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戰中,日本也曾攻打印度,為何只打了一仗就選擇撤軍?

liyanpengjia


這個問題所涉及的戰鬥,應為1944年的英帕爾戰役。

日軍在這場戰役當中失敗,幾乎沒有任何意外可言,原因是很簡單的,日軍選擇了一個不適當的時機,發動一場不適當的戰役。

這次戰役的前提為日軍穿越熱帶叢林地帶,去進攻印度,可惜這個交通條件過於惡劣,幾乎沒有什麼公路可言,機動車輛幾乎無法通過,更沒有鐵路與海運,空運等於不計。

在這種情況下,日軍幾乎是靠著士兵自己攜帶的補給,徒步穿越森林到達遠方的戰場,在沒有能夠在第一時間突破英軍的防禦,沒有繳獲英軍物資的情況下,這場戰爭打成消耗戰之時,那麼日軍的失敗已經註定了。

日軍敗於後勤,當戰鬥開始之後,日軍缺乏補給的問題日益突出,也造成了日軍整個進攻戰役失敗之根源,沒有物資怎麼打仗呢?最後不得不兵敗撤退。


麥田軍事觀察


這就是1944年爆發的英帕爾戰役,這一戰充分體現了日軍的狂妄自大和忽視後勤的毛病。

在印度駐紮有一個英軍第11集團軍群,直接阻擊日軍的就是,斯利姆將軍率領的英軍第14集團軍,英軍達到什麼程度,舉一個例子,英印第4軍,光是直屬炮兵,就有5個炮兵團,這還不算,那些師屬炮兵。一個師屬炮兵也有5個炮兵團。

比如英印第17師的編制是,皇家第129野戰炮團,印度第1野戰炮團,第82反坦克炮兵團,第21山炮團和第29炮兵團。下面1個軍直屬5個炮兵團,1個師也直屬5個炮兵團,可以想象,整個英國第14集團軍的炮兵實力有多恐怖了。

而且駐紮印度的英美航空兵也全力支援作戰。其中在2個月時間,英國空軍出動超過3萬架次,進行運輸和對地支援。美國航空隊為英軍撤離了43000名非戰鬥人員和13000多名傷員運來大批武器和人員。

在6月22日反攻的時候,英軍1000輛坦克裝甲車輛突入英帕爾平原,場面非常壯闊。那麼,日軍進攻部隊呢?就是第15師團,第31師團和第33師團。就只攜帶了1—2周口糧、1.5—2個基數的彈藥。

就3個師團,這點彈藥,就要去印度打英軍第11集團軍群,可見日軍之狂妄了。(英國第11集團軍群所屬,第14集團軍所轄兵力最多時達1百萬,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當中最大的集團軍,日軍3個師團帶著2個基數彈藥,就要去滅第14集團軍的百萬大軍,結果自己被滅了)。

戰役在1944年4月爆發,打到最後,英軍以旅為單位,坦克和鐵絲網建成起一處處環形工事,內部則是若干炮兵團提供火力支持。在天空當中,則是成群結隊的英美空軍戰機。

從4月打到7月,英軍越打越多,火力越打越強,日軍早就彈盡糧絕,開始撤退,英軍發動追擊。到8月,迎來了緬甸的雨季,日軍在翻越印度和緬甸邊境山區河流的時候,在雨季當中損失巨大。3個師團就撤回來7門山炮,有的師團最後只剩下了600支步槍。

此戰,日軍戰鬥和非戰鬥傷亡65000人(戰鬥傷亡3.1萬人),英印軍傷亡17587人。從此,日軍再也不敢進犯印度。


深度軍事


我是老威,我來回答。

日本在二戰時期曾經進攻過印度,只不過那是一次非常“搞笑“的進攻,雖然日軍出動的人數不少,有大約10萬人左右,出動的也多是精銳部隊,但是由於準備不足,不不是準備不足,而是準備非常地不足,導致日軍基本還沒有和印度方面的英印軍交手就全線敗退,傷痕累累地撤了回來。

