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友谅为什么打不过朱元璋?

rocky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陈友谅?他还兵强马壮?佣兵还六十万?就这三问号,抛出去,压也能把那会拉兵只能拉二十万的朱元璋给压死,您就别说打了。

咱说的夸张一点,就这六十万人啥也不干,搁朱元璋那小渔船上吐吐沫,都能把朱元璋的小破船给吐沉了。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要说了:“难道题主说的是假的,忽悠俺们呢?要不朱元璋咋就笑到了最后?”

哈哈!题主说的没错,军队是六十万,但兵强马壮这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要想把这事弄明白了,咱得从头上说起,先来个背景。

背景

话说元朝快要把自己个玩死的时候,搁南方这地就有三个出类拔萃的主,乞丐皇帝朱元璋,渔民陈友谅,以及私盐贩子张士诚。

对于元朝极具危险的是朱元璋和陈友谅,至于私盐贩子张士诚这货也没啥大的志向,就是喜欢搁自己地盘,能乐呵一天是一天。

所以朱元璋瞅着私盐贩子也乐了,他这一心就专门对付起了陈友谅,也不怕张士诚屁股后头点火啥的。

所以在那个时间段里,就出现了这么一个奇怪的现象,朱元璋和陈友谅那叫个打的火热,惊天动地啊!

可蹲在边上居然有俩看戏的,一个是元朝,一个就是这张士诚。俩人一点都不急,他们就不明白,当陈友谅和朱元璋决出胜负之后,第一个要干掉的就是他张士诚,接着就是庞大的元朝。

这也没谁了!

当然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种子种下去,结出再难吃的果子,你也得吃不是。

好了背景咱了解了,那么咱再了解一下为嘛陈友谅那六十万大兵就不是兵强马壮了呢?

这事不是兵不行,是陈友谅这人品不行。

陈友谅其人

他这人是个渔民,但他渔民做的有点低下了,是最低等的渔民,在元朝时期,这种职业的渔民不能够上岸,这一辈子都得在船上呆着,村民们都不愿意和他们打交道。

也就是说陈友谅这人出生的环境不好,造就了他压根不信任任何人的性格特点,认为这个世界上除了绝对的武力,其他都是假的。

所以他就迈出了最为可耻的一步,亲手杀死自己的老上级天完国的皇帝徐寿辉,整了个篡位。

大家伙都知道,篡位这事能捂着就捂着,绝对不能其他人知道。

可这陈友谅不这么看,咋的?这事就是俺干的,有本事你把俺弄死。

他就这性格,认为绝对的武力可以解决一切事情,所以这事整完了以后,大家伙一瞅,这货这不忘恩负义吗?人家徐寿辉咋说都有恩与你,你都这么干,咱这连一点恩情都没有给你,你还被把人家给撕了?

所以打这里起,离心的人开始增多了。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好奇:“这徐寿辉为嘛给自己的王朝起了个天完呢?这不会是你打错了吧?”

您还真冤枉俺了,人家真叫天完,其实人家的意思不是字面的意思,人家暗含压着元朝一头的意思在里边,不信的话,大家伙把天完俩字的上边去掉,这不就是大元吗?

哎,这一打岔有点远了,咱拉回话头接着聊。

所以陈友谅这招走的也臭,像曹操架,人家挟天子以令诸侯这就得了。再说陈友谅这老上级,人家徐寿辉都答应了要让位给他,他还不干非要杀了人家,还用铁锤把人家脑壳给砸碎了,这就不仗义了。

所以陈友谅的军队,在遇到打顺风仗的时候咋也好说,但凡遇到一丁点的挫折,他这看似强大的军队,土崩瓦解就在顷刻之间。

那么当陈友谅自认为自己完全掌控了天完的大权之后,他和朱元璋的较量这就开始了。

话说那会朱元璋是三个人中最弱小的,但陈友谅他同样知道,张士诚压根就是个付不起的阿斗,他瞧不上,所以矛头指向了朱元璋。咱前头也说了,其实朱元璋何尝不知道他当前的真正的对手就是他陈友谅呢?

大战一触即发。

那么在开战前,咱先说说朱元璋吧!

朱元璋

话说朱元璋做的那也是仁至义尽,自己创立下的军队瞅着自己先前的老领导落魄了,一家伙就把自己的部队给了老领导,自己个带着几十个人重新闯荡。

就凭着这份心,就聚集了不少的人气,啥常遇春,啥徐达,啥傅友德等等这都聚集到了朱元璋的手底下。

话说干啥都得占着天时地利人和,而朱元璋就把这最重要的人和可就占了。

咱前头说了,这大战是一触即发,那么咋触呢?

