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木儿大帝死在了远征大明的途中,如果真的与明朝交手,谁的胜算更大一些?

幻之狮


这种月经题目每个月都有人要邀请我一次。

帖木儿完全没戏!

似乎你们在提起古代国家的时候,是不是都以为所有的古代国家都像古代中国一样,是一个有着发达官僚系统,完善统治层级的中央集权制帝国?

错了!中国是个异类!地方割裂中央才是古代国家的常态,尤其是帖木儿帝国,这是一个完全靠着帖木儿个人的武力手段强行糅合起来的一个军事帝国,各个地区的对帖木儿的臣服只是单纯建立在帖木儿的个人武力之上,远的不说,就在帖木儿东征路上的东察合台汗国就并没有对帖木儿多么忠心,这种形式决定了,只要帖木儿一旦出现战事不利,底下人就会宛如当年亚历山大去世以后一样,瞬间分崩离析,用中国的一句古话来说,叫做树倒猢狲散。

那么,帖木儿能够通过势如破竹的攻势来凝聚人心吗?太难了!

从中亚到中国,横亘在帖木儿面前的,是荒凉贫瘠的戈壁和漫长的补给线,而且这个补给线还要经过或者说受东察合台汗国的控制,要知道,后者还跟明朝眉来眼去……

再说明朝这边,对于帖木儿东侵一事极为重视,朱棣在陕西行都司布置了不少于二十万大军严阵以待,以肃州和甘州为两大支点,后方明军会源源不断的前来支援,要知道,这可是明朝前期,明军卫所兵的战斗力非常可观。

而且,帖木儿要是不死,已经七十多一老头,路都走不稳,还要翻过高原,越过戈壁,千里迢迢来到中国,面对着以逸待劳的明军,还要神机妙算,势如破竹,你太为难老人家了。


扣毛


这个我们比较一下就好啦!


先看看帖木儿帝国的情况,帖木儿帝国自建立以来就一直胜战绩不断,从1380年开始,帖木儿帝国先后夺取了波斯和阿富汗,进而攻占两河流域,1388年征服花剌子模,1389—1395年,多次进攻钦察汗国,毁其首都萨莱·伯克尔等城市,统治亚美尼亚和南高加索,1398年进攻印度德里苏丹国首都德里,屠杀战俘约10万人,占领印度北部。1400年,曾经打败蒙古西侵大军的埃及马木留克王朝因为拒绝与帖木儿帝国结盟,被帖木尔在叙利亚击败,整个叙利亚被占领,大马士革被焚毁。1402年7月20日在安卡拉战役大败奥斯曼帝国,俘其苏丹即“闪电”巴耶塞特一世,使其帝国疆域成为从印度德里到小亚细亚、美索不达米亚的大帝国。从此帖木儿帝国达到鼎盛。


再来看看大明,此时的大明正处于永乐盛世。靖难之役结束,朱棣迁都北京,京城有了三大营的兵制,而且没事就可以碾压蒙古,对越南也是胜战绩。可以说两个帝国是势均力敌的对手了,那谁的胜算更大呢?

首先帖木儿的军队是骑兵为主力,重型骑兵是全甲具装骑兵,轻骑兵也是阿尔泰式骑兵,帖木儿的骑兵曾经战胜过埃及马穆路克,可以说战斗力是强悍的爆表了。明军此时也很仰重骑兵,但是重骑兵也不过是中型骑兵的护甲水平,轻骑兵披甲率更小,虽然明军的骑兵干的过蒙古,但不一定干的过马穆路克,因此明军骑兵的实力可能稍逊于帖木儿帝国。



再就是步兵的比拼,明军和帖木儿帝国的军队同样都是重步兵为主,明初明札甲继承了元代的风格,带有很强的蒙古风格,帖木儿帝国的步兵札甲更多的具有中亚风格,防御力差不多,但是帖木儿更加仰仗骑兵,而明军更善于以步制骑,明初军队要求“一百户铳十刀牌二十弓箭三十枪四十”,大明初期的长枪手,可使蒙古精骑不敢近身。另外大明军队各外讲究各兵种之间的军事配合,并推出了多种战术,这点是同时期欧洲军队和中亚军队无法相比的。再者当时中国人的营养状况要优于世界其他地区,兵源相对更加高大。也就是在步兵上,明军更胜一筹。



