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張廷玉的康熙、雍正時代,看大清第一“祕書”是怎樣煉成的

康熙和雍正,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前者頃刻之間除去鰲拜,後者一聲令下賜死年羹堯,二人都是一等一的“狠角色”。

都說伴君如伴虎,康熙和雍正更不用說。然而,張廷玉的康熙、雍正時代,可謂是“順風順水”,一直穩坐大清第一“秘書”這把交椅,這是為何?

從張廷玉的康熙、雍正時代,看大清第一“秘書”是怎樣煉成的

01

有一個“好父親”——張英

張廷玉的父親張英,在康熙六年高中進士,而後一路青雲直上,成了康熙的“貼身秘書”。而作為他的兒子,張廷玉那可真真是“近水樓臺先得月”,學到了不少好東西。

  • 張英的循循善誘

由於張英是個大忙人,他和兒子張廷玉相處的時間其實不多。但一旦閒下來,張英就會把兒子叫到跟前,傳授為人處世的道理或是考察一下功課。

從張廷玉的康熙、雍正時代,看大清第一“秘書”是怎樣煉成的

張英告訴張廷玉,必須得好好學習,切勿只顧嬉戲玩樂,荒廢了大把時光。出身於書香門第,張廷玉的才能怎會不高?

同時,他時刻警惕兒子,做人不能太過方正,也不可太過圓滑,怎麼做呢?外圓內方,為人要正直,但是也不能不懂得變通。張廷玉為什麼能被康熙雍正信任?張英教得好,張廷玉也學以致用。

從張廷玉的康熙、雍正時代,看大清第一“秘書”是怎樣煉成的

  • 張英的智慧

康熙這輩子無非就幹了兩件事,一件是國事,一件就是家事。他費盡心機地想讓皇子們學有所成,好守住他的江山,卻不料皇子們一個個結黨營私,爭奪皇位。

因此,朝堂之上不是這個爺黨就是那個爺黨。張英在朝廷上摸爬滾打久了,也知道官場上的規矩——不能趨炎附勢,也不能得罪別人。因此,在張廷玉做官以後,張英就經常給他念叨,“凡事得謹小慎微,萬不可掉以輕心,若沒有步履薄冰的心,總有一天會走向萬劫不復。”

康熙四十年,張英已然六十多歲,然而前一年兒子才高中進士。是再當幾年官藉機“輔導”一下兒子呢?還是揮一揮衣袖就此告老還鄉呢?張英選擇了後者。

張英幾十年的摸爬滾打給張家留下了好名聲,也給張廷玉留下了李光地這樣的長輩。這個時候選擇退休,不是沒幫兒子,而恰恰給他鋪平了路。

一來可以避免他人說自己貪戀權力;二來又給兒子留下大展拳腳的空間,不必擔心流言蜚語;三來,張英已經把最關鍵的一點教與張廷玉——“不結黨營私,永遠只做皇帝身邊的人。”

02

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要想保住自己的官帽,首先就得了解皇帝

  • 康熙朝

都說康熙是個溫和派,主施仁政。不過康熙狠起來,也是說“掉腦袋”就“掉腦袋”的。

索額圖曾為康熙鞍前馬後,可自從充當太子黨的“軍師”後,就開始翅膀硬了,連康熙似乎都不放在眼裡了。而康熙二話不說,就把索額圖抓起來,一點不“留情面”。

從張廷玉的康熙、雍正時代,看大清第一“秘書”是怎樣煉成的

此時是康熙四十二年,張廷玉才是個翰林院的實習生,還沒轉正。索額圖被抓後,康熙就問了問他智囊團的成員——李光地的想法,轉身又問了問“職場新人”張廷玉。

張廷玉慌了,他還是個實習生,康熙就問他如此“禁忌”的話題。

言多必失,稍有不慎,就是萬劫不復。

父親的話一遍又一遍地在他腦海裡重複。張廷玉經過幾秒的“苦思冥想”後,答道,“微臣以為李大人說的對,先交由刑部等會審,再交由皇上聖裁。”