触发

话说,这陈友谅蹲在长江的上游,朱元璋蹲在长江的下游。最要命的是陈友谅掌握着牛掰的水军,朱元璋玩的是陆军,他的水军整的全是小舢板和渔船,这要是和陈友谅的战舰怼上了,这家伙压根就吃力不讨好。

所以朱元璋一直就避免和陈友谅玩水战。

可事情总不会按照你预想的那样发展不是。

1395年十一月份的时候,朱元璋手底下的大将常遇春拿下了陈友谅的池州,还玩了一个伏击战,把陈友谅派来的三千援兵给吃了(开头是俘虏了)

常遇春这人有一毛病喜欢杀俘虏,这一家伙把这三千全给你活埋了。

这还不算,他还火上浇油,留了那么几个人的性命,给陈友谅捎句话:“俺叫常遇春,你呀就是被俺打败的!哈哈!”

俺了个去啊!这一家伙算是捅了个大窟窿,陈友谅哪受过这样的气啊!

这一家伙就要报仇,也不想着你一招俺一招的见招拆招了,这就大规模的开始进攻。

话说朱元璋接到消息的时候,也傻眼了——麻烦大了!

朱元璋瞅着玄武湖上漂的那些个小破船,恨的牙痒痒,恨不得一把火把这些个破烂货全烧了,但烧了可就没东西怼陈友谅了。

还能咋的,决战呗!

陈友谅和朱元璋第一次大决战这就开始了。

陈友谅十万之众。

朱元璋这就完了一出阴的,间谍反间谍。逼迫陈友谅带着大军和朱元璋在陆地上决战。

那么朱元璋咋玩的呢?

康茂才一个从陈友谅哪里叛变过来的将领,在朱元璋的默许下,让他暗地里和陈友谅保持联系。

话说陈友谅如果能凝聚人心,这事压根就不会发生的。

陈友谅相信了康茂才的话,当他带队到达康茂才所说的那座要被拆除的江东桥的时候,原来的木桥居然换成了一座崭新的石桥。

就这么一座破桥,使陈友谅放弃了战船,爬到了陆地上,而且还顺利的进入了朱元璋的口袋阵。

这家伙把个陈友谅打的懵圈了,找不到北了都。

这一家伙朱元璋赚大发了,损失几乎没有,还捞了一百艘战舰,数百条小船。

可惜的是陈友谅跑了。

得咧,这就有了第二次大决战,潘阳湖大决战。

潘阳湖大战

这场战役憋的可够久的,为了准备这场大战,陈友谅设计了新的超大个的战舰。

据说这战舰分三层,搁甲板上士兵可以跑马巡视,您就知道这船有多大,而且这上层跑马,下层压根就听不到,先进不!

这也就是为嘛,咱大明朝有郑和下西洋,他呢宝船和这陈友谅的新式战舰不无关系。

朱元璋一瞅自己缴获的战舰,压根就是一个个豆芽菜,给人家塞牙缝都不够。

再玩阴的,这不赶趟了。

反过来人家陈友谅给朱元璋玩了一出阴的,开打前把朱元璋给引离了自己的老窝。

这把陈友谅得意坏了,带着六十万的大兵,这就开始进攻朱元璋的老巢。

结果朱元璋前头还和别人接战的呢,这抽不开身,只能期望自己个留守的人员长长脸。

结果朱文正这个瞅起来像个混吃等死的二世主,居然是个防守名将,搁大明朝地盘,人家都能排到前头的将领。。

作为朱元璋老巢的第一颗钉子浑都就是人家守的。

这家伙从白天打到晚上,又从晚上打到白天。城门守住了,城墙却被陈友谅的六十万大兵砍塌了。

俺真没有夸张,您自己往历史书去瞅,真是用大刀片子砍塌的。

从五月份打到六月份,朱文正一边守城,一边修城墙,您自己想想当时的场面。

估计朱文正恨死这建城墙的家伙,这整个就是一豆腐渣工程。

眼瞅着朱文正就筋疲力尽了,这就派出了求救人员。

结果求救人员回来,告诉朱文正让他再守一个月,朱元璋就会提大兵救援。

再来一个月,朱文正感觉真到那个时候,陈友谅一定会用自己的骨头棒子打鼓和朱元璋开战。

到了七月六号朱元璋终于带着他的部队加入了这场豪赌,朱文正都快哭了。

朱元璋封了陈友谅的退路。

决战

“爷们你终于来了!”朱文正算是吐了一口气,而陈友谅带着他的六十万大军从浑都退下来了。

朱元璋和陈友谅这就选择了在潘阳湖这块做最后的了断。

话说,这没法打。陈友谅本来就善水军,而且人家的船人高马大的,正面拼压根就没有胜算。

但就算是这样,朱元璋也打出了水平,手下大将徐达居然用他的小破船换了陈友谅的一艘巨舰,杀敌一千。

也算是开门红了,可这也架不住装备上的代差啊!

