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陽民歌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

又一個好消息傳來!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其中紫陽民歌入選,厲害了我的大紫陽

名單如下:

紫陽民歌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

紫陽民歌,巴山深處的天籟之音

紫陽民歌流傳久遠,據說《詩經》中的《周南》《召南》等25首歌謠就流傳於包括紫陽在內的漢江上游。

紫陽民歌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

望風采柳式的創作使大量的勞動場面、生活場景、民風民俗、自然風光等被記載其中,不僅成為翻閱歷史的珍貴檔案,也成為藝術家們汲取營養的沃土。

紫陽民歌分為號子、山歌、小調、社火歌曲、風俗歌曲、宗教歌曲、紫陽曲子和新民歌等七大類,整理存留曲目總數已達到5000餘首。

紫陽民歌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

2002年10月,紫陽縣被陝西省文化廳命名為“陝西省民歌之鄉”,被省音樂家協會確定為“陝西省民歌創新基地”。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公佈了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紫陽民歌列入其中。今年1月,紫陽縣(紫陽民歌)獲得文化和旅遊部2018~2020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稱號。3月5日,記者走進紫陽,實地感受這來自淳樸山間的天籟之音。

每一首民歌都有故事

紫陽人生性樂觀、曠達、幽默、風趣,愛說笑、喜歌唱,在勞動交往等社會活動以及單身獨處時常以歌聲伴隨。可以說,唱歌是紫陽人的生命元素之一。紫陽有句俗話“一天不唱喉嚨癢,兩天不唱心發慌。”

2011年,時年64歲的何耀信被陝西省文化部門認定為紫陽縣第一位民歌文化傳承人。今年,已72歲的他,歌聲依舊亮堂,磁性、高亢的嗓音是這位七旬老人留給聽眾最深刻的印象。從傳統的登山小調、船工號子,到歌頌農村生活變化的新民歌,他已經數不清自己收集和創作了多少首民歌作品。

“紫陽民歌的最大特點之一,就是在什麼場合都可以唱,而且唱腔還各不一樣。”何耀信說,每一首紫陽民歌的背後,都有它自己的故事。

紫陽民歌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

在紫陽民歌的傳承發展史上,像何耀信一樣,為民歌發展做出傑出貢獻的人還有很多,如張宣強、餘海章、戴承元、樊光安、夏清華、權春國、李國平等等。他們有的投身於蒐集、整理工作中,有的埋首於譜曲、填詞工作中,有的則致力於理論研究和學術探討,甘做幕後。可以說,正是得益於他們的無私奉獻才使得紫陽民歌唱響大江南北,才有今天的成就。

紫陽民歌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

多年來,在何耀信等老一輩紫陽民歌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紫陽民歌影響力得到不斷提升。民歌合輯《巴山漢水情》《紫陽茶歌》和紫陽民歌劇《茶山情》《王二嫁嫂》等一批精品力作,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

《茶山情》劇中音樂全部以紫陽民歌為主,在展示民歌魅力、增強公眾對非遺保護意識的同時,也讓更多的遊客認識紫陽、瞭解紫陽、關注紫陽。

每位傳承人都有情懷

在茶山上,記者見到另一位紫陽民歌傳承人夏清華,他正給學員上課,傳授的內容是紫陽民歌中的《山歌不唱不開懷》。

紫陽民歌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

每次上課,夏清華並不是簡單地教唱,而是將紫陽民歌中獨特的曲調、唱腔和民俗文化拎出來講。“我比較關注民歌內涵與承載文化的傳承和普及,學員們結業後走向全國各地,甚至到國外後,不會遺忘故鄉的文化與靈魂。”

夏清華更看重面向大眾普及紫陽民歌,每週都會準時到紫陽縣職業教育培訓中心給參加修腳足療、特色烹飪、職業茶農培訓的學員們上課。

紫陽民歌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

“雖然現在真正會唱紫陽民歌的人逐漸少了,但我想能傳承數百年的東西自然有它的道理,它是紫陽當地人民在長期勞動中創造出來流傳至今的藝術瑰寶,是國家藝術瑰寶裡的一朵小花。我們有責任將其一代代地傳承下去,讓更多的人知道紫陽民歌、愛上紫陽民歌。”夏清華說道。

民歌是一種文化標識

“為什麼我們要傳承紫陽民歌,我想原因很簡單,因為它是地域文化之魂。提起劉三姐,人們便想到廣西;提起秦腔,大家便想到了關中。紫陽民歌,便是我們這一片土地的文化標識,不管外在如何變化,我們會一直堅守和傳承下去。”權春國說。

紫陽民歌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

權春國是一名船工的兒子,自小坐於船頭,聽兩岸山上和自家船上的歌聲,紫陽民歌的元素早已融入了他的每一個細胞。成年後,權春國先後做過漢劇演員和紫陽縣文化旅遊局副局長,退休之後,又在做紫陽民歌傳播工作。之前他曾多次發出呼籲:紫陽民歌不能總由幾個人來演來唱,而應該發動廣大群眾積極參與。

紫陽民歌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

紫陽是文化大縣,素有“茶鄉”“歌鄉”之美譽。一部《茶山情》將原生態民歌與民間舞蹈相融結合,全部由當地演員本色出演,其中多位演員還是當地的名歌手、非遺傳承人。他們用質樸的歌聲在劇中講述著當年參加三線建設的鐵道兵與紫陽茶山姑娘間的愛情、親情故事。

近年來,為更好地傳承紫陽民歌,紫陽實施“請進來”“走出去”戰略,邀請音樂專家到紫陽實地採風調研、座談研討,紫陽民歌先後走進西安、浙江杭州、吉林長春等地,多次榮登中央電視臺《遠方的家》《流行無限》《開門大吉》等欄目。2018年5月14日,“山之茶”紫陽民歌音樂會在西安音樂廳上演,這是紫陽民歌首次走進西安音樂廳。

為了鼓勵傳承紫陽民歌,縣財政每年安排30萬專項資金用於扶持紫陽民歌演藝、創作和交流。在安康電視臺專門設立了“不老的紫陽民歌”專欄,請音樂藝術方面的專家為紫陽民歌把脈,為紫陽民歌的發展定位,為紫陽民歌在更大範圍的傳承發揮重要作用。

紫陽民歌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

紫陽縣委、縣政府把紫陽民歌作為文化建設的“重頭戲”,堅持了群眾性民歌演唱活動的經常性,開展了民歌進機關、進學校、進社區、進農村、進企業的“五進”活動,編制紫陽民歌學習教材,讓廣大紫陽青少年從小就接受紫陽民歌薰陶。

此外,紫陽縣委、縣政府鼓勵民間演唱團體傳唱紫陽民歌,讓民歌文化氣息多方輻射,出版發行紫陽民歌書籍、光碟,讓更多的人瞭解、傳唱紫陽民歌。紫陽民歌承載著一代又一代紫陽人的生命記憶,它已成為一張獨具紫陽特色的地方文化名片,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感受和欣賞,是紫陽鮮活的生態文化基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