事情還要說日軍的“超級指揮官”牟田口廉也,由於他的狂妄自大,葬送了數萬名“皇軍精銳”,也就是日本唯一一次進攻印度的戰役的失敗。

這件事情,具體還要從1944年說起,當時的“大日本帝國“已是日薄西山,在太平洋戰場上徹底失去了制海權,被美國人打的節節敗退;在中國戰場則長期與中國軍隊對峙,遲遲打不開局面。日本的盟友,難兄難弟的德國日子也過的很慘,在1944年基本被蘇軍趕出了蘇聯的領土,西線方面盟軍在諾曼底登陸,對德國形成了兩面夾擊的局勢。

作為當時在緬甸的日軍最高指揮官的牟田口廉也,深感自身責任重大,有責任帶領緬甸的“皇軍“扭轉戰局,於是制定了進攻印度的計劃,企圖一鼓作氣打破僵局,奪取英國女王頭上的這顆“明珠”。由於之前日軍在東南亞打的太過於順利,尤其是馬來半島戰役,4萬多日軍在山下奉文的帶領下逼得新加坡的13萬英軍投降,使得牟田口廉也對英軍產生了嚴重的輕敵情緒。

當時日本緬甸方面軍的司令官為河邊正三,而日軍第15軍司令則為牟田口廉也。而這兩個人正是盧溝橋七七事變的元兇,當時河邊正三擔任旅團長,而牟田口廉也則是他的下級,任聯隊長。這兩個人面對日軍在太平洋戰場節節失敗的局面,再次像賭徒一樣,試圖發動英帕爾戰役,改變日軍不利的局面。

而作為快輸紅眼的賭徒,顯然是不會去理智的考慮真實困難,事實上,日軍試圖進攻的英特爾位於印度東北部地區,當地不但處於崇山峻嶺之間,而且也是世界上雨量最多的地方,環境極為惡劣,而當時的日軍第15軍也沒有足夠的後勤,並不具備發動大規模戰役的條件。但是狂妄的某田口廉也卻認為:

沒有補給就不能打仗,那怎麼行?日本軍隊能夠忍受任何艱難困苦,糧食也可以從敵人那裡奪去”。

他完全沒有將困難和對手放在眼裡。1944年1月17日,日本大本營正式下達了進攻英特爾的命令。日本第15軍在司令官牟田口廉也的率領下,兵分三路,共計84000多人開始的向印度的進攻。在這支隊伍裡,還有由印度降兵組成的“印度國民軍”。

然而,這次日軍面對的不再是東南亞戰場一觸即潰的英國殖民軍隊,而是由英國名將、英國東南亞盟軍總司令蒙巴頓率領的英軍第14集團軍。面對日寇的進攻,蒙巴頓採用了極為正確的戰略,他首先將部隊撤至英帕爾附近高地,極大的增強了日軍進攻的距離,蒙巴頓充分利用盟軍的空中優勢和裝甲優勢,一步步後退,遲滯日軍的進攻,並將日本拖入了雨季。

到了雨季之後,雖然日本在前線節節勝利,但是日軍的補給卻極為困難,日軍士兵的口糧甚至下降到不足一兩,因為日軍的彈藥極為匱乏,面對補給充足、武裝到牙齒的英軍,完全被單方面屠殺。同時,日軍在極端疲憊之下,還得忍受極其惡劣的交通條件和恐怖的雨林氣候。

當時的日本士兵,高達3萬多人染上了瘧疾、霍亂、痢疾等疾病,而由於後勤補給困難,面對傷兵滿營,日軍卻根本沒有足夠的藥品和醫療器械。在英帕爾這個綠色的監獄,無數日軍士兵在飢餓和疾病之中死去。

然而面對日軍如此困境,牟田口廉也的回覆居然是:

日本自古就是草食民族,在茂密的叢林裡,前線官兵居然報告缺乏食物,在他看來是極不可思議的行為,他也一再要求日軍繼續進攻。直到7月份,日軍才終於下達了退卻的命令。

但是,當日軍最終沿著“白骨道路”退回緬甸之時,據日本官方自己的公報,參與英帕爾戰役的日軍86000多人,3萬多人戰死,傷病死則為42000多人。也就是說,英帕爾戰役,日軍的死亡率高達84%。而且,這個數字還不包括印度傀儡軍和當地的壯丁。

