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解密:也先沒有趁于謙被殺捲土重來,根本原因在於內部矛盾

人們談起有明一朝,總難免會提及震驚海內的

“土木堡之變”,這是國祚延續276年的大明朝歷史上非常慘痛的一次劫難,堪稱“千古事變”

史料解密:也先沒有趁于謙被殺捲土重來,根本原因在於內部矛盾

九州配圖:土木堡之變

這段歷史想必大家都已非常熟悉,在《大明王朝》《明妃傳》和近期熱播的《大明風華》等歷史題材電視劇中都有精彩的演繹。在彼時大明朝危在旦夕之際,有一個人赤手扶天,力挽狂瀾於即倒,生生將瀕臨覆滅的大明王朝從亡國邊緣拯救了回來。他,就是于謙於少保。

可以說,在當時整個戰局的演化過程中,于謙憑藉一己之力徹底粉碎了也先的陰謀企圖。按常理,瓦剌的也先太師對於于謙定然既敬畏又痛恨,恨不能除之而後快。正是因為大明朝有于謙這樣智勇忠義俱全的大賢在,之後的多年,也先才不敢欺我中華無人,縱馬南下。

那麼問題來了,在朱祁鎮成功復辟再次登上皇位並將于謙斬殺之後,長期覬覦中原的瓦剌為何不趁機再次南下叩關呢?

要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們有必要先來回顧一下那段歷史,並

結合史料從明朝和瓦剌內部兩個維度去細細思考和推理分析,以求找到歷史的真相。


史無前例的慘敗

明英宗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七月,蒙古瓦剌部首領綽羅斯.也先以明朝在邊境貿易中削減馬價為由,親率3萬蒙古騎兵進犯北部重鎮大同,正式揭開了明蒙大戰的序幕。與此同時,也先另外派脫脫不花(注:脫脫不花雖為蒙古大汗,實則是也先的傀儡)、阿剌知院等人分率三路兵馬嚮明朝邊境的另外三個重鎮(遼東、宣府、甘州)進發,總兵力達近10萬之眾。

一時間,大明朝和蒙古之間的大規模全面戰爭,一觸即發。邊關告急文書接踵而至,高坐明庭的

明英宗朱祁鎮既心有擔憂又難抑躍躍欲試的亢奮,加之大太監王振的一頓忽悠和慫恿,很快便昭告天下準備御駕親征以彰顯天子之武功和大明之天威。

於是乎,同年八月四日年僅22歲、少不經事又一意孤行的英宗朱祁鎮不顧大臣們的反對,在戰前籌備完全不充分的情況下,率領一干文武大臣和號稱50萬兵馬(注:實際人數據考證推算大約23萬)的大軍,匆匆從京師起駕出征,浩浩蕩蕩的開往大同

史料解密:也先沒有趁于謙被殺捲土重來,根本原因在於內部矛盾

九州配圖:雙方進兵路線圖

英宗率領的大軍抵達大同後,得知瓦剌已做好準備並以逸待勞,自覺勝算不大且擔心被也先騎兵伏擊,在王振的蠱惑之下,又極度草率的決定拔營回師。軍國大事如此這般兒戲,古今中外未見。就在原路回師途中,大軍在宣府附近的土木堡駐紮,結果被緊追不捨的3萬也先部隊和原本進犯宣府的阿剌知院的2萬兵馬前後夾擊、困守高地。據李賢所著《天順日錄》記載:“將午,人馬一二日不飲水,渴極,掘井至二丈,深無泉(因為土木堡地勢高)。寇見不行,退圍。速傳令臺營南行就水,行未三四里,寇復圍,四面擊之,竟無一人與鬥,俱解甲去衣以待死,或奔營中,積疊如山。”明軍在基本沒有強力抵抗的情況下自亂陣腳潰不成軍,幾乎全軍覆沒。親眼目睹大敗的明英宗後悔不迭,癱坐地上,據

《明史紀事本末》這樣描述:“初,師既敗,上乃下馬盤膝面南坐”

史料解密:也先沒有趁于謙被殺捲土重來,根本原因在於內部矛盾

九州配圖:明英宗被俘影視劇圖

“幸而胡人貪得利,不專於殺,二十餘萬人中傷居半,死者三之一,騾馬亦二十餘萬,衣甲兵器盡為胡人所得,滿載而還。自古胡人得中國之利未有盛於此舉者,胡人亦自謂出於望外,況乘輿為其所獲,其偶然哉?”——李賢《天順日錄》

正如從土木堡戰場幸而得歸的李賢所說,連瓦剌太師也先自己都沒有料到,號稱50萬大軍的大明軍隊居然如此不堪一擊,戰馬、盔甲、兵器連同大明皇帝和一群后宮佳麗盡數收繳。

最終,此戰以瓦剌的大獲全勝告一段落。然而,對於大明朝而言,這樣的戰果猶如致命的劫難。擺在大明朝眼前的,是更為嚴峻的局面。隨著也先再次舉兵進逼京師(北京城),一場關乎王朝存亡的“京師保衛戰”在所難免。

土木堡之變後,看于謙如何“神操作”最終力挽狂瀾?

