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王朝》中孝莊太后自稱“我孝莊”,為什麼當時沒人糾正這個錯誤?

renxl999


不是沒人糾正錯誤,而是不糾正我覺得反而更好!

(孝莊太后劇照)

首先為什麼會有人會說孝莊太后自稱“我孝莊”會是一個明顯的錯誤呢?因為諡號是在人死後,後人給予的評價性的文字,因此在孝莊太后活著的時候她是不會知道自己死後的諡號的。

這裡就給大家普及一下諡號制度。諡號制度起源於西周,作用則是用來對死去的帝王、妃子、諸侯、大臣或者其他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蹟進行蓋棺定論的評價,給予或褒或貶或平的稱號!字數不定,少則一兩字,多則二十字!比如文、武、明、莊、睿都屬於褒諡;煬、靈、厲則是屬於貶諡,甚至是惡諡;獻、惠等則是平諡。


(孝莊太后與少年康熙)

特別需要注意的是,不同於廟號,諡號的給予不僅限於帝王,妃嬪、諸侯、大臣或者有名望的人都可以在死後由後人上諡號!而廟號則只有皇帝才擁有的,甚至是在漢朝時期都不是每個皇帝都有資格擁有廟號的(廟號是指漢太祖、唐高祖這些稱呼)。

所以說孝莊太后擁有諡號肯定是沒有問題的,只是在她生前用來自稱那就不合適了,因為她是不會知道自己的諡號是什麼的!

(孝莊太后劇照)

那我為什麼又說在電視劇中由她自稱孝莊挺好呢。假如我們就讓他們將這個錯誤更正過來,那孝莊太后應該自稱什麼呢?孝莊太后全名博爾濟吉特·布木布泰,難道讓孝莊太后在垂訓群臣時來一句“我博爾濟吉特氏”或者是“我布木布泰”,觀眾聽起來不會覺得有點懵嗎?而且“孝莊”這兩個字即簡練聽起來又霸氣,收看效果明顯好於前者!

雖然說是古裝電視劇,我們在追求復刻古代的歷史時,也要注意注意這是電視劇,電視劇也有它的藝術性和廣泛性,如果完全生硬的按照古代來拍,我想觀眾也很有可能看不明白,影響觀看效果!


小祁說歷史


我是棗兒,我來回答。

《康熙王朝》是我最喜歡的電視劇,沒有之一。看到關於它的問題也是不請自來。《康熙王朝》作為一部史詩級的歷史劇,而我最最喜歡的女演員斯琴高娃在劇中飾演的孝莊太后。記得劇中斯琴高娃一句“我孝莊”那種震撼力,隔著屏幕都能感覺到那樣的氣場,敢問女演員誰人能比?被震撼的同時相信也有細心的觀眾發現,“孝莊”不是她的諡號嗎?這個bug啊,難道當時就沒有發現嗎?



電視劇拍攝之時,“我孝莊”這一漏洞為什麼沒人糾正?

沒有看見這個問題之前相信還有很多人被矇在鼓裡,今天咱們先科普一下知識。孝莊在世如果沒有時康熙稱之太皇太后,在崩世以後諡號“孝莊仁宣誠憲恭懿至德純徽翊天啟聖文皇后”,簡稱孝莊。



在劇中在世的孝莊太后經常以“孝莊”自稱,是瑕疵還是故意為之?答案是確定的,後者。為什麼這麼說?孝莊太后全名是博爾濟吉特氏·布木布泰,作為劇中經常出現的角色,你是編劇你會怎麼設計臺詞?是叫孝莊更容易讓人接受,還是叫博爾濟吉特氏·布木布泰合適呢?編劇不是傻子,知道哪個稱呼更容易讓觀眾接受!在劇本審核時,絕對有人注意到了這一點,為什麼沒有改?絕對有道理,到現在依然是“我孝莊”這麼多年依然沒有做更改,就已經很好的說明了一切,存在就是合理。



歷史劇作為一種作為表達形式,目的也是讓觀眾容易接受,一些個小瑕疵和小詬病希望大家能理智對待,優質的內容才是王道!



