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修长城是不是摆设?

珂梦历史人文


不是摆设,翻翻历史所有的帝王,有功也有过。人非圣贤,是人都会犯错,说说秦始皇,他是中国的第一个统一全国的皇帝,史称,始皇帝。虽说修长城死了不的百姓,但是,也挡住了外族的侵犯,同样也是所有皇帝的楷模,国虽灭了,但是国防的部队没有一个撤回的。


真情赞赞赞赞赞赞赞赞


很多人觉得,秦始皇修筑长城其实是劳民伤财,专横昏庸,修筑长城并没有多大的作用。而且修筑长城还加重了农民负担,间接导致了秦国灭亡,但我却不认为事实情况是这样。


为什么呢?

一、漠北游牧民族依水草而行,并不定居。而农耕文明是世世代代依靠脚下的土地而生存的,加上中国人自古而来的故土情节,以血缘族群为纽带而报团依存,除了战乱瘟疫与土地兼并,极少会有人自愿放弃脚下的依靠的土地。

正在劳作的古代农民。

这便是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最大的不同。因为生活方式的流动性,便决定了游牧文明作战时的高机动性。

而游牧文明的高机动性就使得他们可以随时随地的去中原王朝防务空虚的地方去掠夺,等到中原王朝的军队反应过来的时候,人家已经快马加鞭的走了。

单纯的防御,是赶不上游牧文明进攻的速度的,攻者一点,防者千里

而长城的修筑,让中原王朝迅速调兵往缺口汇集以阻挡对方,成为了可能。就算是防守未成,也让游牧文明失去了掠夺中原来去自如资本。


二、

长城的修筑,同京杭大运河一样,是利在千秋之事。

在欧洲大航海时代来临之前,中国完完全全不需要防御从东部和东南部沿海的敌人。

东部与东南部的海岸线便决定了当时不可能有国家能组织大规模的的侵犯。而西北部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与遥遥大漠。唯有北部,是一望无际水草丰美的大草原,全无天险阻挡。

这样的地理环境便导致了中国自古的边患,多因北方而起。

中国地形图

而长城的修筑,则恰好弥补的北方无天险这一不足,让中原王朝在面对北方游牧文明时,能做出一定的反应措施与反制措施。

草原上的各个游牧民族部落,生存环境相比于南方的农耕文明是要恶劣许多的。

遇到天灾,部落里面牛羊若是不够食用。如气候寒冷,水草枯竭,此时南下去掠夺中原王朝北方边境上附近的村落便成了最好的选择。

而长城的修筑,则让北方游牧南下掠夺的成本高了很多很多。

游牧来时有长城,去时还有长城,中原王朝兵力迅速集结,若是两方战斗游牧遭受损失,回了草原立即便被其他部落吞并,而中原地区的统一王朝则没有这样的顾虑。


所以,长城的修筑不但不是摆设,反而为华夏文明的连续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历史上,北宋用于防范北方游牧民族侵扰的禁军、边军就有数百万,但是效果奇差。

而北宋的对手契丹、党项、女真与之前的匈奴、鲜卑、突厥相比也弱上很多。

因为北宋时,没有长城。

但汉唐时期与边境游牧民族对抗的边军也就十余万人。

长城的修筑,使得游牧民族的入侵成本增加很多,但中原王朝的防御成本则大大缓解减少。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可能长城的修筑对秦朝性价比极低,为后世朝代做了嫁衣,但从辩证的角度来看,长城的修筑,则是真真切切的利大于弊。


蝉鸣七月


秦始皇修长城不仅不是劳民伤财的摆设,恰恰相反他是一件功在千秋的大业。

很多人可能会认为秦始皇修建长城这件事儿是个摆设,因为它劳民伤财,其实秦始皇修建长城并没有我们想象的如孟姜女哭长城的那样凄惨。

其一,秦始皇与其说是建长城不如说是修补长城,而如今我们所见的规模是后世不断修补的结果。长城始建于西周。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就源于此,西周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就修筑了列城作为防御,这是长城最早的称谓。秦始皇只是在它的基础之上修补而已。

其二,秦始皇修建长城的时间并不长。前前后后不过十年而已,所以修建的长度也不是很长。

其三,长城只是秦朝大规模工程之一而已,它所耗费的人力物力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样多。试想各大工程都需要人去建设,分配到长城的又怎会多呢?