可以說,正是因為牟田口廉也不切實際的作戰思路,在日軍嚴重缺乏補給,沒有充分準備叢林環境作戰的情況下,貿然發動了對印度的進攻;同時,他也沒有掌握印度方面英軍的情報,並不知道英國人在馬來半島戰敗後早已痛定思痛,積極備戰,還是輕視了對手,造成了日軍的慘重傷亡。

不但印度沒拿下,日軍在緬甸的主力軍也基本被打光。後來中國遠征軍從印度反攻緬甸的時候,日軍也只有招架之功,沒有還手之力了。

這就是日軍唯一一次進攻印度的全部經過,當他們遭遇英印軍的時候,基本已經只剩下半條命了,還能和對方打一仗已經是付出了武士道般自殺的勇氣,至於要繼續打下去早已不可能,所以就只能撤了。


老威觀史


很多朋友不知道的是,二戰期間,日本和印度確實就打過仗了。

猜誰贏了?是印度。

雖然這個例子不能完全放到現在,畢竟過去了60多年,已經完全不可同日而語了,但也能說明些問題。

畢竟談兩國軍事實力的話,也要考慮戰爭的地點和場合。

就如同你美國打越南,為什麼美國比越南軍事實力強個上百倍,但是也沒打下來?這就是越南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後勤條件。

所以談印度和日本軍事,其實也要考慮這點。而這就和二戰中的這次戰役有關。

簡單回顧一下歷史吧!

1944年而二戰快結束的時候,爆發了一次日本和印度的戰爭,史稱英帕爾戰役。

其實客觀而言,這不能算是兩國正式戰爭,因為參加的軍人除了印度之外,有一部分是英國人,還有一些美國航空兵。

日本當時已經出現了戰線過長的問題了,但是他們竟然還要打這場戰爭,可見完全對印度和英國的實力不屑一顧。甚至日本人只攜帶了2周的口糧和後勤補給,這說明他們對戰爭勝券在握。

結果呢?打了100來天。日本人的後勤出現了極大問題,再加上天氣實在難以支撐,當地地形也不利於日本作戰,最終導致6萬多人損失,從此再也不敢打印度了。

這就是兩國唯一一次戰爭。當然印度當時還不是國家,只是英國的殖民地,但無論如何,印度人和日本人是較量過了。

如今印度和日本比起來怎麼樣呢?

如果不考慮日本受到的客觀限制,特別是軍事上的問題,日本進攻印度,也不會討到什麼便宜,一個重要原因還是戰線太長,再加上印度已經是號稱全球前五軍事強國,自然實力比以前有千百倍的壯大,也不會care日本。

日本比較厲害的,其實就是海上力量。

日本的準航母還是可以的,也就是直升機航母。它們稍加改裝就可以成為正式的航母,搭載戰鬥機等艦載機。這是日本在軍事上的一個殺手鐧而已。

(印度在建航母)

而印度在海上力量上和日本相比,雖然有自主化和國產化的正規航母,但航母戰鬥力其實讓人擔憂。

最近的一個消息是幾個月前印度在建航母內部的電腦竟然被盜了,而且不只是軟件系統出問題,硬件也被盜了。這種安保水平下可能看出印度國防安全也會有不小的漏洞。

而在安全上,日本人始終小心翼翼,從中也可能看出雙方軍事水平上的高低。

印度更強大的是陸上力量,這是經過幾十年來戰火檢驗的,因為巴基斯坦和印度動不動就爆發衝突,一般都是邊界紛爭,所以,印度陸軍配備了比較強大的武器裝備,訓練也相對頻繁,實戰經驗比日本多太多。

在這點上,日本沒法和印度陸上軍事力量相抗衡。


木春山談天下


據戰後統計,日軍真正戰死者可能只有3.2萬人。而在7萬多陣亡的人當中,多半是餓死或者病死。其非戰損減員之多,遠超瓜島戰役。

明治維新之後的日本十分狂妄,想要稱霸世界。那麼第一步就是要先把亞洲拿下來,中國和東南亞自然就成為了最優先的兩個。當日本攻下東南亞後,印度又成了他們的下一個目標。因此,日軍於1942年開始變策動成立所謂的“印度獨立軍”。到了1944年應德國的要求為了扭轉局勢,日軍對印度發動了在之後被稱為“英帕爾戰役”的行動。

