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石窟建築和壁畫中的建築(建築畫)顯示出獨特的文化價值

一、敦煌石窟建築(建築畫)文化價值表現

石窟寺源於印度,隨佛教東傳經阿富汗、新疆至敦煌,後又傳入中原,出現麥積、炳靈、雲岡、龍門、大足等石窟。敦煌石窟寺起初也是仿印度石窟開鑿的,始於3世紀,盛於5~8世紀,現存數量眾多,規模宏大,內容豐富。窟內繪、塑佛像及佛典內容,為佛徒修行、觀像、禮拜處所。如敦煌文化因應多種類型的文化影響而形成獨具特色的敦煌風格一樣,敦煌石窟寺建築及敦煌壁畫中的建築(建築畫)同樣標示其獨具特色的文化價值。

敦煌石窟建築和壁畫中的建築(建築畫)顯示出獨特的文化價值

328窟 (盛唐)

一.敦煌石窟寺建築文化價值表現。瞭解敦煌石窟寺的建築形式形成過程和佛教文化在中國的傳播對中國傳統佛寺建築產生深遠的影響,可使我們能更全面地掌握敦煌石窟寺建築在中國佛寺建築發展歷程中的具體表現和文化價值。

1.豐富了中國傳統佛寺建築的形式
中國建築最主要的特點是木結構,這一特點決定了中國建築依據於地基群體性的展開,而不是向空中升展,而敦煌石窟的佛寺建築在這點上卻有所不同,因其是源於印度的石窟藝術。由於印度不同中國,氣候炎熱,每年雨季時間較長,幾乎天天下雨,佛教徒外出化緣,傳經講道都有一定的難度,所以便選擇了依山傍水的勝地,在從山中開鑿大型石窟,成為修行坐禪、講經說教的處所。佛教從西域印度傳來,自然受印度佛窟的影響,所以早期石窟一般都以印度阿旃陀等石窟為藍本模仿建造。敦煌是從內地步向沙漠,西出陽關和玉門關的最後一個市鎮,也是由西域“絲綢之路”來往中國內地的第一座城市,中國內地第一個佛教石窟寺——敦煌石窟,便由此開始開鑿起來。於是,作為石窟形式的佛寺便有很多不同於內地佛寺建築的特點,豐富了中國傳統佛寺建築的形式。

敦煌石窟建築和壁畫中的建築(建築畫)顯示出獨特的文化價值

塑像

2.促進外來佛教文化與中國佛寺建築文化的交融
外來佛教建築文化的傳入對中國古代建築傳統文化有了一定的衝擊和影響,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敦煌石窟寺佛寺的產生。由印度而來的敦煌石窟寺,具有了外來建築特色,由於是石制建築,也就不象居住生活建築的群體形式,而直接受制於山體的要求,往往是單體開鑿。木構建築的要求在這裡並不適用,僅要求提供空間,並不講究佈局、裝飾、色彩。但因受我國傳統建築庭院式佈局的影響,佛寺活動需要以宮殿、衙署、宅第等建築形式為主體,衍生出縱深組合式院落整體佈局。這標識著兩種不同類型的佛寺建築在中國佛教建築文化中並行不悖地存在,在內容上統一,形式上互補,使中國傳統建築有了新的主題。敦煌石窟寺建築形式從內、外兩個方面都充分體現出中國佛寺建築兩種類型的融合。同時,我們也從窟內四壁所繪壁畫中可以看出,基本上是以完整的組群式方式出現宮室宅第型建築類型。

敦煌石窟建築和壁畫中的建築(建築畫)顯示出獨特的文化價值

329窟 (初唐)青金石磨製而成

〈二〉敦煌石窟壁畫中的建築(建築畫)文化價值表現

敦煌石窟壁畫中的建築資料豐富而珍貴。以故事畫和經變畫為主要題材的畫面中都少不了對建築的描繪,所有這些建築都是融合在各個生動的畫面場景之中,類型豐富,有佛寺、城垣、住宅、宮殿、塔、闕、監獄、墳墓、穹廬、帷帳、舞臺、草菴、客棧、酒店、屠房、橋樑等形式,幾乎囊括了封建社會中所有建築類型,建築細部作法和色彩的處理也有精彩表現,不但為中國古建築史增添了形象而真實的畫面,也同時為研究敦煌石窟建築畫的文化價值提供了有力的依據。
1.真實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風尚
敦煌石窟建築畫是敦煌民間建築汲取中華建築文化營養之後在藝術上的形象表現和昇華。作為資料它可以彌補建築史的空缺,更重要的是它作為畫面形象,傳達了藝術家對現實生活的觀察、感悟、體驗、模擬、想象與藝術傳達,通過對敦煌建築文化的繁盛和美輪美奐的佛國境界的描繪,真實地反映了敦煌人們熱愛生活的精神面貌和當時的社會風尚。

2.見證傳統建築壁畫的民族化和精緻化的進程
敦煌石窟建築畫是在汲取漢畫和魏晉墓葬壁畫的經驗基礎上形成的,風格演變歷經變遷,由先秦時代延至北朝階段的稚嫩而不失活潑,發展到隋代的嚴整佈局,再到盛唐大幅經變畫的高峰和程式化,明顯地表現出一條逐漸民族化和精緻化的上升曲線。它還將傳統建築的“群體美”原則推上了一個高峰,在群體的格局中尋求個體的變化,從而成為中國傳統建築壁畫的經典和代表。
3.妥善處理世俗與宗教主題的反差
敦煌石窟建築畫中佛國淨土世界所居建築環境不是一般的中原漢化佛寺建築,而是用大量的宮殿建築(有的頗似於道教的氣氛)來表示佛的莊嚴和繁華似錦的西方極樂世界,這說明敦煌建築畫把握住了不同的意識形態特徵。藝術家們不僅善於汲取外來營養、融合創新,而且精於處理畫面上不同風格類型,做到推陳出新,雖“移花接木”,但不顯突兀和不和諧,反而愈加襯托出佛國的昇平氣象,令人心向往,達到很高的藝術成就,妥善地處理了世俗與宗教主題之間的反差問題。

