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王朝修史读史,对前朝总是引以为戒,为什么还是避免不了朝代的更替?

风正轻摇雨自飘


因为有很多底层因素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 人口增长比土地开发速度快的问题,王朝解决不了。

这个问题其实可以用马尔萨斯陷阱来代替。

它的基本逻辑是:王朝的人口是按照几何级数增长的,而土地等生存资料却是按照算术级数增长的;多增加的人口到某一极限后,生活水平下降,社会开始动乱。过多的人口总是要以某种方式被消灭掉,人口不能超出相应的农业发展水平。

在农业时代,单位土地面积上所能养活的人口有个极限。这是王朝无法解决的,在农业时代都无解。

当人口突破这个极限,人的生活水平开始下降,社会就陷入动荡。

  • 气候变冷导致土地减产,王朝解决不了。

人类生活在地球上,收地球气候的影响。当气候变冷时,农业就会减产、欠收,直接导致饥荒,这也不是王朝自身所能解决的。

  • 外部力量来侵袭,王朝解决不了

正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王朝发展得挺好,但是挡不住有外部力量眼红,要来侵扰你。比如汉时的匈奴、唐时的突厥等,草原力量在中国古代始终对中原王朝虎视眈眈。当他们日子艰难时,就开始袭扰中原。

这种情况在中原王朝强大时,不成为问题。但是一旦遇上中原王朝的衰败期,比如宋末、明末,那么就会导致王朝更替。

  • 社会上土地兼并日趋严重,王朝解决不了。

每个王朝的初期,人少地多,基本上人人有田种。但是时移世易,很快就会发生土地兼并。最终形成了贫者无立锥之地、富者田连阡陌的局面。90%左右的人是佃农、雇工,这些人没有风险抵抗能力,一遇到天灾之类的,就无法生活,最终就发动起义。

古代王朝土地兼并的问题,对于王朝自身来说,基本无解。因为皇帝所依靠的统治力量就是官僚和大地主阶级。皇帝没有动力和意愿去革大地主的命。

但是,皇帝不收拾大地主,那农民就来收拾皇帝,最终改朝换代。

皇帝如果能下决心进行自我革命,重新进行一次土地革命,把土地进行一次重新分配,那很大程度上能为王朝续命。但是,历史上没有哪个王朝这么做过。

即使做了,那么最终还是要面对马尔萨斯陷阱,王朝还是要被颠覆。

  • 统治者腐败堕落导致失去民心,王朝解决不了

王朝统治者一般只有前两代、顶多三代人能了解真正的社会是什么样,到第四第五代开始,基本就生在深宫、长于妇人之手,完全与社会脱节。统治者只能通过身边的人间接了解社会。

当他连间接了解都不愿意做的时候,那就开始迅速腐败堕落了。皇帝一带头,那么大小官员立刻上行下效。整个社会逐渐堕入贪腐横行、民不聊生的地步。

皇帝如果特别奢侈,比如隋炀帝的巡游、宋徽宗的花石纲、明成祖的下西洋、乾隆的下江南,那么统治集团的巨大奢侈浪费就开始了,各级官吏借机盘剥百姓也就更加严重了。这都激化了矛盾,加速失去民心。

按时间上计算,一般在第五代统治者身上开始出问题。西汉在第五任汉武帝身上、西晋在第四代(第五任)统治者晋惠帝身上、唐朝在第五代唐玄宗身上、宋代在第六代宋神宗身上、明朝在第六任明英宗身上,都发生了大问题。这个从治到初步混乱的周期大约在100-150年,随后,王朝依靠惯性前进一段时间,进入王朝末期。

人性的弱点在底层发挥作用,谁也阻挡不了这个趋势,尤其是古代专制王朝的情况下。最终只能任由民心失尽,改朝换代。

结束语:

除了王朝无法左右的客观因素以外,在土地兼并、统治者腐败这方面,王朝是可以有所作为的。但是,在专制王朝的统治下,皇帝是不受制约的。如果皇帝带头这么干了,你还能有什么办法呢?只能眼睁睁看着王朝衰败覆灭。

即使能遏制人性中贪图享乐的因素,那也只能为王朝续命,而不能永存。因为底层的人口与土地的矛盾迟早要爆发。

假如古代帝王明白了这一点,他是不是会更加肆无忌惮了?因为反正无解啊。

(完)

以上是凌烟阁论史的回答,欢迎你点赞、转发、评论、关注,不同观点也欢迎你留言交流。谢谢!