另外就是火器方面,不得不说,帖木儿帝国的重型火炮确实厉害,重达300斤的巨型臼炮,在当时是攻城的一号火力,反观大明,在重火力上就略显不足了,但是当时明代的单兵火铳由兵器局统一规格铸造,口径4CM左右,长度超过40CM,破甲能力极佳,而且国家统一规格,质量可以保障。帖木儿帝国的活门枪口径3.5-4CM左右,长度约33CM左右,射程和破甲能力自然就不如明军的火铳了。


最关键的一点,大明是一个稳定的大帝国,基本已经上下一心了,而帖木儿帝国内部矛盾很重,就像亚历山大帝国和前秦一样,凭借君主的武力强行绑定在一起,实际上个怀鬼胎。再加上帖木儿帝国已经开始往农业帝国转型,劳师远征,国家其实耗不起大规模的军队,真正能过来的按照清军和准格尔汗国作战的规模来看,充其量一边最多实战人员5-6万,几十万大军也就是个噱头。

而明军在哈密当时有坚固防御堡垒,再加上西军未受靖难之役的损耗,再加上明朝本土作战,占据优势,外有俺达等部落协助,在新疆击败帖木儿,还是可以的。所以说,还是明军胜算大,最后给明黑们和帖木儿粉丝们来一段布哇的《帖木儿帝国》的文字:“明兵追逐敌人于塞外,在1370至1390年间,并入了若干蒙古属地。帖木儿也不得不称臣纳贡,所以帖木儿终身的梦想,就是在解除这个藩属关系。1387年起,帖木儿曾多次遣使进贡,在官方信件中帖木儿自称是‘臣’。”



火器工坊



流星68421911


帖木儿不死,军队继续东征的话,有很大概率击败明朝的军队。之前已经在类似的问题中,分析过帖木儿与明朝两支军队在当时的基本战术风格、装备水平与指挥官能力。这里就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双方士兵与基层军官的来源与社会地位。

作为一个半突厥-半波斯式的统治者,帖木儿军队的来源成分,非常具有当时中亚整体社会环境的影子。即:不断强势的游牧势力与依然保持着一定基础的绿洲城市文化。加上帖木儿本身就是靠战功竖立威信的超级军头,武装人员在他的统治地域内,社会地位是不会低下的。


帖木儿军事力量的核心,是蒙古西征军与突厥附庸构成的河中部落集团。这些人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蒙古帝国鼎盛时期的武力水平,并因为重要性而享有极高的社会地位。部落贵族平日就是地方上的领导者,主要成员则是自己社会里的武士阶层。虽然经济情况各不相同,能获得的战利品与赏赐也不会一样。但他们都是各自社会内的精英。这也是他们能够获得较好供养与充足军事训练的基础。除了担任军队中的重骑兵和轻骑兵,他们在需要时也可以下马步战,成为不错的临时步兵力量。


而类似河中突厥化部落的集团,在当时的中亚也并非一家。诸如花剌子模、北印度、阿富汗山区、伊朗高原和锡斯坦,乃至地域不大的费尔干纳和高加索边区,都存在这样的武装阶层。他们在逐步归附帖木儿的势力后,也壮大了帖木儿帝国的军事力量。虽然名义上是部落,但他们大都已经完成了初步的定居化。一些人在蒙古西征之前就生活在当地,是重要的城市与要塞的拥有者。

当然,在各地区的核心部落之外,还存在生活条件更恶劣的游牧部落势力。他们往往只有很小的城寨,或者根本没有,纯粹过着游牧化的生活。他们在训练水平与装备供应方面,都无法比肩定居区域的精英大部落。所以,在军事上也处于次要地位,主要承担诸如侦查、骚扰和侧翼包抄等任务。他们也很难获得帝国的资源配置倾斜,更多依靠战利品和赏赐过活。但他们却是不可或缺的军事成分。

此外,由于帖木儿这代人已经深受中亚的波斯文化影响,生活上不可避免的定居化,所以也比之前的大部分蒙古系势力都要重视步兵的作用。除了精英武士会下马步战外,几个大城市因为受到了帖木儿的优待,也会为帖木儿提供自己的城市民兵力量。这些民兵团体不少可能要追述到前伊斯兰时代,并一直顽强的生存至今。他们不仅可以用来守城和攻城,还能在大规模野战中掩护骑兵的侧翼。


