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謀聖”張良:每次出手都是對人性至深的理解,提個要求保住小命

自古,謀士是帝王創業的必備條件,謀士的謀往往能

扭轉乾坤。這一群自身缺少主角光環的人,必須依靠明主才能發揮所學。

當漢高祖劉邦在慶功宴上說出“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時,就奠定了漢初第一謀士張良的地位。作為漢初三傑中活的最明白之人,在無意之中讓劉邦更具帝王氣息,而從一開始似乎他就把握著一套極準的原則,這套原則讓他免於“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謀聖”張良:每次出手都是對人性至深的理解,提個要求保住小命

對於劉邦的整體創業團隊來說,張良的出身是高一點。他們張家是戰國七雄韓國的二把手,而且是類似世襲的那種。可惜張良點背,到他這一代,韓國首先被秦國所滅,所以張良等於失去了鐵飯碗。

秉著“誰砸我飯碗,我就不讓誰好過”的原則,所以秦始皇成為張良的報仇對象。張良對於這一次報仇準備的很充足,可是秦始皇準備的更完備,所以張良這一次是失敗。雖然行動失敗了,但張良把名聲打出去了。

“謀聖”張良:每次出手都是對人性至深的理解,提個要求保住小命

此時的張良需要的是助攻,有個老頭給他一本《太公兵法》,這就好比高考前的押題密卷,是能提升分數的,所以張良埋頭苦讀。這一本書讓張良徹底向一個謀士轉變,換句話說張良以後許多主意都是受這本書影響。

“遂去,無他言,不復見。旦日視其書,乃太公兵法也。”

“謀聖”張良:每次出手都是對人性至深的理解,提個要求保住小命

西漢建立之後,對於歷史有著深刻了解的張良,也因為對於人性有著深刻的認識,所以即使劉邦極力挽留自己這位曾經的謀士和大將,張良也一在以著切實的行動表示拒絕

因為向來身體就不是十分健康,所以張良在劉邦進入關中之後,就經常憑藉著身體不好這樣的理由拒絕到西漢的朝廷裡。

“謀聖”張良:每次出手都是對人性至深的理解,提個要求保住小命

那個時候的他,非常理智的看清了自己所處的境地,從一位曾經帝王的謀士,直接讓自己成為帝王的賓客。對於當時劉邦為了剷除威脅對於當年的那些功臣進行的消滅計劃,張良也是一概不參與其中。

可以說,正是張良的這種態度,讓劉邦看到了張良想要保全自己的決心,所以劉邦也並沒有對他有什麼動作。即使是後來的呂雉,對這位曾經的功臣,也是禮遇有加不曾傷害的。

“謀聖”張良:每次出手都是對人性至深的理解,提個要求保住小命

韓信等人紛紛被劉邦處死,而張良卻因為有先見之明僥倖活下來,沒有成為劉邦的清除對象。他拒絕了劉邦豐厚的獎賞,另外,張良特別向劉邦提了一個要求——把“留地”這個地方封給他,主要有兩個原因:

第一,留地是張良跟劉邦相遇的地方,對兩人來說有著特殊意義。張良選擇這個地方,旨在提醒劉邦不要忘記舊情

第二,“留”字意為留下,有著一語雙關的意思。劉邦將張良封為留侯,可能也是在承諾會將他留下。

“謀聖”張良:每次出手都是對人性至深的理解,提個要求保住小命

當然,除了上述兩點之外,張良沒有被劉邦誅殺,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張良手中沒有兵權,根本無法威脅到劉邦,所以他才會被留下來。如果張良當初接受齊國三萬戶封賞,他在劉邦心目中就會成為一個潛在威脅,他完全可利用齊國稅收四處招兵買馬,然後靠著自己的謀略四處攻城略地。

張良不願意佔據那麼多財富,可能也是在劉邦表明:他不愛錢,也不愛權,只想著靜居行氣,研究黃老之學,不會對皇權產生任何威脅。

“謀聖”張良:每次出手都是對人性至深的理解,提個要求保住小命

張良明哲保身、適可而止的做法,使得他得以在和劉邦一起打天下的有功之臣中有幸存活,這正是因為他為後人稱道的對人性的透徹瞭解自身的大智慧。

權力是一時的,智慧是永恆的。中國歷史的偉大之處,就在於——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周朝之後,再無貴族,或者說人人都是貴族。我們失去了,一群擁有貴族身份的人;卻產生了一片,可以傳承智慧的淨土。

“謀聖”張良:每次出手都是對人性至深的理解,提個要求保住小命

人人皆可為君子,人人皆可雄如龍,而其中關鍵就是——智慧。書本上的、書本外的、帝王將相的、平民百姓的,各有各的智慧,各有各的生存方式,這就是我們的文化根基。

“謀聖”張良:每次出手都是對人性至深的理解,提個要求保住小命

曾國藩曾經說過:“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敗。

他能以中人之資,而成一代“聖賢”,就在於日夜勤學苦讀。曾國藩的書桌上,常年擺著一本奇書——《智囊全集》。此書為明代馮夢龍所作,從先秦到明代,記錄著1238則名人智慧故事,取材於帝王將相、士子儒生,專門分析他們的錦囊妙計。

“謀聖”張良:每次出手都是對人性至深的理解,提個要求保住小命

曾國藩日夜捧讀,紀曉嵐倒背如流,康熙只允許內部流傳,都是為了傳承《智囊全集》中智慧。

因為,唯有智慧,才是“英雄不問出處”的立身之本。

開卷有益,此卷更甚!幾頓飯的錢,不能讓您獲得家財萬貫,但卻讓您得到了足以家財萬貫的智慧。

最重要的是,家財不過身外之物,而智慧福濟子孫,綿延後代萬世!

汲取知識,讓自己成為如曾國藩般具有大智慧的人。伺機而動,不為外界干擾,靜待時機,一鳴驚人!

現在,您的機會來了。

請上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