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王朝》中康熙為何不相信太皇太后病危時候留下的懿旨是真的?

KODAIRA

題主說的是太子被廢,容妃傳老祖宗懿旨力保太子一事。



《康熙王朝》中,康熙召集眾位親王,君王,阿哥,貝勒,公主,君主,以及後宮嬪妃祭告天地,太廟,社稷,列祖列宗。宣佈太子無義無孝,寡廉鮮恥,秉性暴戾,嬌縱不羈,近日更為鬼邪附體,神志顛倒,不可救治,念及大清江山基業,廢黜太子胤礽,將太子圈禁宗人府,以免遺禍後世。


讓眾人震驚的是,當康熙要走的時候,容妃喊住康熙。說老祖宗懿旨,太子雖然懦弱,但他仍然是個好孩子。請皇上寬恕太子。

容妃還說,老祖宗說過,太子一旦被廢,阿哥們就會爭當太子,到那時候就會骨肉相殘。


首先,康熙和容妃一直感情不錯,康熙信任容妃。康熙知道容妃是說的真話,老祖宗的懿旨也是真的。但容妃口說無憑,老祖宗只是臨終前讓容妃照顧好太子,並沒有寫下來。

而且,太子之事,事關大清的江山社稷。康熙已經認為太子不合適了,就不能因為一句話就饒了太子,把江山社稷當兒戲。康熙素來孝順,又不能說老祖宗的話不對。所以,只能說容妃假傳老祖宗懿旨。

自己心愛的女人,成了政治的犧牲品。容妃被降為常在,後來又私自放走紅玉。(紅玉是假朱三太子楊起隆的女兒,被索額圖收養。故意勾引太子,並懷了太子的孩子)


康熙將她逐出宮為奴,慧妃小人得志,罰容妃去刷馬桶了。容妃錯在內宮干政,犯了康熙大忌。終究成了政治鬥爭的犧牲品。

容妃最後被馬桶砸死,康熙下旨,所有見過容妃刷馬桶的人全部殉葬,一個不留!


可見,康熙是知道容妃說的是真話,容妃是真的對她好。但是,身在帝王家,就容不得太多兒女私情。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康熙王朝中對康熙的定位比較高,一個心中只有國家的男人,沒有自己的家,心中只有大清朝。

康熙不是不相信,而是相信了還是要把太皇太后的遺旨-容妃打進冷宮。

先看另一件事情。容妃的女兒藍琪兒格格在劇中是康熙最喜歡的女兒。葛尓丹偷進北京城刺探虛實,結果碰到藍琪兒,回去之後就向康熙提婚。康熙一千個不願意,因為自己和葛尓丹之間終將會有一戰,2人必有一死一生,到時候藍琪兒怎麼辦?是葛尓丹的妻子,也是康熙的女兒,夾在中間怎麼辦。

可是康熙不同意還不行,因為他要穩住葛尓丹,騰出手來對付臺灣鄭家。藍琪兒去求康熙,康熙不見她,最後太皇太后說了一句話:康熙是你的皇阿瑪,可你是大清的格格啊!藍琪兒聽罷,最終同意遠嫁葛尓丹。

這和康熙對太皇太后的遺旨是同樣的道理。容妃死後,康熙在容妃邊上自顧自的說話:朕早就知道太皇太后會有這樣一道遺旨,朕也相信你會這樣說出來,可朕必須這樣做,因為太子太不爭氣,我不能把這樣個不爭氣的太子扶上大清的皇位啊!

所以,康熙是相信太皇太后有這樣的遺旨的。但是為了大清國運,康熙不得不這樣選擇不相信。

如果你在康熙的位置,你會選擇怎麼做呢?歡迎各位在評論區交流你的想法。

物理吐槽,大話歷史。


歷史吐槽

  • 康熙是相信容妃的話,相信她的為人,也知道孝莊確實是下了這道懿旨,就是為了防止太子被廢,皇子們為了爭奪儲君而自相殘殺。但是康熙作為一個帝王,他有他的考慮,太子不成器,硬是扶上皇位,那毀的就是大清的江山,對不起的是列祖列宗和天下黎明,相比較手足相殘,他更看重的是大清江山能否千秋萬代,他更想要的是一個能力出眾的繼承人。