當時的東南亞基本都是是英國的殖民地,印度就是其中一個。在1941年後,印度為英國在東南亞的最後一塊殖民地。作為大英帝國皇冠山的“明珠”,英軍肯定是要不惜血本與日軍一戰。所以當日本攻打印度的時候,對戰的不是英國人利用印度人組建的部隊,而是英國部署在當地的正規部隊。

1944年3月8日,日本派出9萬多人進攻印度東北重鎮英帕爾。但最終只剩下了3萬多人回去,損失5.6萬人,可謂是敗得是一塌糊塗。而這次日軍只打了一仗後就撤軍,原因有以下幾個:

一.指揮官的差距

日軍這方派出的是有“小東條”之稱的牟田口廉,此人深受日本武士道精神的薰陶,常常激勵型的口號來鼓勵自己的士兵,即“洗腦”式宣傳。所以在渡江的時候,他用“日軍天下無敵,即將征服印度”這一類的口號讓自己的士兵進入叢林地區。但與此同時,他自己卻擔心會不會有敵軍的奇襲。而且在正式開戰後,日軍明顯處於劣勢。他手下的師團長見補給斷絕,紛紛要求撤軍。但是牟田口廉依舊妄圖在天皇的誕辰日來到前,拿下英帕爾。為此,他不惜讓手下無端送命。

而英軍的指揮官是威廉·約瑟夫·斯利姆,他是一名經歷過一戰的將軍,經驗十分豐富。他在美國陸軍航空兵與皇家空軍的協助之下,於英帕爾周邊地區集結了15萬的部隊。並且早在緬甸兵敗之後,英軍就把英帕爾建成了一個巨大的軍事基地。這一戰,英軍可謂以逸待勞。

二.準備不充足

日本的9萬士兵是臨時調動的,連高級參謀群多是從其他部隊調任而來。至使整個部隊高層都不甚瞭解印度的情況,因而戰役自規劃開始就呈現了嚴重的誤判。而且由於日本物資貧乏,沒有足以翻越惡劣地形的車輛,只好攜帶3萬頭牛羊用來做輜重運輸工具。這些龐大的動物群,成為了英軍炮擊與空襲的明顯目標。就這樣在英軍的空襲之下,日軍完全失去了補給能力。

三.深陷雨林,染病而死

當時的印度是雨季,日軍被困叢林中難以前行。在英軍的空襲與炮擊中,日軍遑論發起有效的進攻,連最基本的日常補給都難以維持。這期間,糧食都難以保證,更別說藥品。因此,在惡劣的環境下日軍開始紛紛染病。據戰後統計,日軍真正戰死者可能只有3.2萬人。而在7萬多陣亡的人當中,多半是餓死或者病死。其非戰損減員之多,遠超瓜島戰役。

經此一役,日軍再無能力組織部隊進犯印度。而且就當時的局勢而言,日本的全面戰敗已成定局。彼時的日軍在太平洋各地都無力阻擋盟軍的腳步,更別說在一次大敗之後重新組織部隊遠征印度。


WarOH協虎


1944年日本為了改善其在緬甸的防禦態勢,同時應德國盟友要求,進攻印度以期打亂盟軍部署,扭轉不利局面,日本大本營終於決定要對印度動手了,英帕爾戰役爆發後,經過數月慘烈的戰鬥,日軍的進攻遭到慘敗。

低估了英國

二戰前印度並不是一個獨立的國家,而是作為英國殖民地而存在的,在英國的所有殖民地中,英屬印度是最龐大的,也是最富裕的,對於英國也是最重要的,英國國王還是印度皇帝。在當時,印度被稱作女王皇冠上最璀璨的明珠。日軍在侵佔緬甸後,印度成為英國在遠東的最後一道防線,如果印度再被日軍侵佔,英國將不得不後撤至中東,這將使英國失去在遠東的巨大利益,還將嚴重影響到歐洲戰場和北非戰場,這是英國不能接受的。