他们在平日生活中的实际地位,也多以本城的有产者居多。尤其是会随军出征的那些士兵,都是能配备乘马的中产人士。这些人也广泛部分在河中、花剌子模等地。甚至远到两河流域的阿拉伯地区。

最后,城市人口与外国俘虏也构成了帖木儿军队的工兵力量。随着他的势力不断扩张,这个工兵团体也被不停的扩增,并具备了制造各种攻城武器与土木工事的能力。


帖木儿自己也非常注意笼络和吸收各地的精英人士。这些人平日里是他的保镖与扈从,战争中是自己的亲卫队,和平时则是最高统治者的特使和权臣。目前留下的记载,包括了河中本地人、突厥化伊朗人、东方的希腊领主子弟和因战败而被俘到中亚的德国骑士。这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帖木儿的智囊团。并在需要指挥和协调各类属国军队时,发挥自己的出生优势。

那么同时代的明朝军队是什么情况呢?以武功赫赫而著称的明成祖朱棣,是否也像帖木儿这样重视军队人才,并给予良好的待遇呢?至少在表面上看是这样的。


因为朱棣的时代,也明朝最后大量提拔军事贵族的时代。虽然这些人往往是跟随朱棣谋反的功臣,却还保有不错的军事水平。但放在文官不断壮大的背景下,这样的努力只是杯水车薪。何况朱棣也需要依靠文官来稳定他的战利品,不可能冒着公然反对文官的风险,却大量提拔武人进入上层社会。这就让明朝的军事贵族集团,很难获得中亚武士在帖木儿宫廷中所能取得的地位与社会资源。

明朝的众多军户人口,是军队的主要数量来源,却过着更为凄惨的生活。惨到什么程度?如果有皇帝命令,可以移出军籍,则足以欢天喜地一番。因为一旦入了军籍,不但需要负担军事以为,还必须程度繁重的赋税压力。他们中的大部分被限制在有限的卫所土地上,不得擅自移动。平日里要辛勤的劳作,为军队和国家提供口粮。农闲时则要进行军事训练,并在外敌入侵时拿起武器上阵。这么多压力压在同一批人身上,是不可能为军队提供优质兵员的。


相比当时的大部分普通民众来说,明朝士兵的日子只会是更惨,丝毫没有作为武人的优越感。这样的军队战斗力如何,看看靖难之役中的朝廷平叛军表现,就能有大致的了解。朱棣也从这些人身上,夺取了皇位。他当然知道这些部队的无能,但又因为各种原因而不方便进行彻底的变动。所以就只好想办法加强自己的直属武装力量与边境防御部队的实力。

朱棣采用的武力增强方法,说起来也非常简单:招募可以搜罗到的外族武士或士兵,为自己所用。其中又以让明朝头疼的蒙古人占据了绝大部分。朱棣在靖难之役中就特别喜欢使用蒙古骑兵,在后来的和平时期也始终保持着一支由蒙古人组成的近卫军力量。那些原本相当于中原边缘小部落成员的蒙古人,便摇身一变,成为了明朝皇帝倚重的精英部队。哪怕是在朱棣死后,帖木儿帝国内部动乱,明朝还依然从西面招募了很多流亡者入境。并将他们安插在江淮地区,担任中央控制下的军事力量。但他们很久很快成为了明朝社会中,地位不高的那些人。久而久之,不仅战斗力退化,本身所具备的特色优势也荡然无存。

所以,从双方的军队来源成分来看,帖木儿军队就具有重大的优势。毕竟,被明朝委以重任的外族力量,放在草原和中亚都可能默默无闻。何况明军的很多精良武器与上好的战马,都需要从中亚进口。从这点而言,明朝军队更难有想象中的优势。因为两者的基础就大不相同。一方是重视军队与武士的世界,另一方则是将军人降格为国家奴隶的黑心老板。两者发生军事冲突,谁赢面更大,自然是不言而喻。


