在“坦能堡”防線戰役時,蘇軍PPSh-41“波波沙”式7.62毫米衝鋒槍大多已經換裝了35發裝彈的彈匣。

在電影中,德軍陣地上出現的重型武器只有Pak 36式37毫米反坦克炮與Pak 38式50毫米反坦克炮。其中,Pak 36式37毫米反坦克炮是由蘇制M1937式45毫米反坦克炮扮演的。抑或其表示的是德軍愛沙尼亞擲彈兵在使用繳獲的M1937式45毫米反坦克炮。德軍愛沙尼亞擲彈兵使用它們擊退了蘇軍T-34/85式中型坦克的進攻。這顯然帶有藝術的誇張。蘇德戰爭初期,德軍Pak 36式37毫米反坦克炮就完全無法對抗蘇軍T-34/76式中型坦克,就更不用說對抗1944年的T-34/85了。在電影中,Pak 36式37毫米反坦克炮一炮擊中T-34/85,迫使其乘員棄車而逃。從技術上看,這非常“不科學”。隨後,另一輛T-34/85還擊,將Pak 36式37毫米反坦克炮炸得粉身碎骨。實際上,T-34/85發射的O-365式破片殺傷榴彈威力巨大。在反坦克炮附近爆炸,就足以殺傷炮兵或毀傷反坦克炮,並不需要直接命中。

Pak 38式50毫米反坦克炮威力稍大,但對抗T-34/85依然吃力。在100米距離上,發射Pzgr.39式穿甲彈,其仍然無法擊穿T-34/85的炮塔正面裝甲,只能擊穿車體正面裝甲。發射Pzgr.40/1式鎢芯穿甲彈,也只能在200米距離上擊穿其炮塔正面裝甲,在400米距離上擊穿其車體正面裝甲。T-34/85的車體正面裝甲只有47毫米,但布氏硬度達到了350,且具有60°法線角的傾斜度,對抗中小口徑動能彈的效果極佳。在這種情況下,德軍愛沙尼亞擲彈兵手上唯一有把握對抗T-34/85的武器,就只剩下“鐵拳”式反坦克火箭筒了。

實際上,德國黨衛軍第20“愛沙尼亞第一”擲彈兵師裝備有Pak 40式75毫米反坦克炮,足以在1300米距離上擊穿T-34/85的正面裝甲。電影中沒有出現這種反坦克炮的道具。不過,在真實的“坦能堡”防線戰役中,蘇軍不止動用了T-34/85。當時,蘇軍出動了6個坦克團,裝備了不少IS-2“斯大林”式重型坦克。Pak 40式75毫米反坦克炮也很難對抗這種“鋼鐵巨獸”。

如果觀察得足夠仔細,觀眾中的軍事愛好者會在電影中發現一輛“奇怪”的T-34/85道具車。這輛T-34/85作為坦克殘骸停在戰場上,炮管要比其他的T-34/85更短更細,看起來更像T-34/76,但炮塔的大小又與T-34/85相同。實際上,這輛沒有炮管的T-34/85已經報廢。製片方廢物利用,為其裝上了尺寸不符的炮管,放在片場“扮演”坦克殘骸。

根據電影的設定,7月28日凌晨,德國黨衛軍第20“愛沙尼亞第一”擲彈兵師第47擲彈兵團第3營通過黨衛軍第11“北歐”裝甲擲彈兵師的陣地,向蘇軍攻佔的“孤兒”山發起反擊。在此片段中,導演毫不避諱地展現了德軍愛沙尼亞擲彈兵當場屠殺蘇軍戰俘的情節。在真實的“坦能堡”防線戰役中,當時展開反擊行動的是德國黨衛軍第11“北歐”裝甲擲彈兵師師屬偵察營與黨衛軍第20“愛沙尼亞第一”擲彈兵師第47擲彈兵團第1營。激烈的塹壕戰一直持續到天亮之後,雙方損失慘重。當晚,德軍突擊隊再次發起猛烈的反擊,最終在蘇軍坦克的阻擊之下功敗垂成。

