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还有哪些帝王的墓葬没有被发现?

yunzhao8


历代皇帝非常重视死后的事情,按照儒家传统观念,叫事死如事生,意思就是,死前生活什么样,死后的生活也要什么样,换句话说就是一定要厚葬。这么一来,就使得封建王朝的陵墓饱受历代战火摧残——谁让你厚葬呢。

建国之后,对于盗墓者制订了严格的处罚措施,并组建了合理合法的考古队伍,对着许多陵墓进行考古研究,期间发现了许多帝王将相的陵墓。这些帝王将相生前压榨百姓,死后还要劳民伤财,修建各种宏大的墓室以及陪葬数不清的金银珠宝。


考古者们将目光盯上了历史上那位一代天骄,照着常理推断,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墓葬必然极为丰盛,于是考古工作者怀着为国家文物做出贡献的目的,打开了蒙古人心目中的圣地“成陵”,不过结果却让考古工作者大失所望——是一个空的陵墓。

准确来讲,是一个衣冠冢。就有考古学家认为也许是因为在历史上成陵曾经多次迁移,最终才定到了现在的位置,期间造成的所有物品全部散落?可这种看法明显不符合这只是一个刻意的衣冠冢的事实,于是这种看法被首先推翻。

这个衣冠冢里面放着一羽驼毛和一幅画像,极为神秘,处处透露着诡异,考古学家们议论纷纷,但始终没有讨论出什么结果,这也成为了考古学界的一桩著名悬案。案情悬在哪儿呢?悬就悬在成吉思汗的尸体究竟埋到了哪里?


这个问题非常严重,首先毫无疑问这涉及到成吉思汗陪葬的那许多极为珍贵的文物,若迟迟发现不了,难免这些文物就会遭了盗墓者的光顾,造成不可挽回的错误;其次由于成吉思汗的特殊性,尤其是对蒙古人民内心的影响,如果迟迟发现不了成吉思汗到底埋藏在哪里,这会涉及到蒙古族内心的历史传承,因为已经证明成陵只是一个衣冠冢。

据支持政府工作的蒙古牧民解释,原来他们蒙古族的墓葬习俗非常特殊,他们与中原汉人截然不同,他们认为人死之后会回归自然,换句话说,他们蒙古人从来不在乎肉体,只是崇拜灵魂。这给了考古学家新的灵感,也许成吉思汗死后,确实没有在乎肉体,而是选择衣冠冢来盛放自己的灵魂。这似乎解释得通,但很快也被推翻了,因为那个时候的成吉思汗根本不可能还采用传统蒙古牧民的墓葬习俗。

众所周知,明灭元过程中得到过许多来自元朝皇室的图书文册,其中关于成吉思汗的墓葬究竟在哪里,图书文册的记载,到底有没有呢?考古学家很快就寻找到了确切的资料,元人记载成吉思汗死于围攻西夏的途中,之后就将尸体安葬在一个叫做起輦谷的地方,不止是成吉思汗,此后除了元顺帝的所有皇帝,都安葬在那里。



有人可能觉得奇怪,既然这样,那就去起輦谷考古啊,这不是很明确嘛。事实情况却不是这样,整个中国就没有一个叫做起輦谷的地方,这个地方的地名是明朝人根据蒙语发音标注的明朝色目方言发音,由于这是汉字注蒙古音的办法搞出来的起輦谷这,那起輦谷对应的蒙文到底是什么呢,蒙古牧民表示不理解。可想而知这有多要命。这个线索几乎就等于没有。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对于起輦谷的位置有一种说法,推测它在宁夏六盘山、甘肃清水和宁夏灵武一带。因为这些地方都是当时蒙古大军围困西夏都城的大概位置,并且在这些地方很流行这种传说:某位大人物下葬的时候,土被回填,然后万马踏平,再用军队把下葬的地方圈起来,直到荒草再长出来为止。并且这种传说与当时的蒙元贵族安葬习俗极为相似。