康熙點了點頭,笑著離開了(交由李光地監審)。

康熙是不知道該怎麼辦嗎?當然不是,他早有了辦法,問李光地的意見,無非是想借近臣給他當擋箭牌,免得人背後說他“薄情寡義”。

自此以後,張廷玉明白,這輩子就得跟著皇帝走,想皇帝所想。若是猜不透皇帝的意思,那乾脆不說,支持皇帝就行了。

後來,幾個爺黨鬥爭愈發激烈,為了奪嫡紛紛使出渾身解數。康熙自然是忍不了,於是他又開始問他的首席智囊李光地,誰知李光地竟然全然沒了之前的“好想法”,撲通一聲跪下來,說道:“微臣不敢妄議皇家之事。”

從張廷玉的康熙、雍正時代,看大清第一“秘書”是怎樣煉成的

康熙登時就怒了,但又看看李光地那忠心耿耿的樣子,又說道,“罷了罷了,朕知道你是忠心。”

初來乍到的張廷玉被這一幕嚇到了,所以當康熙問道他時,他也複製一遍李光地的話。康熙聽後沒有再說話,一臉冷峻地離開了。

自此以後,張廷玉又學到了,萬不可在皇上的家事上多嘴,言多必失。還是那句話,讓康熙感到你的忠心就行了。

  • 雍正朝

雍正和康熙大不相同,如果說康熙是個“寬仁之君”的話,雍正則是個“狠辣的主”,要想猜透他的心思,還不是很容易。

從張廷玉的康熙、雍正時代,看大清第一“秘書”是怎樣煉成的

這不,已經在康熙那摸爬滾打二十年的張廷玉,卻在新君雍正那栽了跟頭。

話說雍正登基以後,他的十四弟允禵很不安分,不過允禵又是雍正的同母弟。雍正想懲罰允禵也沒不好開口,於是他就問了問“秘書”張廷玉。

在康熙那裡,但凡是自己不好說的尤其是帝王家事,大可答道“微臣愚拙”“微臣不敢妄議”“全憑皇上聖裁”之類的話。

可在雍正這,不好使。康熙需要大臣心裡裝著皇帝,而雍正則提高了要求,不光得是忠臣,還要求大臣能說出來解決之道,也就是言、行、心都得讓皇帝滿意。

張廷玉看著雍正暗怒的表情,裝作苦思冥想的樣子,隨後又是一副“回憶故往”的樣子開口道,“不過,以前先帝在世時,十四爺常年在外作戰,想必是頗為勞累。如今天下太平,與其讓十四爺繼續奔波,還不如讓他好生歇息。”

從張廷玉的康熙、雍正時代,看大清第一“秘書”是怎樣煉成的

從此以後,張廷玉再也不做皇帝背後沉默的秘書了,而要走到幕前,為皇帝衝鋒陷陣。之後的改土歸流就是如此。

西南土司以為“山高皇帝遠”,而且當地地形複雜,就開始不聽朝廷的話,甚至還擁有自己的軍隊(時有騷動)。長此以往,豈不是要造反?

張廷玉早在康熙朝就向皇帝提出過,想把土司調到京城來,然後再派中央的官員去管土司的轄地。可當時康熙心有餘而力不足,加之西南土司的案件錯綜複雜,也就暫且擱置了。

到了雍正這,一切都有了變化。這個新即位的皇帝想銳意改革,順便立立君威,索性就提出想出兵西南。一些“沒經驗”的大臣就提出了“不成熟”的想法:“之前先帝未處理土司,就是怕引起騷亂,如今陛下剛即位,若是貿然出擊,恐怕不妥。”

這時張廷玉站了出來,他知道如今的聖上可不喜歡沉默的人,登時就表明態度一定要打,不打就是姑息養奸。若是不打,長此以往,事態反而會更嚴重。如今大清兵強馬壯,國庫尚足,完全不用擔心戰爭帶來的損耗。

