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理解“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

汾阳半仙


怎么理解”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

这句话突际上是一种”自嘲”,表达一种”无可奈何”的心态。

明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硬是将其”揑”到一起作比较,足见古人的聪明才智。

在《老子》第八十章里有”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一说,与”秀才与兵”一说何其相似乃尔!

把讲道理的人比喻为秀才,把蛮横无理的人比作兵,这才是这个俗语留给后人思考的真正用意。

古人云:”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作为今人,我们所有的人都要做到”温故知新”,三思而行——文明是坦途,野蛮是绝路!

做新时代有梦想有使命有担当有素质的文明人,才有希望才有未来才有价值才有完美。


台城烟雨


“秀才遇上兵,有理说不清。”这里的兵,大多数情况下,指的是莽撞武断不通情理的人。

我是南风偿,如果你也喜欢我的观点,欢迎关注转发。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再会讲道理的人,假如你碰上一个蛮不讲理的人,你也说不清楚。

而这个蛮不讲理的人,他还有一定的武力,所有的事情都喜欢动手解决,能动手的绝不动口,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可怕?

刚毕业的时候,我在一家工厂的生产线上实习,当了一个实习班长。

我的工作就是每天带着一班人跑流水线,这一班人有14个,都是一群青春期的孩子,活泼好动又调皮。

产品线上的椅子啊,工具啊,手套啊弄丢是常有的事,特别是椅子。一不小心线上就没有椅子坐了,为了管好这些椅子,我悄悄地在上面做了标记。

有一次,在中午吃饭的时间,隔壁线上的小姑娘随手把我们线上的椅子给拖走了,这一幕恰好被我看到。

我赶忙上来阻止,小姑娘不以为然,理也不理我。我就开始摆事实讲道理,说什么我都看到你了拿了,我的椅子上有标记什么的,这就几个人你赶紧给放回去吧,巴拉巴拉一堆。

结果,小姑娘不耐烦了,直接来了一句:“你说是你的就是你的,你说你的记号就是你的记号?”

然后,她一屁股做下去,做出拉锯战的架势接着说去:“来、来、来,你说是你的,你叫它。你看它会不会答应你?它要是答应你,我立刻还给你!”

说完,她又冲我吐了吐舌头,眨了眨眼睛。

我一下子愣住了,真是觉得这么多年的书白读了,我不知道该说点什么。

这时候,有个同学过来跟我说:“哎呀,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你就算了吧。”

然后 ,看着小姑娘胜利的表情,我默默地走开了。





南风偿


最近坐在奔驰上哭的女研究生就是一个生动的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的例子。当然,这种不讲道理的兵是两种兵中的一种,因为卖车的人也是有些文化的,理不理亏自然是明白,只是揣着明白装糊涂,利益驱使罢了。

还有一种兵是真不懂道理的兵,文化水平差、家教缺乏、暴躁易怒,他是真不知道你说的是什么,一味呼来喝去,左右推搡,以达到粗俗的目的。

其实全方位地憎恨不讲道理的兵也难免有些发泄的情绪,秀才也有秀才的问题。钱钟书在《围城》里写过李梅亭这个人很会来事儿,看见什么人便做出什么样子来套近乎,碰到当兵的也会说几个他妈的,便引以为同道,当然得到许多便利。其他几个书生意气,木头木脑,不知道上善若水,遇方则方,遇圆则圆,老是碰一鼻子灰,最后也不得不承认李梅亭这个人,看上去着实讨厌,可办事儿还是不错的。

秀才向当兵的妥协,把自己也变成兵,是应对的一种办法;另外一种办法则是孔子说的,跟对方能说清的就说,不能说清楚的就不要理他,惹不起还躲不起吗?非要硬说,就是你自己的错了(不可与之言而与之言,失言)。