米南德王问道


帖木儿军确实战斗力很强,且已经在北元找到了盟友,会对明朝的边防产生相当的冲击。

然而由西向东进攻大明,战略上处于绝对的被动;一旦明军开始反击,帖木儿恐怕凶多吉少。

先说说帖木儿之强。我个人认为,帖木儿可以说是人类史上最强大的征服者之一,可以与亚历山大媲美,力压成吉思汗。我是这样理解的:虽说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征服领土很多,但统一蒙古诸部以后没有打过什么硬仗。花剌子模、西夏本身的战斗力都不强。金朝的战力距离其巅峰期也相差甚远。

帖木儿则不同,从崛起开始,就一直在打硬仗。尤其1402年的安卡拉之战,当时的奥斯曼土耳其,在巴耶塞特一世的领导下,正蒸蒸日上。不仅兼并了周围其他小邦,还开始了围攻君士坦丁堡的大业。面对这样强大的奥斯曼土耳其,帖木儿以摧枯拉朽之势,击破奥斯曼本阵,生擒巴耶塞特一世本人。

帖木儿帝国的战争机器,也不同于以轻骑兵为主的成吉思汗大军。相反,帖木儿军装备精良,不仅有大量优质马匹、战甲、攻城器械;同时,在长期征战过程中,帖木儿帝国形成了强大的组织运筹体系,可以长距离投送兵力、补给与装备。

不过,帖木儿在战略上处于绝对的被动。由西向东进攻大明,就意味着沿着狭长的河西走廊,逐一进攻明朝的各处城关。这个过程中,即使帖木儿分兵青海,试图迂回到四川、云南,也只能分散明朝一部分的兵力,无法改变自己的困境。这样一来,帖木儿只能寄希望于北元的盟友,从北面分散明朝的兵力,从西、北两面夹击大明。然而,1405年以后,即使在蒙古腹地,明军也有能力从正面击破鞑靼军。

因此,如果帖木儿真的与明朝交手,很可能的情况是这样的:帖木儿主力虽然取得一些胜利,但是被困在河西走廊,无法攻入关中。从北侧迂回的鞑靼军完败,明军主力回师甘肃。帖木儿师老兵疲,补给线过长,为避免全军覆没,不得不主动撤兵。


在野武將


说明朝吊打帖木儿可能有点夸张,但要说击败他,还是很容易的!

首先,等到明朝地界,帖木儿的军队估计也没啥战斗力了!

自然环境的不友好,会让帖木儿损失惨重

《帖木儿武功记》上说,帖木儿当时集中了80万大军进行这次远征,为了保证路上有充足的补给,他还命令士兵带上乳牛和乳山羊。虽然准备工作做得不错,可是西域地区环境恶劣程度还是远超他的想像。

要想进入新疆必须要经过葱岭,在古代这个地方一直是军队行进的禁地。当年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发誓要征服到世界的另一头,结果止步于葱岭,不得已转而南下攻打印度。汉朝时陈汤率领联军远征匈奴,4万大军分成两路才顺利越过葱岭。

唐朝时期,高仙芝率领上万军队翻越葱岭远征石国,以至于被称为山地战之王。而远征怛罗斯只能动用2.4万人,不得不说这是在环境的制约下无奈的选择。

以上可见,从古自今葱岭一带环境由于非常恶劣,不利于大规模军队行军。

(葱岭)

过了葱岭,往东就是戈壁大沙漠,当地不仅不能提供充足补给,连帖木儿带的牛羊都找不到充足的草料。

所以,帖木儿率领80万大军东征,他首先要面对自然界对他的敌视,不损失个几十万人别想来到明朝。就算到了明朝,饥寒交迫之下,这剩下的人还有没有战斗力也是存疑的。到时候大明军队以逸待劳可以轻易击败帖木儿!

就算是去掉环境因素,帖木儿照样得败!

在当时看,就算帖木儿克服了环境影响,大军能够全员到达明朝边境,并且军队的士气和战斗力不降低,以当时两国综合对比来看,明朝照样会吊打帖木儿,让他一世英名毁于一旦。

原因如下:

明朝最高统帅朱棣军事才能不弱于帖木儿

帖木儿戎马一生,统一伊朗和中亚,先后击败金帐汗国、奥斯曼,称得上是当时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军事天才。

再看朱棣,年轻时被朱元璋派往北方镇守边疆,在与蒙古人的作战中屡立战功,虽然不是开国君主,但他的帝位也是真刀真枪夺过来的,北征蒙古50万大军如臂使指,其军事才能最起码不弱于帖木儿。

(朱棣)

帖木儿VS朱棣,一比一平!

