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官员服装是什么样的?

历史一书生


元朝官员的衣冠基本上承袭宋金制度。尤其是在款式上,大量的使用汉制衣冠的交领。

虽然和之前的契丹人一样,蒙古人也是一个以游牧为主的草原民族。但是蒙古人因为征服了更广阔的世界,所以在服饰审美上就有了更加大气、华丽的特点。蒙古男子的正装服饰主要以袍服为主,袍服领子多样,以交领右衽居多,也有圆领和方领、对襟,也有传统的“胡服”,也就是交领左衽。元初曾要求在京士庶均作蒙古装束,至大德以后则各任其便。所以元代汉族,尤其是居住在江南的汉族即所谓“南人”的服饰大体与宋代无别。而所谓的“蒙古装束”也就是辫线袄、褡护、比甲。这些服饰与汉人传统衣冠差不太多,所以在明代基本上都被继承了下来。而也正是这个原因 ,这些元代出现的服饰在清朝“剃发易服”的社会运动中被目为汉人的衣冠而遭到禁止。

大元朝的“官人每”,在平日里穿着的和平常人差不多,只是衣服的质地更加高档,比如在大元朝西征的时候,从波斯带来了织金技术,从而织出了更华丽的布料。最典型的就是“纳失石”,也就是织金锦。而且在纹饰上大元朝的设计更加大胆,奔放,而且对后世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最典型的就是“满池娇”和“柿蒂纹”。

“满池娇”是一种宫廷服装图案的名称,最初是描绘的是池塘中的花、鸟景色,之后就是指各种图案集中在一切的样式。“满池娇”曾经是大元朝贵族阶层专用纹饰,常见诸于其织品服饰和金银漆器之上,元朝典章制度曾明文规定平民百姓禁用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市场的需要,织着“满池娇”图案的布料也就变成了普通的奢侈品。

比如这幅元刘贯道所绘的《元世祖出猎图》描绘的是元世祖忽必烈和爱妻察必皇后以及几位侍从,赴塞外戈壁狩猎的情景。居中身着红衣白裘、骑乘黑马者,即为元世祖。左右两侧的侍从 ,有的肤色黝黑,有的高鼻深目,当然是来自西方的色目人。右前方三人,一骑者背后蹲踞着一头猎豹 ,豹口以皮索圈住。另两人的手臂上,则分别站立着白海青和鹰隼 。尤其重要的是这幅画的人物服饰穿戴描绘都很精细,像忽必烈织金云龙的云肩膝襕纹辫线袄和嵌宝石闹妆带饰、随行人员织金胸背和肩纹的海青衣等等。可以说十分真实的告诉了后人,在元世祖忽必烈时代,最体面的一群人是这样穿戴的。

《元世祖出猎图》

至于朝堂之上,天子于朝会时皆服衮冕。文武百官则戴貂蝉冠,穿汉制朝服,上穿青罗衣,交领大袖,领口袖口皆以皂绫镶边;下着赤罗裳、赤罗蔽膝;腰系黄绫大带、银妆革带;挂大红织锦绶、左右玉佩;内衬白纱中单(交领大袖);足穿白绫袜、朱履朝鞋。寻常公服之冠,皆用幞头,制以漆纱,展其双脚。男子的公服之衣也是大袖,盘领,右衽”。其职位级别,皆在服装的颜色及纹样上表示。

总之元朝衣冠制度与宋朝制度相仿。

元世祖衮冕复原。

元代士大夫容像。

元朝皇帝常服及官员祭服(朝服样式相同)。


陳大舍



个人觉得其实元朝是一个比较包容共存的朝代,或者说是人家根本不care你这些杂七杂八的。


正文

这个“马背上”的民族,不仅靠着勇谋豪爽征战了欧亚大陆,还用开明的观念与政策使蒙汉民族和谐共处。这也造就了元代独特的服饰文化,彼此融合且富有特色,直到今天也对周边国家的服饰文化形成产生不小的影响。

|壹:关于“马背上”的民族发家史|

元朝帝王群像

首先,让我们简单聊下元代的发家史。

元太祖成吉思汗自1206年建汗国(大蒙古国),灭西夏、金之后,其民族组成主要以蒙古族为主。而元朝真正的建立是由元世祖忽必烈于1271年正式建立。国号“大元”取自《易经乾篇》中“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这句话。