在《拯救大兵瑞恩》與《1944》中,都出現了德軍MG42式7.92毫米通用機槍。《1944》中MG42式7.92毫米通用機槍的槍聲,聽起來相對“溫柔”,火力不夠猛烈,沒能完全體現出“撕麻布”的聲效。不過,《1944》對軍裝的考究並不差。德軍愛沙尼亞擲彈兵的穿著,既有原野灰色軍服,也有帶有斑點的迷彩服。他們左臂的法西斯鷹徽標誌之下,還帶有象徵愛沙尼亞國旗的“藍、黑、白”三色標誌。電影中出場的德國黨衛軍第11“北歐”裝甲擲彈兵師官兵,左臂的法西斯鷹徽標誌之下,帶有象徵著丹麥國旗的紅底白十字標誌。更為敬業的是,片頭的攻防戰,就是在當年藍嶺之戰的戰場舊地拍攝的。

在電影中,“坦能堡”防線上的德軍似乎只守了幾天就撤退了。實際上,“坦能堡”防線戰役從1944年7月25日一直持續到了8月10月。面對具有壓倒性優勢的蘇軍列寧格勒方面軍,德軍“納爾瓦”戰役集群贏得了“坦能堡”防線戰役的勝利。蘇軍35000人陣亡或失蹤,135000人負傷或患病,共損失17萬多人、157—164輛坦克。德軍2500人陣亡或失蹤,7500人負傷或患病,共損失1萬多人、6輛坦克。

蘇軍遭到重創後無力繼續進攻,“坦能堡”防線上的平靜一直持續到了9月。1944年9月14日,蘇軍波羅的海沿岸第1、第2和第3方面軍發起“里加”攻勢,準備切斷德軍北方集團軍群的退路,希特勒才同意德軍“納爾瓦”戰役集群撤退。

在電影中,德軍愛沙尼亞擲彈兵在撤退的路上遇到了愛沙尼亞民兵。有些民兵揹著少見的M28“莫辛-納甘”式7.62毫米步槍,是蘇制“莫辛-納甘”式步槍的芬蘭仿製型。德軍愛沙尼亞擲彈兵幫助當地平民時,遭到了蘇軍伊爾-2式攻擊機的空襲。這個片段很難說就是對蘇軍的惡意醜化。在高速掠過的情況下,飛行員也很難確認地面上的車隊究竟屬於德軍,還是平民。即使是平民,也不妨礙蘇軍進行空襲。1941年,蘇軍就曾屠殺過愛沙尼亞平民,何況大多數愛沙尼亞人都仇視蘇聯。

蘇軍伊爾-2式攻擊機被德軍稱為“黑死神”,裝備2門23毫米機關炮、2挺7.62毫米機槍和1挺12.7毫米後射機槍,可掛載600千克重的炸彈或火箭彈。電影中刻意模仿了2門23毫米機關炮掃射時低沉而鏗鏘有力的聲效,但炮彈擊中試圖撲救小女孩的德軍愛沙尼亞擲彈兵時,對其殺傷力的刻畫還不夠真實。23毫米機關炮發射的炮彈擊中人體後,殺傷效果絕對不會是“一團血霧”那麼簡單,而是會將人體徹底打成碎塊。

隨後,在林間的田野上,德軍愛沙尼亞擲彈兵伏擊了沿著公路開進的蘇軍第8“愛沙尼亞”步兵軍第249步兵師第917步兵團第2營第6連的車隊。除了T-34/85式中型坦克之外,還出現了2輛SIZ-5式和1輛SIZ-6式卡車。在戰鬥中,蘇軍狙擊手使用裝備了PU式狙擊鏡的M1891/30“莫辛-納甘”式7.62毫米步槍,擊斃了使用SVT-40式7.62毫米半自動步槍的德軍愛沙尼亞擲彈兵狙擊手。蘇軍陣營中的男主角尤里·約吉,使用PPSh-41“波波沙”式7.62毫米衝鋒槍,擊斃了德軍陣營中的男主角卡爾·塔米克。

蘇軍軍官無意間聽到了喊出命令的德軍軍官說的是愛沙尼亞語,才發現對手與自己同為愛沙尼亞人,遂下令停火停止廝殺的同胞不知所措地佇立在田野上尷尬地對視時,一個民族的悲劇也就在這戲劇性的場面之中蔓延開來。德軍愛沙尼亞擲彈兵慌忙地撤離了戰場,蘇軍愛沙尼亞步兵也沒有再進行追擊。愛沙尼亞觀眾坐在銀幕前,看到此情此景,心中的滋味,大概是我們永遠無法體會到的。