秦始皇修建长城是有他的考量的,目的是保护江山,抵御北方强敌。秦始皇是一个有着强烈危机感和忧患感的帝王。他在覆灭六国之后,并没有高枕无忧,相反他忧心忡忡,因为他无时无刻都会面临北方匈奴的骚扰,匈奴作为游牧民族,行动能力很强,对秦国威胁最大。秦始皇就下令将六国的长城连接起来,以绝胡人灭秦之患。

孙中山先生对长城的评价就很高,他曾在《建国方略》中指出,秦始皇这个人虽然不怎么样,但修筑长城的功劳堪与大禹治水相提并论。如果没有长城捍卫中原,中国可能等不到宋、明,在楚汉时代就已亡于北狄了,更谈不上汉唐时代的兴盛。因为它的存在使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同化力壮大强盛。

结语

关于长城的功过,或褒或贬,这仅代表我个人的看法。



竹林侃史


不是摆设,具有实际意义,而且给以后的中国王朝在抵御外敌时竖立了里程碑,明长城也是借鉴延伸了秦长城。秦修长城为了抵御匈奴南下,当时的长城西起临洮,东至鸭绿江;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

明朝为了防范蒙古骑兵的侵扰,在历代长城的基础上再修长城,修建了全长为六千多公里的长城.


光明历史科普


▂ ▄ ▅ ▆ ▇ █ 精彩分享 █ ▇ ▆ ▅ ▄ ▂

首先非常感谢在这里能为你解答这个问题,让我带领你们一起走进这个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

中国古代历来都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骚扰和威胁,游牧民族以骑兵为主,市场劫掠中原,而一道长城有效的阻挡了骑兵的脚步,就像大火中,划出的一条隔离带一样。

阻断了火势的蔓延,同样的道理,长城阻止了北方游牧民族骑兵肆无忌惮的脚步!很多人,会想,可以挖个缺口,从缺口处入关,如果真的这么简单,怕是早就成功了!长城每隔一段就又烽火台,有士兵把守,而且边疆历来都驻扎重兵,所以,还没挖开长城呢,边关的重兵已经围过来了!

第二个方面,就是预警,一旦发现敌,点燃狼烟,狼烟很远的地方就能看到,一个一个烽火台将狼烟点燃,敌情得到很快捷的传寄!

如果长城没用,历代帝王不会傻傻的劳财劳民的去修筑;中国古代大力修筑长城的多是开国帝王,如果没用,他们会耗费那么大的力气去修吗?

长城到底有没有用?明末时期,袁崇焕拒守山海关,挡住了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两位后金的雄主,后来吴三桂镇守山海关,大清的八旗骑兵只能在关外干瞪眼,这已经到了明末,科技也较之前有了很大的进步,更何况科技技术远远低下的古代!

在以上的分享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都是个人的意见与建议,我希望我分享的这个问题的解答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这里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还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讨论这话题。

我最后在这里,祝大家每天开开心心工作快快乐乐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万事兴,年年发大财,生意兴隆,谢谢!

▂ ▄ ▅ ▆ ▇ █ 谢谢关注█ ▇ ▆ ▅ ▄ ▂



驯鹿历史


“长城”之称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是长城最通用的称谓。

《史记·楚世家》载:“齐宣王乘山岭之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州,千余里,以备楚。”

长城并不是摆设,原因有三。

修建长城的目的之一:防御外敌。

《过秦论》中所说:“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

长城实实在在的起到了确保边防巩固和保护国家安全的作用,给中原农业的生产提供了一个稳定的环境。

战国时期,楚国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或敌国,开始营建长城。

明代为防止元代北逸残佘势力南下侵扰,也不断地修筑北方长城。

修建长城的目的之二:防止境内人员走私。

塞外是需要和中原进行贸易来换取生活必需品的,所以贸易也经常是中原威胁塞外的手段。明朝时期关防严厉,不准私自和塞外之人做生意,不准走私军需品给塞外,这样就能很大程度避免战端。