敦煌石窟建築和壁畫中的建築(建築畫)顯示出獨特的文化價值

敦煌莫高窟

二、敦煌石窟建築(建築畫)文化價值成因
敦煌石窟建築藝術繼承並發展了中國傳統佛寺建築和壁畫藝術的技巧,在構圖、裝飾效果、透視、形色取捨等方面都達到了空前高度,併為這一自設的空間增添了強勁的動力。其建築文化價值的形成有其特殊的原因。

〈一〉傳統“宗廟為先”意識的主導

“寺” “廟”之稱得意於中國早期建築既有文化理念,這一切都首先應歸之於中國 “宗廟為先”的建築理論。源於原始宗教祭祀禮儀而來的倫理觀念奠定了中國建築文化的基礎,設壇以祭天地,立廟以祭祖宗,立宗祠以強化家族等意識成為了一種必需,由此 ,祭祀祖先、至聖先師和山川神靈的廟神建築就應運而生。在天、地,神、人四者之中,人最為重要,於是,祭先祖的廟祭與祭天地神的壇祭並列為重大的國家大祭,從而形成具有統一定製的“前廟後寢”式格局這種禮制性建築。在敦煌壁畫中大量經變畫中所繪的寺廟建築主要以組合式式民用建築群為表現對象和主題。鑑於“寺”“廟”源於中國傳統的禮儀性建築和民用建築這一特點,可以說明佛教寺廟建築在中國化的旅程中,“宗廟為先”意識的主導作用重大。

敦煌石窟建築和壁畫中的建築(建築畫)顯示出獨特的文化價值

敦煌石窟壁畫

〈二〉儒家“天人合一”觀念的糅合
佛教建築巧妙地使其舉行佛事活動的寺院建築“與中國古代的宮殿和住宅建築同構”,在內在心性上也將中國傳統文化的“天人合一”的觀念糅合其中, 以追求天、地、人之間的和諧與統一。中國傳統建築講究“風水”,佛寺同樣重視堪輿之術,它將天、人、地、佛融為一體而滲透了風水的奧秘,于山水形勝的絕佳之處駐足參佛,有“山厚人肥,山瘦人飢,山清人秀,山濁人迷,山駐人寧,山走人離,山勇人勇,山縮人痴,山順人孝,山逆人虧”之說。在追求吉利神氣的同時,無形中順遂了自然美的環境理論。

敦煌石窟建築和壁畫中的建築(建築畫)顯示出獨特的文化價值

敦煌石窟壁畫

〈三〉宗教佛法“梵唄”和“風佚”的教化

敦煌石窟是一部“佛法與建築的史書”,溶視覺藝術與聽覺藝術於一體,將兩種不同的藝術特徵在佛教建築進行奇妙的組合。謝林稱之為 “如同凝滯的音樂”,除了這種本有的音樂性因素之外,敦煌石窟建築更從兩個方面強化了音樂效應,一是“梵音入耳”的佛法象徵意義,二是以樂舞藝術供養佛祖的內在主題,強調“風佚”鈴聲的感悟與感召等。這樣內在的音樂旋律與樂舞主題“梵唄”唱贊之聲和外在的“風佚”鈴聲融合在一體,演奏出一曲悅耳和諧的建築交響樂,始終不渝地對眾生弟子進行著“天國昇平,人心向往”的心理喻示。

敦煌石窟建築和壁畫中的建築(建築畫)顯示出獨特的文化價值

〈四〉傳統世俗觀念和社會歷史根源的植入
在佛寺的佈局和殿堂的結構方面,基本採取中國傳統世俗建築的院落式佈局方法和中軸線式方位秩序。梁思成認為這種情況的出現是有其歷史和社會根源的,與“舍官署為寺”和“舍宅為寺”關聯。另外,中國佛教建築佈局中“世俗建築院落”的特點,也不難從敦煌壁畫中推測,宮殿、廟堂和寺觀用色上都濃郁而不失主題突出,與民用建築和文人建築的“質樸、高雅”形成鮮明的對比,顯出一定等級的區別和獨有的韻味,色彩與環境融洽,建築與材質和諧,豔而不俗。

敦煌石窟建築和壁畫中的建築(建築畫)顯示出獨特的文化價值

敦煌石窟壁畫

綜上所述,中國傳統建築的“宗廟為先”意識是主導中國佛寺建築的主旋律,同時,儒家“天人合一”的哲學理念的廣泛運用,佛法的教化、傳統世俗觀念和社會歷史根源的融入促使敦煌石窟佛寺建築文化的產生,直接反映在敦煌石窟建築本體和建築壁畫之中,中華文化“禮樂文明”在敦煌石窟建築藝術中得到了最為直接而強烈的表達。敦煌石窟建築文化與中國傳統建築文化具有建築藝術的共性和個性,它是中華文化的瑰寶,研究敦煌石窟建築及建築畫的文化價值對研究古代文化、古代建築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參考書目:


[1] 常書鴻.新疆石窟藝術[M].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6
[2] 蕭默.敦煌建築研究[M].文物出版社,1989

[3] 沈福熙.人與建築[M].學林出版社,1989
[4] [德]謝林著,魏慶徵譯.藝術哲學[M].中國社會出版社,199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