最终还是被陈友谅压着打。

但老话不是说了吗?时也运也命也,这陈友谅直接将自己的战舰用铁链给连了起来。

大家伙瞅着熟悉不,火烧赤壁!

估计陈友谅没有读过三国,这还用问,直接用火烧不就完了吗?

可这老天爷偏要磨磨朱元璋的性子,压根就不给你风,所以草船好弄,没风,这就没辙了。

眼瞅着朱元璋被陈友谅压着打,这要是赶不上一个好风,朱元璋这就得完。

结果这个时候,冲出了一员战将——丁普朗。

话说这人恨死了陈友谅,他原本是天完的将领,陈友谅为了篡位把丁普朗的好哥们双刀赵普胜给弄死了。话说赵普胜这人就是一员纯武将,用咱大白话讲就是一粗人,但他这人特别的讲义气,周围围的人也特别尊重他。而这赵普胜对陈友谅也是很敬重的,就是这么个人居然被陈友谅以图谋不轨的名义给干掉了。

所以地那普朗一直想要找陈友谅的麻烦,这事到这点上可就发了。

丁普朗在自己的战舰上打了一道旗子,上写:“其他人滚开!俺就是来找陈友谅麻烦的!”

得咧,丁普朗这人勇是勇了点,但没有将领的头脑,他是瞅着哪里人多,就干那。

这到也打破了陈友谅一直给朱元璋带来的压力,最后这丁普朗战死,死的时候,据说脑袋被人砍掉了,还握着刀把站在船头。

朱元璋也得到了一丝喘息的机会。

回头这风可就刮起来了,朱元璋这火攻可就来了。

一把火烧光了陈友谅的底气。

话说仁义,底线,这东西平时看出有什么价值,但在关键的时刻,他可以抵得上千金之重。

最终陈友谅突破朱元璋封锁,看到了冲出去的希望的时候,一支冷箭射穿了他的眼眶,呜呼哀哉!

那么是谁射出去的呢?仁义和道德外加底线而已!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历史


陈友谅的确打不过朱元璋。不只是在鄱阳湖没打过朱元璋,在1363年鄱阳湖大战前的几次交锋中,陈友谅都吃了亏。

陈友谅占据湖广地区,定都武汉;朱元璋占据江浙安徽部分地区,以南京为老巢。陈友谅的地盘比朱元璋大,人口比朱元璋多,士兵比朱元璋多,但是陈友谅就是失败了。为什么?

陈友谅原本姓谢,因为祖父入赘陈家,改姓陈,他出生于1323年,比朱元璋大5岁,陈友谅小时候读过一些书,文化水平还过得去,长大后在当地县政府当政务秘书,1355年,反元斗争已经风起云涌的时候,陈秘书终于下定了决心参加起义,加入了徐寿辉的起义军。

后来,凭借自己在基层官场积累的本领,陈友谅在起义军混的如鱼得水,一路杀了自己的老领导倪文俊、徐寿辉等,独掌了这支起义军的大权,1360年建立大汉王朝,称帝。5年时间,陈友谅从办事员做到皇帝,真是太快了。当然也说明这个人是有本事的。

陈友谅并不满足,他要消灭朱元璋,要建立统一的王朝。1363年,陈友谅几乎倾巢出动,率领几百艘战船60万大军顺长江东进,打算先解决朱元璋管辖的江西南昌。结果,被南昌守将朱文正死死拖住,后来朱元璋亲率20万大军从南京赶来支援,两军在鄱阳湖大战一个月多,陈友谅兵败身死,儿子陈理带残部讨回武昌。

从陈友谅参加起义,到当上皇帝才5年,到他被朱元璋的手下射死才8年。用昙花一现来形容并不为过。干大事,真的需要好好磨练,需要慢慢修身养性,需要在磨砺中不断增长才干。不在艰苦环境、复杂领域经受一定时间的磨练,苦其心志,这样的干部是难以独当一面,难以处理利好全局关系的。