《我們的1944》——動人的德軍青年士兵的故事

在“坦能堡”防線戰役中,德軍愛沙尼亞擲彈兵手持德制StG44式7.92毫米突擊步槍(左)與蘇制PPSh-41“波波沙”式7.62毫米衝鋒槍(右)。

《我們的1944》——動人的德軍青年士兵的故事

在“坦能堡”防線戰役中,德軍愛沙尼亞擲彈兵手持裝有PU式狙擊鏡的蘇制SVT-40式7.62毫米半自動步槍,在戰壕中嚴陣以待。

《我們的1944》——動人的德軍青年士兵的故事

在“坦能堡”防線戰役中,德軍愛沙尼亞擲彈兵使用德制Pak 38式50毫米反坦克炮,轟擊蘇軍坦克。

《我們的1944》——動人的德軍青年士兵的故事

在“坦能堡”防線戰役中,德軍愛沙尼亞擲彈兵的德制Pak 36式37毫米反坦克炮陣地。實際上,這門Pak 36是蘇制M1937式45毫米反坦克炮扮演的,也可以理解為德軍愛沙尼亞擲彈兵使用了繳獲自蘇軍的M1937式45毫米反坦克炮。

《我們的1944》——動人的德軍青年士兵的故事

在“坦能堡”防線戰役中,德軍愛沙尼亞擲彈兵使用的蘇制M41式82毫米迫擊炮。

《我們的1944》——動人的德軍青年士兵的故事

蘇軍T-34/85式中型坦克與步兵遭到了德軍愛沙尼亞擲彈兵的炮擊。劇照左側處於癱瘓狀態的坦克殘骸,是使用報廢的T-34/85式中型坦克改裝而來。其炮管比T-34/85式中型坦克更短更細,看起來更像T-34/76式中型坦克。

《我們的1944》——動人的德軍青年士兵的故事

愛沙尼亞民兵揹著M28“莫辛-納甘”式7.62毫米步槍,是蘇制“莫辛-納甘”式步槍的芬蘭仿製型。還有個愛沙尼亞民兵手持蘇制PPS-43式7.62毫米衝鋒槍。

西進的鋼鐵洪流

放走了德軍愛沙尼亞擲彈兵,導致了蘇軍愛沙尼亞步兵連長與政委的爭吵。正如之前的片段中德軍愛沙尼亞擲彈兵拒絕喊“希特勒萬歲”並打算用希特勒的照片當廁紙,在蘇軍中服役的愛沙尼亞官兵也很不待見蘇聯。政委離開之後,有愛沙尼亞士兵表示“克里姆林宮已經完全不要臉了”,旁邊的狙擊手立即噁心得吐了口水。

在上車繼續進發之前,連長囑咐尤里·約吉代管指揮,並掩埋德軍愛沙尼亞擲彈兵的遺體,不要讓蘇聯內務人民委員會(NKVD)發現。蘇聯內務人民委員會是蘇聯的秘密警察機構,也是“大清洗”的主要執行機構,下設武裝力量蘇聯內衛軍。顯然,蘇軍愛沙尼亞步兵對政委和臭名昭著的內務人民委員會,都沒有任何好感。

掩埋了雙方陣亡官兵的遺體後,身著便服的蘇軍愛沙尼亞步兵遇到了昨天還給德軍愛沙尼亞擲彈兵提供伙食的大叔大嬸。他們“不明真相”地將蘇軍愛沙尼亞步兵當成了德軍愛沙尼亞擲彈兵的友軍,還想給他們食物。蘇軍愛沙尼亞步兵塞給他們罐頭時,大叔還感嘆“這看著就像高檔的德國貨”。然而,當蘇軍愛沙尼亞步兵換上軍裝時,大叔大嬸就明白了過來。大叔曾經參加過抗擊蘇俄的愛沙尼亞獨立戰爭,不可能對蘇軍有任何好感。大叔大嬸以敵視的眼神,目送蘇軍愛沙尼亞步兵一路開往愛沙尼亞首都塔林。

在此片段中,蘇軍愛沙尼亞步兵送給大叔大嬸的罐頭,是非常考究的道具。大叔不認識罐頭上的英文,因此將其當成了“高檔的德國貨”。實際上,這些罐頭是正宗的“美國貨”——美軍C型口糧中的豆子燉肉罐頭。二戰時期,根據《租借法案》,美國向蘇聯提供了大量的武器裝備和軍需物資,包括664600噸肉罐頭。這些肉罐頭相當於蘇聯罐頭總產量的108%,或蘇聯肉類總產量的17.9%。在電影中,製片方沒有隨便找個鐵皮盒充當美援罐頭,而是認真地重製了道具,甚至給了特寫鏡頭。就從這點來看,《1944》就完全值得粗製濫造的中國國產戰爭題材影視作品學習。