夏目历史君


历史上这么多的皇帝,也就有这么多帝陵,也就是这些皇帝的墓葬,被发现或者被盗掘的也不在少数,但也有一些帝王墓葬直到几天仍然没有被发现,仍然如谜一般存在。

最为神秘的莫过于秦始皇陵了。公元前246年,秦始皇开始在今天的陕西省临潼区骊山脚下建造一座堪称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奇特、内涵最丰富的帝王陵墓。尽管在2000对年的今天,我们找到了请始皇陵,知道它就在那里,但这座陵墓什么时候能打开,是否要发掘,目前尚没有结论。因为发掘后,从技术上来说,不能保证能保护好这些文物。特别是壁画、陶器、纸质、绢质、丝质等 文物的保护现在还是难题。也因此这座神奇的陵墓引发了越来越多的谜团和猜想!

其次说说乾陵地宫。乾陵,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之墓,也是世界上唯一的一座两朝帝王、一对夫妻皇帝的合葬陵园,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享有“露天石刻博物馆”、“历代诸皇陵之冠”、“睡美人”之美誉。根据考古工作者对乾陵主峰以下垂直地宫的局部探测,以及对乾陵附近的陪葬墓的发掘,专家们推测乾陵墓室的结构是由墓道、过洞、天井、前后通道和左右宫殿 组成。在通向金刚墙的近百米过道两旁,摆满了各种金银祭器,而最让世人感兴趣的就是那件顶尖级国宝——《兰亭序》。但这些坊间传说究竟能不能得到验证,目前还都是谜团,因为目前为止,乾陵地宫尚未打开。

然后说说成吉思汗陵墓。成吉思汗陵墓应该是到目前为止最为神秘的存在了,因为人们还没有找到成吉思汗的真正埋葬之地。尽管我们都知道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境内,有一座成吉思汗陵,蒙古族人视那里为圣地,平日殿内圣灯长明,供后人祭奠。但是根据史学界比较公认的观点,这里并非成吉思汗的真陵,而是一座纪念堂性质的衣冠冢。据不完全统计,过去几百年间,全世界至少有100个考察队风餐露宿,寻找过成吉思汗陵寝,但全部无果而终。

当然了,其他没被发现的帝王陵墓也有很多,像三国时期曹操和刘备的墓葬,清朝雍正皇帝的陵墓等等,但在我看来,上述的三座应该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了。


我是盛说纷纭,聊聊历史风云人事,欢迎大家多多关注,多多交流!


盛说纷纭


未被发现的帝王墓。

在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皇帝的墓葬都是一个王朝的天大秘密,大多数逐渐墓葬的人基本上在墓葬修好后就不知所踪,所以,时至今日,还有很多的帝王墓没有被发现。下面我们来捋一下中国历史上的王朝。

1、夏商周王朝。

在历史上,夏朝到底有没有还存在着争议,但是因为没有翔实的文字记录,所以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当然,夏朝的皇陵也没有发现。商朝从汤立国到盘庚,前后共有十九王,同样因为历史久远,这些帝王陵墓至今也没有发现。到了周朝,自商开始的文字记载使得周朝的皇陵的寻找成为可能,但由于年代的久远,除了周文王和周武王的陵墓外,其他的大部分陵墓没有找到。


2、始皇以后。

当年横扫天下的秦朝,可惜仅仅存活了两代就灰飞烟灭了,陵墓也已找到,并且成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汉朝分为西东两汉,重要的王陵也已找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的乱世,由于国家统治时间短暂,或许很多当时的国家还没来得及逐渐陵墓就灭亡了,所以这个时期的皇帝陵墓都没有发现。当然,前几年考古说发现了曹操的大墓,甚至有一些物证,但是争议很大,并且物证也不是非常充分,按照曹操生前的奸诈,估计他的陵墓不会随便就被人发现。隋唐时期的二帝陵墓也已发现。唐朝主要的帝王陵墓大部分已找到,从历史来看,基本上国力强盛的王朝,因为有比较翔实的文字记录,所以对皇室的记录比较详细,虽然很多资料都不是对外公开的,因为有的朝代统治时间比较长,所以他们的皇帝陵墓相对来说比较集中,也就容易被集中发现。五代十国又是中国一个乱世,大部分的皇帝陵墓没有踪迹。辽国时代,皇陵也是比较集中,一是辽祖州城西的辽祖陵,一是辽庆州城北的辽庆陵。金朝在北京大房山营建山陵,金代帝王均葬于此,现存帝陵遗址十七座。南北宋两朝,大部分还是遗留了下来,主要有北宋巩县八陵,南宋绍兴六陵。