陈友谅这样火速上位的人,历史上这样的人并不少,后来的明朝末年的袁崇焕也是这样,袁崇焕35岁中进士,45岁官至明朝兵部尚书、蓟辽总督,46岁被崇祯皇帝处死。悲剧的形成,不是没有原因的。

陈友谅天资不错,加上有些文化基础,所以能在短时间内快速膨胀、快速当上老大,但是时间太短,基本盘没有稳固,没有建立自上而下的效忠体系,所以他的部队战斗力就跟不上,打不了持久战,打不了硬战。

朱元璋呢?比陈友谅参加起义早3年,朱元璋的队伍都是朱元璋一手带起来的,从无到有,组织严密,记录严明,指哪打哪,打起仗来嗷嗷叫;朱元璋一开始虽然没有陈友谅书读的多,但朱元璋特别好学,特别上进,特别爱惜人才,网罗了徐达、常遇春、李善长等一大批文武奇才。所以,朱元璋才能以少胜多打败陈友谅。


坐看东南了


陈友谅(陈友亮)是打渔出身,朱元璋是放牛的,都是元朝时期最底层的普通百姓。在元朝末年的起义中各自展露头角,割据了一片区域。从当时来看,势力最强的是陈友谅,其次才是朱元璋。在朱元璋和陈友谅对决的大决战——鄱阳湖大战中,朱元璋20万人马战胜了陈友谅的60万兵马,是典型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朱元璋雕像)

陈友谅60万兵马的隐患

陈友谅不按照常规出牌,而且不讲道义,这是他的成功之道,也是他的失败之道。1351年徐寿辉建立天完政权,他手下有邹普胜、倪文俊、赵普胜、傅友德等四个主要领导,号称“四大金刚”,陈友谅就投奔在元帅倪文俊手下,因为粗略懂得文字,一直跟随倪文俊,倪文俊也提拔陈友谅独挡一面。(陈友谅雕像,湖北)

一、杀倪文俊,收编人马

。1357年,倪文俊意图杀害徐寿辉自立,结果失败,率领自己的部下投奔自己的老部下陈友谅,在他这儿觉得安稳些。陈友谅对待对自己有恩的倪文俊是反戈一击,杀了老领导和他的亲信,收编了老领导的部下,壮大了自己,老领导的官位自己也领了。

二、杀赵普胜,收编人马。这时天完政权的另外一位能征惯战的将军赵普胜成为陈友谅的目标,这里朱元璋使用了反间计,离间陈友谅和赵普胜。赵普胜战功赫赫,陈友谅以会师为名请赵普胜,结果直接被杀,没有什么真凭实据,陈友谅又收编了他的部队。

三、杀徐寿辉,建立大汉。1360年趁天完军队进攻朱元璋时,兵力空虚。徐寿辉意图迁都,离开陈友谅的控制,陈友谅派将领锤杀了徐寿辉,建立自己的政权。

虽然陈友谅通过这种手段聚集了不少军队,但是离心力太高,一旦遇到战败这样的事情就会土崩瓦解,上位的过程大家都看在眼里,只是暂时屈服于他。

徐寿辉手下的将领明玉珍占据四川,直接和陈友谅断绝关系,原来投奔陈友谅的付友德也是心怀不满,寻机投降他人。

就像历史上前秦的苻坚一样,众多的军队来源不一,都是暂时屈服而已,只要机会一到,就会各奔东西了。(陈友谅蜡像)

陈友谅的战略失误

1360年,建立政权的陈友谅率领10万人马进攻应天府,并联系张士诚合击朱元璋。结果被朱元璋使用诱敌之计,将陈友谅的军舰引诱到狭窄水浅的新河,迫使擅长水战的陈军陆战,陈友谅军队遇到伏击大败。朱元璋趁机攻略陈友谅的地盘,此时陈友谅占据地盘的众多将领纷纷不战而降,这也是陈友谅不讲道义惹来的后果。此消彼长,朱元璋兵力大增,具备了于陈友谅一较高下的资本。

1363年2月,割据江浙张士诚部进攻小明王,朱元璋对这个名义上的上司也是倾尽全力援助,3月份朱元璋出兵援助,4月份,陈友谅号称60万大军进攻朱元璋。按道理应该进攻朱元璋的老巢应天府,此时应天府的兵力空虚。他却去进攻江西的洪都(南昌),目的是抢地皮,并且洪都有大量的粮草和装备,等攻占洪都后再与朱元璋决战。陈友谅属于战略性失误。