凌烟阁论史


回答这个问题,必须跳出历史看历史。

首先,我们必须树立这样一个思考维度:

人性,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底层逻辑。

任何社会活动,只要有人参与,都将受到这个底层逻辑的支配。不管是古代的朝代更替、政权斗争,还是现在的经济活动、国际交往,都可以用这个逻辑来分析和理解。

人作为一个独立个体,他的本质是“经济人”,天性是“自利性”进而追求“短期利益”。

而国家是具有明显自主性的实体,是具有相对独立目标和利益的社会行动者。即国家具有其独立的目标与利益,而执政集团也拥有其特定目标与自身利益。换言之,

国家作为一个公共主体,他必须扮演好“政治人”的角色,维护公众的集体利益和长远利益。

这恰恰是与作为个体的人性截然相反,甚至是对立的。

1945年,黄炎培以国民政府参政员的身份到访延安,与毛泽东进行了著名的“窑洞对”。黄炎培说:

我生六十余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见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也许那时艰难困苦,只有从万死中觅取一生。既而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就渐渐放下了。有的因为历时长久,自然地惰性发作,由少数演为多数,到风气养成,虽有大力,无法扭转,并且无法补救。也有为了区域一步步扩大了,它的扩大,有的出于自然发展,有的为功业欲所驱使,强求发展,到干部人才渐见竭蹶,艰于应付的时候,环境倒越加复杂起来了,控制力不免趋于薄弱了。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

这就是著名的历史周期律。

对应中国数千年朝代更替史,我们用人性的自利以及逐利的角度来解释的话,就是:

执政集团在长期的执政过程中,最终无法摆脱理性经济人的自利性路径依赖,逐步导致共容利益狭隘化直到完全丧失,从而彻底丧失合法性,为另一个更具有共容利益的代表集团所取代。

因此,如何平衡好政治人与经济人,公利性与自利性,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这三对贯穿根本的矛盾,是决定执政者持续执政与王朝是否更替的核心命题、关键问题。

只要这三对矛盾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历代王朝修多少史、读所少史,如何对前朝引以为戒,都避免不了朝代的更替。

毛泽东在回答黄炎培的问题时说

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事后,黄炎培专门记录了这次谈话,并写道:

我想:这话是对的。只有大政方针决之于公众,个人功业欲才不会发生。只有把每一地方的事,公之于每一地方的人,才能使地地得人,人人得事,用民主来打破这个周期律,怕是有效的。


臣光曰


导语:

从汉代开始,古代的封建王朝就有了为前朝修史的惯例。从司马迁的《史记》、到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明史》《清史稿》,都是按照这一套体系下来的称为为二十四史!

我国古代刚建立的封建王朝为前一代王朝修史的目的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是包括三个方面,其一为:以史为鉴,明知得失。其二为:确立新的王朝替代旧的王朝的合理性合法性。其三为:为前朝的重大历史事件做出评价,供后人参考。这是在这三种目的的综合作用下,我国封建王朝修史长达2000多年!

虽然修史的目的是以史为鉴,但是这种目的好像并没达到,新的王朝刚刚为旧王朝修完史,结果不久便又被新的王朝推翻了。周而复始循环往替。

01古代的封建王朝谁也无法跨过300年的历史周期律

我们的历史有一个特殊的规律即无论这个朝代如何强大,它的存在时间都超不过300年。300年就是我国古代的封建王朝存在上限。像魏晋南北朝和五代十国这样的大分裂时期不包含在内,就连秦汉隋唐明清这样的打一统朝代,也很难打破300年的记录,空口无凭下面我就来列举一下古代封建王朝存在时间:

  1. 秦朝:前221年-前206年咸阳,享国15年。
  2. 汉朝:前202年-263年(包括蜀汉),享国465年。(东汉和西汉分开算都不超过300年)
  3. 晋朝:265年-420年,享国116年。
  4. 隋朝:581年-618年长安(今陕西西安),享国37年。
  5. 唐朝:618年-690年 705年-907年长安(今陕西西安),享国274年。
  6. 宋朝:960年-1279年,享国319年。

  7. 明朝:1368年-1644年应天(今江苏南京) 京师(今北京市),享国276年。
  8. 清朝:1636年-1912年盛京 京师(今辽宁沈阳)(今北京市),享国276年。

以上只是简单列举了古代的大一统的封建王朝,与一些大分裂时代的国家咋没有列举,它们的存在时间也不长多的一百多年,少的几年十几年。

“三王之道若循环,终而复始。”――《史记·高祖本纪论》
“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左传.庄公十一年》

通过上边引用的《史记》和《左传》的内容可以看出,不仅今人看出了300年历史循环的周期律,就连早在距今数千年的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就有一些就是先见之明的史学家看出来这一规律。虽然知道了这一规律但是古代的人们并没有想出办法来解决这一问题。这有可能也就是所谓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吧!



02封建制度的局限性是导致中国古代王朝循环罔替的主要原因!