3、元明清。

元朝,成吉思汗的大帝国,历来,蒙古族贵族有秘密下葬的习俗。根据史书记载,蒙古族贵族死后,埋到地下后,陵墓上方没有封土,没有坟头,填平墓葬后,用千军万马来回踏平,然后在这片墓地上,当着母骆驼的面,把小骆驼杀死,淋血在地上,然后派千骑士兵守护,直到来年的春天,草生长茂盛之后,士兵迁帐撤走,而一般人所看到的只是茫茫草原,不知其墓地的所在。如果皇室要祭祀时,就牵着那只丧子的母骆驼引路,母骆驼停下后悲呜之处,就是墓地了。由于墓地上无任何标志,也就从此无法辨认灵柩真正所在地点了。所以现在元朝一代的帝陵仍无法找到。明朝自明成祖朱棣后,历代帝王都埋葬在今北京郊区的"明十三陵",只有明太祖朱元璋和其父母的陵墓不在"十三陵"内。清朝皇陵,我们就更熟悉了,东陵大盗孙殿英盗挖的就是清朝的皇陵。清入关以后,十个皇帝,顺康雍乾嘉、道咸通光宣,除末帝溥仪没有设陵外,其他九个皇帝都分别在河北遵化县和易县修建规模宏大的陵园,这就是著名的"清东陵"和"清西陵"。由此可见,有文字记录以来,大部分王朝的皇陵都已经被发现。



智者说历史


没有被发现的皇帝陵墓多了去了,发现了又无法确认的也不少(如杨广墓)。

但是,要论最大者,莫过于周王陵——众所周知,西、东周历近800年,共39位天子(西周14位,东周25位),然而,让人颇感不可思议的是,目前为止,竟然没有确认哪怕1个周天子的墓地......

《易·系辞下》:“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

按照这个记载,专家推测,周王朝的天子们的葬丧是不封不树的。但是,随着春秋战国的诸侯墓葬与平民墓葬的发现,专家们又得出结论,认为自春秋起,“不封不树”的习俗便逐渐被淘汰,而是变成了“又封又树”,如“秦公一号大墓”:

墓主主人为春秋秦国国君秦景公,面积达5334平方米,采用天子丧制——这表明了:丧葬制度的改变是“王道衰微”、“群雄四起”的天下大势所带来的改变。

另外一个显著的变化是,在春秋以前,墓地称“坟”,意为土丘:

《孔子家语·相鲁》:“因丘陵为坟,不封不树。

而进入春秋后,开始慢慢改为“陵”——意为“高大如山林”,也象征着王权的尊严和地位的崇高。

因此,虽然西周王陵找到的希望非常之渺茫,但是东周王陵,看起来似乎是有机会的。

目前最有名的,莫过于位于洛阳的8座周王陵:

在今日洛阳的金村周山上,据传发现有8位东周天子的墓地,至于是哪8位,目前尚无定论,据说周灵王、周悼王等几个已经确认......但无论如何,从其出土陪葬礼器来看,有一定的可能性:

东周王陵出土王壁

东周王陵出土玉鳟

1928年到1932年之间,加拿大传教士怀履光和美国人华尔纳两人带着武装护卫在金村工作了五年,一共盗掘了8座东周天子陵墓,获得的国宝文物数以千计。也就是在这两个人的作用下,大部分文物流失,目前遍布世界十几个国家、几十个城市。仅日本人梅原末治编成的《洛阳金村古墓聚英》一书,就收入文物238件。
而留给我们中国人自己的:仅剩3件。

除了这8位东周天子外,还有东周最后一任君主周赧王(姬延)的墓地,据说也找到了:

位于甘肃庆阳市庆城县东枫香岗乡丁家溶村的一个叫“周祖陵森林公园”,此地也是传统文献中疑为周人祖先之一“不窋”的葬地,故得此名。

但总而言之,这些墓地其实都并未得到完全的确认,我们还需要继续等待。


無風即風


中国历史被发现的皇帝陵墓很多了,被盗过墓的也不少,而没被找到的皇帝陵墓也不少,下面就来介绍一下。

1、炎帝和黄帝的陵墓

中国人自称为炎黄子孙,就是因为炎帝和黄帝,炎帝和黄帝生活在公元前2600多年,距今有四千多年的历史,炎帝和黄帝都是古代华夏部落的首领,他们的子孙后代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祖先,黄帝统一了整个华夏部落,征服了东夷、九黎族,建立了统一的部落联盟,成为中华民族的祖先。



但是关于黄帝、炎帝的陵墓,由于年代久远,既没有记载,历经四千多年,也没有发现炎帝与黄帝的陵墓,一直是一个谜。

2、夏朝历代王的陵墓

整个夏朝有470年的历史,关于夏朝的记载多见于商朝出土的甲骨文,夏朝由大禹的儿子子启建立,共历经14代,传至夏桀时被商所灭亡,我们自称为华夏,其中的“夏”就来自夏朝的“夏”,由于年代久远,夏朝距今已有四千年的历史,夏朝历代王的陵墓也没有被发现。



3、商朝商汤到盘庚时期的商王陵墓

商朝的建立者是商汤,商朝建国后直到商王盘庚时期,这中间有281年时间,历经十世十九王,盘庚是商朝的第19位君王,这19位君王的陵墓一直没有被发现,而自盘庚之后的商王陵墓,大多都埋葬在河南省安阳洹水以北,武官村与侯家庄一带,这里是商朝的王陵区。



4、周文王与周武王陵墓

周文王是周朝的奠基人和开创者,正是由于周文王的不懈努力,他的儿子周武王才能灭亡商朝,周文王与周武王是周朝的开国之君,但是周文王和周武王的真正陵墓一直没有找到,有传说是说周文王和周武王的陵墓在陕西省咸阳市北5公里的周陵乡崔家村南,但据专家考证,这里并不是周文王与周武王的陵墓。



5、南越王赵佗陵墓

南越王赵佗是割据岭南地区,也就是今天广东、广西及越南北部地区,而建立的一个王国,赵佗本是秦人,是秦始皇派到南越地区征服当地人的秦军将领,在征服百越地区后,中原由于天下大乱,赵佗便割据百越地区称王,当时的中原地区政权是西汉。

赵佗一生活了103岁,死后安葬在何处,一直没有找到。



6、蜀汉昭烈皇帝刘备陵墓

刘备陵墓虽然在史书上记载为成都市南郊武候祠正殿西侧,但是这里是否是刘备的陵墓有很大的疑问,因为刘备是在白帝城(今重庆奉节)去世,到成都还有600多公里,当时刘备又是在夏天去世,运这么远尸体怎么处理,因此关于刘备的陵墓有三种说法:一是说就安葬在白帝城,二是说安葬在四川彭山的莲花坝,三是说安葬在成都的惠陵,到底哪里才是真的,搞不清楚,相当于没有发现一样。



7、元朝历代皇帝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蒙古族人建立的大一统王朝,由于蒙古族是游牧民族,崇尚“密葬”,所谓密葬就是秘密安葬,就连蒙古人自已也不知道安葬在哪里,正因为这一习俗,从成吉思汗开始,直到元朝建立之后,元朝的历代皇帝陵墓都没有被发现,因为根本就没人知道安葬在哪里。



历史上没有被发现的皇帝陵墓主要是这些,当然还有一些皇帝陵墓是在战乱中被毁坏了,如南北朝、五胡十六国、五代十国时期,这些大乱世中,皇帝的陵墓很多都被盗被毁坏,消灭于历史的痕迹中,并不是没有找到。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其实在国内考古界最被寄予厚望,有迹可循,又没有被发现帝王墓葬。非世界上最长寿,一代传奇帝王南越武帝赵佗莫属。


