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奇石上的梅花符合赏梅标准吗?

幸运季节


国人从古至今崇尚赏梅,且有相应的标准: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梅以疏为美,密则无态;梅以攲为美,正则无景。这一赏梅标准至今也是诗人画家乃至园艺师们栽种梅花制作盆景所遵循的。而今诗人画家笔墨中,观赏梅韵的标准以及梅花的形态也是以横、斜、疏、瘦四字为贵:贵稀不贵密;贵老不贵嫩;贵瘦不贵肥;贵含不贵开,谓之“梅韵四贵”。梅花的枝干以仓劲嶙峋为美。形若游龙,遒劲倔强的枝干缀以数朵凌寒傲放的淡梅,俨然天成一幅水墨丹青。

配图赏析:君不见青色透着微红的石面上,尤为显眼的墨色纹理,且曲且弯,且粗且细,亦疏亦密,亦飞亦杨。曲螭有致,富于变幻,韵味十足。纵观石面,浑然一体,静中见动,妙趣横生。枝与干是那样的轻盈曼妙,苍古老拙,曲柔中显几分灵动与飘逸,明净里观几分清爽与疏朗,且自然而又和谐。水墨之纹更令你神思,穿越时空的那份遐想与韵致,那份古雅与醉美,这是怎样的一幅水墨大写意,让我知道中国水墨不输水彩。








幸运季节


梅花石分红梅、绿梅、米梅,以白梅黑底最为罕见,石质为安山岩杏仁状填充玛瑙绿帘石三氧化铁等等,矿物质。自古以来,河南汝州便有三项享誉朝野的尖货——汝瓷,汝贴,汝石。

汝瓷自不用说了,早已誉满全球,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片。汝贴,这几年也风生水起,逐渐引起了关注。只有这汝石,也就是梅花玉,却如泥牛入海,不得匡扶。

据史书记载——梅花玉开采利用始于商周时代,鼎盛于东汉时期,汉光武帝封之为“国宝”。考古学家曾在商周遗址中发现许多梅花玉装饰品,在汉墓中也发现了梅花玉珍品。后因战乱而失传。《水经注》载:“紫逻南十余里,有玉床、洞雪百丈,其玉缜密,散见梅花,曰宝。”北魏郦道元著《水经注》载:“紫罗南十里有玉床,阔两百丈,有玉缜密,散见梅花,曰宝玉”。清代《直隶汝州志》载:“汝州有三宝:汝瓷、汝玉、汝帖”。汉武帝刘秀称汝玉为国宝。盛极一时,后因战乱被封埋。1983年,河南地质局在河南省汝阳上店镇重新发现了梅花玉矿体,从而使这一古老的玉种重放异彩。但由于过度开采,导致近年矿源濒临枯竭。
梅花玉底色墨黑,其上满布紫罗兰、玛瑙红、雪花白、柠檬黄、竹叶青、荷叶绿等色花朵,并有粉红色细脉穿插其间,变幻神奇,酷似梅花,又似锦缎,斑驳绚丽,灿若云霞。各色梅花,五彩花朵,或含苞,或怒放,或飘然欲落,美轮美奂,形象万千。凝神视之,梅花丛中,隐现虫、碟、鸟、鱼,或飞舞、或嬉闹、或游动,活灵活现,千姿百态。幅幅画面,风采各异,自然天成,隐含灵气,赏心悦目,令人赞叹!如此美妙珍奇的梅花图案,又具致密坚硬、光泽明亮、韧性极佳、保健性强的特性。可谓工艺性能得天独厚,独具风彩。

由此可知,在历史的长河中,汝州的梅花玉和梅花石是赫赫有名的。然而时至今日,该怎么说呢?不重视还是汝州自己镂空了汝州的传统文化?想想,也是心寒。暂且上几方石头吧,以了此心。


樂在石中


梅花石应属画面石,既为画面石,首发应有画面构图和物象画面,以达到高雅意境为最佳。清人“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有三两枝",是画梅要诀,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追求。如果画面奇石天工也有画家意,那当是绝佳天然艺术品。



用户4109947900240


我这个也是吧




倍感孤独


答:我奇石上的梅花和我家乡梅花树一样,永远使我难忘。我的家乡,有座山叫:梅花山,山上种满了各种梅花树,每年盛开的时候,真的是一片花的海洋,各种色彩都有,美极了。此时我们都会去赏花,要是赶上梅花节,更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我一直喜欢梅花,不仅是因为梅花是岁寒三友之一,更主要是自古以来人们都赞美她的傲雪精神,她那孤独的不与百花争春的高洁之美。
王安石《梅花》诗中曾写到: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毛泽东也在《咏梅》中写到: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梢。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到,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有那么多伟人,名人赞美她,而我只有奇石一块,她那栩栩如生的画面,不正是那盛开的花朵,不正是那位美丽高洁的坚強美女吗?


拜石澄心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其实熬夜俺也有几块梅花石,只是觉得对不起大家,没有描绘的那样高洁,孤傲。所以还是不献丑了




山昌正


梅花石是“中华文心"中有着特殊品味的美石。

自古以来,“岁寒三友"受到人们的喜欢盛久不衰!




美石奇缘82042234


没有任何加工处理,




走出从前


疏影横斜水清浅,喑香浮动月黄昏。梅红怒放傲霜骨,望梅诗情溢纷纷。《望梅图》






祝德寿


飞雪迎春归,翩翩絮飘舞,

花开花落终有时,岂为赞名碌。

何言意争春,铮铮瘦铁骨,

待到山花插满头,绿隐莺啼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