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老話說:“想不生病,肚裡常空”是什麼意思?

平常心185797423


這個問題挺有意思的,完整的說法好像是:要想長壽,腹中沒屎。不想生病,肚裡常空。其實就是字面上的大白話,概括來說就是,如果想要身體更健康,肚子最好不要總覺得脹,少吃點東西,有點飢餓感,反倒是更好的,餓餓肚子,可能還能讓我們狀態更好。不過,真的如此嗎?

其實個人感覺是半對半錯吧,“肚裡常空”代表著肚子總是空蕩蕩,處於飢餓狀態,我們的肚子還是維持不飢也不飽的狀態最好,過度飽食了不好,過度飢餓了也不是件好事。“腹中沒屎”這也更不準確,我們攝入了食物就會產生食物殘渣,食物殘渣必然是對堆積在腸道中的,一定體積後才可能引起排便反射,且排便也並不一定把所有殘渣都排完,只要我們不覺得腸胃不適,身體不佳,那麼堆積食物殘渣是正常的生理現象。

那這話又對在哪裡?

針對我們現在的生活來說,已經和20、30年前截然不同了,我們的生活條件、物質條件越來越好,食物充足,沒有那種食不果腹的日子過。現在的生活便利,工作性質發生了變化,不在是以前體力勞動多,腦力勞動少的日子。人們經常大魚大肉、肚子吃得撐撐的,晚上還不忘有一頓宵夜,但體力消耗少,還整體久坐久躺。長久下來,身體堆積了更多脂肪,內臟和血管壁上都有厚厚的一層油,逐漸,更多的人患上了心腦血管疾病,而且這種趨勢逐年上升,還逐漸偏於年輕化。


而在這裡做到“肚裡常空”就是明智的選擇了,另一方面來看,這句話告訴我們吃東西應當節制,生活應當自律,凡是七分飽,不要吃得太撐,這樣會給腸胃造成負擔,讓腸胃狀態下降,還可能堆積熱量、油脂、糖分,最終誘發更多心腦血管疾病。

我們的腸胃正常情況下,胃排空需要4小時以上,早餐後到午餐前可能會感到飢餓,而午餐後到下午4~5點也可能會飢餓,如果完全感受不到一天中飢餓的時候,那麼第一是運動量太少了,第二就是吃得太多了,最好是調整好自己的進餐量,科學進餐,不要總是暴飲暴食,看見美食也抵抗不住誘惑。腸胃的健康也代表著我們自身的健康,總是飽脹的腸胃就像我們總堆積了做不完的工作,它們也會累,也會“過勞”。

總之,概括來說就是我們在飲食上應當儘量控制自己不飢也不飽,處於最舒適的狀態;吃飯凡是七分飽,不要暴飲暴食;長時間給予胃腸過度的消化負擔對我們的健康同樣是不利的,特別是腸胃中住著對人體十分重要的“腸道微生物菌群”,現代科學發現,這些菌群不僅僅影響到我們的腸胃健康,同時還影響我們身體的各種狀態,甚至胖瘦、抵抗力等問題。


只有營養師知道


農村老話其實都是幾輩人的經驗總結而逐漸流傳下來,很多是有一定道理的。就比如這句“想不生病,肚裡常空”,這句話的重點在於“空”字,但千萬不要理解為不吃不喝。雖然想要人一生都不生病並不可能,其實這句話想要表達的意思是要想保持身體健康,不生大病,就需要注意飲食節制,也包括定時排便。

肚裡常空與健康有什麼關係?

1.保持胃腸健康

胃腸道是消化和吸收食物的器官,與食物直接接觸,也最容易受到飲食不節制的危害。暴飲暴食、酗酒、不潔飲食等,都會直接造成胃腸道損害。現代人很多都有胃病,一部分原因就與飲食不節制,進食不規律有很大關係。

2.防止肥胖

毫不誇張地說,肥胖已經成為當今威脅人類健康最大的殺手之一。肥胖的人很大一部分是由於進食過多導致的。肥胖真正的危害在於它所帶來的高脂血症、糖尿病、高血壓、痛風、動脈粥樣硬化等一系列慢性心腦血管疾病。在貧窮落後的舊社會,雖然醫療衛生條件很差,但也很少有人死於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和腦梗塞等疾病。就是因為當時物質匱乏,人們普遍處於半飢餓狀態,肚裡常空,所以很少肥胖,更不會因此患上這些心腦血管疾病。

如何做到肚裡常空?