  • 而容妃在眾臣面前抖出了這道懿旨,康熙只能選擇不相信,只能冤枉她假傳太皇太后的懿旨,眾人面前,他也無法袒護容妃,只能選擇犧牲她,容妃成了容常在,最後成了刷馬桶的容婆子。康熙不是不知道容妃所受的苦難,可是他只能選擇視而不見,容妃已經長成了他心裡的一根刺,這根刺拔出來就是錐心之痛。


  • 容妃死在了康熙舉辦千叟宴之時,是被馬桶砸死的,她死了,康熙終於可以去面對她,還她清白,給她無限的身後榮耀,可是這些對受盡苦難的容妃來說已經沒有任何意義,這些舉動可能只是安慰了康熙自己,減輕了他心中的內疚而已。

皎皎220

容妃是陰冷皇宮中的溫暖,她不僅是康熙的妃子,更是康熙的朋友,知己。每當康熙焦急煩惱,疲憊不堪時,康熙都會來容妃這裡,跟她說說話,感受她所帶來的安詳與輕鬆。



當容妃說出孝莊太后留下的懿旨時,康熙當然相信容妃咯,而且康熙跟隨孝莊太后長大,耳濡目染,當然十分了解孝莊太后咯。

總之,康熙知曉懿旨是真的,而且也知曉懿旨背後的意義。



但是太子不成器啊!在兩廢兩立後,康熙在太子身上看不到任何進步,更是為大清江山擔憂,為天下擔憂啊!

或許太子在當皇帝后會變好,成為一個好的皇帝,但是萬一呢?康熙不能拿大清江山做賭注。也只好毅然決然廢除太子,同時他總不能說孝莊太后的懿旨不對吧?何況康熙對孝莊還那麼孝順。



因此,只能夠說容妃假傳聖旨,犧牲自己心愛的女人了。

對於太子,康熙先是大清的皇帝,其次才是太子的父親。類似,對於容妃,康熙先是大清的皇帝,其次才是容妃的丈夫。

正如康熙所說:“做一個一國之君實在是太難了!”

的確,太難了,不是嗎?


非常茴香豆

《康熙王朝》中,康熙對皇太子胤礽的不忠行為極度不滿,召來皇親國戚在列祖列宗面前宣佈廢除太子,當時氣氛極為緊張,大家氣都不敢喘,胤礽更是直接暈倒在大殿。


本來事情就這樣過了,大家準備解散時,容妃突然歇裡嘶底吼一聲“皇上不能啊,太后有懿旨,太子不能廢,否則將引起皇子爭儲”。這一聲炸雷不僅嚇傻眾人,連康熙皇帝都驚呆了。

容妃當場被怒斥並被貶,只是康熙念及兩人情分,不忍處罰過重。當然這只是電視劇情節,如果是真實場景,那問題將嚴重多了。太子廢立可不是家事,是事關國家未來發展的重要大事,豈能因為容妃的一句話干擾了康熙的決心。



事後康熙承認,他相信容妃說的都是真的,但絕不容許後宮干政,更不允許他人冒犯皇威。


華哥雜談

不是不相信,是不能相信。即便他知道那真的是太后遺命,當他從容妃口中得知這一遺命時,也只能下意識的斥責容妃矯詔亂政。

這裡有個背景,那就是滿清的建儲制度。

滿清入關後,為鞏固皇權,採取了一系列中央集權統治,立嗣作為該體系的一種,逐漸成為一種規範的政治制度。而立嫡不立長的規矩又限制了皇儲人選的質量,碰運氣的成分較重。雖然滿清重視皇子教育,可畢竟人分幾等、良莠不齊,不是後天的教育所能改善的。所以,負責任的君王對於這種傳承,多是陽奉陰違甚至顛覆先政。

康熙作為一個少年老成、霸業神助的一代聖君,對於不爭氣的太子,心恨之而言忌之,這從康熙一再給太子機會和因太子遷怒十三皇子可以看出。明知不可用而用之,既有祖宗之成法、萬民之口實、皇后之遺情,更有康熙作為一個父親的拳拳愛心。但他真正判斷出太子無能、寡恩、失德之後,一個偉大政治家的格局迅速補位,第三次再廢太子,並且徹底改變了建儲的政治制度。