没有想到的是洪都在朱元璋侄子等将领的领导下,凭借洪都的防卫城墙顽强抵抗,坚持了85天之久,陈友谅的战略谋划和作战时机全部泡汤了,因为朱元璋已经解决了张士诚部队的威胁,转而集中兵力与他决战。(鄱阳湖大战形势图)

鄱阳湖大战中陈友谅失败的几个问题。

朱元璋大军集结进攻陈友谅军队的消息很快被陈友谅知道了,双方都想毕其功于一役,此战决定两个人政权的命运。陈友谅立即撤围洪都,全部人马准备于朱元璋决战于鄱阳湖。

1363年7月20日,两军在鄱阳湖内相遇,展开了生死大决战。

一、朱元璋版“火烧赤壁”。展开决战时,双方旗鼓相当,难以分出胜负。朱元璋采取部将郭兴的建议用火攻,陈友谅的战船为了作战需要,将大船都串联在一起。22日傍晚,等到东北风起的时候,用小船载着火药和木柴,临近陈友谅的战船时纵火,风借火势将几百艘战船烧毁,人马死伤过半,陈友谅的两个兄弟也阵亡了。是属于明朝朱元璋版的“火烧赤壁”。

二、俘虏政策。虽然烧死了陈友谅的不少兵马,在兵力对比上还是比朱元璋的兵马多。陈友谅为了泄愤,将3000多俘虏斩杀;朱元璋思考再三,却反其道而行之,将俘虏们都放归。

陈友谅杀俘虏反而激起朱元璋军队的斗志,释放的俘虏回到陈友谅军中成了发酵的种子,朱元璋军队的政策明显优于陈友谅的,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开始时只有三三两两的士兵投奔朱元璋,随着战事焦灼,也有不少将领率军投降,胜利的天平开始发生倾斜。这些都是陈友谅当初收编军队时所作所为的后果。

三、粮草问题。本来陈友谅几十万大军携带的粮草不多,准备攻下洪都收集粮草,但是洪都没有攻下,相持一个多月后,陈友谅军队的粮草补给眼看就要断了,陈友谅率领自己亲信残军突围。

这么多军队朱元璋一口也吃不下,反而损失不少兵马。他采取分段阻击的办法,在陈友谅突围的沿途伏击,陈友谅非核心部队大都散的散,投降的投降。

四、泾江口之战,陈友谅战死。陈友谅核心部队还是有几万人马的,他企图突围回到自己的老巢武昌,在江西湖口被拦截,只好退入泾江,遭到原来投奔过他的将领傅友德的攻击。也是赶巧了,陈友谅在战船中指挥作战,一支箭从眼部射入,贯穿头颅身亡,余部五万人马投降的投降,溃散的溃散,鄱阳湖大战落下帷幕。

这场以少胜多的鄱阳湖大战是中世纪世界上最大的水战,自1363年7月20日到8月26日结束,为朱元璋统一江南地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张士诚、方国珍、明玉珍等割据势力不足为惧。


穿越再现彼岸


陈友谅和朱元璋,就实力和能力而言,其实不相上下。甚至于说,陈友谅比朱元璋更强一点。那么,为什么陈友谅最终输给了朱元璋呢?

我觉得主要还是陈友谅笼络人心的手段太差,没有朱元璋高明,最终落得个人心尽失,四面楚歌,导致最后一败涂地的下场。


根基不稳杀徐自立

有野心并不为过,想当老大也很正常,乱世之中,谁都想逐鹿中原,成为天下至尊。从长远来看,陈友谅取徐寿辉而代之,是一件势在必行的事情。但是陈友谅错就错在并不高明。在自己势力并不稳固,徐寿辉还有一大批心腹将领之时,明目张胆的杀徐自立。

陈友谅的这一举动,直接导致一大批将领对他心存异见,大家只是敢怒不敢言而已。内部矛盾重重,军心十分不稳,这也成为了他在鄱阳湖大战中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朱元璋倒是后来也杀了小明王韩林儿自立,但是却比陈友谅高明得多。


气量狭小脾气暴躁

但凡握权掌军者,一定不能气量狭小,最起码在表面上不能气量狭小。为了自己的江山和天下,成大事者必须暂时放弃自己心中对别人的嫉恨,特别是非常有能力的人,需要花费精力去笼络人心。


