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雪之道理财


孟子不仅是儒家学派的著名的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第二号人物,他还继承和发扬了完善了孔子的思想,进一步完善了儒家思想。

孟子在孔子的思想的基础上,主张仁政,这是他的治国理政的理论,他坚持人性善的理论,并在这个基础上,生发出关于人格理想、圣人、浩然之气、大丈夫、道德修养等一系列完整的理论。

最重要的是,孟子还是一个精通经济管理的经济学家。他提出了一系列的经济思想,在当时具有开创性。

孟子还深刻地指出了,社会分工的重要性,这一点,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相当先进的。

孟子的关于社会分工的理论,来源于他与农家学派的一次有名的辩论。

农家创始人叫许行,是楚国人。他假借神农的言论,创立了农家学派。农家学派的核心思想是任何人都要劳动,男子成年后要去耕地;女子成年后要去织布。农家认为在劳动面前人人平等,就是国君也不能偷懒。孟子强烈反对农家的观点,社会需要分工,有劳力者,有劳心者,要是大家都是劳力者,那干脆退回到刀耕火种的上古社会好了。

许行带着弟子去滕国,承包了一块地,和弟子们日出而作日出而息,过着田园牧歌般的生活。许行还要滕文公也一起来种地,滕文公觉得田园牧歌固然很“诗与远方”,但绝对比不上在庙堂上发号施令来的过瘾。许行倒是吸引了原来是儒家弟子的陈相,带着弟弟也来到滕国,和儒家说再见,成为许行忠实的门徒。

陈相是农家学派的弟子,同孟子有一次辩论,被孟子搞得体无完肤。在这次辩论中,孟子提出了社会分工的理论。

孟子说:“许先生一定要自己种庄稼才吃饭吗?”

陈相回答说:“对。”

“许先生一定要自己织布然后才穿衣吗?”

回答说:“不,许先生只穿粗麻衣服。”

“许先生戴帽子吗?”

回答说:“戴。”

孟子问:“戴什么帽子呢?”

回答说:“戴白帽子。”

孟子问:“他自己织的吗?”

回答说:“不是,是用粮食换来的。”

孟子问:“许先生为什么不自己织呢?”

回答说:“因为怕误了农活。”

孟子问:“许先生用锅和甄子做饭,用铁器耕种吗?”

回答说:“是的。”

孟子问:“他自己做的吗?”

回答说:“不是,是用粮食换的。”

孟子于是说:“农夫用粮食换取锅、瓶和农具,不能说是损害了瓦匠铁匠。那么,瓦匠和铁匠用锅、瓶和农具换取粮食,难道就能说是损害了农夫吗?而且,许先生为什么不自己烧窑冶铁做成锅、甑和各种农具,什么东西都放在家里随时取用呢?为什么要一件件地去和各种工匠交换呢?为什么许先生这样不怕麻烦呢?”

陈相回答说:“各种工匠的事情当然不是可以一边耕种一边同时干得了的。”

“那么治理国家就偏偏可以一边耕种一边治理了吗?官吏有官吏的事,百姓有百姓的事。况且,每一个人所需要的生活资料,都要靠各种工匠的产品才能齐备,如果都一定要自己亲手做成才能使用,那就是率领天下人疲于奔命。所以说:有的人脑力劳动,有的人体力劳动;脑力劳动者统治人,体力劳动者被人统治;被统治者养活别人,统治者靠别人养活,这是通行天下的原则。”

在这段辩论中,孟子在历史上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社会分工的思想,用“物之不齐,物之情也”的规律,反对“市价不二”的平均主义,显示了一个哲人博大精深的思想。他不仅是哲学家,还是一个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经济学家。他赞成社会合理分工、鼓励产品公平交换, 大力保护和积极发展工商业,既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民生,又维持社会经济生活秩序,他的创见可谓前无古人。


好玩的国学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这句话出自《滕文公章句上》。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这句话的思想以及代表的含义。

全句的大意为:脑力劳动者统治别人,体力劳动者被人统治;被统治的人养活别人,统治者却靠别人养活,这是天下通用的道理。

首先我们不管其代表的深层含义,仅仅从字面上就能明白其中道理,或许咋看这句话没有什么其它含义,但是仔细回味却能慢慢品出其中韵味。甚至将其套用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场景也是能够适用。

