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是看文言的好还是看白话文的好?

zh周晶


要看读史的目的了,如果是当人物传记、历史小说来看,白话文好些,而且越大牌作家翻译的越好。

比如孩子学成语,听听X叔、袁X飞之类就足够了,没必要去翻类书找渊源。

比如想从史书中学经验,那也不用看古文原著,宋朝人看资治通鉴,就相当于我们看白话文了。

比如当评书看,用《X朝那些事》就足够了。

不用担心是否翻译错了,因为此时的目的不是史书上说了什么,而是自己想听到什么。

不丢人,而且经济实用。

而如果是以研究为目的,写作为目标的阅读,那自然是读原文,看原典,不能吃人家嚼过的渣滓。

最著名的例子就是《竹书记年》了。儒家体系的禅让本来快成板上钉钉了,结果这古书上写“昔尧德衰,为舜所囚”、“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显然就需要更多的资料来研究佐证。

此时显而易见,白话文写出百万字,也不如古书原文几个字。

另外,看史书要配合地图(最好是地形图),不然很多史实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比如“唇亡齿寒”这个典故,看了地形图才能知道,春秋战国的国家只有百里领域,为啥晋国不能绕路,偏要借路的理由。


津沽一页书


读史的话,必须要读原汁原味的史书,这样才有味道,这自然是文言文。

但由于古汉语水平程度的不同,有些史书看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如果不能完全理解,那也就无趣味了。因此,需要文白对照,这样就好多了。

刚刚买了一套《三国志》,今天到货。粗略地翻阅了一下,文白对照,感觉还不错。

如果不看原著,只看白话文的版本,总有一种不踏实的感觉。

作为一般的史学爱好者,如果没有足够的古语言文学功底,不仅许多地方看不懂,而且还可能产生误解,那就事与愿违啦。

秦汉以后的典籍还好一些,先秦文学及典籍就更难读懂,因而必须文白对照。

一般来说,作为普通的爱好者,把意思看懂了,也就差不多了。至于读法之类的事,也就不必去追求了,那是专家级别的层次,不是一般阅读者追求的境界。

豹眼曾经专门查阅过,有一些很著名的专家级别的人,所作的古诗词视频,都是按照现在的读音,去朗诵古诗词,这是很不准确的。

为了凑趣,把以前老师教过的一首《诗经·氓》的读法,大体整理了一下,可能不全,与大家分享一下。

《诗经·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mi二声)。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qi二声)。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qiang一声)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jian一声)。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lu四声),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chen二声)。

士之耽兮,犹可说(tuo一声)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di四声)。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淇则有岸(nian四声),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这么读起来,是不是感觉很不一样哦,这恐怕颠覆许多人的理念吧。

因此,无论是典籍,还是古诗词,在读法上跟现在是很不一样的。不要说读法,就是看懂也很不容易。能够文白对照,看个明白就很不错了。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不去阅读一些古典书籍,实在是遗憾的事。

希望有共同爱好的友友,一起交流、学习。


豹眼看历史


这个问题有意思!

一是说哪个好!文言白话无高下,重点在谁写的,什么作品?

二呢得看谁看书,有时间的看文言,没时间的翻翻白话版就好了

三来取决于个人阅读习惯,比如有人默读,有人朗读。阅读者白话好可以一目十行,朗读者可以声情并茂,咀嚼文一义

但是,如果真想读好史书,建议还是读史记,资治通鉴文言版吧,因为都是一代文豪巨著,有文采有史实

如果费劲,那就读蔡东藩吧,这位老兄的中国史演义,写得不是一般的好





伏兮谈


读前纠结症:

看白话文被翻译者带跑偏了怎么办?

看原文看不懂怎么办?

注释少了还是看不懂怎么办?

注释多了打断阅读,看了後面忘了前面怎么办?

看今人的注被以今律古怎么办?

看古人的注啰里啰嗦一大堆看不下去怎么办?

不了解书的背景,看的时候一点代入感都没有怎么办?

了解了大致内容,却像是被剧透了不想再看怎么办?

说到底,是现在找书越来越容易,五色使人目盲,选择多了反而不知如何是好。加上娱乐繁荣,诱惑却越来越多,静心阅读越来越难。下决心想要读书了,又开始犹豫徘徊,浪费大量时间,迟迟不敢翻书。

我的意见是你要了解你自己。为什么要读文言文?

是希望这种阅读成为长期的习惯,将来还要继续读更多的文言文?