在生活当中,我们会碰到很多秀才遇到兵的情况,不讲理的客户、小心眼的老婆、使绊子的同事等等,能不从对方那条路走,最好绕道,非得打那儿过,调整自己才是正路。

一句话说来,不要试图去改变对方,别人长了几十年都没变,凭你几句话就变了?能适应就适应,不能适应就躲着,婚姻也罢,事业也罢,道理总是通的。




永明有话说


“秀才遇上兵,有理说不清”这句话在古代是有道理的。在过去当兵的基本上都是穷苦人家的孩子,没上过学,没有文化,对于一些大道理根本就不懂。一旦遇上秀才用八股文跟他讲道理,他能听懂吗,所以说有理说不清。并不是当兵的不讲理。纵观历史长河几个是文武双全的将军?何况兵呢。现在这句话就过时了,随着国防现代化高科技的发展,现在的军队是一支有文化的军队,而且个个都是文武双全,现在的秀才可能还不如一个兵呢。秀才遇上兵,有理说不清,这句话要从此划上句号,不要有损我们军人的形象。


夕阳233734493


古代,秀才和兵根本就是两路人。




首先,受到的教育程度不一样。要想考取秀才功名,可不是那么容易。俗话说,板凳坐得十年冷,铁砚台磨穿。看看天王洪秀全,7岁入私塾读书,14岁考为童生,此后4次考秀才皆落第,前后一共经历17年,始终未能考上秀才,就知道秀才确实难考。考上了秀才,那就是出人头地、高人一等了。

古时候,一般人见到官员,是要行下跪礼的,秀才就不需要,双手一拱作揖就行了;而一般人见到秀才,是不能直呼起名的,要喊“老爷”。范进中举后发了疯,他岳父胡屠户一巴掌把他打醒后,你看胡屠户是怎说的。胡屠户上前道:“贤婿老爷,方才不是我敢大胆,是你老太太的主意,央我来劝你的。”本来是翁婿,中了秀才的女婿变成了老爷。还有秀才是可以免除部分徭役赋税的。


古话说,好汉不当兵、好铁不打钉,当然这句话现在看来是完全错误的。你不当兵我不当兵,谁来保卫祖国谁来保卫家。

来看看古代兵士的来源。无论是古代的军户制、征兵制、募兵制,还是大清朝的八旗兵制,兵源都是来自普通老百姓。这些人可不是都能够接受文化教育的。那时候,在古代中国的穷乡僻壤里,十里八乡都难得有一所私塾,何况穷人家的孩子还在为塞饱肚子干活呢,哪里又有钱去交“束脩”呢?不交学费,私塾先生是不会给你传道受业解惑的。



一个自以为饱读诗书、高人一等的秀才,一个扁担放倒不知道念“一”的兵,你讲你的理、他听他的令,是谁都讲不清。


一株吊兰


“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是流传甚久的俗语。“秀才”指读书人,也就是知识分子;“兵”则指没念过书的粗人,因为古代“好男不当兵”,只有老粗才会去当兵。

知识分子碰到老粗,在沟通上会出现几个问题: ——“语言”的表达不同:虽然说的都是同一种语言,但因为二者所受的教育不同,成长经历不同,语言的表达方式也就不同,结果“兵”听不懂“秀才”说的,“秀才”也听不懂“兵”说的,于是秀才就“有理说不清”了。

书人与武夫的价值观和沟通方式不同,难以亲切友好的在一起交流沟通,硬要沟通可能还是一件比较危险的事情。秦始皇焚书坑儒,清初大兴文字狱,基本都是秀才遇到兵、沟通失败造成的惨案。

扩展资料

例外:

能理解同情知识分子的武夫:

魏晋时期,一个叫荀巨伯的名士就用自己高尚的品德感染了前来进犯的匈奴人。

有次,荀巨伯到一个比较远的城市去看望生病的朋友,不巧正赶上匈奴人进犯这个地方。友人对荀巨伯说:”我快要死了,现在也走不动,你赶快离开这个是非之地吧,不要管我。”

荀巨伯说:“我远道而来,就是来看望你的。现在遇到危险我就扔下你走了,这是我能做出来的事情吗?”坚持留下来照顾这个生病的朋友。

不久,城池被匈奴人攻破了,城中百姓早已逃亡一空。匈奴兵四处劫掠,很快来到了荀巨伯的朋友家。看见了他们两个,感到很奇怪,说:“我们进到城里后,城里所有人都逃跑了,你们是什么人,为什么还留在这里?”

