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能否共存?如果可以,关系是怎样的?

陈琦


唯心主义是将精神定义为世界第一性的哲学,是关于人的意识发展过程的精神哲学,人自我的完备、理性的健全便是一种最健全形态。

形而上学是与辩证法相对而言的,其揭露的是人本质的超越性,人是与万物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但人也可以是独立的、单独的、永恒的。

两者完全可以并存。


文君公旦评


准确说是可以联系在一起的,是两个部分,回答的是两个不同的问题,合起来就是形而上学唯心主义,代表人物是休谟和康德,中国宋代的朱熹和陆九渊也是。

朱熹

康德

两者回答的是存在和载体的问题。

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第一位的,也就是意识决定物质。

形而上学

载体可以理解为规律,形而上学就是规律的一个(另一个是辩证法),联系上唯心主义,就解释了了意识的规律。

形而上学认为事物是静止的、不变的、机械的(辩证法刚好相反,认为事物是运动的、发展的)。

只要对待事物的态度是静止的、不变的、机械的,我们就可以说他是形而上学。

实际上,形而上学也可以和唯物主义联系在一起,就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也叫半截子的唯物主义(半截子是个哲学用语,不是小时瞎起的,哈哈),代表人物是费尔巴哈。唯心主义也可以和辩证法联系在一起,叫辩证唯心主义,代表人物是黑格尔。当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联系在一起就是我们的马同志,马老爷子马克思。


时代人文


严格来说是共存很难的,但是形而上学会导致唯心主义。

断断续续的学习这么久的哲学,其实个人对正确的哲学是很熟悉的,对于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学的时候很明白,只要一不学,就会陷入困扰。

其实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都是哲学研究的范畴。

唯心主义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世界统一于精神。即,思维决定存在,与唯物主义相对。唯心主义分为主观唯心和客观唯心,主观唯心把人的主观精神看成是世界的本原,比如:万物皆备于我、万物与我为一、我思故我在、万物皆在我心;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当成是世界的本原,比如:道是天地之根,万物之母。

形而上学主要是指对运动和发展的看法,它孤立、静止、片面地看待物质及其运动,与其相对的是辩证法,辩证法联系、发展、全面地看待物质及其运动。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用形而上学的观点看问题,势必导致唯心主义,原因是形而上学的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不符合客观实际,并进而夸大主观的作用。

哲学的问题向来就是比较难的。

总结。我们要好好学习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


驭风Wilson


形而上学是关于宇宙本原世界本质的学说 “形而之上谓之道,形而之下谓之器”,亚里士多德将形而上学看作第一哲学,基本上它说研究的对象类似与中国哲学道家中里面的“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世界得以产生存在的最根本的原因。

唯心主义是相对于唯物主义而言的,前者认为意识决定物质,而后者认为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的学说里也包含它的形而上学也就是第一哲学的部分,但对于形而上学似乎没有做唯心唯物之辨的传统~


子墨说学


唯心主义认为世界是由精神即心主导支配的,认为“心外无物”、“世界即我心”。

形而上学指同辩证法根本对立的哲学理论。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彼此孤立和永远不变的。

这两种都是人对于世界,事物的认识方法,现在被证明片面的,不科学的方法。

任何一种思想都是可以共存的,当然这两种是可以共存的。


古建的魅力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唯心主义与形而上学的含义。

(网络图片)

这是一个哲学命题。

唯心主义的基本含义,是在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这个哲学本体上,认为精神(意识)是世界的第一性质,物质是世界的第二性质。

形而上学是对世界本质的片面的、孤立的、静止的看法与思维的方式。因此,它是对存在的研究,是对科学以外、无形体、不可证明的事物的研究。

唯心主义是把人的主观精神(意识、观念等)作为认识世界的出发点。它主张存在主观精神之中的是认知上的世界,是主观精神的产物,而并非真正客观上的世界。

形而上学是脱离实践,用“孤立、静止的观点” 的思维的方式去观察事物,认识世界。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用形而上学的观点看问题,势必导致唯心主义。原因是形而上学的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不符合客观实际,并进而夸大其主观的能动作用。

根据以上分析, 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是可以共存的,两者关系是依附关系。也就是说,形而上学依附于唯心主义而存活。在这一哲学体系里,唯心主义回答的是:“世界是什么?”,而形而上学回答的是:“世界是怎么样的”。

总之,形而上学不能单独存活,它必须依附于唯心主义,两者共存,才能发挥形而上学作用,才能彰显唯心主义理论特点。


言者青青


从来没有不能共存的思想。“内圣外王”是被评价最高的为人境界,“出世”的思想耽误过“入世”的思想吗?只不过阶段不同环境不同所认知的也就不同,事物规律都是既对立又统一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