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城市规划,谁是最大的赢家?

沙漏遗爱


最大的赢家是上海:巩固中心的地位,资源更多,档次更高,有安徽牵制,南京杭州也难以抗衡了,估计杭州湾也不提了。

其次是安徽:经济最差,这次是一次大机会,加入快班,多少总会有利,产业转移,从近几年安徽发展已经看出了带动作用,所以后几年安徽可能保持快速发展.

江苏浙江差不多,按地缘政治说江苏获利好于浙江,因为有了安徽,苏南自然也成了中心地带,南京可能成了另一极,但江苏经济以制造业为主,不于浙江的新经济,所以在产业分工上不太有利!

长三角确实有潜力,经济结构合理,产业分工明确,市场经济发达,文化相近,城乡差距小,普遍比较富裕,金融和消费市场都是国内第一,干什么事都有基础.


野山榕融


长三角规划最失意的是苏州,在规划中苏州地位被进一步贬低,可谓让上海南京杭州甚至包括宁波南通都快意无比,但长三角的规划最终得益的又是苏州,原因如下,原来江浙沪有点分庭抗争的味道,什么杭州湾,什么杨子江,如果任由大家这么搞下去,上海的地位肯定会被弱化,南京和杭州就成为坚强的一级,作为紧邻上海的苏州,就会事实被弱化了。现在国家说了,长三角只能有一个老大,就是上海大家都围着老大转。而地理上围着老大的大家看看,主要就是苏州,包括太仓昆山吴江。也就是说大家以后要向老大发展,都必须经过苏州。老大要向大家去虹吸资源也必须经过苏州。所以苏州就变成了一个绕不过去的长三角的核心。虽然在规划当中,苏州是吃了点亏。但是明眼人都看得见,苏州未来发展只会越来越好。除非长三角把上海打造成一个孤岛。至于南通,虽然可以通过崇明向上海发展。但根本无法跟苏州陆地相偎相比。所以结论就是,长三角这个规划。上海市是明着发财,苏州则是暗发暗发。


岁月存在


从经济潜力的角度来看,最大的赢家是合肥,其次是嘉兴。

合肥:

合肥是一个幸运的城市,最近16年,合肥的GDP增长倍数翻了18倍,从倍率来看,合肥位居全国第一。

从高铁角度来看,合肥目前的高铁线路、规划线路,在我国排名前三。极有可能冲刺第一!

从科技定位来看,合肥是我国两个科技中心城市之一。

虽然目前合肥的GDP在长三角并不占优势,但是合肥的发展潜力,却非常大。

中国当下城市的竞争,就是高铁和地铁的竞争,合肥已经在高铁上抢占先机了。

嘉兴

嘉兴地理位置非常好,位于上海和杭州的中间,同时距离宁波也只有一个小时车程。以嘉兴为中心,未来长三角城际铁路网建成。嘉兴半个小时内,可以到达上海、杭州、宁波、绍兴、舟山、湖州。一个小时之内,嘉兴基本上可以覆盖长三角70%以上的城市。同时,随着上海城市空间的饱和,嘉兴也将迎来一波大的发展浪潮。

你们怎么看呢?欢迎参与话题讨论!


蒋昊说经济


首先抛出结论:都是赢家,如果非要说谁是最大赢家,那一定是上海。

理由:

长三角历经多年扩容,“朋友圈”不断扩大,2019年,扩充为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全域(面积35.8万平方公里)。长三角一体的意义很明显,一:提升长三角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能级和水平,引领我国参与全球合作和竞争;二:探索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制度体系和路径模式。

前一个的意图很明显,长三角对标的是国际知名的以纽约为中心的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东京为中心的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伦敦为中心的英国城市群。如果未来长三角真的能够打造成能够抗衡其他世界级的城市群,就像我们最后只记得纽约、东京、伦敦一样,未来的世界人民将也只知道和只关心中国有个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城市群了,到时候的上海才是真正的跻身为卓越的世界级城市一列了。这难道不是最大的赢家?

