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会传染乙肝病毒吗?

fengyongyao


在全家人没有因为婆婆检查出肝硬化而全部进行了检查以前,她也不知道每天在这个大家庭中一起吃饭,一起生活的人中就只有她一个人是“正常人”,其余的都是乙肝病毒携带者。

婆婆检查出肝硬化时已经她是一个已经过门三年的媳妇,她老公是乙肝病毒携带者,她的两个小叔子也是乙肝病毒携带者。她两个大姑姐都是乙肝病毒携带者。她公公在外地工作,检查正常。——她还是被吓了一跳,而且觉得自己也很幸运。

婆婆的病也不是一两天了,由慢性乙型肝炎慢慢发展成肝硬化需要很长时间。一直都是她在照顾婆婆,没想到是乙肝,而且是传染病,所以没有做任何预防措施。

农村人不讲究,碗筷不分,擦脸巾也不分,甚至用一盆水洗脸洗手。吃饭都是围在一张桌子前,吃一个碗里的菜,毫无顾忌。

一家人只有她和在外地工作的公公没有被传染。因为孩子们都是围产期母婴传播的结果。

上面的例子能说明乙肝不经消化道传播吗?当然密切接触者应该接种乙肝疫苗,这样才是安全的。

乙肝不经过消化道传播,这是明确的,你不相信也没办法。刚刚还和一个中年妇女争执,她非要说筷子能传播乙肝病毒,她坚决不与肝病患者聚餐。我几次三番跟她沟通,她根本不会相信你。不相信医生,也不相信书本上的知识,她只相信道听途说,只相信谣传。

乙肝的传播途径有血液传播,性传播和母婴传播。最好的预防乙肝病毒传染的方法就是接种乙肝疫苗,产生抗体就好了。

我们总是觉得乙肝的传播途径很容易理解和接受,其实不然。有很多人就是不相信,她们宁可相信谣传也不相信医生的话,所以对乙肝传染性的认识仍然不够,所以才有歧视,所以才知晓率低。

乙肝防治工作的宣传力度还有待提高,需要每个人的努力,需要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关注百姓体育,了解更多乙肝防治知识。


百姓体育


我也提倡用公勺公筷,甚至恢复宋代以前的传统分餐制,但是你也不用对共同进餐、通过筷子传染乙肝病毒的风险过于紧张。

病毒性肝炎有甲乙丙丁戊5种, 其中乙肝的传播途径主要是血液制品、母婴及性接触。

血液制品主要是献血相关或者一些侵入性的医疗操作中发生经过血或者破损的皮肤黏膜传播,生活中比如纹身、扎耳环、修脚、共用刮胡刀、牙刷也有风险。母婴则主要是在围产期阶段容易传播,但如果经过合理医疗干预,母婴传播风险可以大大降低。性传播具体就是与乙肝病毒阳性者发生无保护的性交, 特别是性伴侣比较多的情况(2014年北京佑安医院学者调查的北京男男性接触人群中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为9.0%,出现乙肝病毒感染标志物占26.5%)。一般我们不认为一共进餐会传染乙肝。甲肝、戊肝才是消化道传播。

其次,就算是不分餐的情况下可能传染的比如幽门螺杆菌、部分肝炎,也是多种因素决定的,比如说免疫功能、消化道的完整性等等。比如婴幼儿比较容易感染幽门螺杆菌,成人风险就比较低了,而且感染幽门螺杆菌不等于一定得癌症,当然也有个别情况,比如细菌性痢疾的患者便后不洗手,拿起筷子通体抚摸之后为你夹菜……

如果你对乙肝很恐惧,可以去查一下乙肝五项,如果都是阴性,可以去接种一下乙肝疫苗,三针就好!

*顾中一,北京友谊医院营养师,北京营养师协会理事。清华大学公共卫生硕士,华西临床医学院营养专业本科。著有《顾中一说: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吃》。专注传播靠谱健康知识十年,并非医生不能代替诊断和治疗,个人情况需遵医嘱。


营养师顾中一


乙肝不通过消化道传播,这是一个有充分证据的论断。由此而修订的食品卫生管理法规,也不再把乙肝病毒携带者作为厨师的从业禁忌。所以一起吃顿饭,混用一下筷子,是不会传染乙肝病毒的 。

以下是中国乙肝防治指南里的权威观点:

乙肝是血源传播性疾病,主要经血(输血和血制品、破损的皮肤和黏膜)、母婴及性接触传播。由于对献血员实施严格的HBsAg筛查,经输血或血液制品引起的乙肝病毒感染已较少发生;经破损的皮肤黏膜传播主要是由于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侵入性诊疗操作和手术,不安全注射特别是注射毒品等;其他如修足、文身、扎耳环孔、医务人员工作中的意外暴露、共用剃须刀和牙刷等也可传播。母婴传播主要发生在围产期,多为在分娩时接触母亲的血液和体液传播,随着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的应用,母婴传播已大为减少。与HBV阳性者发生无防护的性接触,特别是有多个性伴侣者,其感染HBV的危险性增高。