中国古代封建王朝频繁的更替,这看似存在着一定的偶然,但是这偶然背后隐藏着必然。这个逼人就来自于封建制度,封建制度的局限性使得古代的封建王朝没有一个能够长时间存在。以封建制度为主线,再往深了剖析,就可以发现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而这些局限性是一个王朝很难以解决的,只有通过新的王朝来取代旧的王朝才能够得到暂时的缓解。下面我们就来一一剖析一下,古代封建王朝频繁更替的内部原因:


(1)政治上: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得权力过分集中于皇帝。

古代的封建王朝都是封建社会的产物,他们在政治上实行的都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这一制度在秦汉时期产生之初,显示出一定的先进性和勃勃生机。遥遥领先于同时代的其他国家,从秦汉时期产生一直发展到唐朝,达到它的鼎盛,从唐朝往后就逐渐走下坡路。至明清时期则完全成为皇帝一人的天下,成为皇帝独掌大权的工具。

这一制度使得整个国家的权力集中到中央,而中央的权利有集中到皇帝手中。因此皇帝是至高无上的主宰。皇帝颁布的召令就是法律,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这一套制度体系在国家相安无事的状况下,尚且可以良好的运行。但是一旦发生大的战争和动荡,难免皇帝的决策会发生失误,有可能就会因此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比如明思宗朱由检,他在位时期权力欲望很强,集中所有权利于一身,但是面对日益尖锐的民族矛盾以及农民起义流民问题,又拿不出很好的对策,而且决策上也有失误。因此导致了明朝的灭亡。

(2)经济上:封建小农经济和土地兼并为王朝的灭亡埋下了经济根源。

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使民无知无欲,无事而取天下――《老子》

从春秋战国开始,一直持续到清末。中国古代封建经济的类型基本没有改变。具体来说就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男耕女织是其最根本的特点。而且这种经济形势有很大的封闭性和独立性。只要有田地每个人都可以生活,不需要其他的商品贸易,也不需要在与外界有其他的经济联系。“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的这句话是对这种封建经济最形象的描述。

封建经济的这种分散性,使得人们都是以家为单位,对外界的联系少之又少。他们所需要的粮食都是自己耕种来的,所需要的布也是自己织出来的。这种分散性使得一般的百姓对于各种政权的变更非常不敏感,只要你能够给我土地,谁来当皇帝,建立什么样的王朝,对一般百姓来说根本就无所谓,他们不愿想也不会想这件事情。

这种经济模式在和平时期,可以正常的维持下去。但是如果一旦出现大的自然灾害,比如旱灾、涝灾、蝗灾,就会让一般的农民难以生活。他们就会像收成好的地区迁移,从而形成流民。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而且如果一旦在这些流民当中,有那么一两个想要聚众闹事对抗朝廷的,只要他们奋起一呼,就会有很多人响应。反正饿死也是死,起来反抗这些封建政权也是死,所以这些流民没有什么惧怕的。从秦朝的陈胜吴广起义,到明朝的李自成张献忠起义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3)军事上:夺得天下之后军队迅速腐化!

我国古代那些封建王朝的军队,在夺得政权之前个个骁勇善战,无人能敌。但是在夺得政权之后的不长时间里,就会安于享乐迅速腐败掉。这些士兵一般也都会认为,打下天下有他们的功劳,现在天下稳定了他们也该享受了。在这方面清朝的八旗军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清朝的八旗军在入关之前战斗力相当的强悍。然而入关不到十几年的时间,这些八旗兵有的连马都不会骑了,更不要说去打仗了。

前期培养出来的军队腐败掉之后,到了封建王朝中期,一般会在培养一批军队,来取代腐败掉的军队。但是这些军队在培养的过程中,就会出现那么一两个军事将领,他们通过在训练军队的过程中逐渐掌握兵权,而且拥有很高的威望。并且这些叫你通过自己的军队来逐渐挖空皇帝的权利,进而成为新的君主!这种例子在魏晋南北朝和五代十国时期层出不穷。比如曹操曹丕就是通过掌握军队从而架空了汉朝皇帝,后期的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又是通过掌握军队架空了曹魏的皇帝。

(4)边患――让中原王朝不得安宁!

说到边患问题绝对是古代中原王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原王朝的边患问题从西周就开始产生了,只不过在唐朝之前,中央王朝大多数以是以武力国,在对待北方民族的态度上也比较强硬,比如汉武帝曾多次攻打匈奴,彻底解决了匈奴的边患问题。唐太宗时期也多次对突厥和吐谷浑用兵,基本上将突厥和吐谷浑势力里一往打尽。

但是从宋朝开始,边患问题成为影响中原王朝生死存亡的重要因素。比如在宋朝时辽朝金朝元朝这些政治势力,对于宋朝政权的稳定和发展都产生了消极的影响。然而与此同时宋朝也是以文立国,在对待这些辺患问题上也处在被动的地位。基本上是输了打打了再输,没有什么大的胜利。期间北宋还被金人灭了国!明朝的明朝也是非常的严重,主要的势力有蒙古军队,以及女真的军队。最后明朝就是被女真人弄得灭了国!