后者作为国内探索一体化的发展制度与路径,如果真的实现了交通、教育、医疗、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一体化的话,对任何城市来说都是好的。比如你在安徽就可以自由享用上海的服务了,难道能说不好么。有人会说有虹吸效应,担心安徽的人、钱、产业都跑了。任何地方的发展都是有其规律的,他们会到最适合他们的地方生产生活。所以不用多虑。


投资不打烊


长三角城市规划有上海市,浙江省,江苏省,安微省共有26个城市,长三角经济一体化,打造产业集群基础非常好,未来发展可以说是共赢的,多赢的,非要找出谁是最大的赢家,笔者认为,可能是上海、苏州、温州以及合肥。为什么呢?上海是经济最发达的,定位是金融中心,金融最发达,金融需要服务实体经济,长三角的城市规划让上海的金融中心地位更加牢固,也会更好的发挥上海的龙头作用,有利于上海提升金融服务,有利于上海未来成为亚洲的金融中心之一。苏州是江苏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也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之一,九十年代新加坡与中国共同开发的苏州工业区获得了先行发展的优势,进一步强化了苏州的经济地位,让苏州成为了产业基础最强的城市,经济的发展是强者恒强,长三角城市规划会让苏州在产业升级和打造产业集群方面更加具备优势。

温州是我国改革开放市场经济最发达的城市,后来在炒房炒地的大潮中迷失了方向,温州最近十年成为了失去的十年,后来温州出现的民间金融问题淘汰了大量的温州企业,现在剩下的温州企业数量还是全国城市中最多的,经过风雨没有倒下的企业会更加成熟,温州人的创新精神和拼博精神还是存在的,温州如果能够抓住产业升级的机遇,参与长三角城市规化发展,未来还是能重新上路。

合肥是安徽的省会城市,交通便利,产业有了一定的基础,能够借助长三角城市规划的机遇,未来也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但是不能去炒房炒地,炒房炒地没有出路。

如果您认同我的观点,请加我的关注并点赞。如果您有投资或融资的难题也欢迎从我的首页导航条中点击加入我的“圈子”提出,谢谢您们的支持。


金融学家宏皓教授


得利排序:浙江>安徽>上海>江苏

关键部分大家全疏忽了,且看各地定位:

浙江:互联网、创业产业中心,意味着科创区、硅谷、总部经济,意味着人才、科技,意味着项目、政策。后续争夺高端规划、项目、资金便可名正言顺!不是制造业中心,但不可能让我们不办厂吧?不是金融中心,我们民间金融业本来就发达,况且是金融试点区。不是商贸物流中心,开玩笑!我们是这方面祖师爷!不是航运中心,但最大的宁波港就摆在那里!

安徽:能源供给中心,我有多少能源?重点不在于给我什么头衔,重点是给了我身份!我承认比江浙沪有发展差距,但我可独享江浙沪发达区的溢出红利!又有国家科学中心和科创区加持,高中低均占,我怕谁?

上海:金融中心、商贸物流中心、航运中心,似乎没有多少新意,事实上已经是中心了,但重点是再次强调,由我主导,产业链附加值后段由我掌控,任何侵犯我既得利益必不允许,否则,苏州机场便是下场!

江苏:制造业中心,可怜的江苏,几十年前便已制造业全国第一,现在被套上帽子,制造业中心意味着加工厂,或者加工车间,意味着蓝领、打工仔,意味着环境污染、能源消耗!你想向上游、下游延伸产业链吗?对不起,规划不允许!不能抢别人的饭碗,要有一体化意识!


马甲弘毅


个人觉得是南京吧,自安徽大部城市入圈之后,从版图上看,南京位于区域中心,是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咽喉。同时有高度依赖自己的独立都市圈,最终与沪形成东西双核的格局。且南京这座城市发展至今,一直靠着虹吸安徽的人才和资金(南京很多私营老板均为安徽人,以及投资置业的),可以说这一点是保证了江苏省均衡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国家和江苏省强力推动苏省强省会计划,结合双圈战略,可以说是潜力无限。虽说都有发展瓶颈,合肥及杭州,但南京手握的王牌更好更多。