荀巨伯回答说:“我这位朋友身患重病,我怎么能将他一个人扔下不管呢?请你们不要伤害他,我愿意替他去死。”

匈奴士兵听了这话很受震动,他们没想到中原不但物华天宝,还有这么多品德高尚的忠义之士。匈奴人虽然野蛮,但也敬重上天,讲究义气,他们在荀巨伯面前感觉有点儿理亏,于是就悄悄地撤走了。





衣锦夜行的赵公子


用刀枪说话胜过歪理邪说。面对那些巧舌如簧的人,耍嘴皮子,玩弄人的人,那些自以为是的人,那些见钱眼开的人,那些自私自利的人,那些看不起人的人,那些用钱财买命的人,那些无理取闹的人,那些有权有势胡做非为的人,那些高高在上的人,那些恃强凌弱的人,等等,也许不必说通。


金珠6939


谁都知道那一句俗话,“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这句话有道理吗?好象还没有谁质疑过它,至少是挑一下它的毛病吧。秀才说不清“理”,是秀才太笨太怯懦,还是兵太狠太霸道?

何为“秀才”?有人说,读书人肯定是秀才,我说不对。那人又说,有点文化的就该是秀才,我说也不全对。秀才就是秀才,与人的文化和知识并没有必然的联系。秀才说的应该是人的气度,但凡秀才,最起码必得具备一条,那就是涵养。

涵养谁没有?其实不然。涵养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容素养和教养于一身,即是人之天性与教育的合成产物。秀才的涵养也许比常人还要略胜一筹,那一筹在哪?不是有句话说,骂不还口,打不还手吗?这是不是可以用来评判秀才的标准?(疑问中)

那究竟什么是“兵”呢?首先要消除误会,兵未必拿枪,当然,拿枪的也未必是兵了。其实,枪并不是世界上最厉害的武器,最厉害的武器应该是嘴,所以才有口诛笔伐一说。其次,兵也并非一定是粗人。识文断字的人一旦摆出“兵”的架势,那才叫可怕。“兵”更多指的是一类人和他们所展露的姿态(manner)。什么姿态?街上有句流行语,“我是流氓我怕谁?”,那就对了,这就是典型的“兵”的语言。

秀才文绉绉,凡事喜欢寻个道理出来,为了这个“理”,他们可以隐忍自我,甚至发愚。兵则气势汹汹,他们与人较真的是“力”而不是“理”。杀伤力、穿透力、击中力,怎么解恨就怎么来,管你受了受不了,直到彻底释放自身的内聚力。

其实,兵根本无心听秀才的“理”,在兵的眼里,世界上决定胜负的是力量而不是真理;可秀才心智过于单纯,以为辨明了谁是谁非,什么问题都能迎刃而解。秀才要讲“理”,兵要较“力”。两者站在不同的认知层面和人性层面上,这理可如何讲得清?

一个人,既可以做秀才,也可以当兵。做秀才时,人性是阳光是火焰,当兵时,人性是暗夜是冰窟。人性总有两极,有什么办法呢。就一个人而言,当兵容易做秀才难哪,有道是,秀才好做气难受(这是谁的语录?)。

这么说来,秀才遇到兵,有理也无需讲清。既然说不清,不说也罢。话不投机半句多嘛。

写到这里,我忍不住想笑。笑谈秀才与兵,不必当真,笑谈笑谈,一笑了之。


趣闻故事


秀才遇见有理讲不清,这是一句流传已久的俗语,字面意思是读书人遇到习武人,有道理也讲不开。这话听着是那么回事,但其满满的古代读书人自负清高的味道,让人颇感无奈。

这话明显流露出古时读书人的自负

秀才遇见兵,有理讲不清。这句话自古以来就带有很明显的偏正和褒贬的意味,一般用到这话时,有理的往往是代表秀才的那方,而被说成“兵”的那方,基本是被公认为没理的。这无论在典籍,或是后世的文学作品,甚至在现实生活中都是如此,隐隐露出古代读书人的一种自负。各自岗位和职责不同,看问题的角度和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就不一样,凭什么就认定兵就一定不讲道理,秀才就都是有理呢?