張廷玉的表態讓雍正龍顏大悅,大讚其為“忠臣”。張廷玉知道,一朝天子一朝臣,不同的皇帝自己就得有不同的風格,但一個核心規則得遵守,那就是心裡永遠向著皇上。

03

為人必須得正直,萬不可結黨營私,也不能因此得罪領導

張廷玉自入朝做官以來,為人一直正派,絕不敢做半點貪贓枉法之事。

當年作為會考官,張廷玉斷然拒絕了副考官鄒奕鳳的“暮夜懷金”之舉。若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張廷玉從不收別人賄賂,“收禮物”也自有一套規則。

從張廷玉的康熙、雍正時代,看大清第一“秘書”是怎樣煉成的

皇帝賞的,那是必須得收下,要是不收百般推辭,皇帝沒準還會覺得你有異心;對於下屬送的禮物,張廷玉毫不留情,一概不收,為何?若是說皇帝賞的是對大臣能力的肯定,手下送禮物算什麼?沒有點企圖就怪了。況且,張廷玉也不怕拂了他們面子,畢竟官大一級壓死人嘛。

對於那些平級或者是上級送的禮物,張廷玉是怎麼處理的呢?既不收,也不得罪。當面那是必須得收下,畢竟日後還是“同處於一屋簷下”。等人走茶涼後,張廷玉必是會登門拜訪,不管找什麼理由,禮物總得還回去。

這一來二去,所有人都知道張廷玉“油鹽不進、茶米不吃”,送禮物的人自然也就少了。

但是,有一種人不一樣——皇子。康熙朝黨派林立,形成了一個個皇子集團。為了增強實力,親王貝勒們往往會拉攏當朝大臣,這個時候的禮物就比較棘手了。

從張廷玉的康熙、雍正時代,看大清第一“秘書”是怎樣煉成的

你收也不是,不收也不是,可張廷玉還是有一套——首先向著紫禁城的方向跪下,接著說一通熱愛大清、忠於康熙爺的話,最後往往又會掏心掏肺地說:“臣子們為貝勒爺親王們辦事,本就是分內之事,何來收禮之說。”

總而言之,既不能拂了他們面,也不能收禮物,順便表示一下忠心。

04

光有“德”不夠,還得有“才”;又有才又有德也不夠,還得“勤奮”

自從張廷玉的“恩師”李光地死後,張廷玉就全面接管了南書房,也就是從這開始,他成了大清的首席“秘書”。

而在此之後,張廷玉遇到的問題,一個比一個麻煩,卻都能化險為夷。

  • 王公美案

先是“王公美案”(山東)。王公美這個人是個私鹽販子,早年間靠著毒辣的手段以及眼光,迅速收納了許多手下(失勢的私鹽販子)。

隨著隊伍不斷壯大, 王公美的野心也愈發膨脹。他不想被那些官府的條條框框拘束著,索性佔山為王,過著逍遙自在的日子。

沒錢了怎麼辦,那自然得打家劫舍了,完全就是土匪的做派!然而,王公美卻說他這是“替天行道”。而後,他的軍師又認為這個旗號不響亮。既然我們都佔山為王了,何不再幹點驚天動地的事?於是,王公美赫然舉起了“反清復明”的大旗。

從張廷玉的康熙、雍正時代,看大清第一“秘書”是怎樣煉成的

朝廷能忍?地方官能忍?當然不能。於是當地政府派了一群官兵前去剿匪。雜牌子遇上正規軍,結果很顯然,土匪150多個一個不落,全部被抓。

鑑於此事的嚴重性,濟南巡撫向皇帝建議道,“將所有罪犯押往進京。”然而山東距離京城不近,途中隨時可能生變。於是乎,康熙派了他的首席“秘書”張廷玉前去就地解決。

明眼人都知道,哪有什麼“反清復明”啊,大部分人都只是被蠱惑,那幾個頭頭才是真活膩歪了,想幹一番“大事”。

張廷玉是怎麼處理的呢?1.處死為首的幾個罪犯;2.幾十個從犯被髮配到邊疆做苦役;3.而剩下的所有小嘍囉,也不用擔什麼責任,要想出獄只需要交一定贖金即可。

由於此案是公開審理,無數濟南人見證了這一場面。本來,在他們眼裡,欽差大臣是斷然不會給這幾個“亂賊”留下活口。然而,他們萬萬沒想到朝廷命官卻這麼“仁慈”、明察秋毫,於是聯合一起上了“萬民書”,歌頌康熙的仁德。