大元帝国疆域图

|贰:真正的元代服饰从何开始?|

全面推行蒙古族的习俗、文化和风尚,也接受来自异国他乡的各种新奇风尚与奇装异服。正因如此多元的社会文化,造就了元代的民族融合,而元的服饰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一开始宫中服制长期延用宋式,直至1321年元英宗时期才参照古制,蒙汉融合,制定了天子和百官的冠服制度。

|叁:“马背上”的天子与文武百官究竟怎么穿?|

作为元代统治阶级的蒙古人,对多民族文化有着很强大的接纳度。也因蒙汉民族的共存,元代服饰既承袭了汉族服装制度,又兼顾了蒙古民族特点。

元代的男子公服“质孙服”由此而来,汉人也称“一色衣”, 是天子百官与平民男子日常所穿长袍衣制的统称。元代公服多从汉族习俗,“制以罗,大袖,盘领,右衽”。上衣连下裳、上紧下短,并在腰间加襞积,肩背挂大珠。

质孙服原是军服,便于乘骑等活动。后来得到普遍推广,文武百官在内宫大宴中皆可穿着。

这种服饰的等级差别主要体现在质地的粗细上,而每级所用的原料和选色须完全统一,衣服和帽子一致,整体效果十分出色。天子夏服与冬装有15个等级,百官的冬服有9个等级,夏季有14个等级,都是以质地和色泽区分。

另一种元代统治者穿的袍子,为交领窄袖,腰间打成细褶,用红紫线横向缝纳固定,使穿时腰间紧束,便于骑射。这种袍元代称作“辫线袄”。

辫线袄

蒙古人也酷爱帽饰。

比如“元代公服之冠,皆用幞头,制以漆纱,展其双脚。”,“幞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乌纱帽,这是文武百官日常进宫所须佩戴的。幞头的话汉族人戴的较多一些。

而蒙古族长期以来,夏戴笠,冬戴帽。“笠帽”,也称“瓦楞帽”,是元代蒙古族男子常戴的一种用藤篾做的帽饰,有方圆两种样式,顶中装饰有珠宝。元朝皇帝的服饰,基本都是戴这种藤篾做的瓦楞帽。

元代男子的另一大特点就是他们的发型,因为迁徙游牧的蒙古人编发样式比较特殊,文献记载相对较多。

宋末赵蚣《蒙鞑备录》说“上至成吉思汗,下及国人,皆剃婆焦,如中国小儿留三塔头,在囟门者稍长则剪之,在两下者总小角,垂于肩上。”也就是说,包括最高统治者在内的所有人,都要编发。但与大清帝国的“剃发”不同的是,大元帝国对“髡发”“辫发”没有强制要求,百姓有自由选择的权利。

|肆:“马背上”的女人们的流行服饰|

说完天子百官,接下来说说他们背后的女人吧。

先从贵妇说起吧。元代贵族及贵族已婚的女子,她们穿的袍子,宽大而且长,走起路来很不方便,常常要两个婢女在后面帮她们拉着袍角。

贵族女子的服饰还有一大特点,她们婚后要把头顶当中至前额的头发剃光,戴一种特别的头饰——“罟罟冠”(也叫姑姑冠),姑姑冠高二尺左右,因末梢部位形似鹅鸭而得名,戴时略有不便,出入庐帐须低头,并且十分忌讳他人触碰。

此冠以木条、铁丝作框架,用桦树皮围合缝制而成。下为圆筒形,上为“Y”形,再用红绢、金锦或青毡包裱,上面再加饰翠花、珍珠。地位高的人更在冠顶插野鸡毛,使之飞动。戴这样高的姑姑冠坐车时需将野鸡毛拔下,交给侍女拿着。后妃们骑大象时也戴插有野鸡毛的故故冠,穿宽长曳地的大袖衣,形如汉族的鹤。

当时深宫里的贵妇也拥有一颗设计师的人,对前朝遗留下来的服饰特点也与自己民族的服饰进行了改造。比如忽必烈的皇后不仅改制了太阳帽,还设计出了比甲,比甲原是汉族穿在里面的背心,后慢慢演化,开始内衣外穿。

果然,不论身处何时,天下之人皆有爱美之心。

隋唐半臂元代 改良后比甲
明代 改良后比甲

最后,在皇家贵族中还是以蒙古族服饰为主的,劳苦的百姓们就没有什么太多的硬性要求拉~~

有不对的地方,还请大家多多指正哈~


4Him男生研究所


元朝汉人是指契丹人,第三等!宋朝国南人才是第四等最下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