修建长城的目的之三:有着通信的作用让中原有时间调兵遣将。

长城在重要的道口、险峻山口、山海交接处设置关城,既可交通,又可防守。在跨越河流的地方,长城下设水关,使河水通过。出于防守的需要,在城身上每隔不远处建有突出的墙台,便于左右射击靠近墙体之敌;相隔一定距离又有敌楼,用来存放武器、粮草和供守卒居住,战时又可用作掩体。在长城沿线还建有独立的烽熔、烽台,用于在有敌来犯时,举火燃烟,传递信息。

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与象征,是世界伟大的古代建筑奇迹之一。 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是人类建筑史上罕见的古代军事防御工程,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超人小航航


长城是我们的骄傲,也是我们民族顽强不屈性格的象征,一句“不到长城非好汉”,让多少人为之心驰神往。然而,她却成了“千古一帝”秦始皇劳民伤财的铁证,让秦始皇背上穷兵黩武的历史。

长城是一项防御性浩大工程,自战国时开始修建,一直到明朝为止,经过历朝历代不断加筑,才形成今天气势如虹的规模。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征用几十万民工,把原来秦赵燕三个国家的长城连在一起,其目的就是为了防御北方匈奴对中原农耕民族侵扰。



然而,雄伟万里长城并没有挡住北方游牧民族的铁蹄。远到晋朝的五胡乱中华,近至明朝末期的满清入关。少数民族几次定鼎中原,长城似乎没有起到一点作用,完全成了笼子的耳朵~摆设。长城无用论开始甚嚣尘上,就连康熙皇帝都讥笑长城是好看不中用。难道雄伟的万里长城真的就是摆设吗?


其实,长城的防御作用在中国历史上绝对功不可没。汉武帝时期,大臣严助曾提议修缮秦朝的长城,以抵御匈奴的进攻,当时,很多人反对,说这是一件劳民伤财的无用工程,匈奴只要集中力量攻破其中的一处,便可蜂蛹而已,烧杀抢掠。严助则说:有了长城存在,匈奴一年侵扰一次,没了长城匈奴是天天侵扰,民无宁日,这就是长城的作用所在。雄才大略汉武帝最终采纳了严助的建议,一边对匈奴进行大规模的打击,一边开始加固秦朝的万里长城。可以这么说,才有了中原农耕文明持续发展。和平时期,长城是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贸易往来的见证,战争时期,长城是挡住游牧民族铁蹄重要屏障。

那个口口声声说长城无用论的康熙,也是睁着眼说瞎话。他的爷爷皇太极几次想入主中原,都被雄伟的长城挡在关外,只能望城兴叹。几次不得不借道蒙古,进入中原抢掠。但有担心长城守军,截断他的归路,不得不仓皇退出关外。如果没有吴三桂献出山海关,满清想定鼎中原,恐怕也不是三两年所能完成的。

没有长城的存在,北方的游牧民族的骑兵进入中原抢掠,如入无人之境。这种来如风去无影的战略骚扰,让中原政权难以集中兵力毙其役于一战。有了长城以后,北方游牧民族再也不能肆意妄为。尤其遇到雪灾或者干旱,游牧民族就陷入生死存亡的险境。抢劫中原农耕民族不成,游牧民族不得不把贪婪的目光投向遥远的西方。伴着游牧民族无奈的西迁,上帝之鞭开始打在欧洲人头上,不可一世罗马帝国,在匈奴人的打击下走向衰败和灭亡,这就是欧洲人谈之色变的“黄祸论”。

长城不是摆设,她是挡住游牧民族蹄铁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保障华夏文明延续千年定海神针。同时,她也间接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融合,匈奴人几次大规模西迁,给欧洲人带去的不仅仅是战争,还有东方古老的文明。


洛水清风cuixiaosheng


公元前215年,在今天内蒙古的河套地区,秦朝大将蒙恬率领以步兵为主的秦军,与凶狠的匈奴骑兵展开了一场殊死之战,刚刚统一天下的秦军士气正旺,一举拿下了河套地区。匈奴残部望风而逃,远遁大漠。

然而,凯旋的秦军得到的命令不是再接再厉,攻占漠北,而是转攻为守,30万大军以战国时期燕、赵、秦三国的北方长城为基础,就地修筑长城,从西北的临洮一带一直延伸到辽东,横贯东西的万里长城第一次出现在人们的眼前。

  •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看秦始皇修长城是否是摆设?