结语:宋朝和清朝是还有希望打破这个历史周期律的。

其实宋朝在各方面都是非常先进的,比如在制度方面宋朝有祖宗之法,主张分权,主张重文轻武。而且在各方面的制度设计上也体现了相互制约的因素。但是不幸的是因为边患问题太严重,宋朝亡就亡在边患问题上。前有契丹中间还有金,后边又有蒙古人。边患问题始终伴随着宋朝。我觉得如果没有这些边患问题,宋朝在撑他个一二百年,打破300年的历史周期率是完全有可能的。


清朝也是完全有能力打破300年历史周期律的,而且清朝的皇帝都是一些职业的皇帝班子,在清朝的皇帝当中没有一个是昏君也没有一个是暴君。他们都懂得中庸之道,懂得治国之法。但是不幸的是清朝亡就亡在处在封建社会的末期,各方面矛盾都已经激化了。而且还有外国列强的侵入,民族矛盾等一系列问题。如果将清朝放在,秦朝或者是隋朝的位置上,估计它再存在个几百年也是没问题的。

总之面对300年的历史周期律,我们应该以史为鉴,在历史中读懂其中的规律,看透其中的本质,才能够更好地把握这些规律,推动我们社会的发展!

《史记》

《左传》

《老子》


游史无终


纵览我国历史,朝代更替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秦朝暴政,汉朝取代了秦朝。唐朝藩镇割据,经历五代十国,宋朝建立。即使军事实力强大的明朝,也阻挡不了清军入关。

每朝每代,都会有史官修史,将前朝的种种记载下来,供当朝及后世借鉴学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然而,这种做法还是阻挡不了朝代的衰败与灭亡。究其原因,我觉得主要还是统治者的原因。

每朝每代,刚刚建立的时候是最为艰难的时期。初生的王朝往往是刚刚经历战乱,民生凋零,势力盘错,百业待兴,百姓需要休养生息,统治者需要巩固皇权,国家需要恢复经济。所以,刚刚起步的王朝统治者总是殚精竭虑,事必亲躬。

当国家度过了初期最为艰难的处境,国家富裕起来以后,大多数统治者会选择对外扩张,一来可以扩大国家的土地(我国古代是农业社会,土地就代表着财富),二来征服邻国可以换来数不尽的朝贡,三来国内的发展需要外围环境的稳定。随后就是我们所说的XX盛世,XX之治。

但是何朝何代都很难连续出现明君,贤君,圣君。因为帝王的接班人出生于富贵之家,享尽天下的财富,极易养成娇淫奢侈的恶习。并且皇权的继承人背后往往有多股势力掺和,权臣、皇亲国戚都在其中。真正的明君往往都会夭折,而傀儡般的小皇帝会成为各方势力的最爱,最终的结局则是大权旁落。

若是大半能始终掌握在统治者的手中,无论经历过几代,即使有贪污腐败,也能够在某代中出现中兴之治。然而,若是军权,财权,政权的其中任何一项都不在统治者手中,统治者就会失去对国家的掌控,逐渐成为傀儡皇帝,朝代的替换就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了。


历史百川


历史给人最大的教训,就是从来没有人从历史中吸取教训。

王朝更替的根本原因,就是所谓的历史周期律。

王朝初开,往往都是精彩绝伦的人物,周边打击一圈稳定局势,此人一死对外扩张也基本停止;

之后由于和平稳定,人口增长、农工业发展,往往能在百年左右进入盛世

随之官僚体系开始整体腐败行政效能下降,权贵阶层膨胀,官僚体系与利益集团勾结,国家经济被垄断,并开始侵吞普通百姓利益,王朝在第二个百年进入帝国黄昏阶段。这时无论是天灾还是人祸,或者是外族入侵,王朝即使当时存续,但都会把损失转嫁到普通百姓身上,国家元气进一步丧失;

之后王朝能够存续多久,纯粹就是看运气了,但灭亡是必然的结果。

等到新的王朝建立,原来的利益集团被清洗一遍,一切又重新开始轮回。

以上种种问题,都不是能通过读史书解决的,即使明白了也做不到

根子就在要保证最底层的百姓吃饱穿暖,只要做到这点,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王朝都能万年永存。

问题是皇帝做不到。

当资本与官僚行政体系结合成利益集团,利益集团就有了自己的意识和生命力,就如癌症一般开始吞噬一切。无数人围绕利益集团,靠垄断、吸血来生活,再有识之士也只能维持局面,而无法冒着失去自己一切的风险来消灭这些利益集团,尤其是自己可能是通过利益集团才拥有了足够高的政治地位。

皇帝如何?当皇帝是被几个利益集团支持才能坐稳位置,能把刀子挥向这些集团么?最多不过是利用集团之间的矛盾进行制衡,或者扶持新的利益集团取代旧的利益集团。这些皇帝,哪怕退而求其次整治吏治,都能延缓国家灭亡,虽然将在史书上被称为暴君苛政。

包括现在信息社会,全球现有的195个国家仍然有贫穷落后的,并不是这些国家的领导人缺乏治理国家的智慧和能力,而是这些领导人被某些利益集团所控制,甚至本身就是利益集团的代言人。这种情况下,如何能保证民生会被这些领导人放在第一位?