而陈友谅恰恰做不到这一点,他其实和项羽一样,气量十分狭小,而且脾气暴躁易怒。他为人骄横,对待将士十分苛刻,丝毫不知道笼络人心。在攻打南昌的战役中,陈友谅将朱元璋的战俘全部杀掉,而朱元璋却是全部放还,并且祭奠了阵亡将士。二者相比之下,笼络人心的手段高下立判。


我之结语

政治界有一句经典名言:人心即是最大的政治。此处的人心并不指民心,而是指的人才的心。谁能够笼络人才,谁能够让有能力的人为己所用,谁能够驾驭和控制人心,谁才会成为最后的胜利者。


各位亲爱的网友,你们觉得呢


史话漫漫


馆主来了,我是無月,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陈友谅真的打不过朱元璋吗?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無月想先问一个问题,袁绍真的打不过曹操吗?

在鄱阳湖大战之前,胜利的天平一直倾泻在陈友谅一侧。

无论是人数、还是水军的规模和建制,陈友谅都稳胜朱元璋。

但是陈友谅最后还是输了,原因如下:

内部猜忌

陈友谅军队内部问题众多,互相猜忌不信任。

这个怪陈友谅自己,这个人太狠毒了,他是弑主篡位,其后又大开杀戒,搞的军中上下人心惶惶,互相提防,各军之间,将领之间,都难以信任合作。

打仗,尤其是大战,是需要各作战单位互相配合,互相信任的一场行动,本来就是搏命的事,如果互相不信任,互相掣肘,如何能打好仗?

将寡

陈友谅手下的能人不多,良将不多,光是人数多,其实优势不明显。

加上陈友谅自己又过于自负,听不进意见,不能做到群策群力。

而朱元璋这边则大不相同,谋士如云,猛将如潮,可谓人才济济。

战略不当

陈友谅太过急躁,总想找朱元璋决战,毕其功于一役。

就像袁绍,总想一仗解决掉曹操。

说到底,还是过于自大,对自己的实力过于有信心,觉得一口气吞下去就好了。

如果陈友谅将朱元璋分而食之,可能结果就大不一样。

同样的,袁绍如果不是选择在官渡与曹操决战,而是用优势兵力去分头侵袭曹操的地盘,兵少的曹操早就疲于奔命了。

综上,陈友谅最终败给了朱元璋。


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馆


朱元璋和陈友谅的这一次大战,史称“鄱阳湖之战”,这一战是继赤壁之战之后又一次以少胜多的经典水战,这一战使朱元璋打败了陈友谅,这一战为朱元璋统一江南奠定了基础,并为朱元璋日后一统天下扫除了最大的一块障碍。

双方实力的悬殊及此战背景

大战背景

朱元璋统一天下三步走计划:先夺取金陵(今江苏南京),以此为基地,平定江南,最后攻灭元朝,夺取北方,统一全国。

朱元璋在攻下金陵(今南京)并改名应天府后,开始着手与其他几大势力的战斗。此时在南方的势力主要有“盘踞江西、武昌一带的陈友谅”、“盘踞浙江、江苏一带的张士诚”和“盘踞浙东的方国珍。”其中陈友谅实力最强、张士诚最为富有,而朱元璋与方国珍稍次之。而朱元璋在经过综合分析和充分的考量后,认为方国珍不用重视,而张士诚虽实力强劲,但其安于现状,不用过于担心;唯有陈友谅实力最强,野心也大。若是先攻张士诚,陈友谅绝对会来取应天,前后夹击之下,朱元璋必亡。于是朱元璋将作战重点放到了陈友谅身上,并明确只有打败陈友谅才有机会吞并其它势力,才有机会一统天下。而陈友谅也是这么想的。

朱元璋势力

郭子兴死后,朱元璋就成为这支起义军的领袖,并招兵买马,四处收罗人才,积极整军备战。

至正十五年 五月,巢湖水寨首领廖永安、俞通海率战舰千艘向朱元璋投诚,之后朱元璋派军渡过长江,攻占了太平(今安徽当涂)。

次年,朱元璋率军攻取金陵,完成了战略计划的第一步。夺取了金陵的朱元璋在南方的割据势力中也不会再像以前那样不被人关注,现在朱元璋的势力,东与张士诚、方国珍挨着,南与陈友谅相接,在这些人的眼中,朱元璋是一个有威胁的存在。

而朱元璋在经过充分的考虑后,认识到自己想要平定江南的关键就在于陈友谅。于是朱元璋一边向张士诚示好,另一边拉拢方国珍以牵制张士诚,自己则完全投入到与陈友谅的备战中。