也有人说是安徽的滁州,其实也没有错,滁州地理位置特殊,是南京撬动皖北的支点,同时受到合肥干扰又比较少,滁州至今与合肥没有直通铁路和高铁,所以滁合间的交流很少很少。南京目前缺的是国土面积和人口,变相的投资和发展滁州的医疗、教育、交通,一来可以享受到滁州高速发展中的政策红利。二来这条可以吸引滁及皖北地区的人员流向(南京儿童医院滁州分院投入使用已有五六年,大批宁合之以及滁周边的儿童,看病不再奔南京合肥,而是转道滁州,一来可以为南京分流,二来可以说是合肥狙击战。),试想这一条经过滁州,开往蚌埠,亳州的轻轨是什么?他就是一辆人口专列啊,在皖北合肥都市圈腹地装了一部电梯,往滁州和南京引,皖北地区同皖东地区和江苏的弱联系必将成为强联系,投资和定居合肥变为投资和定居南京。滁州作为南京的江北门户、金陵锁钥,房价、物价均低于南京,同时有着南京的楼盘(物业)、教育和医疗配套,全时无缝立体交通对接(老京沪线、京沪高铁、北沿江高铁、宁滁轻轨s4号线,公交接驳),其实很大程度上可以解决一部分人置业问题,房价同昆山,只会升不会降。

理论上是这样,长三角战略上海和南京得意最大,其次就是江浙沪边界区及苏皖边界区,参考长三角示范区,以及南京都市圈跨省示范区的建设。


Sean离开了北京


⛩ ⛩ 选择嘉善的十大理由

1⃣ 区位优势明显,上海、杭州、苏州的核心位置

2⃣ 中国县域经济100强,排名28名

3⃣ 长三角示范区价格洼地,青浦均价4万,吴江均价2.5万,嘉善均价1.6万

4⃣ 嘉善首套房不限购

5⃣ 交通便捷,一站大虹桥,浙江接轨上海第一站

6⃣ 双示范区城市,全国唯一县域科学经济示范区,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

7⃣ 沪嘉同城化,区号,交通卡、医保卡

8⃣ 上海2035规划人口外溢,优先承接上海的优质产业和人口

9⃣ 三纵三横交通立体网,高铁和高速

🔟 作为县城,只有嘉善,能做到直接对接中央政策发展的区域(长三角一体化绿色示范区)





链家张涛


长三角城市规划,谁是最大的赢家?有人说是安徽,安徽近些年确实有所发展,从05年以来承接部分沿海的产业转移,基础设施等方面进步较快,气候、地形、水源、水运等都具有良好的自然客观条件,承东启西,是东部产业资本向中西部梯度转移的首站,但安徽软、硬件水平仍然显著落后于江浙等沿海省。

此次规划出台 看上去合肥沾了光,其实最大的赢家是南京。除了把近年来的老对手苏杭压成 “杭合苏” 一个归类,更重要的就是安徽入长三角以后,南京赫然成为长三角的另一极。


没有安徽,南京在长三角里杵在边缘,与杭州一样团结在上海这颗大星周边,现在背后有江淮作为腹地,南京顺理成章成为中心城市。另外说一句苏州也是本次规划的赢家,作为一个富裕的地级市,第一次同杭州合肥两个副省级站在一起,预示着苏州的实际城市地位绝不在省会之下。

长三角城市规划,南京、苏州才是最大的赢家!对此观点你有异议吗?


沙漏遗爱


一个成功的城市群规划,赢家肯定的多个。

1.江浙沪皖都市圈区域,典型的有临沪区域、南京都市圈、江苏浙江安徽交叉片区。

原因是核心城市产业人口服务溢出效应和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模式。

2.具体举例。例如已经初具规模的江苏昆山、吴江和上海联动,江苏南通和上海联动、南京江宁和安徽马鞍山、南京到杭州宁杭高铁通道上的城市群。

3.以南京江宁向南区域为例,宁宣黄、扬马高铁、宁和城际等轨道交通直线联络,并穿起南京南站、禄口机场、南京都市圈安徽城市、宁杭线城市。南京和杭州的产业互联网、软件服务业大量资源人员流动在轴线上,并通达世界各地。1小时空铁生活圈。

南京江宁九龙湖到上秦淮公园、未来科技城片区的产业居住氛围日益成熟,图为区域产业南京未来网络小镇区域和住宅银城旭辉.云台天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