而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接触,如同一办公室工作(包括共用计算机等办公用品)、握手、拥抱、同住一宿舍、同一餐厅用餐和共用厕所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一般不会传染。

流行病学和实验研究亦未发现这乙型肝炎能经吸血昆虫(蚊、臭虫等)传播。

还有一个最最正能量的好事儿,就是乙肝疫苗的有效率非常高,实在不放心的话,你就不用再听我瞎逼逼了。直接去查乙肝五项,如果全阴性,就打乙肝疫苗吧。只要打完三针乙肝疫苗,你就再也不怕乙肝病毒了。


肝病医生闫杰


我应该可以回答这个问题,我今年30岁,有乙肝至少15年,之前因为家里条件差,爸妈一直没带我治疗过,2012.1.1结婚,婚检中查出是乙肝大三阳。其实刚开始都是小三阳,因为长时间不治疗,病毒量慢慢变多就成了大三阳。因为年轻贪玩,也没要小孩,2012年年底身体突然很不舒服,看到带油的东西特别恶心,走路也没啥劲,本来瘦弱的我越发瘦了,我就去医院查了肝功能,果然是乙肝病犯了,肝功能异常,在我们这个小城市也没这方面的专家,那时候花了很多冤枉钱大概有五千,一点好转的迹象都没有,在这里要告诉大家,一定要去三甲医院挂专家号,万万不要相信老中医和江湖秘方,都是骗人的。

后来我老公就问了他的一个朋友,也是有乙肝的,问他在哪里治疗的,他说在省城的三甲医院挂的专家号。然后我老公就开车带我去了省城,很感谢我的老公,这么多年风雨无阻的带我去看病。教授看了我的检查结果,要我打干扰素,结果不到一个月我突然发现自己怀孕了,说多了都是泪,因为这个我的孩子没了,医生说不能要,因为打了干扰素,看武汉的时候其实我已经怀孕了,只是我自己不知道而已因为还没到一个月。

干扰素的副作用很大,掉头发但是不会秃顶,呕吐,头痛,有一次半夜痛的哭着喊妈,老公又带我上医院,医生又给我检查,又没啥事,其实都是干扰素的副作用。还好我都熬过来了,干扰素的效果很好,虽然我打的是国产的,国外的效果很好,但是比较贵。打了一年干扰素,我的病毒量正常了,大三阳变成了小二阳,然后我跟医生说我想要小孩,医生说停干扰素半年后就可以要了,2014年10月,我怀孕了,当然不能停药,医生给我吃的替比,这种药吃了对孕妇没有任何影响。期间跟家里人没有区分碗筷,任然一起吃饭,老公没有乙肝抗体,我的医生告诉他说,放心,你不会传染的。其实乙肝的传播方式只有两种,一种是母婴,一种是血液传播。

2015年7月我的宝宝出生,出生后马上打了乙肝免疫球蛋白,16年给了查了乙肝抗体,他没有被传染乙肝,而且有了乙肝抗体,真的很开心。


芦苇微微555


筷子会不会传播乙肝病毒?乙肝传播的方式主要是体液传播,所以要知道乙肝在餐桌上,在筷子上会否传播,就要知道筷子上是否有体液,是否有乙肝病毒。做一个这样的假设,与乙肝携带者共同进餐,恰巧他体内病毒量很高,他口腔粘膜刚好有破损,乙肝病毒留在了餐具上,这个餐具没消毒恰巧被另一个人用了,而这个人很不幸口腔又有伤口,那么这个人再没有抗体的话,理论上有可能传染上乙肝。

那么这种情况在生活中会发生吗?可以说几率微乎其微,所以餐馆吃饭,包括共用筷子几乎是不可能染上乙肝的,首先就是因为要有各种小概率事件叠加,在同时发生的概率已经很小,可以忽略不计。而且要感染乙肝,进入体内的病毒量必须达到一定的数量才可能。如果是注射过乙肝疫苗的人,这种情况更是不可能染上乙肝的。

再有一点就是绝大多数成年人,在感染乙肝后,由于机体的免疫功能比较健全,可以将乙肝病毒完全清除,并获得抗体,流行病学调查,只有5%的成年人感染乙肝会发展为慢性肝炎。事实上国内大部分乙肝的感染约占85%都是从小感染(母婴传播)。目前随着乙肝疫苗的普及和母婴传播阻断的实施,这种感染已经越来越少了。

那么筷子能带来哪些病呢?