所以我个人非常钦佩现86,自己的刀真的在削自己的把儿。

总之,古人就是今人,现代人能看明白的事情,古代人同样能看明白。但看明白不代表能做到,于是很多有识之士都是怀着一腔热血看着自己热爱的国家灭亡。

庆幸吧,我们现在刚刚进入盛世。

用数学和工程的思维方式去解读历史,妄图以古喻今。理工男读历史,欢迎关注和讨论。


理工男读历史


这就像网络流行的那句话,“看了那么多的书,懂了那么多的道理,结果还是过不好自己的一生。”说道理谁都知道,但真要是付诸于实践层面,估计没人能做到。所以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能想到和能做到是两码事。

朝代的更替不仅仅是朝廷一方的原因,他是种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秦始皇推行郡县制,20年就被六国后裔推翻。汉朝建立后继续推行秦朝制度,“汉承秦制”嘛,结果两汉一共延续400多年,这找谁说理去?

历朝历代都修史,每个皇帝在当太子的时候,也都被逼着学过史,就是为了让他们记住前朝是怎么灭亡的,好吸收教训。但是历朝历代都会有新的问题出现,面对新的问题,历史上没有借鉴,只好一步步试错。有的试对了,就是王朝中兴,有的试错了,可能直接都导致灭亡。

开国皇帝由于深知创业的艰辛,所以大多都采取休养生息的策略。此时百姓刚经历动荡年月,都想过太平日子。开国皇帝们要做的主要是整顿吏治,恢复生产,平定民意,让一个国家步入平稳的状态。所以在开国之初,人们的生活环境相对来说还不错。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皇族人数越来越庞大,特权阶级数量也越来越多。但古代的生产力有限,土地是主要的生产资料。特权阶级为了维持奢侈的生活,之前的分配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他们就把魔爪伸向了百姓。只有与民争利,才能让他们获得大量利益。

但百姓的利益也是有限,把百姓的利益占用太多,百姓就无法生存。百姓为了活着,只好铤而走险。最先忍受不住的一小部分人,就做了强盗。但随着活不下去的人越来越多,一个巨大的能量风暴就在民间形成。这时只要有人振臂一挥,扯旗造反,立刻就有无数人的相应,这就使人民的力量。

所以,皇帝读史懂史并不能改变封建社会的本质,所以他走不出朝廷更替的怪圈。只要分配制度不改变,换再多的朝代,也只是在原地打转。


老虫


历代修史,只看到前朝覆灭的表象而没有透彻到王朝灭亡的实质。

以往总结历史,往往究其表象,比如把夏的灭亡归罪于妹喜,把商的灭亡归罪于纣王与妲己,把周的灭亡归罪于褒姒,至于秦的灭亡是因为暴政,惰的灭亡是杨广的荒淫无度,甚至连诸葛亮也说"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后来者往往把王朝的倾覆推给那些"作死"的人。

果真是如此吗?

让我们来看看历代王朝兴衰的普遍过程。

所有的王朝,无论是农民起义建立的还是作大的臣子繤权登基,都有一帮宗族内外的食利阶层,他们或来自功臣集团或是长久以来的文化官僚。在帝国初期他们有拥立之功,其中的很多人都是和王朝的开创者休戚与共并且忠心耿耿,在王朝发展的过程中,他们的后代家族也得以壮大。而随着这些家族的鼎盛,大量的土地被兼并农民流离失所,导致反抗起义的烽火遍地,国家也由盛转衰,最后无不是被内外强势军阀乘势推翻再次改朝换代。

土地兼并的最终结果是遍地烽火的农民起义

而另有一些王朝察觉到这一危机,试图进行体制内外的改革,抑制土地兼并或重新分配土地,打击食利阶层的发展延缓王朝的危机。这些社会深层次变革触动了原利益集团,必然地遭到最猛烈反弹,所以,从商纣压制贵族神棍到王安石变法,乃至到清末的改革,所有王朝内的变革都以失败告终,反而加速其最终的崩溃。

触动利益集团的改革加速了王朝倾覆

所以,历代王朝倾覆的主要原因是食利益集团的无限制膨胀,而并非某个个体特殊的行为,崇祯皇帝登位之后一直殚精竭虑,结局不也是一样吗。然而这样的原因会堂而皇之地写进史书吗?