秦汉两代讲究厚葬,其随葬品之丰富其他朝代所能比拟。

赵佗至少活了103岁,执掌南越国长达71年,是他把岭南并入中国的版图,所以他被后世认为是第一个开发这里的人,毛泽东更是评价他为“南下干部第一人”。

南越国统治面积达到110多万平方公里,其疆域包括广东、广西、以及海南、福建、云南和越南北部等地区,是当时不折不扣的大国。


历史上一直对赵佗墓是否存在存有质疑。

直到1983年,南越文帝赵昧墓是被发现,出土了包括玉角杯等珍贵文物一万余件,,其中以丝缕玉衣和“文帝行玺”金印等最为珍贵

尤其是后者,以龙为钮,黄金铸成,打破了秦汉时期天子用玺以白玉为材料,以螭虎为印钮的规制,它是今日唯一得见的汉代“帝玺”,用价值连城来形容毫不为过。

南越文帝赵昧是赵佗的孙子,由于身体孱弱在位15年,政治上没什么建树,但其墓葬的随葬品已经丰厚至斯,人们对赵佗墓寄予厚望就可想而知了。

据说赵佗墓葬,最珍贵的一件文物叫做阳燧珠,高透明的水晶珠迎着太阳一照,阳光经过宝珠形成焦点,继而将易燃之物引燃,类似于现代凸透镜的原理。在秦朝时期,这绝对是一件了不起的发明。


花近高楼1


成吉思汗陵墓没有被找到,至今仍是个谜。

成吉思汗临死前曾经嘱咐过随从,他死后不要明着发丧,要遵守祖上留下来的风俗秘密下葬,而他们当时的风俗就是贵族埋葬的地方不能勾起坟头,也就是说坟头的地方是平的,之后人们还要牵过几匹马来将下葬的地方踏平,让外人根本看不出来这里埋过人。

不但如此,在墓葬被踏平之后,有人会牵来一头母骆驼和一头小骆驼,当着母亲的面将小骆驼杀死,把血淋在墓地上,再派士兵把守,等第二年地上长出草来的时候,把守的士兵就可以搬走了,没有人能够看出来先人的尸骨站在了那里。



如果人想要走寻前人墓葬的话只能看到茫茫草原,根本不能辨别墓葬在哪里,后人要祭拜的话就会牵着母骆驼过来,它在哪里停住并且悲鸣哪里就是先人的墓地。当年用来守卫墓地的一千多名士兵和建造墓地的人全部被杀死了,目的就是为了不让他的墓地的具体位置泄露出去,以免心怀不轨之人前来打扰他在地下的安眠。可是,当唯一能够辨认陵墓的位置的母骆驼死后,从无人知道成吉思汗的陵墓所在地了。


盲客


元代的帝陵至今一个都没发现

自从商周之后,中国历代帝陵基本上都不用去发现,皇陵就在那里矗着,凡是视力正常的人都看的见。

皇陵的规模通常都是非常巨大的,在明朝之前,皇陵都是建有高大的封土堆,远看犹如一座大山,非常显眼。

例如秦始皇陵最初的封土高度有120米,即便是经过2000多年的风霜洗礼,现在秦皇陵的封土高度仍然有87米之高,而整个秦皇陵的占地面更是高达56.25平方公里。

(秦皇陵巨大的封土堆)

而到了唐朝,为了防盗,唐太宗、唐高宗的陵寝都是修在一座大山中,直接把山掏空,待皇帝下葬后再用巨石将出口堵死。在没有烈性炸药的年代,盗墓者是几乎不可能盗掘太宗和高宗帝陵的。(唐高宗和武则天的乾陵,直接就挖空了一座山)

到了明朝,明太祖朱元璋一改帝陵建造的传统,放弃了巨大的封土堆形式,改为在地宫上建宝城宝顶。

宝城宝顶可以看作是一种小型的封土堆,形状多为圆形或椭圆形,周围用青砖垒砌,称之为宝城,土堆的穹隆顶称宝顶。

明代皇家陵寝虽然取消了大封土堆,使用比较小的宝城宝顶,但还是保留了大量的地上建筑物用于祭祀和保护皇陵,例如如正门、神道、享殿、围墙等建筑物。

以明成祖朱棣的长陵为例,整个长陵的地上建筑形制是一个三进院落,光这些地上建筑面积就达到12万平方米,其祭祀主殿祾恩殿的内部面积甚至比故宫的太和殿还要大。如此宏大的一座帝王陵寝,想不看见都不可能。