举个例子说明,就拿职场上的例子来说,公司的老板可以把他看作是一个脑力劳动者,他下面的员工就是体力劳动者,可以说老板统治一群员工,也就是脑力劳动者统治别人,体力劳动者被人统治。

而被统治的员工一切努力使得公司正常运营,在最上面的老板的利益归根究底还是要靠底下的员工的作为,才能保证自己利益最大化。这里我们可以理解为被统治的人养活别人,统治者却靠别人养活。

或许这个比喻有点片面或者不太合适,但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确确实实是有一些事情符合这样的规律的,抛开古时候统治者与下人之间的深层含义,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能体会其中道理的人,自然就认为这是十分有道理的。毕竟古时候的许多习惯与文化,即使经过漫长的时间消磨,但它或多或少也会出现在我们生活当中。


妙哉书道


这句话是出自孟子的《滕文公章句上》,他提出的“劳力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其实是简单易懂的句子,讲的是如何区分社会工作的伦理问题,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食人和食于人的区别。



主要故事

讲讲全文中的一个故事,大家就懂了。

一、相传一位叫许行的人从楚国到滕国觐见滕文公,他对滕文公说:听说你施行仁政,我是个从远方来的人,希望得到一所住处,成为你的百姓,就这样,滕文公给了他住处。

二、陈良的门徒陈相和他弟弟陈辛背着农具从宋国来到滕国觐见滕文公,对滕文公说:听说你施行圣人的政治,既然你是圣人,我们都愿意做圣人的百姓。

许相见到许行后非常高兴,就此完全抛弃了自己以前的所学,而改学许行的学说。

陈相有一天去拜访孟子,他转述了许行的话说:滕文公确实是一个贤明的君主,不过他还没掌握真正的治国之道,贤人治国应该和百姓一道而作一道而食,滕国却设有储藏粮食的仓库,存放财物的仓库,这是用老百姓的苦来奉养自己,这样的举动怎么能够叫做贤明呢!



孟子用许行作比喻反问。

孟子说:许先生一定要自己亲自收庄稼才肯进食吃饭吗!

陈相回答:对

孟子问:许先生一定要自己亲自动手织布然后才肯穿金戴银吗!

陈相答:不,许先生只穿粗布麻衣。

孟子问:许先生戴帽子吗!答:戴。孟子问:戴什么帽子呢!答:戴白色的帽子。孟子问:是他自己织的吗!答:不是,是用粮食换的。孟子问:许先生自己为什么不织呢!答:因为怕误了农活。

孟子问:许先生用锅和甄之类的陶质品制作米饭、用铁器之类的农具亲自耕田吗!

陈相答:是的。

孟子问:他是自己动手制造的铁器、锅和甄吗!

陈相答:不是,是用粮食换的。



上文总结

其实这个小故事的重点在于陈相问孟子的那句话,滕文公为什么不和百姓一起劳动一起吃饭呢!

而后面的反问也是孟子对农家学说的无力反驳后的反问,孟子的意思是社会分工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也是文明的表现,用脑力劳动的人统治体力劳动的人,被统治的人就该供养别人的生活,反之脑力劳动的人就应该由体力劳动的人供养着,是列国之间通行的准则,也是天下正常的规范。



把时间拉回21世纪的今天,虽然说人人平等,但是人的等级还是要有区分的,就像工厂里有老板、有员工,老板就是脑力劳动的人,员工就是体力劳动的人,员工为老板干活就能得到报酬,而老板什么也不用做就能得到钱财,这就是劳力和体力的区别,如果像陈相说的一样,老板和员工一起做工、一起吃饭,最后还得一起分钱,那世界不就乱了吗!