後勤補給困難

印度和緬甸的交界處,大部分地形是高山、河流、沼澤、深谷,不利於機械化行軍,後勤保障也多有不便,但是大戰略已定不可修改,接下來就是選將,由於牟田口廉也素有“小東條”之稱,本人也是成吉思汗的忠實信仰者,所以被任命為英帕爾行動的指揮官,在“放羊”指揮官的帶領下,日軍三個師團近十萬人,趕著大批活牛、活羊浩浩蕩蕩向印度進發,“人畜大軍”前期進展還算順利,可是戰線也越拉越長,隨後在英軍的轟炸下,日軍補給斷絕,軍心渙散,最終導致英帕爾戰役功歸一潰。

中國的牽制

中國遠征軍曾經兩次入緬作戰,不僅有力地支援了盟軍在印、緬戰場的對日作戰,而且沉重打擊了侵緬日軍,為盟軍收復緬甸創造了有利條件,並減輕了盟軍在印度的作戰壓力。隨著盟軍的戰略反攻,日軍在緬甸節節敗退,也就無力染指印度了。

日本國力難支

日本在征服朝鮮、中國淪陷區後,又佔領東南亞和西南太平洋,形成了一個北起阿留申群島,南臨澳大利亞,西迄印度洋的龐大殖民帝國,基本上實現了“大東亞共榮圈”的擴張計劃。但是在美國海軍反攻取得一系列勝利後,日軍隨即失去制海權和制空權,而日軍補給線又拉得過長,在太平洋戰場陷入了困境,實在無力再大規模開闢印度洋戰場。


小哥話歷史


這主要是因為中國軍隊在緬甸浴血奮戰,切斷了日本進一步侵略印度的可能。在這樣的背景下,日本自始至終,只勻出偏師一支,進入印度,很快為駐印英軍擊潰。

至於今日,印度與日本在外交上已成連橫之勢。再加上印度一直以來把中國作為假想敵,便開始炮製印日友好的歷史,宣揚日本並沒有侵略印度的意圖。回到1940年代,如果不是中國遠征軍血戰緬甸,遲滯並最終殲滅日軍大量有生力量,日軍早就佔領印度腹地了。

大體,日本侵略印度的構想,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1940年德意日三國同盟以後,日本策劃空襲珍珠港,席捲東南亞以後,陸軍繼續向西,與德軍在中東會師。這一階段日本在戰略上論證了入侵印度的可能性,但在具體行動方面,主要作戰區域在中南半島及其他東南亞島嶼。

第二階段大體是1942年開始,6月日本在中途島慘敗,之後在瓜達爾卡納爾島陷入膠著,向東在太平洋難有作為。日本希望從緬甸包抄印度,切斷中國的後援。在這一背景下,1942年8月,日本製定了入侵印度的完整計劃,並開始進行戰役準備。1942年底,中國開始集結兵力,準備第二次遠征緬甸印度,並於次年初慷慨誓師,進入緬甸。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第二次遠征軍連續重挫日軍,截止45年1月,以傷亡近9萬人的代價,擊破日軍主力,收復緬甸、滇西全境。

日本入侵印度的英帕爾戰役(1944年),只是大緬甸戰區中的插曲。日軍一線將領在緬甸無法打開局面的情況下突發奇想,以為印度應該是軟柿子。於是在沒有足夠物資準備的情況下,貿然西進,補給線崩潰之後,失敗成為潰壩,大量士兵因缺少給養藥物,死於後撤途中。從此,日本再無西進印度的條件。


在野武將


當時的日軍不論從兵力還是後勤補給上都不具備攻打印度的實力。日軍也沒有那麼的自不量力,他之所以會對印度發動進攻也不是真的想要進攻印度,而是對入印英軍的追擊,所以當日軍把英軍趕入印度叢林之後日軍便停止了追擊。

當時日軍入侵緬甸的部隊只有十萬人,就這麼點部隊想要控制整個緬甸就非常困難了,還想要入侵印度的話根本就不可能辦得到。當時在緬甸的英軍也有近十萬人,再加上入緬作戰的遠征軍也有十萬人,從總兵力上看日軍並沒有優勢。當時日軍唯一的優勢就是駐仰光(緬甸)的軍用機場,那裡駐紮了約150架零式戰鬥機。這使得日軍在緬甸地區的戰鬥是有制空權的。但是,假如日軍進攻印度的話,這支航空兵的作戰半徑就達不到了。