1.幽门螺杆菌。其感染途径主要是口口和粪口传播,且具有家庭聚集性的特点,可以通过筷子传播。是导致慢性胃炎,胃溃疡的罪魁祸首。

2.甲肝、戊肝。传播途径主要为粪口传播,因此如果与患者共用杯子、碗筷等,病毒有可能通过唾液等传染健康人。 

3.手足口病。也可能通过消化道传播。家里如果有手足口病的患儿,家长应注重饮食及个人卫生,在幼儿园时应专碗专用,防止儿童间相互传染。  

4.伤寒病。也以“病从口入”的方式传播。有些病情痊愈的患者,因体内病毒未排清,仍具有传染性。伤寒病患者的生活用品应与家人分开使用。

5.肝癌。这个主要是由于清洗方法不当、使用时间过长,都会让入口的筷子,成为嘴边最大的危害,甚至会滋生一级致癌物——黄曲霉素。



肝博士杨明博大夫


可以引起病毒性肝炎的致病因子有甲、乙、丙、丁、戊五型肝炎病毒,其中乙型肝炎病毒最常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乙肝。全世界HBsAg携带者约3.5亿,我国1亿左右。我们熟知的四大天王之一刘德华就是乙肝病毒携带者,由于乙肝病毒的主要传染源就是人,急慢性乙肝患者,还有乙肝病毒的携带者,所以大家比较关心怎么可以不被传染,就像问题中提到的一样,会不会通过筷子,也就是与乙肝病人一同进餐传染,下面我就跟大家聊聊乙肝到底通过哪些渠道传染。



首先是母婴传播。我国乙肝病毒携带者中30%都是由母婴传播的,具体的传播渠道包括宫内感染、围生期传播或分娩过程传播和分娩后传播,其中围生期传播或分娩过程传播是母婴的主要传播方式。所以携带乙肝病毒的母亲要定期进行乙肝病毒检测,新生儿出生要立刻注射HBIG(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其次是血液传播。输血及血制品、注射、手术、针刺、共用剃刀和牙刷、血液透析、器官移植等都可以传播,而且血液中的HBV含量很高,微量的污染血进入人体就可以造成感染。唾液、汗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等体液也已被证实含有HBV,所以密切的生活接触、性接触也是HBV感染的可能途径,不是确切途径。



但与乙肝患者拥抱、握手、同住一室、共同进餐、共坐同一马桶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一半不会传播。经常共用一双筷子是不提倡的,万一有一方出现口腔溃疡、粘膜溃烂,就给乙肝病毒的传播创造机会,尊重彼此的生活方式还是要分餐更科学,与情感无关。

(作者:王芳,主管护师、国家一级公共营养师、国家健康管理师、好食营养工作室创始人、王兴国特训班5期学员)


营养百事通


右上角点击关注我,让我为你带来更多的健康知识。

出门在外总免不了要跟他人一起聚餐吃饭,但谁也不会把自己有病写在脸上,也不是次次都有公碗公筷可以使用。那么经常这样吃吃喝喝,究竟会不会有感染乙肝的风险的?

有的人会说乙肝的三大传播途径:血液传播、性接触传播、母婴传播,这当中根本就没有谈及唾液也可以传播(接吻、哺乳、共用餐具、咀嚼喂养等属于密切接触)。首先乙肝病毒可以存在于我们人体哪些体液中呢?含量最多的肯定是血液;其次可以是羊水、身体内各种积液;再次有精液、泪液、阴道分泌物、唾液等。

在与未知乙肝患者接触当中,我们都不可避免的跟上述体液有过接触。那么要是在这些接触者当中全都发展为乙肝感染者,那将会是一个多么恐怖的数字。但事实是,根本就不会有这么多人被感染。这是为什么呢?最主要的现在乙肝疫苗的免费普及,几乎大多数人都有乙肝抗体,有了抗体当然就有了保护力。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自身的免疫力非常强,进入身体内的少量病毒,被我们强大的免疫系统给清除掉了。于是在不知不觉间也度过了一场危机,这就是为什么免疫功能强大的人群,生病的概率都是很低的。

最后一种情况也是最悲惨的,自己口腔有溃疡或有损伤出血的地方,正巧这时候又接触到了具有强传染性乙肝患者用过且带有其唾液的筷子,而自身的免疫力又下降的时候。就算是极少量的高传染性乙肝病毒,都足以让你感染。一旦病毒在体内大量复制,很快就可以发展成为大三阳或小三阳。当然这事出现的概率还是很低的。

所以通过筷子传染乙肝虽然说概率很低很低但还是有可能性的。集体饮食生活用公碗公筷,及时接种乙肝疫苗是保护我们不被乙肝感染的最有效方式。


健康易加医


乙肝主要是通过 血液 精液阴道分泌物在被传染人皮肤或者黏膜有创面的情况下传染.当然性生活有可能传染.另外母婴或父婴传染可能啊.预防的最好办法就是注射乙肝疫苗.在产生抗体以前最好带上避孕套.接吻一般不会被传染.但是如果双方有口腔溃疡,接吻或进餐,共用洗漱用具就有可能传染.所以家庭成员不要共用牙膏牙刷.日常生活一般是不会传染的。