所以“统治”两个字就极为重要了,如果人人平等,都能做同样的事情,这样一来就不是一个文明的世界了,有统治才有秩序,有统治才有文明。


祖祖侃文


孟子的这句话是对农家学派许行“君民同耕”观点的反驳,意在表达孟子主张社会分工的观点。


“儒家”与“农家”的博弈

这句话出自《孟子·滕文公章句上》,文章指出农家学派许行主张所谓贤明的君主需要“与民并耕而食,饔飨而治”,意思就是贤君应该同百姓一起耕种获取粮食,自己做饭并自己处理国事,这与农家反对不劳而食的思想是一致的。


但是,孟子不同意这一观点,当即予以驳斥。孟子指出:“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这段话意思是农夫用粮食和铁瓦匠交换交换农具炊具,各取所需,并不损害对方的利益。也就是说,一个人无须事必躬亲,因为那样不仅做不到,而且累。这个道理同样能说明治理国家的人也无暇去耕作,因此需要一定的社会分工。

所以,孟子表明自己观点:“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这段话译成现代语就是:有的人使用脑力,有的人使用体力。使用脑力的人统治别人,使用体力的人被人统治;被人统治的人供养别人,统治别人的人被人供养,这是天下通行的道理。


盂子的这句“名言”流传了二千多年。由于封建统治者把这段话粉饰后,大加宣扬,为自己的剥削压迫作辩护,一直造成人们的误解,从而忽视孟子这句话里的杰出的分工思想以及重民倾向。

孟子处于封建制度初创的时代,当时主要的诸侯国都已实行了封建制。在这种大环境下,社会分工是必然趋势,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煮酒辩春秋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的以往解释是曲解,其正确的解释是:

人治不如民主大治真治好;在推荐候选人、进食的质和量上,人为地动脑掌握的人治决定比凭民主、胃肠感觉,饱食终日,暴饮暴食进食好。天下之通用的公平补不足的义,在此也是不义,不能用。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本文出自《孟子》的《滕文公章句上》。战国时代的孟子的这一论断是非常正确的,并不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相反解释:“动脑子的是统治者,劳动者是被统治者”等的意思,恰是相反的意思:劳损心、交换、票决制的治理,就是事事求人的人治;劳损(这种靠)力的治理,是(真正的)治理,是靠民主法治,以法办事,强于人治。一句话:人民民主法治,是天下大治的真治,比人治的不治,事事求人强。

而在向选举人推荐候选人、为身体进食的质和量上,人为地动脑掌握八成饱的人治决定,比凭选举人民主包揽全提、胃肠感觉,饱食终日,暴饮暴食,进食的质和量要好。天下之通用的公平补不足的义,在此也是不义,不能全用。一句话,这不是选举人、胃肠包揽的事。选举人、胃肠只能另提一部分候选人、吸收氧气,反映饥饿意见。

理由:

用同样句式的一句古文“冰之为水而寒于水”就可证明:冰在寒凉上,比水寒,而不是冰被水寒凉。

用实践这一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检验:人思考劳损心,不劳动、活动锻炼的治理身体,是靠人的意识治理,吃药打针(错误的人治);人劳动、锻炼活动是劳损人的指挥意力体力,能睡好觉,使心脏正常靠人体生理法则交换营养,是健康的身体治理(正确的民主法治)。

在进食的质和量上,人为地科学掌握好,比凭胃肠满足,饱食终日,暴饮暴食,进食好。在这里,天下之通用的扶危济困,损有余而补不足,见义勇为的义气,不能用。

例如:一个久病断食,突然凭需要吃饱,不限制进食质和量,对健康不利,甚至危及生命。据记载:唐朝大诗人杜甫逝世的原因与此有关,他就是在久病断粮后,一位县令给他满足供应酒肉,吃喝后逝世的,“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其中的道理不用说,大家也都明白。


龙学创始人刘树成


那朝那代都一样,有文化管没化,没文化受有文化管。最早孔子提出,文化大革命有人批。不毕多说,有文化人都知到?


种植老农人


治,维系正常稳定的生产生活秩序,这本来就是个“劳心”的事,这本来就是与“劳力”有本质不同的事。

显然,社会体系当中,这两件事都得做。而人类社会的基本运作规则,就是分工合作,就是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两个相异性质的事,当然要由相对独立的人群去分工,以实现宏观上的合作。

那么,劳心者与劳力者,应该如何分配“治”与“生产”这两件事?要不,让“劳心者”去搞生产?让“劳力者”去“治”?那么,劳心老还是劳心者?劳力者还是劳力者?