  • 雍正的得力干將

康熙末期以及雍正前期,清朝的西北一直不安定。等忙完改土歸流,又查完虧空後,雍正終於騰出手來,解決西北邊防事務。

為了能提高戰時效率,雍正設立了軍機處,而作為皇帝的第一“秘書”,張廷玉不出意外地成為了軍機大臣。作為內閣大學士,張廷玉更是一手操辦,制定了軍機處的各種章程。接著,軍機處就“開張”了。

從張廷玉的康熙、雍正時代,看大清第一“秘書”是怎樣煉成的

然而,軍機處的設立雖然能提高效率,卻有一個缺點——皇帝高度集權,所有事務都要過皇帝的眼。而且,雍正為了避免人多口雜,每次說事幾乎只見一個人。這麼做是保密了,但大臣們卻不一定能記住雍正的話。若是兩個人,還可以相互有個照應。因此,一些記憶力不好的大臣可就捱了不少罵,唯獨張廷玉從沒被罵反而一直被誇。

別管雍正滔滔不絕,口述多少聖旨,張廷玉總能在事後準確無誤地擬好諭旨。他是個記憶天才嗎?當然是,打小的“過目不忘”,自然“過耳也不忘”。再加上,雍正走一步棋,張廷玉往往能看到接下來的兩步。論起深謀遠慮來,張廷玉可一點不比雍正差。雍正曾盛讚張廷玉:“本朝第一宣力漢大臣。”

  • 雖位居高位,卻仍不忘勤勞務實

眾所周知,雍正是一個勤政的皇帝,殊不知他的親信,也就是所謂的“皇帝黨”也是一個比一個勤奮。作為皇帝的第一“秘書”,張廷玉自然也不例外。

在軍機處設立之前,張廷玉奉皇帝旨意整治吏部,還要負責吏部新人的培訓。除了要管戶部等部門,張廷玉還要負責編修《明史》、《大清會典》等書籍。

此時,張廷玉已經快到花甲之年。然而,他絲毫不抱怨工作量大,反而以更加勤勉的態度來處理各項事務。

軍機處設立以後,張廷玉更是忙得不可開交。作為一品高官,張廷玉每天五更就起床。之後,張廷玉必是第一時間去軍機處面見雍正。等雍正口諭旨意後,張廷玉又要馬不停蹄地趕到戶部和吏部以及內閣。

從張廷玉的康熙、雍正時代,看大清第一“秘書”是怎樣煉成的

等張廷玉趕回辦公地點,早已等候多時的部員大臣又會一擁而上。等張廷玉既是“七嘴八舌”又是“百書”之後,軍機處那邊又傳來消息了。

這個時候,張廷玉手頭的事還沒料理完,但軍機處那又十萬火急。張廷玉就在轎子裡搭起支板,然而把所有待處理的文書通通帶上轎子。一面去軍機處,一面辦公,絲毫不耽誤。

要說軍機處、內閣、戶部、吏部的事處理完了,張廷玉小憩一會了吧,當然不是!別忘了,他還得編修校訂《明史》等書,又是一猛地扎進“書海”中......

白天忙裡忙外的,這晚上總該休息了吧,當然不是!張廷玉晚上還要接待外省的官員。無論他回來有多晚,只要人還在,事情就必須處理了,從沒有關門送客一說。

張廷玉用他察言觀色、智慧過人的本領,以其正直、不爭不搶、勤勉的人生信條,得以穩坐大清第一“秘書”的交椅。雍正也準他死後“配享太廟”,然而他卻只得到了一個“文和”的諡號,而不是“文正”,為何?他遇到了乾隆。

從張廷玉的康熙、雍正時代,看大清第一“秘書”是怎樣煉成的

《清史稿》《大清首輔張廷玉》《張廷玉傳》《雍正傳》《康熙大傳》《父子宰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