古时秀才以读书为荣、看不起习武人

秀才原先指有才之人,不一定是指读书方面,到了后来逐渐成了专门指代读书人的名词,尤其是元明清时期。在那个时候,习武早已不是什么光荣的事,而满腹经纶,坐着之乎者也,动辄吟风弄月的秀才备受欢迎。这些读书人手无缚鸡之力却看不起普通劳动者、商人、士兵这些阶层,正常点的成天故作风雅,严重些的一生以考取功名作为唯一生存动力。但这些人又很受欢迎,被人尊敬,你看那时候的戏剧,男主角几乎清一色的书生秀才,什么时候有过给当兵的一点艳福?



读书人的祖先可不是只会读书

说到读书人的祖先,一般首推春秋时的孔子,但孔圣人对君子的要求,最起码的你得会“六艺”,而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所以有人说孔子会剑术,这不是夸张,而他的弟子里,佩剑练武之人比比皆是。到了战国乃至秦汉时期,上到贵族子弟下到凡夫俗子,读书的人除了知书达理,还要学习技击、射术、骑术等科目,这也就不奇怪为何秦始皇久久不能被荆轲刺中,为何曹操能文能武,甚至能在床上坦然躲飞刀,总之,这类例子是很多的。况且,习武未必会影响到读书,屈原不就是身背长剑作离骚的么?李白不就是仗剑潇洒走天涯的么?而后来的秀才们除了一心死读书,还会什么呢?


明清时的秀才嘲笑别人不懂诗书八股,口口声声说自己是君子,却又不敢完全继承君子的精神,只会一心死读书。当然,这也不能全怪他们,毕竟这和当时的社会制度有关。但他们一边尊古之读书人,一边又鄙视习武人,这就有些过分。


戴草帽的小老鼠


这句话看似简单,实际蕴涵着深刻的哲理,反映出社会的现实,折射出历史的变迁,有着深刻的启示作用。

秀才与兵,说的是一文一武,文代表着头顶苍天,脚踩大地直立行走的人所追求的人生道理,代表自律,以理服人,是善的根基,象征着人类的智慧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武代表着武力、势力或暴力,意味着震慑,威胁,弱肉强食的战争征服或屈服,是恶的表现,象征着丛林社会中野兽与牲畜们之间的关系。所以老子说“弱者道之用”,就是用文不用武,用理不用兵,反对首先用战争手段来解决问题。

中国自伏羲一画开天,就建立起追求天道文明的思想传统,创建出以汉字,太极图,易经,中医为代表的上古道文化体系。三皇时期,以致更早的华胥古国,人与人之间遵从天道,关系和谐,从未有过战争,是上古延续了几千年之久的理想社会。三皇一心为大众服务的精神被人们所歌颂和怀念。人们称其为美,汉字美就是这样产生出来的。

但是物极必反,人类产生美的心理之后,也就产生了人与人之间的分别心,族群与族群之间的分别心,不同氏族之间因不同的崇拜对象和崇拜因子而开始爆发战争,战争又进一步促使了国家的产生,国家的产生又进一步加大了统治管理机构和人与人之间的分化,这种分化又加强了人与人之间身份的不同和美之为美的心理,人的私心也就越来越多。

但是五帝时期,依然维持着公天下的社会制度和禅让制的传统。但由于人类美之为美的心理越来越大,最高统治权利已经成为美之为美的众矢之的,使禅让制后继乏人,于是武力篡夺代替了禅让制。这就是后来人类政权更替过程中必须使用暴力的原因。所以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于是,人类进入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等同于丛林社会。

使用暴力解决问题是人类社会的退步,就像人遇到了野兽,讲什么理也没用。只有拿起武器斗争,这就是毛泽东说“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道理。时至今日,人类虽然已经进入民主社会 但是由于”天下皆知美之为美“的心理依然还在,没有理解老子思想可以对人类社会所产生的伟大作用,所以暴力还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只有放弃暴力,人类才会实现永久的和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