1.避免暴飲暴食

暴飲暴食後不僅會嚴重影響睡眠、工作和生活,還會對身體健康造成極大威脅。應做到吃飯七分飽,飲食結構要均衡。

2.避免吃夜宵

很多人都有吃夜宵的習慣,其實並不可取。夜宵除了加重胃腸道負擔,導致胃腸疾病,影響夜間睡眠以外,所增加攝入的能量也會轉化為脂肪儲存起來,使人肥胖。

3.吃飯細嚼慢嚥

吞嚥過快容易引起食物消化不良,同時也容易進食過多。

4.定時排便

良好的排便習慣應該是每天都有1-2次大便,定期排便可以將身體裡的毒素和廢物及時排出,避免長時間累積在體內引發疾病。

可以說前人誠不欺我也,“想不生病,肚裡常空”這句話其實與當今世界衛生組織所提倡的飲食習慣不謀而合,同時也顯示出了前人偉大的養生智慧。


藥師方健


這句老話說全了應該是“想不生病,肚裡常空;要想長壽,肚裡沒屎”,雖然話語很粗俗,但話糙理不糙,我感覺其表達的道理還是準確的,畢竟過去農村人文化不高,人們多以大白話方式傳承前人總結的生產生活經驗常識,既然能傳為農村老話,肯定還是有點道理可言,下面簡單聊一下,以供參考:



“想不生病,肚裡常空”的理解。這句話並不是說肚子餓了不吃飯,這樣反而不利於身體健康。我感覺其意思是說“吃飯時得少吃!”,要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適當控制吃飯量,並與運動量相結合,不要吃的太飽了!尤其是腸胃不好或上了年紀的中老年人群,因身體消化能力不好,平時吃多了容易消化不掉,從而造成身體負擔並引發腹脹等身體不適,例如有些消化力差的人們如果晚上吃多了就會容易難受而在床上輾轉反側,不僅加重肚脹、腹瀉、胃疼等胃腸道不適,也會影響睡眠質量,進而不利於身體健康而生病看醫。

另外,隨著現代人生活工作節奏加快,容易吃飯不規律,可能會將該句老話誤認為“不吃飯或少吃飯”,其實是一種錯誤認知,畢竟一個人身體活動就會消耗能量,吃飯卻是最快的補充能量方式,如果吃飯和活動量不匹配,往往很容易造成身體超負荷運轉,久而久之也會因身體長期透支而生病!而至於這句老話所提倡的健康飲食觀念,我的理解為:



一、少吃多餐。至於大家每天吃飯的規律,我感覺並不需要完全遵循“一天三頓飯”的常規標準,尤其是因生活工作等因素容易吃飯不規律,從而造成胃腸功能較差人群,一般建議採用少吃多餐方式,也就是每頓飯少吃一些,每天吃飯次數多於三頓以上,不僅可以減肥瘦身,也會有利於身體健康。一般原則上表現為:在個人每天吃飯總量不變原則下,可以每天至少進食3次以上,最好為4~6頓,甚至更多餐為佳。

要知道,少吃多餐方式既可以避免過度飲食,也可以讓飽腹感更持久,從而無形中控制了食慾,時間久了自然也會減肥效果更明顯。另外,少吃多餐也有助於緩解胃腸壓力,畢竟現在人們活動量少,使得身體沒有足夠時間去消化所吃食物,從而造成脂肪堆積體內而身體發福,也會造成胃腸功能紊亂而容易生病。再一方面,少吃多餐也有利於新陳代謝,因為長時間空腹容易讓大腦認為你處於捱餓狀態,從而主動減少熱量消耗方式來延長身體儲備脂肪的消耗時間,因而經常不吃飯可能更容易身體發福或長肚子。而少吃多餐可以讓胃裡經常有食物,從而不間斷刺激身體代謝,往往更利於提升新陳代謝旺盛力。



二、隨活動量和年齡調整吃飯規律。現如今因工作環境影響,很多人工作活動量並不大,使得熱量消耗不大,如果吃飯量過多容易身體消化不掉而引起腸胃負擔,也會讓身體儲存更多脂肪而發胖,因而吃飯量應與活動量相結合,儘量合理膳食。另外,年齡越大,往往身體越容易生病,越容易出現腸胃功能紊亂,由於年齡增長也會增加飲食量,可能就會造成吃多而經常出現腹脹、腹瀉、便秘等身體不適,因而也要適當調整吃飯規律,例如有些腸胃不好、活動量小的中老年人會將每天三頓飯改為兩頓飯,即“上午10點吃飯,下午3點吃飯”,晚上不吃飯了以便減少身體難受情況,進而保障睡眠質量,也是吃飯和休息的一種相結合方式吧!

總得來說,每個人的體質會有差異,吃飯方式也會有差異,並不需要按部就班,循規蹈矩,只有自己最瞭解身體所需所感,因而餓了就要及時吃飯,飽了就不要再強往嘴裡塞,同時也要及時排洩大小便,及時疏通腸胃,排出身體毒素,從而減少體內不利影響因素,或許這樣的飲食習慣更利於身體健康吧!(以上為個人見解)


龍百曉生


這句俗話其實也有一定的道理,不過需要稍微的調整一下:這肚子裡面的“空”,並不是常常不吃飯,一直都處於一種非常飢餓的狀態,而是不要過度的飲食,不要暴飲暴食,不要把自己總是吃得像一個腫包子一樣,肚裡面總是覺得清爽留給食物有位置,這其實才是我們身體最好的狀態;