镇守西部边疆的将领也是一位名将

帖木儿东征的消息是通过凉州守将宋晟传递到朱棣面前的,凉州当时是明朝西部边疆,而宋晟是明朝开国功臣。他镇守凉州20多年,战斗赫赫,西部各民族听到宋晟名字无不胆寒。

宋晟这个人用兵神出鬼没,往往出奇制胜,轻松击败敌军。公元1391年哈密寇边,宋晟率领军队急行军1000多里,轻松夺取了哈密城,俘获了哈密王子、幽王等1000多人,成功威慑了西域各国。

最重要的是宋晟深得朱棣信任,曾经有御史弹劾宋晟在外独断专行,朱棣说:任人不专则不能成功!

不仅没有怪罪宋晟,反而准许其有便宜行事的权利。所以,假如帖木儿来到凉州,宋晟可以放开手脚和他大干一场。以宋晟的能力够帖木儿喝一壶的了!

当时刚刚驱除鞑虏,老百姓痛恨外敌!

应该说整个明朝前期老百姓对外来入侵者的敌视都是非常强的,抵御外敌入侵都不需要政府动员。

1449年的北京保卫战可见一斑。会战期间,也先手下大将博罗茂洛率军攻打德胜门,激战中,老百姓纷纷爬上屋顶向蒙古骑兵扔砖头,有力支援了官军的作战。

帖木儿东征大明是在1404年,当时明朝人对蒙古人和色目人的压迫记忆犹新,假如帖木儿攻打大明,那么整个明朝上下更会众志成城。

帖木儿大军只有80万,当时明朝人口至少有6000万,动员个几百万没问题,暴打帖木儿也是没问题。因为,明朝军队装备先进,战斗力强!

装备先进,战斗力强

明朝时期是我国军事武器大发展时期,早在明朝初年,为了对付蒙古骑兵,明军就已经大规模列装热兵器。其中最精锐的京城三大营中的神机营就是世界上最早的热兵器部队。明军在对外作战中对热兵器的运用也极为娴熟,明朝初年,著名将领沐英在平定缅甸军队作乱时,就曾经使用火枪兵大破缅军象阵。可以说,明军当时的武器装备和战斗力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综上所述,帖木儿攻打明朝就是自取其辱!


历史风暴


说老实话,当时中华的军事力量已经衰落,朱元璋北伐成功一方面当然是雄才大略和猛将如云,但更多的也是元庭内部倾轧不断,衰落太过所致。朱棣造反时双方都并未显示出太强大的战斗力,反倒是建文帝一次次的送人头。靖难中战力最强的是曾经的手下败将朵颜三卫,也说明当时的明军实力正快速下滑,几十年后的土木堡正是滑到低点所致。

对帖木儿攻明形成最大阻碍的,其实是太过遥远的距离,从河中到中原过万里,其中沙漠戈壁高原大山皆有之,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人少了不管用,人多了后勤将是一场灾难。因此,即便帖木儿活着到达中原,会给明军极大的压力,并占据西北陕甘一代,内蒙草原上的各部落也会迅速臣服,对明形成战略上的压制优势,但是消耗战一旦持续一段较长的时间——两三年以上,我们的内线优势便会渐渐体现出来。久之,河中及西亚对帖木儿价值更高的地区难免会生变,不得已只能罢兵回师。

也就是说,帖木儿进军东方,最大的问题是能否一战定乾坤,如不能,就需要先整合蒙古本部,并以此为基地南下。如此,即便主力撤离,仍可留下几万偏师以及炮兵等技术部队对明形成装备优势。骑兵加炮兵,不就是后金入主中原的剧本吗?好在明前期即便军力下滑,但官僚体系还未溃烂,动员能力仍比明末疲弱之势要强数倍。苦撑之下,仍可利用人力资源时间一点点消耗其偏师。况且我不认为帖木儿自己回去后,他的部将有能力可以很好的整合蒙古各部。反倒是朱棣能将战略更彻底的执行下去,最后会是帖木儿无法再次东征,蒙古各部没有足够兵力及资源完成帖木儿的战略部署,最终只能作罢。





子非鱼焉知鱼咋想


帖木儿死在了远征明朝的途中,如果他真的与明朝交手,谁的胜算更大一些?其实这个问题是没什么疑问的,因为帖木儿恐怕连真正抵达明朝边境都不可能,所以即使他能够侥幸抵达,被守边明军杀的片甲不留,全军覆没恐怕也是大概率事件了。


帖木儿有多凶?