10月5日,蘇軍第8“愛沙尼亞”步兵軍第249步兵師登陸薩雷馬島。根據電影的設定,11月17日,蘇軍第249步兵師第917步兵團第2營第6連接收了新兵,包括曾在德國黨衛軍第20“愛沙尼亞第一”擲彈兵師服役過的士兵。在真實的歷史中,這也是完全有可能的。當德軍準備西撤時,很多愛沙尼亞人決定留在祖國,繼續抗擊蘇軍。有些愛沙尼亞官兵甚至開始襲擊撤退的德軍,以獲取武器裝備和物資,以備與蘇軍展開長期的游擊戰。有些愛沙尼亞人迫於生計,也可能加入了蘇軍。

11月19日,在薩雷馬島,蘇軍第249步兵師向德軍第23步兵師第67“波茨坦”擲彈兵團據守的索夫半島發起最後的進攻。在電影中,蘇軍以M1938式122毫米榴彈炮進行了猛烈的火力準備。二戰時期,作為師屬炮兵的主力裝備,蘇軍每個常規步兵師裝備16門M1938式122毫米榴彈炮。

不過,德軍也能夠得到強大的火力支援。在戰鬥部署階段,尤里·約吉就提到,薩雷馬島海域有德軍軍艦。有戰友問,我們“堅不可摧”的紅海軍呢?他得到的答案卻是“在喀琅施塔得孵蛋”。實際上,與鋼鐵洪流般的蘇聯陸軍相比,二戰時期的蘇聯海軍的確算不上強大。即使進入了反攻階段,蘇軍波羅的海艦隊有限的水面艦艇,也無法直接挑戰德國海軍。

當時,在薩雷馬島海域負責向德軍第23步兵師提供火力支援的是“希佩爾海軍上將”級“歐根親王”號重巡洋艦,另有4艘魚雷艇與之協同作戰。德軍“歐根親王”號重巡洋艦裝有8門203毫米艦炮、12門105毫米艦炮、8門20毫米高射機關炮和12具533毫米魚雷發射管。1944年11月20日—21日,在支援德軍第23步兵師的戰鬥中,其8門203毫米艦炮發射了500發炮彈。在電影中,沿著泥濘的小路前進的蘇軍坦克和步兵,遭到了德軍“歐根親王”號重巡洋艦的密集炮擊。但是,電影再次弱化了炮擊的火力強度。203毫米艦炮發射的榴彈威力驚人,炸點會形成巨大的彈坑。如果直接命中坦克,甚至能將其炸成“零件狀態”,就更不用說轟擊毫無防護的步兵了。然而,電影中“歐根親王”號重巡洋艦發射的炮彈,幾乎沒什麼威力。爆炸效果看起來更像60毫米或81毫米迫擊炮發射的炮彈,造成的破壞甚至不如片頭蘇軍T-34/85式中型坦克發射的榴彈。

當然,煙火特效沒有製作真正的203毫米炮彈爆炸效果,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中國大部分的影視作品中,炮彈、炸彈和手榴彈的爆炸特效,通常都是用點燃的汽油製作出來的。在西方國家的影視作品中,同類的爆炸特效,通常都是用炸藥製作出來的。就逼真效果來看,炸藥的效果要遠優於汽油。在真實的戰場上,除非是燃燒彈或凝固汽油彈,否則炮彈、炸彈和手榴彈的爆炸,在視覺上只是揚起了灰土,造成了煙塵,並不會有持續和劇烈燃燒的火焰。但是,在拍攝影視作品時,汽油製造的爆炸效果,遠比炸藥安全。汽油的安全距離相對固定,只要不被火焰波及,就不會造成傷害。炸藥的安全距離則不穩定,爆炸會形成衝擊波,飛起的石塊、玻璃碎片、鐵片和木屑等雜物,都可能對演員造成傷害。在這種情況下,製片方也就不可能用太多炸藥製作爆炸效果。畢竟炸點距離演員很近,爆炸強度太高,會造成事故。如果設定的炸點太遠,拍攝出來的情景又體現不出蘇軍冒著炮火前進的效果。

蘇軍坦克和步兵突入德軍陣地,雙方展開對射。德軍步兵使用了“坦克殺手”式反坦克火箭筒,發射的火箭彈擊中了編號為183的T-34/85式中型坦克炮塔,但未能將其擊毀。實際上,“坦克殺手”式反坦克火箭筒發射的火箭彈,破甲深度能夠達到150毫米,足以擊穿T-34/85的炮塔裝甲。如果一定要找個未能擊穿的理由,那就是炮塔的楔狀外形導致火箭彈命中時的入射角太小,爆炸後產生的金屬射流只是沿著炮塔側面“擦”了過去。