在土木堡大獲全勝之後,瓦剌太師也先在投降的太監喜寧的建議之下,以被俘的明英宗朱祁鎮為擋箭牌和開路先鋒,一路叩關無阻、勢如破竹,意欲直搗明朝都城

北京一時間,大明王朝危在旦夕,朝野上下一片哀嘆和慌亂,亡國疑雲籠罩九州大地。此時受命監國的郕王朱祁鈺,誠惶誠恐的命群臣討論救亡應對方略。

朝堂之上,侍講徐珵(後改名徐有貞)借星象變化之兆,建議遷都南京。時任兵部侍郎的于謙厲聲嚴斥:“提議南遷之人,當斬!京師乃國之根本,只要一動便大事去矣。莫不成忘了宋朝南渡的前車之鑑嗎?”于謙力主固守北京抵禦瓦剌,並得到了吏部尚書王直、內閣學士陳循等一干正直大臣的聲援。六神無主的郕王朱祁鈺從於謙的冷靜與擔當中看到了一絲信心,隨即同意了于謙的主張。

于謙的心裡非常清楚,國不可一日無君,何況也先行挾天子扣關破城之陰謀,於是帶領朝中一干重臣成功說服太后改立郕王朱祁鈺為帝

,並遙尊先帝明英宗為上皇。此舉極大的安定了海內人心,尤其是狐疑惶恐、舉足無措的邊關將士。

史料解密:也先沒有趁于謙被殺捲土重來,根本原因在於內部矛盾

九州配圖:明代宗朱祁鈺影視劇圖

亂局之下,升任兵部尚書的于謙,被委以全權負責籌劃京師防禦工作。除了上述的力斥遷都投降派和推選朱祁鈺即刻登基的兩個操作之外,于謙馬不停蹄採取了

以下幾項舉措

  • 一是徹底清算王振閹黨及其黨羽、錦衣衛都指揮使馬順等奸佞。朝野氣象更新,此舉大大振奮了君臣民心。
史料解密:也先沒有趁于謙被殺捲土重來,根本原因在於內部矛盾

九州配圖:馬順在朝堂上被打死

  • 二是下令固守京師共存亡,迅速調集各地兵馬回京勤王。因京營的精銳部隊已在土木堡失陷,剩留的老弱殘兵不足10萬,于謙便奏請代宗徵調南北兩京、河南的備操軍,沿海一帶的備倭軍,江北和北京所屬各府的運糧軍,立即奔赴順天府,依次部署落位,此外,下令分道招募民兵,令工部製造器械盔甲。此舉極大強化了京師防守力量,進一步安定了人心。
史料解密:也先沒有趁于謙被殺捲土重來,根本原因在於內部矛盾

九州配圖:北京保衛戰示意圖

  • 三是在京城外建立縱深防禦體系。精選孫鏜、衛穎、張輒、張儀、雷通等干將分兵據守九門防務,下令22萬明軍九門之外擺開陣勢以抵擋也先進犯,關閉所有城門,並親自督戰。此外,利用神機營給城內外充當奇兵。
史料解密:也先沒有趁于謙被殺捲土重來,根本原因在於內部矛盾

九州配圖:大明神機營

  • 四是下嚴令死戰,重塑軍紀。于謙陣前嚴令:臨陣將領臨陣脫逃的,斬將領;軍士不顧將領先而退卻的,後隊斬前隊。此舉等於告示將士,臨陣脫逃必殺無疑,那不如死戰還有一線生機,於是三軍聽命。
史料解密:也先沒有趁于謙被殺捲土重來,根本原因在於內部矛盾

九州配圖:于謙親自督戰

在完成這些關鍵部署之後,待也先帶著英宗朱祁鎮來京城叩關攻城時,發現大明皇帝確已換人,知道大明朝有高人坐鎮氣數未盡,之後幾次嘗試發起攻勢均遇到于謙守軍的頑強阻擊,久攻不下,無奈虜著明英宗撤回漠北。自此,大明朝轉危為安,大明國祚得以延續了近200年。

正如《明史》記載吏部尚書王直所言:“國家正賴公耳。今日雖百王直何能為!”此外,史書評價其功:“景帝既推心置腹,謙亦憂國忘家,身系安危,志存宗社,厥功偉矣。”恰如其分。

也先放朱祁鎮回國的真實目的為何?