对了,千万搞清楚,劳心劳力,是职业特性的描述,与血缘、甚至个体无关。这个分工原则,不能推导出:

一、劳心者的后代是劳心者,劳力者后代是劳力者;

二、劳心者终生劳心不劳力,劳力者终生劳力不劳心。

这只是个公务,只是个分工合作的原则。

——无陈词滥调,无不知所云,无酸腐鸡汤,无缤纷喧嚣,唯有一点赤诚真意,一点犀利深刻;君若有得,乞轻落玉指点赞、高抬贵手转发;若有相左之真知灼见,请评论中不吝赐教。

長風浩荡


这个出自孟子的《滕文公章句上》,而里面的内容涉及到了两个人的辩论,其中有孟子还有另外一个人叫做许行,而许行并没有亲自和孟子辩论,而是通过了一个中间人进行了辩论 ,许行主张分工制,也就是每一个行业做一样事情不要过多的涉足其他行业,而且要求统治者和百姓一样下地劳作,孟子提倡的是分工合作各司其职互补的做法。

孟子提倡的观念就是后来的几千年来统治者都实行的理念,古代封建王朝的税收制度就是从孟子的理论治国之道演变而来的,而且孟子提倡的是三六九等的等级制度,确实成为了后来所有封建朝代的统治理念一直延续了下去,用我们新中国建立后的话来说就是工作不分高低贵贱,全都是服务社会的,但是孟子提倡的很明显就是分等级的,虽然不愿意承认但是全世界到现在的管理观念其实就是类似于孟子提倡的观念类似。

孟子说的劳心者治人,其实就是区分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等级划分概念,在孟子的观念中脑力劳动者管理统治体力劳动者,劳力者治于人意思就是体力劳动者是要被别人统治和管理的,统治管理者就是脑力劳动者,治于人者食人的意思是被管理的劳动者要供养管理者身份的脑力劳动者,治人者食于人的意思就是管理者需要被管理的体力劳动者供养,这是治天下的方式。

孟子的这个治国之道其实得自于孔子的儒家思想,孟子把儒家思想发扬光大,而孟子在历史上的地位仅次于孔子,孟子被称为亚圣,在后来的几千年封建统治者的科考中孔子和孟子的作品都成为了考试必考的内容,从这方面也看出来了孟子和孔子的思想是服务于封建统治者,极力宣扬老百姓舍小我为统治服务大我,但是绝大多数时候都是老百姓服务了统治者,但是统治者并没有回馈服务的老百姓,导致了百姓苦不堪言,把相互分工互补变成了理所当然的剥削压榨。

当然孟子提倡的是社会劳动分工制度,相互之间并不是要所有的事情都是自己亲自参与,而是合理的利用时间和资源相互之间互补,这一点上孟子的说法的确没有错,但是在劳动等级划分上面孟子的做法就偏向于统治阶级贬低了劳动者,当然这种对于封建社会来说非常符合统治者的胃口,封建统治者借助儒家思想来宣传所谓的教化,而儒家通过统治者来达到扩大自己影响力的目的,这也是为什么儒家思想长久不衰的原因,也是统治者一直扶持儒家思想的原因,相互之间各取所需而已。


无法超越的足迹


这本就是白话一样的句子,还

能怎样理解,用脑、动嘴之人

统治你,用力气劳动干活之人

受人管制。劳动之人供养不劳

动之人,就是自古的天理?


手机用户雁门风正


简单解释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耍心机的统治出苦力的,干苦力的受耍心机者统治,并且还要养活他们,当然耍心机者也靠出苦力的养活,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大道理。

这句话,放在现在,无疑是不合时宜的,是糟粕谬论,应该摒弃。

因为现在,“社会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还有一个更直白合理的说法,即“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你脑力劳动也好,体力劳动也罢,都是为己为人,为自己创造财富的同时,也为别人带来了利益。

比如为官者,虽然说是劳心者,但他们并不是高高在上的统治阶级,而是人民的公仆;黎民百姓,尽管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辛辛苦苦,但我们也已经不是被统治阶级,因为我们人民群众才是国家的主人。

不论你是劳心者,还是劳力者,都要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出力,因为,国富,则民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