陈友谅势力

陈友谅在控制住徐寿辉并取得其兵马后,成为了南方割据势力中最强的存在。陈友谅也清醒的认识到,如要一统南方,朱元璋才是最大的阻碍。于是在至正二十年时,陈友谅讨伐朱元璋,一路打到了金陵城下,两人在金陵城外的龙湾展开大战,结果江水落潮,陈友谅的巨船搁浅于江上,于是陈友谅大败,逃走江州(今九江)。

至正二十三年,陈友谅再次讨伐朱元璋,出兵号称水陆大军六十万进攻洪都(今南昌),结果久攻不下,后来朱元璋率军来救,两人在鄱阳湖展开决战。

在影视剧《朱元璋》中,陈友谅讲了这么一句话:“首战即决战,一战定乾坤。”

这句话用在陈朱二人身上是没问题的,此战的胜败关系到他们谁能够平定江南,谁能够夺取中原而一统天下。

大战失败,陈友谅的指挥不当

陈友谅第一件指挥不当的事情就是他死磕洪都,而不绕道直取朱元璋老巢“金陵”。

陈友谅第二件指挥不当的事情就是在鄱阳湖与朱元璋展开决战。

这两次的决策失误不仅使陈友谅丧失了一举歼灭朱元璋的机会,还将陈友谅葬送在了鄱阳湖中。

陈友谅的兵力数倍于朱元璋,起初陈友谅的想法是先下洪都,再取金陵。陈友谅本以为可以轻易拿下洪都,但没想到的是守城的朱部浴血奋战,死守洪都,一直拖到了朱元璋率军前来救援,而陈友谅听说朱元璋大军前来,命大军退守鄱阳湖,准备在鄱阳湖与朱元璋展开决战。而朱元璋则派兵守住泾江口,另派一军屯于南湖嘴,又派兵守住武阳渡(今江西南昌县东),朱元璋则亲率水师由松门(今江西都昌南)进入鄱阳湖。至此,陈友谅如瓮中之鳖困于鄱阳湖中。

困于鄱阳湖中一个多月后,陈友谅军既无粮草,也无饮水,眼看就要崩溃。于是陈友谅决定从南湖嘴突围,可惜朱元璋在几个出口早已布置人马,陈友谅突围失败,最后被乱箭射死。

至此,朱元璋收复了陈友谅部大部分兵马,一跃成为南方地区最强大之割据势力。

我们来总结陈友谅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1. 陈友谅执着于洪都,在洪都耗费的时间太久,使朱元璋缓出功夫前来救援。
  2. 选择在鄱阳湖与朱元璋决战,结果被朱元璋困死在湖中。
  3. 轻敌大意是其失败的主要原因,在陈友谅眼中,兵马弱他数倍的朱元璋根本不会是他的对手。而结果自然是骄兵必败。

無古無今


陈友谅弑君夺位

我们都知道古人非常重视纲常,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无论你权利再大,都不可以违背这个,当然你说,兄弟我就要违背呢?那我只能劝你句:兄弟,不想早死,就别违背了。

你又跟我说:那古代篡位的多了去啦,怎么不说,我只能再无奈的回你:兄弟,人家那是时机到了,你确定你现在时机到了么?

根据史料记载,朱元璋与陈友谅都曾弑君,他们区别就是时间不同,陈友谅那是在与朱元璋发生战争之前杀的徐辉祖,而朱元璋则是打败陈友谅才暗杀的韩林儿。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这就意味着,在陈友谅和朱元璋决战的时候,朱元璋相对清白,而陈友谅则是劣迹斑斑之辈:这一行为,也彻底让陈友谅在道义上处于了被动。

陈友谅杀害徐寿辉以后,天完朝廷分裂,甚至天完部将明玉珍干脆以讨伐陈友谅为名,自立为皇帝建立明夏朝廷。

性格缺陷,不懂得政治

为什么我要这样讲呢?

我们来讲首先作为一个要一统天下的帝王,最基本的一点就是爱民与不肆意杀戮,而陈友谅却丝毫不具备这些才能,

比如说在攻打南昌的时候,陈友谅将朱元璋的战俘全部杀了,而朱元璋做法却是相反他全部放还了俘虏,并且祭奠了阵亡将士。二者相比之下,谁高明,谁低能,不而喻了

陈友谅他能力不足

在陈友谅与朱元璋交战的过程中,陈友谅轻信康茂才的诈降,从而导致了应天之战损失数万精锐。而从这里就可以看出陈友谅力和决断上的不足,不然怎么可能中计呢?