王朝修史会写前朝覆灭是因为利益集团的膨胀吗?

更多精彩请关注“金甲战象”。

一家之言,唯恐片面,欢迎留言讨论,共议五千年兴衰成败!谢谢!

文中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金甲战象


这是一个历史周期律的问题,无论开国君主多大伟大,多么贤明,古代王朝却没有一个不灭亡的。这并不是历史的偶然,而是必然。究其原因,无非有以下几点:

一、土地兼并严重

之所以把这个原因放在第一位,是因为土地兼并几乎是众多王朝灭亡的最主要原因了。这一问题几乎不管是在哪一个朝代的末期,都或多或少的出现过。这是封建制度的一大弊端,无论哪一个封建王朝,都很难避免这一问题。

我们知道,封建王朝的统治阶级,是地主阶级。即使是皇帝,也不过是最大的地主罢了

。可以说,土地是这些地主维系统治的重要资本。但是,我们也知道,土地也是维系百姓生活的重要财产。除了为地主种地的雇农以外,一个封建国家的税收的最大来源依赖于那些自己拥有土地的自种农。为什么这样说呢,这是因为很多地主即使拥有了大量的土地,但因为一些制度,和一些特权,他们的土地很大一部分是不向国家缴税的。

在封建王朝末期,众多地主为了自己的利益,通过各种手段,兼并普通农民的土地。于是越来越多的农民不得不将自己的土地卖给地主,或者是被地主强行占有他们自己的土地。于是他们为了自己的生存,不得不为地主种地,成为地主的雇农。

由此带来的问题是,地主阶级为了满足自己的私利,势必要压榨这些雇农的劳动力。给予这些雇农极少的报酬。当然,并不是说没有善待雇农的地主。只是,大环境下,雇农的生存环境越来越恶劣。很多原本老实种地的百姓,因为土地兼并而家破人亡。国家税收,也因为土地集中在地主的手上而越来越少。最终引发一系列的问题。甚至导致农民起义。最终使得王朝灭亡。典型的比如元末的农民大起义

二、吏治腐败

这个问题,也是很多王朝灭亡的原因。

随着国家承平已久,且长时间没有严重的外在威胁。加上统治者对吏治的掌握不严,甚至从统治者自身已经开始了腐败。这种情况下,国家的行政系统变得唯利益至上,而百姓变成了他们剥削压迫的对象。这种情况下,国家自然是摇摇欲坠。

(贪官和珅的影视形象)

特别是,当腐败蔓延至军队时,这个国家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更是相当的脆弱。比如东汉末年,汉灵帝公开卖官卖爵。统治者尚且如此,何况下面的各级官吏。随着这些官员对金钱的追求超过了对政治理想的追求。变得肆无忌惮,这个国家自然很难不灭亡了。

三、统治者内部的争权斗争

这样的斗争一般只是削弱了国力,不能导致国家的直接灭亡。甚至有时对国家的灭亡并未造成严重的影响。可以说是一个国家灭亡的间接原因

历史上对统治者内部的争权斗争有着大量的记述。

比如:西晋的八王之乱、清朝的九子夺嫡。

(八王之乱)

并不是所有来自于统治者内部的斗争都会导致国家灭亡,或者国家动荡。事实上,一般的内部争斗,并不会给国家带来明显的危害。比如:唐初李世民与李建成的夺嫡斗争,不仅没有造成社会的动荡,反而使历史上出现了一代贤君唐太宗。归根结底,是要看斗争对百姓的影响,如果影响广泛,则会削弱国力,如果仅仅把范围控制在可控范围内,并不会对国家造成严重的危害。

四、内部各方势力的争权斗争

这一部分分为多种情况,比如:宦官当政、外戚乱政,或是节度使等地方势力的反叛

这种原因而导致亡国的有很多,历史上也很是常见。比如:西汉末年的外戚乱政,东汉汉末年的诸侯纷起,又或者是唐末的节度使割据等等

(宦官乱政)

这一问题的来源往往是统治者过于倚重某一方势力,使其手中的权力过大,进而使得有野心的人对皇位,对更高的权力有了欲望,也有了争得这些权力的能力。因此,这类问题往往在前期显得并不严重,可随着这些势力的权力越来越大。且皇帝的能力无法平衡这些势力的时候,突然爆发。使得王朝覆灭。

五、外来政权的入侵

这个最典型的莫过于元灭宋,清灭明了。元清都是少数民族政权。外来民族或是外来势力对中原王朝的威胁由来已久。当国家强盛时,自然可以镇压这些少数民族政权,可一旦国家衰弱,就有了被少数民族入侵的威胁。宋末,明末,无疑是衰弱到了极点。加上蒙古政权与满族政权的强盛,自然会被视为肥肉。