當康熙由父皇變身為政治家的時候,他的政治意圖不會再受感情左右,更不會因外來因素的干擾而更改,此時的臣諫或民非都會成為他的政治死敵。而容妃忽略了這一點,所以當她以母妃的身份為太子主張的時候,她和康熙已經不再是對等身份,而是以後宮嬪妃的身份在擾亂、干預這個帝國的政治佈局。

更讓康熙不能接受的是,滿清以孝治天下,康熙又對祖母的感情非常深厚,容妃卻拿出太皇太后的懿旨對抗康熙的決定,康熙情何以堪?接受祖母的懿旨,就得立一個庸厲之君,千秋霸業可能毀於一旦。不接受祖母的懿旨,國本就會受到傾軋,孝治就會喪失民心。所以,不承認懿旨的存在,是唯一無奈的選擇。

正因為如此,康熙以一個政治家的“殘忍”,無視和踐踏了兩個他最愛的女人的殷殷愛心,以矯詔亂政的罪名把容妃打入冷宮。

可內心深處,他確定祖母確有遺旨,他更確定容妃犯諫也絕無私心,這一點,從容妃死後他濫殺容妃身邊下人就可以看出。只是可惜了善良的容妃,因不懂政治,成了政治的犧牲品。

無情最是帝王家。繁華與戚絕共生,家國與榮辱長伴,一念長情,一念淒冷,都離不開權利二字。


撕家的阿拉

《康熙王朝》裡面在康熙要廢太子時,容妃提出孝莊太后去世前留下懿旨為了皇位傳遞的有序不能廢除太子。康熙在提出廢太子時已經對太子一黨的所作所為不滿極致,只有在自己還能把握朝政時廢除太子才能避免無道之君的出現,所以廢太子勢在必行。

這個時候容妃提出太皇太后有懿旨說不能廢太子,這個時候容妃已經是阻擋康熙朝政的絆腳石。康熙這個時候如要想要按照自己的計劃廢除太子,只能讓這道懿旨的法理性不存在。這個時候容妃的話就算康熙知道是真的,這個時候也是選擇不相信。這個鍋只能容妃去背,所以容妃遭到康熙的眼裡斥責跟貶斥。

容妃的命運已經在她說出太后懿旨的時候已經決定,為了保證廢太子的正確性容妃必須是錯的而且必須一直錯下去。這也是康熙明明知道容妃說的真話,可是她的處罰一直進行下去。如果不一直進行下去下任皇帝的唯一性就會受到根本的動搖,等待的命運將是更加動盪。所以哪怕是康熙晚期知道容妃死去也沒有等到康熙。


老陳有話要說

希望大家喜歡!關注我!讚我!

這部劇我也是百看不厭,所以也知道一點,劇中康熙爺是不信,並且是讓所有人別信!但是他心裡相信,並且真信!他老人家是看到太子不是做皇帝的料,所以才這麼做的!



玉米網山西臨汾

康熙是相信容妃的,知道太皇太后確實給她這個懿旨了,然滿清以孝治天下,康熙又對祖母的感情非常深厚,容妃卻拿出太皇太后的懿旨對抗康熙的決定,康熙情何以堪?接受祖母的懿旨,就得立一個庸厲之君,千秋霸業可能毀於一旦。不接受祖母的懿旨,國本就會受到傾軋,孝治就會喪失民心。皇帝是屬於大清國的,他得為大清的基業,大清的黎民百姓負責,康熙不能將大清國交到這樣的一個人手裡。所以,為了大清,只能委屈容妃,讓她擔著矯旨的罪名。後來在千叟宴上說,容妃就是他心裡的一根刺,也正說明了他的愛之深;容妃死了,他封容妃為皇后,允許跟他合葬,這也是對容妃的愧疚的另一種補償吧!為了維護大清的顏面,他又讓所有看到容妃刷馬桶的人全部陪葬,來堵住悠悠眾口。所以才有康熙得那句話,“朕”首先是屬於大清國的,其次才是兒子,夫君,阿瑪……



錯253

當時太子為胤礽,無為君之才德,無為生民立命之信念。孝莊太后懿旨是不讓康熙廢掉孝誠仁皇后之子,以免眾皇子爭相奪嫡,手足相殘。然而康熙想的更遠,即使不廢太子,以後太子無能為君,眾皇子也會用盡手段把太子拉下臺,到那時就不僅僅是手足相殘,大清國也難以周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