在说帖木儿跟明朝对战的结果之前,桃花石杂谈还是要先说一下帖木儿到底是干嘛地,因为虽然他被称为“世界征服者”,而且可以说他差不多灭亡了金帐、伊儿和察合台三个蒙古汗国,但其实恐怕国内很多朋友对他还是不太了解。

帖木儿军队征战想像图

帖木儿出身于蒙古西察合台汗国,他自称是成吉思汗铁木真的四世祖敦必乃的后裔,但很多人却认为他是蒙古化的突厥人。他在公元1370年取得了西察合台汗国的控制权,之后对周边地区进行了一系列大规模的征服行动。具体来说,他曾经七次东征东察合台汗国,占领了其大片领土。两次西征金帐汗国,几乎将其灭国。并多次南征位于印度的德里苏丹国,并曾在西方扩张中灭亡了伊儿汗国的几支余脉,更曾在安卡拉战役中大败奥斯曼帝国,俘虏其苏丹巴耶塞特一世,间接替当时已经快要灭亡了的东罗马帝国解了围,给东罗马帝国续了大约50多年的命。

帖木儿帝国鼎盛期疆域

据后世的史学家估计,帖木儿的征服总共在中西亚地区造成了1700万人死亡,约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5%。特别是在持续几年的中东征服行动中,他曾经将中东名城阿勒坡和大马士革洗劫一空,而在占领今天的伊拉克首都巴格达期间,据说他曾经将9万人斩首,并将其头颅堆在一起,堆成了一个骷髅金字塔。在进攻今天的土耳其城市锡瓦斯时,他曾许诺如果守军投降,就不会让他们留一滴血。结果守军认为自己会得到宽恕,全部投降,帖木儿也确实履行了自己的承诺,没让他们留一滴血,把他们全部活埋了……(欢迎关注今日头条悟空问答桃花石杂谈)所以在公元1404年11月27日,帖木儿在几乎将蒙古三大汗国故地的核心区域全部征服,并击败了奥斯曼帝国之后,集结了20万大军,向东方进发,如果不是他在发兵后不久死于阵中,看起来明朝似乎要遭遇严峻考验了。但其实从当时的情况看,帖木儿的军队对明朝是构不成实质性威胁的。

为什么说帖木儿是虚张声势?

首先帖木儿确实是比较能打的,在当时确实是震动欧亚,对世界历史的走向都产生了影响。但帖木儿的战绩其实也有相当一部分带有偶然的因素。比如他大败金帐汗国的征服行动,其实也是利用了金帐汗国的内乱。最早他先帮助金帐汗国的诸侯脱脱迷失推翻了金帐汗兀鲁思,之后在看到脱脱迷失在金帐汗国统治并不稳固之后,他又把兀鲁思的两个儿子请到自己帐中,这样他在后期征服金帐汗国的过程中,等于也打着为兀鲁思家族恢复汗位的旗号,极大的动摇了金帐军队的军心,这也是他后来多次取胜的一个主要原因。

帖木儿的骷髅塔也是他标志性的象征之一

而在针对奥斯曼帝国的征服行动中,他也是利用了当时奥斯曼刚刚征服小亚细亚各个突厥部落时间不长,其人心不定的局面。当时奥斯曼军队中的很多人都是来自刚被征服的小亚细亚突厥部落,但这些部落的头领在奥斯曼的征服过程中很多都投奔了帖木儿,然后帖木儿让他们随军出征,去收服他们以前的部下,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奥斯曼军队出现了大批叛变的情况,这也导致了奥斯曼帝国的多次失败。

但即使这样,帖木儿虽然占领了小亚细亚和印度地区的大量领土,却在很短时间将其洗劫一空之后又主动将其放弃,自己又很快退回中亚地区。其实这也说明帖木儿还是比较有自知之明的,他知道在当时的情况下,自己的统治核心位于中亚地区,根本是没有能力长期统治位于西亚和南亚的这些地区的,就算自己不主动放弃,很快也会重新丢失,因为他的大军后勤补给无法维持,不可能在当地长期驻留。