於時八月,上皇北狩且一年矣。也先見中國無釁,滋欲乞和,使者頻至,請歸上皇。大臣王直等議遣使奉迎,帝不悅曰:“朕本不欲登大位,當時見推,實出卿等。”謙從容曰:“天位已定,寧復有他,顧理當速奉迎耳。萬一彼果懷詐,我有辭矣。”帝顧而改容曰:“從汝,從汝。”先後遣李實、楊善往。卒奉上皇以歸,謙力也。——《明史》(卷170)

在蒙古當了一年俘虜的朱祁鎮,在于謙、楊善等人的竭力運作之下,終於回到了北京。然而,一直有一個疑惑縈繞筆者腦中,按道理說,也先手握“大明太上皇”雖然算不得一張王牌,但至少算得上一個有利用價值的談判籌碼,為何還會“滋欲乞和,使者頻至,請歸上皇”呢?主動向明朝表達送回朱祁鎮的願望,也先的心裡到底打著什麼樣的算盤呢?

史料解密:也先沒有趁于謙被殺捲土重來,根本原因在於內部矛盾

九州配圖:明英宗歸國

有觀點認為,也先之所以在沒有受到明朝施壓的情形下主動送回朱祁鎮的真實目的在於要讓明朝不攻自亂,然後再趁亂南下、渾水摸魚,獲取更大的戰略利益。

這個觀點粗聽起來既符合邏輯又合乎情理,作為前朝皇帝,朱祁鎮一旦歸國,必然不甘於人下,而作為在位的皇帝朱祁鈺,自然會處處猜忌甚至迫害這位“上皇”,那麼兩方力量的鬥爭必然會讓大明朝禍起蕭牆,陷入動盪,並且作為兩方勢力的交匯點的于謙必然會受牽連,那時候留給也先的機會就來了。

史料解密:也先沒有趁于謙被殺捲土重來,根本原因在於內部矛盾

九州配圖:朱祁鈺和朱祁鎮

其實,這一頗受歡迎的觀點不過是部分人讀史不細而用常規陰謀論思維來進行推理猜測而得出的結論,並非事情真相。如果我們從同時期明朝和蒙古內部的實際情況出發進行分析,那麼這一觀點立刻便站不住腳了。

解答這一疑問的關鍵在於要先了解一下,也先的瓦剌從北京撤軍到朱祁鎮還國這一年內有沒有發生什麼重大事件影響了也先的策略選擇。答案,顯然是肯定的。

  • 一是,蒙古大汗孛兒只斤·脫脫不花率先試圖與明朝修好,意欲借力奪回實權。

脫脫不花雖貴為蒙古帝國第二十六位大汗,尊號“岱總汗”,但其早年和弟弟流落甘肅放牧,隨著也先父親綽羅斯.脫歡

迎立為蒙古大汗,實際上只是個傀儡大汗,整個蒙古的實權掌握在瓦剌首領之手。可想而知,兩人之間的矛盾根源在於至高無上的實權之爭。脫脫不花不滿於也先的頤指氣使和獨斷朝綱,根本不把他這個大汗放在眼裡,自然心生怨恨,私下培植自己的勢力,意欲奪回汗權,當回真正的帝國大汗。然而,也先對其也是處處提防和限制,絕不願輕易讓脫脫不花得逞。

史料解密:也先沒有趁于謙被殺捲土重來,根本原因在於內部矛盾

九州配圖:孛兒只斤·脫脫不花畫像

實際上,當也先在北京吃了敗戰之後,他在蒙古內部的地位和威望,也發生著微妙的變化。表現的最為明顯的是原先的東蒙古部和大汗脫脫不花,也先對蒙古帝國的控制力有所下降。最為典型的便是脫脫不花暗中和明朝聯繫,想和明朝和好。也先因此感受到了一點權力危機,但他也知道脫脫不花手裡並沒有什麼實際籌碼,而他卻有明朝上皇這一張大牌在握。於是他便也急切的嚮明朝釋放和好的信號,頻頻派使“請歸上皇”,以避免腹背受敵的危機。

  • 二是掌權的也先與大汗脫脫不花之間矛盾激化並最終決裂。

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從北京敗北迴到草原的也先,為了加強對蒙古朝廷的控制,要求脫脫不花立他姐姐的兒子為太子(注:也先的姐姐是脫脫不花的妻子),但是此舉遭到了脫脫不花的嚴辭拒絕。加上前述脫脫不花搞的小動作,於是兩人矛盾激化終至決裂。景泰二年(公元1451年),雙方一怒之下,大打出手。結果可以想象,脫脫不花沒有實權自然敵不過也先,最終戰敗逃走,到了景泰四年(公元1453年)的時候便去世了。而趕走脫脫不花之後,也先自稱為“天聖大可汗”。