我是棗兒,謝謝您的觀看。你有什麼好的想法歡迎留言。如果你也跟我一樣喜歡斯琴高娃,就留下你的小紅心吧!


棗兒影視觀




答:我覺得,這是原著作者和編劇故意這麼安排的,所以沒有糾正的必要。

我知道,會有人跟我急,說“孝莊”屬於諡號,是她死後由皇帝和大臣議定上的稱號,在她有生之年,怎麼會自稱“我孝莊”呢?

道理我懂,我相信原著作者二月河老師更懂。

但是二月河老師為什麼要讓劇中的孝莊太后自稱“我孝莊”呢?

一個明擺著的事實:如果由您來寫、或者由您來當編劇,由您來設計臺詞,您覺得孝莊應該怎麼自稱才好呢?

怎麼樣?傻了吧?!

跟您說吧,孝莊太后是蒙古科爾沁部人,姓博爾濟吉特氏,名布木布泰。這個“布木布泰”的蒙古語意思為“天降貴人”。

看,如果安排孝莊太后自稱“我博爾濟吉特氏”,或“我布木布泰”,都很搞不是?

孝莊太后於後金天命十年(1625年)嫁給時為四貝勒的皇太極為側福晉。天聰初年,皇太極繼承了汗位,冊封其為西側妃,稱西宮福晉。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極稱帝,冊封崇德五宮后妃,孝莊受封為永福宮莊妃。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極駕崩,順治帝即位,稱孝莊為聖母皇太后。順治八年(1651年),上徽號曰昭聖皇太后。康熙帝即位後,尊為太皇太后。

看看,孝莊太后生前的稱號依次有側福晉、西側妃、莊妃、聖母皇太后、昭聖皇太后、太皇太后。

請問,您準備安排她自稱哪一個呢?

好吧,可以借鑑西太后慈禧的例子,(“慈禧太后”是徽號,其諡號是“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聖顯皇后”簡稱“孝欽顯皇后”),是不是可以安排孝莊自稱徽號 “昭聖慈壽皇太后”,即自稱“我昭聖”?

但是,大部分觀眾從來只知有“孝莊”,哪知“昭聖”是什麼鬼?!

您一口一個“昭聖”,別把觀眾給繞糊塗了。

再有,《康熙王朝》就是一部戲說劇,面向的是勞動人民大眾,圖的就是一樂,有必要對劇中的稱呼、服飾、規矩那麼考究嗎?

現在拍與慈禧有關的影視劇,大家也只提慈禧,沒什麼人去說什麼“孝欽顯皇后”。

一句話,習慣了。

再舉一例。元代大戲曲家睢景臣作套曲《哨遍•高祖還鄉》,講的是漢高祖稱帝后衣錦還鄉的故事。在劇中,他就安排了一個農民去罵劉邦:“你白(憑)甚麼改了姓、更了名、喚做漢高祖!”

您難道也認為古代戲曲作家也不知道諡號是什麼東西嗎?


覃仕勇說史


在《康熙王朝》這部電視劇裡面,斯琴高娃飾演的孝莊太后,說話的時候總是我孝莊我孝莊的說,那麼他的這種說法其實是錯誤的,我當時看這部電視劇的時候也在想這麼明顯的錯誤,為什麼沒有人指出來呢?可能當時這部電視劇的導演和編劇可能已經發現了這種錯誤,但是任由他錯下去。

主要是因為孝莊其他的名字比較長,如果按照其他名次來講,可能就不是那麼有威嚴,所以為了體現孝莊太后的威嚴,編劇就沒有糾正這一錯誤,允許它繼續下去。另外一個原因是《康熙王朝》是由小說改編的,總有一些不是那麼嚴謹的地方,因為他不是歷史正劇,所以憋屈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孝莊這兩個字其實是她的諡號,諡號是在人死後才起的封號,所以說孝莊怎麼能知道他死後的名稱呢?因為這只是一部電視劇,並不是值得考究的紀錄片,所以錯一些字也沒有關係,也沒必要去深究,你知道它真正的意思就好了。其他電視劇中的太后都把自己自稱為哀家, 聽起來就沒有那麼的霸氣,但是《康熙王朝》把太后自稱為我孝莊,就會讓人肅然起敬,感覺這個名字不一般,所以我覺得也可能是編劇的良苦用心吧。