(明长陵祾恩殿,太气派了)

当然,也有一些君王在墓葬方面非常低调,例如魏武帝曹操(曹操趋势时虽然不是皇帝,但也是魏王了)。民间曾广泛流传曹操为了防盗,设有七十二疑冢,以达到混淆视听,保护自己陵寝的目的。

但是这只是民间传言,事实中曹操并没有秘葬,曹操病逝后就是葬在高陵。只不过曹操主张简葬,因此没有建封土,随葬的物品也不多。后来由于战火,曹操陵寝遭到破坏,地上建筑都没有了,而又因为没有封土,所以人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知道曹操的陵寝到底在哪。

直到2009年12月27日,国家文物局才最终认定,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安丰乡西高穴村南的高陵墓主为曹操,曹操陵寝之谜也终于画上了句号。

总体来看,中国一直是一个流行厚葬的国家,帝王尤其如此,绝大多数皇帝在刚登基之初就开始着手修建陵寝,皇陵的规模通常都是很庞大的,非常显眼。

不过有一个王朝的帝王一直坚持秘葬(注意是秘葬,不是简葬),这个王朝就是元朝,元朝的帝王陵墓至今一个都没发现,甚至连大体位置都不知道。

元代帝陵都是不封不树的,即没有封土堆,也没有任何的地面建筑,甚至连一块记录生平歌功颂德的石碑也没有。传说从成吉思汗开始,大蒙古国和元朝的历代大汗或皇帝都被秘密地埋葬在蒙古高原的起辇谷。

当年成吉思汗在征讨西夏时突然逝世,之后他的遗体被秘密运回蒙古高原下葬(对于成吉思汗的下葬地点,现在还有争议,大多数学学者都认为葬在了蒙古高原)。

一路之上,蒙古人的送葬队伍杀掉一切所遇之人,而在成吉思汗遗体下葬之后,蒙古人又杀掉了所有的工匠,以免墓葬细节和地址被泄露出去。

据明代《草木子》记载,待陵寝修建完毕后,蒙古军“以万马蹂之使平。杀骆驼于其上,以千骑守之。来岁草既生,则移帐散去,弥望平衍,人莫知也”。

此后,所有的元朝帝王都延续了秘葬的传统,由于实在是太低调了,元朝15个帝王陵寝至今一个都没找到。


千佛山车神


已经被发现,只是未被证实。

贺兰山东麓陵台星罗棋布,这里是一千多年前的西夏王陵群,寸草不生,飞鸟飞过都不停留,西夏的九位皇帝和有功绩的王公大臣都长眠于此。



从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算起,至到西夏被灭国共有十位皇帝,而李元昊在称帝后追尊自己的祖父李继迁为太祖,自己的父亲李德明为太宗,所以说有西夏十二帝的说法。西夏的最后三位皇帝遵顼(xu),德旺,睍(xian)因为蒙古人的攻打处于被灭国的战火中并没有建造陵寝,西夏王陵群里的九座王陵是从李元昊的祖父李继迁到襄宗李安全这九位皇帝的陵墓。



虽然已经推测出九座王陵里埋葬的是哪九位皇帝,可是除了七号陵发现的碑文确定七号陵属于仁宗李仁孝之外,其他的王陵并没有直接的证据证明是属于哪位皇帝。因为不止是九位皇帝的王陵,整个西夏王陵群曾经遭受过毁灭性的打击。


西夏由李元昊建国,建国后的李元昊追尊了自己的祖父和父亲,并且为他们修建陵墓。西夏人在建造陵墓时是仿造宋帝陵的形制建造的,而宋帝陵是按照传统的昭穆葬法来安排的陵墓。


于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发掘西夏王陵群的考古工作者们猜测西夏王陵那一贯式的排列,也是同宋陵一样按照昭穆葬法来安排的位置。