还是出于某种理解想要看特定的文言作品,目的是把这本书读明白就行?比如说好多人推荐《浮生六记》,很多平时只读卡耐基的人也找来看了。

对于後者,我觉得能够领略作者传达出来的情感就够了,可以先看译文。如果看了之後觉得这书写得真好,不过瘾,再把原文看一遍。看不懂的比对译文或者查字典。

对于前者,既然你想把阅读文言文当做一种习惯,不妨提高自己一下自己的文言水平。中学学的那点文言知识未必够,但总比没有强,可以在它的基础上补充点《古代汉语》(大学中文系学课本)的知识。阅读的过程最好以文言为准,配合注释,把阅读注释当做积累知识的过程。如果刚开始学习,水平真的有限,配合白话翻译也未尝不可。

现在的各种普及版古籍真不少,但滥竽充数的也很多。屈万里先生做过几本全译,中华书局也有一套《全本全注全译》,这里推荐吴树平主编的《全注全译史记》。

首先注译人员名单阵容就不容小觑。否则会歪曲作者原意。


玄明老师


大家好,我是“马行无力”,很高兴来回答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是“读史是看文言文好还是白话文好”?

我的答案是看文言文好。

首先说明,我认为喜欢读史的朋友都是有理想、有抱负的朋友。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都知道,现在能静下心来读书的人本身就不多,还有“读书无用论”的思想在作祟,就算读书我身边的大部分人也是捧着手机读的是电子书,以青春、玄幻连载者居多,也有醉心于官场小说的,能读史书的更是少之又少。所以说,只要是读史,无论看文言文还是白话文的都是有理想、有抱负的好同志。

但要说读史是哪种好,我个人认为读文言文的好。就这个问题我也经常给我读小学六年级的孩子讲,原因主要是以下两点:

一、我们读史,包括孩子们读史,就算读文言文,也要选择近代出版社出版的史书,这种史书是已经把古代史书中的“古体字”转换为我们能看懂的现代“简体字”,而且段落也全部按照和原文段落意思最大化相同意思,用我们能看懂的标点符号分隔开来,还有单个难懂字的词义解释,方便我们阅读和理解,而不是主席看了十七遍的古史书:句子顺序是从上到下、从右到左读,大段落无标点符号,字是古体字。我们也没有主席那样的阅读水平。我们看现代的简化版史书,由简入难,阅读能力就会慢慢大大提高,不知不觉中文化的气质就会融入到你的血液中去。

  • 第二、文言文中的古文有的单个字的信息量非常之大,比如有个笑话不是说古代幕僚,在回答皇帝的一切问题时都可以用一个“然”字来代替,然后皇帝很郁闷也不知道幕僚到底是什么意思。我常给我的孩子说,读史书一定要读原著的,边读边想,用替代法去读书,就是设想自己就是书中的一个人,他为什么这么做,只有这样读史才能让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在里面感同身受,而去读白话文或者听百家讲坛讲历史,就会只有翻译者和老师的个人想法强加到你的脑海中,你自己就会很少有其他自己的见解了。

所以说,读史要读文言的。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车马多如簇。兄弟姐妹们,读书吧!读史吧!书中会找到你需要的答案,才会总结前人的经验和教训,才是实现个人理想的捷径之路!2020年,奔跑吧!兄弟们!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谢谢!


马行无力


当然是看文言的好,前提是你要看得懂。看白话的好处是便于入门,但问题也出在便于理解上。

译文一般要求信、达、雅,这是清末新兴启蒙思想家严复提出的,他在《天演论》中的“译例言”讲到:“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就是忠实原文,准确、不偏离、不遗漏,要达到这个信不是简单一回事。文言文或古文,因为语言简炼,有些一字很有深意,很多字出于古代典籍 ,所以翻译的人要有很深的古文功底,才不至于偏离原文,不至于遗漏原文信息。只此一个信字,“已大难矣!”。

所以看白话文,虽易理解,选本很重要,选人更重要,不然理解有误,则误入歧途,一般个人读读倒没有什么,若果作为做学问往往贻笑大方,作为教人,则误人子弟。

译文不但求信,还要通达,读着要顺,要明白,但是可以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

这要求有很高的运用语言的能力,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译文都是成功的,译文也只是帮助理解。如果把唐诗译成英文,无论怎么达,也读不出唐诗的味道来了。

“雅”当然指译文时选用的词语要得体、要优雅,但是要简明而不生涩,追求文章本身的古雅意境。

综上所述,白话文可以看,首先要追求信、达、雅,不至于让人带到沟里去。

举个关于身边翻译的例子。

有一些外文的科技书,留学生想翻译赚点外快,信达雅一样也合乎不上,我以前参加相关技术学习时,时常碰到这方面的问题,实验做不通,而是翻译上出了问题。

像文言文,要求更高,所以选择翻译书是个问题,特别是今天,书籍出版都是成堆的,网络上资料也到处都是的,都存在着很多的谬误,是需要注意的问题。

中国古代,信达雅的例子也有不少,像鸠摩罗什翻译的《心经》就是很好的例子。

总之,白话文便于入门和理解,但是选本选人要有原则,即使选本选人没有问题,入门以后,还是读原文比较好,那样你才能通过字里行间体会史官的下笔与意境。


佛学漫话


所有观点,纵览无遗。许多高智慧老师的评说十分赞同。读史,当然原汁原味为好。前辈大师呕心沥血所译古文贡献卓著,但仍然难免错误屡出;当今搬弄古典者,受大潮影响,总觉浮浅。就拿上海辞书出版社的系列丛书来说,1983年出版的《唐诗鉴赏辞典》、《唐宋词鉴赏辞典》和2017年出版的《元明清词鉴赏辞典》相比,孰重孰轻,一目了然。