有很多人會覺得《康熙王朝》的編劇不嚴謹怎麼會允許這麼小的錯誤存在,其實沒必要去糾結這麼簡單的問題,就算現在提出來了,電視劇也不能更改了。


灰格子錦鯉


以前媒體沒那麼發達,人的知識面較窄,非文史專業人士不是很精通。

除了孝莊這個梗,還有《唐明皇》裡的封禪讀chan。

現在有了頭條,許多人可以在上面學到很多各方面的小知識。

孝莊這個也算個大bug,是明顯的失誤,但是與現在的抗日神劇相比,後者更加令人髮指。

總的來說,8、90年代老一輩藝術家們的敬業精神要比現在強很多,越到後來越差。《康熙王朝》是2000年的作品,社會已經開始變得浮躁,比不上製作精良的《雍正王朝》!


紅藍白鬱金香


自稱“我孝莊”雖然從歷史上看是荒謬的,但從文藝創作上來講,屬於戲曲傳統。就算是錯,也是自古以來都是錯的。

而電視劇,首先是戲劇,戲劇使用戲曲傳統,拿歷史的標準來衡量?單位不一致不可計算啊!

我們比較熟悉的是《哨遍 高祖還鄉》,講的是劉邦衣錦還鄉,鄉佬看熱鬧的OS,也就是說,在故事的發展階段,劉邦一定是活著的,漢高祖此時也不存在,但尾聲是“白甚麼改了姓、更了名、喚做漢高祖

一般來講,帝王的熟稱往往都是廟號,唐宗宋祖都是廟號。明清兩代特別一點,因為年號不怎麼改了,所以就用年號,像正德,像康熙。嚴格來講,年號在同時代背景下也不能是帝王的代稱,因為年號能改,他今年不改,你不知道明年改不改啊!今年是康熙帝,明天萬一改了,你叫啥?所以,當時代下的話,皇上就是皇上,太后就是太后。

理論上講,像《康熙王朝》這種開宗明義大長篇,是不需要使用這種標識稱呼的,你都知道講康熙的,康熙的奶奶不是孝莊是誰?就好像《長生殿》都知道講唐明皇和楊貴妃的故事,主角唸白唱詞裡就不會出現明皇這樣的稱呼。

但這個是屬於可爭議的範籌,改也行不改也行。事實上《康熙王朝》肯定是改過的,不然一直在被問的就不是“我孝莊”這個可爭議的問題,而是另一些無可爭議的問題了。

這劇我看的是開播,那時候“我孝莊”拉著小康熙在順治準備出家的廟門前,回憶過往,發下毫言壯語,一大段臺詞,那真是開口“我與聖祖”,閉口“聖祖跟我”,我內心吼了無數遍,聖祖就在你邊上,你老公是太宗,太宗,太宗。


糾結女王亦超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再好的電視劇也難免有點小瑕疵,即使是《康熙王朝》這樣史詩級的電視劇,也難免會有這樣或者那樣的小問題。至於劇中出現一些小問題,覺得演員應該指出來,就純屬是沒話找話了。

作為一個老戲骨,陳道明老師的人品和演技是無話可說的,藝術上的造詣也是非常高的,與一些所謂的明星相比,他更多的是一位出色的演員。不過覺得劇中的臺詞有些小問題,認為他就應該指出來,實在不知道提問者是想高級黑呢,還是真的崇拜陳道明,覺得他應該什麼都懂,無所不知?在《康熙王朝》這部歷史電視劇中,陳道明塑造的康熙形象與《雍正王朝》中焦晃飾演的康熙被眾多網民評為最經典的康熙,誰更經典這裡就不評價了。

孝莊是莊妃死後的諡號,真正的歷史上,孝莊在世時確實不可能知道自己的諡號是什麼,這確實是《康熙王朝》中的一個小失誤,也是各種歷史電視劇(電影)中常見的失誤之一。有的時候可能是編劇和導演的失誤,有的時候或許是明知道是錯誤,依舊還是要按照原有的臺詞去進行配音。