其次,打仗是需要物資的,日軍沒有進攻印度的物資!當時日軍在緬甸的物資供應主要由日軍聯合艦隊負責,日軍聯合艦隊當時的主要目標是放在印尼與澳大利亞,所有的貨輪都是往澳洲運輸物資,日軍聯合艦隊根本騰不出力量來幫助駐緬日軍打仗。從日軍的彈藥供應量來看,在日軍入緬時期每人每天的彈藥供應量是150發子彈,到了1943年這個彈藥供應量就下降到了30發/天。所以,日軍根本就沒有物資入印度作戰。


優己


英帕爾戰役後期,日軍已經開始吃叢林裡的草了,再不撤軍只會全部餓死。


英帕爾戰役是日軍陸軍史上輸的最慘的一場戰役,但也是最奇葩的一場戰役,10萬兵馬死3.2萬傷近4萬,日本陸軍高層竟無一人問責。

戰役發動背景

1942年4月,日軍佔領了緬甸全境,切斷了美國對中國提供援助的線路,英軍也被迫退守印度。這一結果直接影響了盟軍東南亞和中國的抗日局面。於是羅斯福和丘吉爾決定在印度英帕爾建立後勤基地,伺機反攻緬甸。

而此時日本在新加坡扶持了一個偽印度政府,計劃打著幫印度趕走侵略者——英國的旗號,佔領印度,實現日本“大東亞共榮圈”。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緬甸軍區第15軍司令牟田口廉也(打響全面侵華戰爭第一槍的戰犯)覺得這是一個立不世之功的機會。於是他一份進攻英帕爾的瘋狂計劃。

瘋狂的日本陸軍高層

為什麼說這是一份瘋狂的計劃呢?首先,緬甸軍區短時間內無法提供足夠的糧草和彈藥。其次,從緬甸到英帕爾只有一條運輸線,被盟軍切斷的風險非常大。

另外,行軍路途要經過六百米左右寬的欽敦江和400公里的山路,這給後勤補給帶來了極大困難。最後的問題是,都是山路無法攜帶坦克等重武器。

牟田口廉也的計劃遭到了15軍內部及陸軍高層的一致反對,但卻獲得了東條英機的讚賞。他認為風險雖然很大,但如果成功了,將徹底改變東南亞、中國的戰局,甚至可以間接減輕了希特勒在歐洲現場的壓力,他覺得值得一博。

有了東條英機的支持,日本陸軍部通過這一瘋狂計劃。但南方軍司令寺內壽一還是詢問了牟田口廉也解決糧草的計劃。

牟田口廉也是這樣回覆:他計劃徵集1萬多頭牛羊馱物資,到達目的地後這些牛羊可以殺了作為軍糧。最後還豪氣地說:“大和祖先是食草民族,印度廣闊的叢林就是我們的口糧。”寺內壽一聽了信心滿滿。


精心準備的陷阱

1944年3月8日,牟田口廉也率領3個師團約10萬人馬,帶著8天的口糧、人均240發子彈,雄赳赳氣昂昂朝英帕爾進軍。他狂妄地向部下宣稱將在3周內解決戰鬥。不過他此時並不知道等待他們的是英、美精心準備的陷阱。

其實日軍的計劃英、美早就獲悉,盟軍提前安排了一支3000人的部隊進入了叢林,只等日軍渡過欽敦江就立刻搗毀日軍唯一的一條補給線,同時這支部隊可以日後截擊逃跑的日軍。

不過原本出發時很開心的牟田口廉也,很快就高興不起來了。第15軍在渡江時,由於水太深,不少牛羊淹死在河裡。

更為糟糕的還在後面,由於牛羊群目標太大,一路遭到盟軍轟炸,眾多牛羊死的死、跑的跑,直到後來士兵們不得不單兵負重40公斤,穿行崎嶇的山路。


戰鬥過程

日軍開始進攻很犀利,至4月中上旬日第31師團推進了科希馬外圍,第15師團和第33師團也完成了對英帕爾的合圍,一切進展看似很順利,雖然日軍士兵的每天口糧已減至不足二兩,但勝利已指日可待。

但接下來發生的事讓牟田口廉也欲哭無淚。就在日軍合圍英帕爾時,突然冒出大量的英印軍發起了反攻,而且很多重武器他都沒見過,一下子打的日軍矇頭轉向。這是咋回事呢?