隨後,蘇軍愛沙尼亞步兵與德軍展開了激烈的塹壕戰。德軍步兵負傷後,甚至用M39式卵形手榴彈與蘇軍愛沙尼亞步兵同歸於盡。當蘇軍愛沙尼亞步兵抓獲德軍戰俘後,他們採取的手段與德軍愛沙尼亞擲彈兵對待蘇軍戰俘的手段完全相同——當場擊斃。

根據電影的設定,11月22日,在肅清薩雷馬島的戰鬥中,蘇軍第249步兵師第917步兵團第2營第6連抓獲了幾個被德軍強徵的愛沙尼亞少年。政委命令尤里·約吉槍斃他們,但他拒絕執行命令。政委掏出TT-33“託卡列夫”式7.62毫米手槍,當場打死了尤里·約吉。至此,電影中的兩個男主角全部陣亡,他們均死於愛沙尼亞人之手。當政委威脅連長執行屠殺愛沙尼亞少年的命令時,躲在後方的狙擊手以冷槍擊斃了政委。

在《1944》中,從“坦能堡”防線的藍嶺,到波羅的海的薩雷馬島,戰火一直在愛沙尼亞的國土上燃燒,廝殺的雙方不乏愛沙尼亞人,實現的卻是德國和蘇聯的利益。最終,愛沙尼亞人成了解放祖國的“勝利者”,但成了炮灰的失敗者也是愛沙尼亞人。在這場愛沙尼亞人打愛沙尼亞人的戰爭中,愛沙尼亞人絕不會是贏家。


《我們的1944》——動人的德軍青年士兵的故事

德軍愛沙尼亞擲彈兵扛著德制“鐵拳”式反坦克火箭筒

《我們的1944》——動人的德軍青年士兵的故事

蘇軍第8“愛沙尼亞”步兵軍第249步兵師師屬炮兵的M1938式122毫米榴彈炮,猛烈轟擊德軍防線。


《我們的1944》——動人的德軍青年士兵的故事

德軍“希佩爾海軍上將”級“歐根親王”號重巡洋艦,在薩雷馬島海域炮擊進攻索夫半島的蘇軍。


《我們的1944》——動人的德軍青年士兵的故事

蘇軍T-34/85式中型坦克發起衝鋒,手持K98k“毛瑟”式7.92毫米步槍的德軍步兵四散奔逃。


愛沙尼亞之殤

二戰的落幕,並不意味著愛沙尼亞痛苦的終結。由於戰爭時期與德軍合作,蘇軍對愛沙尼亞進行了惡毒的報復,不僅採取了大規模的搜捕和處決,還將部分愛沙尼亞領土強行劃歸俄羅斯。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愛沙尼亞抵抗組織“森林兄弟”的游擊隊與蘇軍展開周旋,有組織的戰鬥一直持續到了1948年。1949年5月,蘇聯開始將愛沙尼亞人流放到苦寒的西伯利亞,並將俄羅斯人遷入愛沙尼亞,以改變其民族構成。1952年,愛沙尼亞的愛沙尼亞人,只佔了總人口的48%。相比之下,11年前,愛沙尼亞的愛沙尼亞人,佔總人口的90%。1978年,愛沙尼亞最後一名堅持戰鬥的游擊隊員被捕,抗蘇鬥爭徹底結束。

1991年8月19日,風雨飄搖中的蘇聯爆發了“八·一九”政變。8月20日,愛沙尼亞宣告獨立。9月6日,蘇聯正式承認愛沙尼亞的獨立。1994年,俄羅斯撤出了全部駐愛沙尼亞的俄軍。然而,慘痛的歷史教訓,使愛沙尼亞對蘇聯和俄羅斯產生了深深的不信任感。2004年,愛沙尼亞義無反顧地加入了歐盟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作為與俄羅斯接壤的國家,愛沙尼亞站到了北約東擴的最前沿,使兩國關係更為複雜化。

在接受採訪時,導演紐格南表示:“《1944》的受眾就是愛沙尼亞人,其講述的就是我們愛沙尼亞的歷史。”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之際,面對道義與情感的矛盾,愛沙尼亞對歷史的思考更可謂“五味陳雜、欲說還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