所以他最后“东征明朝”的军事行动,其实更是一个象征意义大于实质意义的行动。因为要从帖木儿的统治核心河中地区走到明朝,必需越过世界上最干旱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但如果走塔克拉玛干,他的20万军队估计出不了沙漠就全渴死了。而如果想绕过塔克拉玛干,就只能去翻越天山山脉或者喜马拉雅山脉,这个难度也都不比穿越塔克拉玛干小。而即使帖木儿的军队能够有一部穿越成功,他们离明朝也还远着呢,因为他们下面还要面对东察合台汗国和哈密忠顺王等等西域的割据政权,还要先过这一关才能够的着明朝。即使他的军队到这时还有战斗力,还能先灭了这些政权,最后能直接和明军交上手的估计不会超过1万人了,而且是伤兵满营的残军,估计在嘉峪关打上三天也就差不多得全挂了。

帖木儿在公元1404年进军东方时,他的领土和明朝之间,除了塔克拉玛干、天山和喜马拉雅山,还隔着东察合台汗国


所以帖木儿当时的东征行动,其实如果从现代角度去看,很有可能只是一个他知道自己时日无多,最后想完成一个心愿的象征性举动。这样做一下显得他好像已经为重新统一蒙古帝国做出了努力,而且因为他前期向西的征服行动中屠杀了大量伊斯兰教徒,而他自己也是伊斯兰教徒,所以他向东方“异教徒”的地区象征性的出出兵也能让他在伊斯兰世界的名声好一点。最后有一点实质性的意义是他还可以借出兵明朝之名,行完全征服东察合台汗国之实。而征服东察合台汗国,巩固他在中亚的统治恐怕才是对他来说更加实际,也有可能达成的目标了。


桃花石杂谈


如果1405年帖木儿没死,来到了中国,那么很遗憾,他将遭受更大的失败!1405年,明成祖朱棣完成了靖难,登基成为了皇帝,朱棣爱好不多,但最大的爱好恰恰就是打仗,打蒙古人,更是朱棣的拿手好戏!朱棣那时候45岁,正是一个皇帝,一个统帅的黄金时期,那时候他大权在握且身经百战,而且其武力值极高,经常身先士卒,率军冲阵!其时明帝国刚经历过靖难之役,士兵都有战争经验,尤其是朱棣燕王时期的本部,更是有对蒙古铁骑作战的丰富经验,大明还有神机营!而帖木儿劳师远征,武器装备远远落后于明帝国,根本没有任何获胜的可能,最大的可能就是给明送人头!


小山村的狼哥


我认为大明必胜。虽然当时的帖木儿帝国同样是一个极为强大的帝国,跛子帖木儿也的确是一位伟大的君主,但是这个帝国却有着太多先天的不足,这些在跛子帖木儿死后体现的淋漓尽致。再加上帖木儿帝国本就是长途远征,取胜的几率实在太低。

帖木儿帝国虽然强大,但隐患同样极大

作为盘踞在中亚地区的帖木儿帝国,其国土从德里到大马士革,从咸海到波斯湾,可以说是一个极为强盛的帝国,但这个帝国却有着太多的先天不足。

1、统治模式的先天缺陷。帖木儿从1380年开始向外扩张,历经二十余年的不断扩张,先后从波斯、阿富汗、钦察汗国、叙利亚、奥斯曼帝国等国夺取了大片领土。但正因为其崛起速度过快,导致帖木儿帝国虽然强大,但却充满了隐患。纵观帖木儿帝国的建立过程,不难发现其统治模式和当年的成吉思汗西征简直一模一样,是以征服为主的统治模式,面对帖木儿的强大威慑力,战败的国家只能选择臣服。因此,帖木儿帝国虽然强大和广阔,但其直接统治的地区实际并不大,且敌对势力过多,国内民族、宗教矛盾也太过突出,这是帖木儿死后帝国迅速崩溃的重要原因。

△帖木儿的南征北战

2、帝国内部派系林立。帖木儿在世时,为了方便管理庞大的国家,他将领土分别分封给了子孙,并指定其长孙皮尔·马黑麻为继承人。但实际上当时帝国内部派系众多,其子孙为争权夺利经常明争暗斗,最为主要的是,身为帖木儿的子孙,他们同样掌握有不俗的实力。这同样体现在帖木儿死后,其子孙迅速陷入内斗,相互争斗之下最终导致了帝国的覆灭。