【一】

秦始皇统治的民众基本上都是农民,如果要深入大漠与匈奴作战,就需要相当数量的骑兵。把平时基本不骑马的农夫转变为强大的骑兵,不仅要花费大量的时间、金钱训练,同时由于这些农民当了兵,不能再从事农耕了,还要蒙受生产上的劳动力损失。

况且即使有了强大的骑兵,要送他们到北方草原深处作战,粮草的运输和损耗也是一笔很可怕的开销。古代没有高速公路和铁路,也没有大货车,粮食运输只能靠人力和畜力,十分艰难。《史记》中曾经记载,从中原地区运送1石粮食抵达北方的前线,路上运输队消耗的粮食竟达到了192石!

匈奴骑兵的作战成本却很低,游牧民族从小在马背上长大,既是放牧者,也是战士,角色转换很容易,甚至可以一边放牧,一边作战,后勤保障比农耕民族好多了。

【二】

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曾经在对匈奴的战争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可是劳民伤财,大大削弱了国家的经济实力,直接导致了汉朝的衰落;明成祖朱棣的大军五出漠北,苦战多年,把蒙古各部赶得四处奔逃,但仗打到最后,先吃不消的却是明朝。

反观骑马的游牧民族,他们来去如风,掠夺农耕民族积累的财富轻而易举,收益惊人。成本低,收益高,游牧民族怎么会不热爱劫掠战呢?

秦始皇借鉴战国时期的策略,想到了修筑长城。有了长城这种防御工事,流动的战场将会变为固定的战线。游牧民族无法重演来了就抢、抢了就跑的闹剧,必须先在长城一线与守军打一仗。

如此一来,成本和收益就改变了。防守的农耕民族可以从附近的农田中获得粮食,进攻的游牧民族却远离了放牧的草场。而且长城一线多群山,重要的道路上又修建了坚固的关隘,农耕民族的步兵只要固守防线,游牧民族的骑兵就毫无用武之地,往往还没有抢到东西,就先挨了一顿打。

【三】

依托长城打防御战,农耕民族不用训练骑兵部队,训练成本得以降低,士兵原本就是农民,有了固定的根据地,熟悉农活的士兵们在闲时完全可以就地屯垦,后勤的负担也小多了。

【四】

农耕民族的杰出代表秦始皇虽然没有读过现代的《经济学原理》之类的著作,但他大规模修筑长城的举动,的确与经济学最基本的成本、收益规律是相符合的。修筑长城固然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在短期内经济压力很大,但从长远来看,秦始皇的这笔账算得很精明。

【五】

此后的各朝各代,只要有条件、有需要,也都尽量采取修筑长城的方式防御北方的游牧民族。比如明朝成化年间,蒙古鞑靼部常常进犯陕北、甘肃一带,皇帝于是召集大臣讨论防御事宜。大臣们算了一笔账,如果征集5万劳工,用两个月的时间修葺长城,耗银不过100万两;而派出8万大军征讨鞑靼入侵者,每年粮草、运费折合银两,总计耗银近1000万两。成本高低一目了然。而且,军人可以在长城之内屯田耕种,获得一定的粮食,这就节省了从内地调粮食到前线的巨额成本。于是,明朝的皇帝们选择了修建长城,我们今天看到的雄伟长城就是那个时期完工的,在元朝初年就来到中国的马可波罗自然是看不到明朝长城的。

现代社会长城是旅游视角的一道风景线,人们总想一览它的美!探究它的由来!谈论它的故事!

  • 综上所述秦始皇修长城 在秦始皇那个年代益处良多,经过历史的长河,长城对各朝各代军事帮助也很多,现代嘛自然是最美的风景线!