肚裡沒屎這是自然的,但是這屎可都在身體的腸子裡面,而且完全沒屎也是不可能的,只要這屎不會長時間都堆積在我們的腸道其實就是健康的。

我們走路,休息,甚至是晚上睡覺的時候,其實都在消耗身體的能量,如果肚子空了,大家體會最深的就是不吃早飯了,當然有的人連晚飯也不會吃,但是結局將會是什麼,胃病的人是越來越多,因為我們人體的胃酸並不是吃東西才會促進它分泌的,正常情況下就會分泌很多的消化液,這個時候如果沒有及時的攝入相應多的食物,相反或許會對我們的胃粘膜等組織造成一定的損傷。

還有就是大家很有可能會說該吃的時候就吃,但是不要多吃,保持肚裡都是空的就可以了。這點其實也是不對的,肚子裡面空不空,並不是我們現在不吃飯,哪怕是今天一天不吃,身體的胃腸道就一定是空的。

因為從我們的食物從口中攝入以後,沒有個24-48小時左右是不可能從肛門排出的,就是在小腸也需要帶上12個小時以上,因為在身體的小腸裡面,除了分泌小腸液,還有胰腺液、膽汁液等要對我們的食物進行充分的消化以及吸收,為我們的組織器官提供一定的營養素。

那麼現在我們就來聊一聊,為什麼吃飽了反而會不好,肚子不飽反而是長壽的秘訣哪?

其實這又要說到我們的祖先上來,國外的一些非常有權威的生物科學研究之中發現我們的DNA其實還保留著我們的祖先的DNA。

我們的祖先,也就是那些整天為了填飽肚子而奔波著的狩獵者們,他們可並不是每天都可以吃上飽飯,或許在哪一天狩獵失敗喉,一個族群的人不單單沒有任何的食物,或許說不定還賠上幾個兄弟,他們很有可能會會長期處於一種飢餓的狀態,靠女性採集的野果來維持飢飽。

但是我們從近現代來看,吃撐的經歷好像還真的從來沒出現過,相對來說人們處於半飢餓的狀態反而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狀態。那時候的人們因為每天耗能比較大而身體能源的來源很有可能會出現並不足,以至於我們的身體逐漸進化出了一種“節能基因”,節能基因能夠將我們的飲食後多出的身體運用不完的能量儲存起來,在我們缺乏能量的時候它們將是我們生命的支持。

而我們現在來眼觀現代,隨著物質條件的不斷的豐富,我們現在天天都可以吃飽飯,而且因為我們對高糖、高脂食物的喜愛,更多的加工類食物也在不斷的問世,它們自帶高蔗糖,高油脂,高添加劑,雖然說味道非常的好,但是熱量比較的高。

我們還逐漸開始喜歡上了吃宵夜,喜歡吃大排檔喝啤酒,喜歡大擺宴席,一直吃到天亮,一切這樣的飲食習慣或許都會讓我們的節能基因不斷的堆積能量,細胞個個被撐到要爆炸,甚至開始每天疲於攝入能量。加上社會的便利性也是越來越高,大家也更少的運動了,更加沒機會消耗額外的熱量,肥胖、慢性的疾病、心腦血管疾病也在逐漸的爆發。

尤其特別嚴重的是二型的糖尿病,在先祖的時代、舊社會來說基本上是沒有什麼二型的糖尿病這種疾病的存在,但是現在在我們之中至少有10%以上的人就有這種疾病,而且更多的人(53%以上)更是處於“糖尿病前期”,這其實也就是“高胰島素血癥”。這主要是因為經常的暴飲暴食,讓身體胰島素拼命的進行工作,胰島素的釋放增加,胰島素敏感度不斷的下降,胰島素抵抗逐漸的增加,如果還不引起相關的重視,最終或許也會惡化為糖尿病。

但這種本是為我們好的“節能基因”到了新時代竟然是變成危害我們身體的因素,只能怪我們人類的進化還沒有跟上一定的節奏,或許會在幾萬年以後,我們的節能基因會逐漸的退化,人類不再會輕易的肥胖和患上慢性的疾病,但是至少在現代,我們還是需要控制控制自己的食慾,凡是七分飽,可以補足我們實際的能量所需就可以了。


陳小妹兒


早吃好、中吃飽、晚吃少。這都是前人總結出來合理的飲食規律,可往往許多人卻不願意做或做不到。有的上班族還反其道而行之,經常不吃早飯,中午敷衍糊弄,晚上大吃二喝一頓,喝酒熬夜到半夜,因太晚經常晚睡、晚起,食物在消化道中積存,產生消化不良,食慾不振等等。久而久之,必定影響身體健康,以至於發展成各種慢性疾病。


用戶7121711163400


俗話說得好,病從口入!現在的食物越來越不安全,農藥成分大,而且很多是致癌物資。而且吃太多還容易導致肥胖,三高等,所以少吃多鍛鍊不僅能保持形體美觀而且還能促進身體健康!


鄉村小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