△帖木儿

3、敌对势力太多。正如前文所说,帖木儿建立帝国的过程中虽然征服了众多国家,但却并没有将这些国家直接纳入统治,而是在对方臣服之后以间接统治为主。这就造成了这些国家虽然属于帖木儿帝国,但却都在寻求着复国的机会。于是,在帖木儿死后,土耳其人、贾拉尔人、土克曼人等都开始迅速收复失地,结果这个庞大的帝国迅速被肢解。

所以,帖木儿帝国虽然强大,但实际上它更像是一个联邦制国家,国内各种矛盾太过突出,帖木儿只是在凭借自己强大的威慑力维持着帝国的运转罢了。

为什么说帖木儿必败?

作为当时亚洲大陆上的两位绝对王者,我认为帖木儿东征,面对大明必败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帖木儿军队的劣势。虽然各种史料均记载帖木儿的东征动用了一百万左右的军队,但很显然这支庞大的军队不可能都是战兵,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后勤辅助部队。按照比例来讲,帖木儿即使真的动用了一百万军队,其中精锐战兵有20—30万就已经很了不起了。而且,这支部队并非都是帖木儿的嫡系部队,完全就是一个由各种民族组成的联军。而当时明朝全国却是有着足足两百万军队的,除去各地必要的卫戍部队,明朝仅在西北的一线兵力就有27卫5所共计15.5万人,而二线的山西、河南、四川都司还有33卫14所共计20万人,这还不算明军其他可以动员的兵力。以当时明朝的能力,再动员20万兵力根本不是难事,而且明朝的军队并不是帖木儿的那种各族联军。

2、军队战斗力的维持。帖木儿从中亚向河西走廊进发,且不说路途遥远,所路过的大部分地区还是茫茫草原和戈壁沙漠。根据《新元史》所载“帖木儿遂大举伐明,募精兵二十万,以粮运不给,载谷数百车,军行至沃野,即播种之,弃异日之军食。又驱牝骆驼数吉头,如饷乏,则餐其乳以济饥。中途遇大雪,士马僵毙。”劳师远征的帖木儿大军的困境可见一斑。如此长途跋涉,帖木儿的大军到达西北之后,还能保持多少战斗力,实在是个未知数。而明军则是以逸待劳的一方,战斗力的维持显然要比帖木儿大军好很多。

3、周边局势的复杂程度。有人说西域的穆斯林和北部的瓦剌会支持帖木儿,我认为并不一定。西域地区的确有大量的穆斯林,但这些人显然与明朝的关系更近,因此是否会倒向帖木儿熟不可知。西域北方的瓦剌和帖木儿虽然都是蒙古后裔,但瓦剌各部毕竟是成吉思汗的姻亲,而帖木儿不过是黄金家族的一届奴仆,在讲究出身的蒙古瓦剌是很难和帖木儿站在一起的(之后瓦剌崛起也存在这个问题)。同时,由于东部鞑靼的存在,此时的瓦剌和明廷关系更近一些,因此很难说瓦剌会支持帖木儿,瓦剌会不会从背后给帖木儿来一下从而获取向西发展的空间都不一定。

4、帖木儿的敌人太多。由于帖木儿常年的扩张,几乎得罪了周边所有强国,即使他在大明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取得了阶段性胜利,想要彻底灭掉大明也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办到的。而在此期间,曾在他威慑之下臣服于他的其他国家是否会趁机捣蛋,实在是个未知数,毕竟此时距离他击败奥斯曼帝国才刚刚过去两年。一旦帖木儿陷入和大明的战争泥潭,再来个后院起火,帝国是否会变得狼烟四起,实难预料。


帖木儿的东征完全更像是晚年孤注一掷的赌博,恐怕他认为大明会与他曾经征服的其他国家一样,在战败之后会迅速臣服,但大明会吗?显然是不太可能的。

帖木儿想要取胜,必须保证迅速击败大明的西北边军和山西、河南、四川地区的第二防线,只有这样才可能稳占大明半壁江山。反之,一旦远征军出现任何不测,不仅帖木儿的远征军吉凶难料,帖木儿帝国本身都可能因此而崩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