当然,如果可以的话,建议还是少在外面吃,毕竟家才能吃到家的味道。如果上班族,建议自己带一套筷子,方便卫生,关键还环保。


半个知己


乙肝一般不会因为共用碗筷而传播。

而共用筷子主要会传染的是以下几种疾病:

(1)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是目前所知能够在人胃中生存的惟一微生物种类,也是最常见的细菌病原体之一。世界有多半人口受到过幽门螺杆菌的感染,而在有些国家几乎90%的人都感染过这种细菌。

这种细菌感染首先会引起慢性胃炎,并导致胃溃疡和胃萎缩,严重者则发展为胃癌。早在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就已将幽门螺杆菌列为引起胃癌的第1类致癌原。

现在医学认为,幽门螺杆菌喜在偏酸的环境中生存,它不会通过血液传染、空气传染,但会通过食物和餐具传播。

如果家中有一人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而且你们共用碗筷,那么筷子必然会接触到口腔和唾液,就会增加幽门螺杆菌的传播风险,大人小孩都不能幸免。

(2)孩子易得手足口病。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多为感染者的鼻、咽分泌物或粪便。6岁以下的小孩子免疫功能低下,更容易因共用碗筷导致病毒交叉感染,所以家长应尽量让他们餐具专用,不要让小孩共用碗筷,也不要让大人和小孩共用碗筷,家长更不能嘴对嘴喂食,一定要做好个人用具的卫生清洁。

(3)感染部分病毒性肝炎。甲肝和戊型肝炎传播的主要途径就是口口传播,病毒性肝炎的患者因唾液中含肝炎病毒,正常人体的消化道粘膜往往都有一定的损伤。如正常人和患此类病毒性肝炎的人共用碗筷,就容易让病毒经由碗筷、杯子等传染到自己身上。所以,在家庭用餐或者外出聚餐中,最好使用专用餐具,并准备一双公筷夹菜,避免病毒传染。

(4)还有可能感染伤寒病。伤寒病也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主要也是以口口的方式传播。多数这类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会出现痊愈后仍然携带病菌。

造成这种病的传播主要是就食卫生状况差,水源、食物受污染等情况。因此,伤寒病患者的个人生活用品,尤其是会与嘴唇接触的用品应尽量与家人分开使用。

现在许多家庭都认识不到这个问题,但“分筷制”以及准备“公筷”真的很有必要,希望各位都能引起重视。即便是出去吃,也最好自带餐具,不想这么麻烦的话,那吃前也一定要用开水先烫碗筷,不能说绝对没有细菌,但肯定会减少细菌,并将灰尘洗去。


湖南医聊特约问答作者: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 肿瘤二科 邓天好博士

湖南医聊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种由乙肝病毒引起通过体液接触而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的一种造成肝脏严重损害的疾病。

大多数急性乙型肝炎会在大约6个月内好转。

但有1/20患者会演变为慢性乙型肝炎长期存在。

随着时间的推移,还可从没有症状到出现肝硬化的症状,并增加患肝癌的风险。

当人们刚患上乙型病毒性肝炎时,仅仅会出现吃不下饭和乏力的症状,往往会被忽视。

部分人还可能出现皮肤和眼睛变黄,这也是医生常说的黄疸,这些症状通常会好转,但可能需要数周或数月的时间,甚至更长的时间。

部分患者最终演变成了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刚开始也可能并没有症状,但当发展至肝硬化时,就会出现饱腹感,腹胀,腿部水肿,肺部和腹部积液,当积液逐渐增多,腹胀会越发明显,还可能出现呼吸困难。

当肝脏功能进一步恶化,血氨这种人体产生毒素也会在肝脏难以分解排出体外,继而影响到我们的大脑,出现精神症状、突发意识模糊,甚至昏迷,如不及时治疗或可危及生命。

很多患者会问,我是如何感染乙型肝炎的呢?

  • 与被感染者无保护性性交;

  • 与被感染者共用吸毒针头;

  • 与被感染者共用牙刷、剃须刀或其他有可能沾染乙肝病毒的血液的个人物品;

  • 如果您的母亲在怀您时患有乙肝,您也可能是从她那获得了感染。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能正常的生活吗?

只要避免含有病毒的血液与他人接触基本都是安全。

  • 所以正常的拥抱和亲吻;

  • 共用叉子、勺子和杯子;

  • 在他人身边打喷嚏和咳嗽;

  • 母乳喂养;

都是安全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