历史爱好者LING公主


秦始皇修长城自然不是摆设。

秦朝的一天,秦始皇突然感觉自己的命不久矣,速命人请来占卜的官员看天象,这一看不要紧,居然窥探出大秦“二世”而亡,占卜官员战战兢兢的把结果告知秦始皇。

秦始皇问:“大秦二世而亡?何人所为?”。

官员答:“胡人也。”

秦始皇思量之后做出决定。

从此开始修建万里长城。以来抵御胡人的入侵。

万里长城的修建花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著名的孟姜女路长城就是这个时候的故事。

后来秦始皇死于回城的路上,大公子扶苏也没有当上皇上。

二公子“胡”做了大秦的第二个皇上。

大秦果然二世而亡。

此时方知“彼胡非此胡”。秦始皇到死也没有想到“胡人也”居然说的是自己的儿子。

后来长城成了历史文物古迹,

中国历史上的每一个有名气的皇帝都休过长城。

看过“康熙王朝”的人。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经过了历史的变动,长城终于不在是一道抵御外地的屏障了。所以康熙皇帝决定从此不再休长城。


努力的就是最好的


万里长城,是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也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更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长城在我国历史上有着举足若轻的历史地位!纵观我国历史,不安定因素都来自北方游牧民族,从先秦一直到明清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就像是悬在各代统治者头上的一把钢刀,无时不刻威胁着国家安全,所以防护作用强大的万里长城,登上历史舞台,并展现出它无与伦比的强大作用。

图片素材来自今日头条

首先,长城的修建,长城并非秦始皇一人在修,秦始皇之前北方诸国已有在修,秦始皇只是将他们连接起来而已;秦之前诸侯各国都修长城,其中秦赵燕三国修建防御游牧民族匈奴。秦之后,强汉盛唐刚明各朝也在修建长城,若是摆设又岂能让如此多的朝代前赴后继呢?

其次,我们来分析一下长城的历史作用:

  • 第一,防御,长城的主要防御对象就是北方游牧民族,他们战时为兵,闲时为民,逐水草而居,几乎人人都是马上健儿,在交通能力弱小的古代,骑兵有着它无与伦比的优势,我北方漫长的边境线,成为他们处处可以突破的节点,而在修建长城之后,处处可破的局面便不复存在,我全线布防就可转入重要节点布防,无论是防护成本亦或是防御力度都有一个质的提升。
  • 第二,预警,古代通讯工具落后,各路消息皆靠人力传送,各部之间的沟通协作也是如此,烽火台的巨大优势展露无遗,一旦发现敌情,白天狼烟夜间大火,一时之间烽火遍地,狼烟滚滚,便可将敌情传遍四方,吸引各部来援,避免守军孤立无援的情况出现。
  • 第三,封锁,长城就如同一条不可逾越长线,将游牧文明和农耕文化彼此分开,就发发达程度来说,农耕文明肯定优于游牧文明,无论是生产力亦或是物资丰富程度,而这也是我们能够多次战胜游牧民族的根本原因所在。我们所生产的铁器、食盐、丝绸、瓷器等,都是游牧民族所紧缺的重要物资,没有官方允许,就是片瓦也不能出关,毕竟我们不可能用自己的物资把敌人武装强大了,再来抢掠我们。

最后,长城对秦朝二世而亡的影响,这可能是大家对长城误解的最大来源,因为这是秦朝统治者暴政的最大依据,流传千古的孟姜女哭长城就是最好的展现,但这个事儿发生在秦朝建立之前的魏国而非秦朝。就事实来说,修长城是秦朝二世而亡的一个因素,但绝对不是决定性因素,就各朝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来说,没有秦朝便没有今日之中国!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第一,六国刚灭,人们对于大一统的秦朝还不认同,政治基础不稳;第二,秦始皇想做的事情太多,一代人做了好几代人的事,而当时刚经历统一战争,民生困苦,而劳役太重,民力已达极限,故而天下风云四起。当然秦之灭亡还有很多原因,在此不多赘述。

图片素材来自今日头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