不過對於電視劇中的小瑕疵,相信劇中的演員未必有時間去糾正,甚至也不一定會在第一時間意識到這個問題。畢竟演員的職責是按照編劇和導演的意圖,按照自己對劇情的理解來演好劇,並不是審核劇本中是否有臺詞上的錯誤。如果雞蛋裡非要挑骨頭,《康熙王朝》上的很多劇情和真實歷史也並不是相同的,那豈不是要怪所有的演員不負責任,糊弄觀眾嗎?

總的來說,《康熙王朝》這部電視劇雖然存在了一些小問題,但是已經是製作的非常不錯了。而在當時,並沒有多少人糾正所謂的錯誤。一方面是因為這些小問題並不是什麼原則性的問題,另一方面恐怕也是民眾心中更接受孝莊的概念。若要提起孝莊,多數民眾都知道這是清代初期的傑出女性,輔佐了皇太極、順治、康熙三位皇帝的太后。但是如果提莊妃這個概念,有多少人真的知道是誰呢?恐怕除了一些自以為博古通今的人會沒話找話自稱自己知道,甚至會說不知道的人都很無知,但是大多數對歷史不是很精通的民眾未必知道莊妃是誰,而且歷史上的莊妃也並非只有孝莊一個。所以只要大方向沒有什麼問題,小細節真心沒必要過於考究。


徽南城意


這當然是個錯誤,但這個錯誤是由來已久,且最符合人的一般習慣的。這一習慣的根本原因是,避諱,也就是不直呼人名。

從正史來看,凡是已故的尊貴之人,多用諡號稱呼,皇家尤為明顯,最通俗的叫法往往就是皇帝稱廟號或諡號,而廟號其實不妨看做諡號的變種;皇后(含皇太后)都稱諡號;宗室通稱封號+諡號+爵位,所以對於絕大多數過世已久的太后,一般人根本不知道她的名字和生前常用的徽號,那麼想稱呼她,也只好用姓氏+太后或諡號+太后的方式了。而清朝因為大多數皇后太后姓氏不止一個字,而且同姓的很多,所以最好辦法就是叫諡號+太后。有清一代,除了慈安慈禧隆裕(這三位趕上了末班車,她們的故事在她們活著就開始講,當時不知諡號),基本上都這個習慣。

這個現象也直接影響到民間文學,從古至今,古人在故事裡還活躍著,人們就稱呼廟諡,也是約定俗成了。《般涉調·高祖還鄉》中,老鄉也是叫劉邦漢高祖的,明清小說更是不知有多少了。很多評書甚至直接把諡號說成是一登基就開始用,比如陳麗君的評書《春秋演義》(《六部春秋》)就是如此。《三國演義》在劉備稱帝后就立刻稱他“先主”,這顯然也是同一習慣,而且就是從《三國志》繼承來的,蜀漢就倆皇帝,先主云云,蜀漢滅亡前不會有這稱呼。

那麼不這麼做行不行?那麼怎麼叫?直接叫名字不合規矩,叫年號沒有太后的事,叫徽號?除了慈安慈禧隆裕,你還知道誰的!

所以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叫諡號(包括叫皇帝的廟號這類稱號),在今天,有些皇帝的名字叫得響,但也不是全體,古代就算知道,也不敢叫啊。所以也就只好將錯就錯這麼叫了。

回到這個人物,她真名布木布泰,傳說中閨名大玉兒,不管對不對,都同樣不適合用做太后的自稱,怎麼辦?繼續叫孝莊好了。

另外再多說一句,《康熙王朝》的劇本硬傷很多,一個個都改了也不現實。但孝莊太后的自稱,只是沿續一個民間文學的錯誤習慣,一個沒有好辦法改良的習慣。


pegasus1


好像和現在從業於影視行業的人的心態有關,在這種浮躁心態之下,會產生很多各種各樣的疏漏和愚蠢可笑的錯誤。


TeaC


下圖又有人糾錯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