原來美國空軍已偷偷地空降了大量的英印軍和先進武器。更為要命的是,5月15日,英印軍48旅抄了日軍33師團的後路。而此時的日軍每天口糧已不足一兩。

氣急敗壞的牟田口廉也,調動所有能調動的部隊對英帕爾發起一輪又一輪的死亡衝鋒,但由於體力和武器的差距,進攻均以失敗而告終。



進入6月份,英帕爾下起了連綿陰雨,而此時日軍已無一粒口糧,真的學起了他們的祖先開始吃草。仗打到這地步,日軍已無贏的可能,第31師團長多次向牟田口廉也建議撤退,但都遭到拒絕,他給陸軍部致電也得到同樣回覆。

到了6月下旬,飢餓和多天的陰雨讓幾萬日軍得了瘧疾、痢疾、霍亂、傷寒等疾病。6月25日佐藤實在不忍心看著日軍成批成批的倒下,他私自下達了撤退的命令。

31師團一撤退,牟田口廉也不得不下達“退卻作戰”的命令。不過此時的日軍拋開前有堵截,後有追兵不說,他們連逃命的力氣都沒有了。

英軍一名軍官曾這樣描述日軍逃跑場景:“到處是赤腳露體的屍體,士兵像骷骸一樣躺在泥地上;行駛中遭到轟炸的運輸車和燒燬的坦克;被精疲力竭的士兵扔得滿地都是的槍支彈藥和軍事裝備。”

英帕爾戰役結束後,日軍第15軍傷亡7萬多人,喪失了戰鬥力。大大削弱了日軍緬甸軍區的實力,不久盟軍發動了印緬戰場的反攻。



花木童說史


日軍在二戰時期確實進攻過印度,但是僅僅是打了一仗,一仗便使得日本放棄進攻的慾望。

這場戰役就是英帕爾戰役,也是英軍洗刷在東南亞慘敗恥辱的一仗。

從1937年全面侵華開始,其實日本大本營就已經開始做出下一步作戰計劃,也就是北上與南下之爭。

當時的日本佔領了東北和華北,加上華東大部分地區,使得日本國內陷入了一片狂熱之中。

但是日本卻難以避免帝國百萬之眾,深陷中國戰場泥潭之中,而且最重要的就是中國沒有在三個月內滅亡。

這使得日本第一次感受到了巨大的壓力,這個壓力來自於資源,也就是日本的海上生命線,其中又以石油和橡膠為最稀缺。

於是日軍開始打東南亞的主意,哪裡有日軍夢寐以求的石油資源和橡膠資源。

然而日軍當時還沒有下定決心,因為北上還是南下,依舊是爭執不下。

但是美國此時對於戰爭的態度,卻直接決定了日本軍界內閣的決策,那就是美國對日本展開了石油禁運。

這使得日本不得不冒險偷襲珍珠港,然後奪取英法在東南亞的殖民地。

不得不說日本這一招確實厲害,短時間內便攻取了東南亞和太平洋的廣大地區。

如此一來日本軍界內閣沸騰了,全國陷入了一片狂熱之中,此時拋出了一個大東亞共榮設想。

在這個設想之中,就包括當時的印度,也就是說日本當初攻取東南亞之後,打算一舉攻取印度。

但是日本失敗了,而且是徹徹底底的失敗,這場戰鬥讓日軍明白了強弩之末的道理。

當時的日本百萬大軍深陷中國泥潭,而太平洋地區也需要兵力部署,加上日軍佔領東南亞之後,一直沒能攻取中國西南。

相反中國遠征軍和國內軍隊,依舊在頑強的打擊著日軍。而中國戰場的被動局面,使得日軍更是分身乏術。

英帕爾一戰的背景是日軍想要一鼓作氣,其實也是天真的認為三個師團可以拿下印度。

畢竟英軍在東南亞的戰績,只能用慘不忍睹來說,所以日本才會做出冒險之舉。

這場戰役中,英軍擁有制空權和駐印軍的支持,在火力和空中的優勢下,一度切斷了日軍的補給線。

當時日軍是孤軍深入,在這種情況下同英軍作戰,縱然有玉碎的精神,也於事無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