因此,一旦有了机会,元与清便迅速灭了宋与明,入主中原,成了新的中原政权。

六、统治者自身的无能昏庸

这个相信也不必多说,封建王朝中,只有很少的皇帝能勉强与开国皇帝相比,而且这些稍显贤明的皇帝,大多也只是开国皇帝的之后几代。

(傻子皇帝晋惠帝影视形象)

随着王朝传承日久,我们很难保证每一位皇帝都真的拥有治理好国家的才能。

这是古代中国嫡长子继承制一个难以回避的巨大弊端。一旦君主昏庸,国家难免衰落。再加上其他原因,一个王朝很难不灭亡了。

总结:笔者以上所说的这些原因,并不是所有的原因,事实上,一个国家灭亡,不会仅仅因为一个原因就灭亡,往往是众多原因糅合在一起。其实,这也是封建王朝难逃的宿命,毕竟将所有希望寄托在君贤臣明身上未免太过于理想化。归根结底,这是制度的问题。因此,封建王朝都难逃灭亡也就不足为奇了。


我怕是个史人了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相当的复杂,不论是横扫六国的秦始皇,还是开通大运河的隋炀帝,他们都想着让自己的江山万古长青,可实际上却只是昙花一现而已。

就好像我们经常说的话,道理我都懂,可就是没法执行下去。

就比如我们都知道吃一些油腻的东西,会让自己的身体长胖,更可能会影响健康,但是炸鸡不香吗?薯条不脆吗?汉堡包不好吃吗?

这其实就是一个妥协的过程,在历代的王朝当中,总有一些看起来很搞笑,并且在一步步的伤害着整个王朝的事情,但是这些事情却又因为种种的原因,就这么一直继续下去。

就拿明朝来说吧,藩王的制度大明天子不明白其中的危害吗?他们很清楚这些问题,却又坐视不理。

不是他们不想处理这样的问题,而是下不去手,毕竟这些藩王从另一方面来讲也是自己的兄弟,属于血浓于水的那种。

当年挣太子之位的时候,自己的弟弟出了很大的力,你能在他当藩王的时候,直接断了人家的后路吗?

就算大明当中的某些天子心比较狠,但这件事就好像身体上面的毒瘤一样,明知道这是威害,可是在清除的时候,却又会牵连一大批无辜的血肉。

真要到了这个时候,哪些无辜的血肉就开始造反了,凭什么我们没有错,却被不公平对待呢?

建文帝不就是想把藩王的事情给解决掉吗?可结果呢,直接连自己的大明天子之位都没有保住。

所以说很多事情表明上看起来很好解决,但是一不小心会伤筋动骨不说,更有可能会因为身体太虚,从而被别人趁虚而入。

很多人都说王朝最后的灭亡都跟土地兼并有关,但是大家可能没有想过这样一个问题。

哪就是天下间的土地都是固定的,不会多也不会少,在王朝最初的时候,天下间的人口数量处于短缺的情况之下,所以每个人都可以分到足以养活自己的田地。

可是随着社会的稳定,人口的数量开始疯狂的增涨了起来。

千万不要小看人口的增涨速度,古代人可是相当的能生,一男一女两口子,只要没有外因干涉的情况下,到自己年老的时候,有十七八个子女并不是什么难事。

不要说古代了,就拿我们老一辈人来说,兄弟姐妹十来个的也不少。

也就是说在王朝最初的时候,因为战乱等原因,所以人口直线下降,也许整个朝代只有两三千万的人口。

可是经过几代人之后,两三千万人口会增涨到一个什么样的数量呢?一个亿?还是两个亿呢?

到了这个时候,土地依然还是这么点,可是不够分了呀,大家都说地主把土地给兼并了,可是我们也要知道地主家的人口也在增涨呀。

简单来说就是人口多了,但是可分配的土地少了,也就是狼多肉少,不够分了。

然后矛盾就产生了,我们古代的中国其实是一个农业大国,但是粮食这种东西的存储量却并不多,毕竟人口一直在增加。

其实这样也可以维持一个很微妙的平衡,虽说粮食不够吃,但是也饿不死人,可是天灾人祸出现了。

直接打破了这样一个微妙的平衡,于是吃不上饭的人就出现了,一开始可能只是一小部分。

当这些人吃不上饭的时候,只能想办法,总不可能原地等死吧。

于是当这一小部分人四处流窜的时候,同时也会把别的地方的微妙平衡给打破。

毕竟大家的粮食只有这么一点,当外来人把本地的粮食吃光的时候,更多的流民就产生了。

可以说这就像一个巨大的恶循环,而这些吃不上饭的百姓就像癌细胞一样开始四处扩散,然后将更多的还能稍微坚持一下的百姓,就这样拉上了战车。

于是整个王朝就也到了最后的一刻,说白了就是王朝一直在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可是所有的办法都是节流,从来没有想过开源。