史料解密:也先沒有趁于謙被殺捲土重來,根本原因在於內部矛盾

九州配圖:綽羅斯.也先畫像

也先雖然奪得汗位,表面上看似達到鼎盛,實際上因為他恃強凌弱,驕奢殺戮,各部對他多有不滿。為了將重心轉向國內的權力的鞏固上,也先無心他顧,對失去戰略意義的明英宗朱祁鎮,殺也不好殺,怕和明朝徹底翻臉,平白養著還要好吃好喝供著,倒不如順水人情送還大明,藉此與明朝修好還能得到不少賞賜,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呢。

由此可見,也先主動示好送還朱祁鎮,其真實的目的不在於要搞垮明朝,而是要以此穩定邊境,好安心穩固自己在蒙古內部的統治權。

英宗復辟之後,于謙被殺,瓦剌為何不趁機捲土重來?

景泰二年(公元1451年)八月,明英宗朱祁鎮正式歸國,明代宗將其安置在南宮

(實則軟禁)。景泰八年(公元1457年)明代宗朱祁鈺一病不起,曾經被于謙痛斥過的石亨曹吉祥徐有貞等奸佞小人決議豪賭一把,在得到孫太后的默許下,一番策劃成功幫助朱祁鎮完成了“宮廷政變”再一次登上了帝位,史稱“奪門之變”和“南宮復辟”。

史料解密:也先沒有趁于謙被殺捲土重來,根本原因在於內部矛盾

九州配圖:明英宗復辟

英宗復辟之後,在石亨能人的唆使下,英宗下令逮捕于謙入獄,並曉諭都御史蕭維禎審判定罪,坐以謀反,判處死刑。就這樣,曾獨力擎天、力挽狂瀾的大功臣于謙,就這樣含冤九泉。

史料解密:也先沒有趁于謙被殺捲土重來,根本原因在於內部矛盾

九州配圖:于謙被殺

那麼,回到本文的問題上來。英宗復辟之後,于謙被斬殺,明朝的頂樑柱倒下,北邊的瓦剌為何不趁機捲土重來呢?

為了搞明白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弄清楚,在於謙被殺的時候,也先以及他的瓦剌部在幹什麼。

史料解密:也先沒有趁于謙被殺捲土重來,根本原因在於內部矛盾

九州配圖:明朝和蒙古的地理示意圖

前面我們已經講過,也先在趕走脫脫不花之後於景泰二年自封“天聖大可汗”,並且在後面的幾年還趁勢東征西討,武力征服了東西蒙古大部和周邊林立的小部落,打下了不小地盤。然而,因為他“得位不正”,終究是為其覆滅埋下了隱患,內部矛盾愈演愈烈。最終,也先於景泰六年(公元1455年)被其政敵暗殺。

“(景泰)六年,阿剌知院攻也先,發之。韃靼部孛來複殺阿剌,奪也先母妻並其玉璽。也先諸子火兒忽答等徙居幹趕河,弟伯都王、侄兀忽納等往依哈密。伯都王,哈密王母之弟也。”——《明史·卷三百二十八》

也就是說,還沒等英宗復辟,這位號稱“天聖大可汗”的也先早已一命嗚呼了。自然不可能再率軍南下入侵中原了。

那又有人會說,即便是也先死了,蒙古甚或是瓦剌還有其他人會上位啊,當他們得知明朝政局變動,于謙被殺,應該也有實力趁機發動入侵戰爭啊。

“自也先死,瓦剌衰,部屬分散,其承襲代次不可考。”——《明史·卷三百二十八》

話雖如此,道理上沒錯。但實際上,在蒙古高原發生的那場變故,導致也先這樣一位強悍的首領被殺,之後的蒙古帝國甚至是瓦剌部一時間陷入群龍無首、四分五裂的局面讓這樣的瓦剌再發動對明戰爭,無異於天荒夜談了。

九州君評

綜上,我們以“土木堡之變”、“北京保衛戰”以及“英宗還朝”和“英宗復辟”作為敘述和分析主線,分析這一時期明朝和瓦剌內部所發生的史實及相互之間的關係,為大家解開了

也先主動送還朱祁鎮于謙被殺後瓦剌未南下入侵的兩個歷史謎題。

于謙被殺後,瓦剌未趁機再次南下,非不想實不能也!

然,于謙之死,不免令人悲慼憂憤,其“忠心義烈,與日月爭光”。

董其昌曾評曰:“賴社稷之靈,國已有君,自分一腔拋熱血。竭股肱之力,繼之以死,獨留清白在人間。

史料解密:也先沒有趁于謙被殺捲土重來,根本原因在於內部矛盾

九州配圖:于謙祠

1.《明史》

2.《明實錄》

3.《天順日錄》

1.圖片多源於網絡,首先感謝圖片原作者,其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2.本文為個人觀點,如有錯誤之處和觀點不一,請留言探討,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