王陵中第一,二号陵位置相近,规格一样,建筑相同,李元昊替祖父和父亲修建陵墓时,很有可能同时修建,并且修建成一样的规格,所以专家推测一,二号陵属于太祖继迁,太宗德明的王陵。按照昭穆葬法推测,仁孝正好属于七号陵,所以最早学者们都相信昭穆葬法是西夏陵排列的观点。



可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发现,一,二号陵是所有帝陵中结构最为复杂的,不可能是在建国早期修建的,更像是西夏国晚期的陵寝。而六号陵多灰瓦少琉璃的发现,更有可能是李元昊建国初期,国力尚弱,无力修建更加高规格的陵墓而替祖父和父亲修建的陵墓。

而且六号陵残留的石碑碎片上记载了一句在位三十,西夏历史上只有一位皇帝在位三十年,那就是李元昊的父亲李德明。假设六号陵真的是德明的话,六号陵多灰瓦少琉璃的现象也得到了解释。



和六号陵一样依山而建的四号陵,陵墓的陵台只有五级,碑亭也只有一个,按规格来算的话,称不上是帝陵。所以学者们推测四号陵属于太祖继迁,继迁的太祖身份是李元昊追尊的,在继迁在世时,他只是被契丹封为王,在南宋也只是一个节度使,所以只修建了五级陵台。

后来的发现,推翻了之前学者们认同的昭穆葬法。根据最新的考古发现,学者们重新推测一,二号陵属于纯佑和安全,四号陵属于继迁,六号陵属于德明,七号陵属于仁孝。

尽管学者们的推测十分有可能,可是终究没有找到完整严谨的证据证明这一观点,所有能证明墓主人身份的东西都被故意的损毁,不仅西夏王陵的陵墓主人身份不确定,给西夏王陵造成这般毁灭性损失的始作俑者是谁都已经消失在历史当中了,早已无人见证。


疑今察古几复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隋朝之后,形成了唐宋元明清五个统一的王朝,而这五个王朝中,元朝统治时间最短,但是建立的疆域却是最大,而更为称奇的是在历代帝王的陵墓中,元朝帝王的陵墓到现在还没有一个被发现。

蒙古帝国著名的开创者成吉思汗,他南征北战一生,网罗天下工匠为自己建造陵墓,但是他的墓地却不为人知,坐落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草原上的成吉思汗陵,实际上是他的衣冠冢。

曾经外蒙古国为了找寻成吉思汗的陵墓,还与日本建立合作对,但是除了自己过年的地质资料被日本窃取一番之外,一无所获。元朝不仅仅是成吉思汗的陵墓没有被发现,他所有的帝王墓都没有被发现。这于蒙古的传统有关。

根据明代《草木子》一书中记载,元朝皇帝驾崩后有着专门的下葬仪式,用啰木两片,凿空其中,类人形大小合为棺,置遗体其中。并加髹漆,完毕,则以黄金为圈,三圈定。尔后,掘深沟一道埋葬,“以万马蹂之使平。杀骆驼于其上,以千骑守之。来岁草既生,则移帐散去,弥望平衍,人莫知也。

成吉思汗去世的时候也是采用这样的方式。据说成吉思汗死后,儿子拖雷按照他的遗嘱和生前的愿望,用牛车驮着他的尸身,遴选2000多人的护葬队伍,向着他生前选定的秘密地点出发。这一队护送灵车的人马,一路上只要见着老百姓,不分男女老幼,通通杀死。

成吉思汗的遗体到达目的地后,众人将其葬入墓穴中,把墓坑填平,然后驱赶数百匹战马,在墓地上面反复踩踏,直到墓坑的表面没有任何异样才作罢。最后种上草种子,然后命令人在此处驻守,等到草长起来。

期间拖雷又叫人找来一头母骆驼,在它的面前宰杀了小骆驼,将小骆驼的羔血浸入地下。需要祭祀的时候,他们就牵上母骆驼,而母骆驼自己会找到墓地之处,并发出哀鸣声。

等到骆驼老去,在茫茫大草原中,墓地就没有人能发现了。这也是元朝帝王的墓穴到现在都么有人能发现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