唯一想到过开源的宋朝,但是却因为外部因素,把自己的朝代给搞没了。

所以说历代的王朝一直都在想办法,可是所有的办法都是以节流为主,都属于治标不治本,到了最后依旧避免不了朝代的更替。


虎头山小妖


对于朝代的更替,大家并不陌生,汉代秦,唐代隋,明代元……,我们常说朝代的更替属于历史的必然,那这个必然性又体现在哪些方面呢?是不是说我懂得了朝代更替的规律,我也按照这个规律去治国安民了,就能避免朝代的更替了呢?下面就来谈谈这个问题。

一、以史为鉴,只是选择变多了

我们读历史的意义在于哪里?有人说,可以明得失,可以知兴衰。要我说,就是多了很多种选择而已。历史告诉我们的,并不是像数理问题那样有唯一正解,如1+1=2。历史告诉我们的是:你有很多种选择,而且选择权在你自己手中,你选择哪条路并不能保证一定按照历史上的同样事情进展,只是告诉你有这种结果的可能性。

这咋说呢?举个例子,关于女人的,有红颜祸水一说:周朝的褒姒,烽火戏诸侯;商朝的妲己,酒池肉林;唐朝的杨贵妃,六宫粉黛无颜色;清朝的慈禧,祸国殃民。但同时又有巾帼英雄一说:花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樊梨花平定变乱,居功甚伟;穆桂英征战沙场,屡建战功。当然还有很多其它选择,如柳下惠坐怀不乱;高欢禽兽不如等等,就不一一列举了。

那么如果你在古代当上了皇帝,你对于女人,对于后宫,该采取何种态度呢?相信你不会走极端,那后宫就要充实充实嘛,一不小心,耽于美色,或误中圈套,你可能也就有了红颜祸水的感叹了。

二、人性善变,说变就变

可以说现在的人类和5000年前的人类在本性方面并没有多大区别,比如贪财好色、趋利避害、弱肉强食,只是说现在的法律制度相对完善了一些,对人类的恶的本性有所抑制,引导了人类向善的方向进化了。

可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是什么呢?君权第一位,为了君权,父杀子、臣弑君、兄害弟,这样的事情历朝历代层出不穷,为啥呢?那是因为皇帝的权力太大了,大到什么程度?伴君如伴虎,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正因为皇帝的权力没有任何限制,所以才引起了所有人的窥视,无论谁有机会,都会想“皇帝轮流做,今年到我家。”君臣、父子、兄弟,看似关系亲密无间,在权力面前,往往刀兵相见

这样就可以理解了,在上位的皇帝老大正因为以史为鉴,一方面要驾驭这些文臣武将治国安邦,一方面又得防着这些文臣武将不要谋权篡位。如立太子问题,朝廷的各个派系谁家不想立自己人为太子,立长?立贤?立贵?如藩王问题,让自己的儿子当藩王,又防止他做大?立异姓王那更担心。可边关总得有人守,士兵总得有人带吧?但将军一旦位高权重、功高震主,谁又能保证他不起异心呢?

这就给皇帝出了个大难题,假使这是位明君,通晓历史,懂得治国安邦的道理,可总不能凡事都他一人做吧,要招人,要用人,要管人,要防人,而人又善变,说变就变,无论哪一个环节出错了,都有可能身死湮灭,万劫不复。

三、虽然提前知道了,但无法避免事情的发生

这一点,啥意思呢?就叫作: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尽人事、听天命。要知道,朝代的更替牵扯到方方面面的因素,不是你皇帝贤明、臣子敬业就一定能保证子孙万代、千秋大业的。你最多能保证你这一代不出错或少出错,但也不能保证不被政变、不被推翻。

汉献帝没有雄心壮志?他不想名正言顺、一言九鼎?他不知道做傀儡的滋味不好受?只是汉朝到了他这里,已经气势衰微、根基全无了,纵然他知道曹操狼子野心,他也知道自己以卵击石的结果,那又能怎样?毛用没有撒。

说到这,就多说两句,那些算命打卦的,一来他预测的不一定正确,如果不正确,你听他的就瞎了;二来即使他预测的很准,你也相信了,那又能怎样?你只是提前知道了结果,却丝毫不能阻止结果的发生。就像汉献帝明白姓曹的早晚会宰了自己一样,早知道早焦虑罢了。

就像好多人说的:知道了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同样的,读过了很多历史,依然无法避免历史的重演。一是你历史没读全,读全的话,你才发现,你无论做何选择,在历史上都有对应,也可以叫作重演;二是知道了不等于做得到,晓得了玩水很危险,但每年依然有很多人溺水身亡;三是你知道了,自己也能做到,但你依然不能改变故事的结局,因为你能把握的只是你自己一个人,上司领导、家庭单位、社会形势,哪一条你能够左右得了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