盖青年学者万万不可依赖白话文,当以亲入古文门槛为嘉。


五木逸仙


如果你读过一些流通不是广的史书,你会果断选择看白话文的。

现在的二十四史加上《清史稿》,都让人读烂了,排版的非常适合阅读。但还有一些史书,很少有人去看,原汁原味的把原来的书写方式呈现给你。

书写是从上到下,从左往右,没有标点,还是繁体字写的。能坚持看两页纸的,都是大佬。不过看这样的书,基本是处于进阶阶段。

一开始,先找白话文看,把框架基本摸清楚了。但是这类书往往会带有强烈的个人主观情绪,因为他在转换的过程中总要带点私货,有意识增删部分内容。读者的思想很容就会被作者“强奸”。所以看之前,一定要先看看书评,争议太多的先排除掉。

框架摸清楚了,就可以找文言文的看了。文言文史书,无论大事小事,一般都会记下来,可获得的内容明显增多。

框架和大致的细节都知道了,就可以看再转投白话文了,去了解一些当代学者的主流意见,不能闭门造车。他的归纳和总结,可以省掉很多脑力,并且排查自己先前认知的误区。


看不见的角落


1、白话文偏重叙事、文言文偏重会意。初读史可以看白话文(结合文言文,不要只读二手文献),但是第二遍起读要看文言文。


2、读正史的白话文,可快速了解事情梗概;读文言文,可以培养历史语感。


3、怎么建立对历史文言文的兴趣?先从史书中骂人、抒情的话学起吧。




一、文言文vs白话文,第一手文献vs第二手文献


中文是一门叙事、会意并重的语言。白话文体现了叙事优势,古人书面写作用古文言文,口头说话用古白话,典型白话就是四大名著;而文言文体现了会意优势,如唐诗、宋词皆是格律严整的文言文,而非韩愈倡导的古文,状物、抒情有现代诗歌不可以比的简洁。


另外,读文言文可以培养历史语感。比如《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有这么一段话,“(此)婢子不足与成大事”。说的南方一员大将(朱瑾)骂懦弱的傀儡君王(杨隆演),不足以成事;直译成白话就是,“这个受奴役的女人不足与共成大事。”

(资治通鉴)

婢子指受奴役的女人,或是古代女性的谦称,对方是男的,为什么要用“婢子”?


原来是大将对傀儡君王不反抗失望,用来“婢子”痛骂君王软弱,表达心中愤怒;而且,从“婢子”这词可看出,南唐前身的杨吴,存在普遍的圈养女婢的现象,大将骂人、史书修史首先想起这个词;这是2020年的今天,所没有的语感语境。


所以我写史有个恶癖好,愿意把骂人话原封不动地“照抄”,而不用白话文,为的就是传神。


二、文言文VS英语

文言文词汇丰富,不同单字在不同语境的意思往往比白话文灵活。这让我想起了英语,觉得从翻译角度看,二者相似。如“contribute a paper”,翻译成“投稿”,最好不是“贡献稿件”。“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翻译成“宰相”,最好不翻译成“像中书门下官员一样处理诸事的人,”这是人类语言简化的共性。

(二十四史)


三、结论:

说了这么多,是希望爱读史、爱学习的您能找到合适方法,研究我们祖先宝贵文献;最后我们的目标研究第一手文献,而非后人翻译的二手白话文文献。


涛说乱世史


读史书觉得看文言文更好,也许这时候一定有人隔着屏幕怨怼我了 那么我简单说下理由:

01、

翻译成白话文的是别人并非作者本人,那么必然会在翻译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加入自己的主观观点,而我们在第一次阅读史书的时候就受到别人观点的影响,很可能影响我们做出正确的判断。

举个简单例子:

宋朝诗人黄山谷有句名言:“三日不读书,并且语言无味,面目可憎。”

林语堂译为:你三日不读书,别人就会觉得你语言无味,面目可憎。

而周国平却把这句话理解成是说自己感觉:三日不读书,你就会自惭形秽,羞于对人说话,觉得没脸见人。

所以我觉得我们先接触原文,对原文做出自己的理解,再去借鉴他人的译本,这样效果更好。

02、

文言文这种文体有着特别的韵味,而且文言文及其讲究语言的精炼,文言文中的一个字相当于白话文和现代文的一个词。

如果我们丢弃原文的文言文,直接看白话文,那么就少了几分阅读的乐趣。

比如《郑伯克段于鄢》中有一段话:

遂置姜氏于城颖,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

译文:郑庄公就把姜氏安置在城颍地方,发誓说:“不到黄泉不再相见。”不久以后又后悔起来。

比较一下,孰优孰劣,立见高下。

所以,在我看来,读史书,还是看文言文更好,其中的妙趣,只有你亲自去读,才会感受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