之后战争中,陈友谅几乎再度重复了能力不足、乱决策、乱指挥的错误,这也成了他为什么总是打不过朱元璋的因素了。


道尽风流事


陈友谅和朱元璋一样都是元朝末年,反抗朝庭暴政的起义军首领。这两支各自为政的起义队伍,在一致反元的同时,不断扩大自己的武装力量。同样为了扩充各自实力而相互争夺地盘。展开了长达数年的争斗。



在鄱阳湖大战中,陈友谅一败涂地,突围吋身中流矢而亡,朱元璋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为建立大明扫清了最大的障碍。那么军事实力更强的陈友谅为何不敌军事实力较弱的朱元璋呢?个人认为原因有二。


一,陈友谅建立的大汉政权,大多是徐寿辉旧部,他们对陈友谅弑主篡权夺位的行为不满。

大汉将士的相继倒戈,大大削弱了陈友谅的实力。一支离心离德,没有凝聚力的队伍,注定失败。

二,陈友谅在战术上与朱元璋相比也是相形见拙,在鄱阳湖大战中并没有吸取火烧赤壁的教训。竟然在湖面联舟布阵,暴露出战船机动性差,不利进退,分散困难的弱点。而朱元璋抓住其弱点,采纳大将郭兴计谋,出动填满柴火,硫磺,火药的战船冲撞汉军船支。风助火势,一时火光冲天。汉军战船瞬间成火海。




感时花溅泪8888


元朝元顺帝在位后期,元顺帝虽然名义上是天子,但实际上,元朝朝廷的号令,只在北方部分地区有效。而广大的南方,则为陈友谅、张士诚、朱元璋等割据势力控制。这些割据势力中,以陈友谅势力最大。

陈友谅自我感觉自己胜券在握,于是杀死了天完朝廷皇帝徐寿辉,而后自立为皇帝,国号“汉”。

陈汉政权的灭亡,在于陈友谅发兵讨伐朱元璋的过程中,陈友谅遭遇了失败,最终导致一系列连锁反应,而陈汉在讨伐朱元璋初期,不论是财力还是人力,都远胜于朱元璋,但陈友谅因何失败?抛开细节上的失误,从宏观角度来看,小编认为:

授人以柄

朱元璋和陈友谅做过同样的事情:那就是弑君夺位:陈友谅杀死徐寿辉而后自立,朱元璋则是杀死韩林儿。区别在于,陈友谅对徐寿辉的杀害,有些明目张胆的意味,而朱元璋杀害韩林儿,则是暗杀:并且这一暗杀,是在击溃陈友谅之后。

这就意味着,在陈友谅和朱元璋决战的时候,朱元璋相对清白,而陈友谅则是劣迹斑斑之辈:毕竟古人观念,陈友谅杀害徐寿辉是一种不仁义的行为。这一行为,让陈友谅在道义上被动。

并且,陈友谅杀害徐寿辉以后,天完朝廷分裂,甚至天完部将明玉珍干脆以讨伐陈友谅为名,自立为皇帝建立明夏朝廷。

其余势力较弱的部将虽然没实力公然宣布反对陈友谅,但是在日后的战阵中出工不出力也是难免的。

总之,陈友谅杀徐寿辉是一大昏招,即便想杀,也该学朱元璋偷摸暗杀才对。

性格缺陷

性格方面,陈友谅的“太直”,也一定程度上葬送了陈汉朝廷。

在我国古代,成大业的君主,需当礼贤下士。在元末群雄争天下的过程中,朱元璋做到了这一点,以至于当时很多读书人认为朱元璋礼贤下士,于是纷纷投奔朱元璋的势力,为朱元璋添砖加瓦。

而陈友谅则太过孤傲,最终导致陈汉朝廷的文武百官处于人心涣散的局面:鄱阳湖一战,陈友谅兵败后,身边的很多将领见陈友谅败了,毫不犹豫选择投降朱元璋。从这一点来看,陈友谅在整合政权方面,无疑是失败的。

而这一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其性格问题。

能力不足

此外,在陈友谅讨伐朱元璋的过程中,存在这样的一个细节:那就是轻信康茂才的诈降,导致应天之战的过程中,损失数万精锐。而这个细节可以看出陈友谅能力和决断上的不足:急功冒进不顾及万全之策。

之后陈朱争霸过程中,陈友谅几乎再度重复了能力不足、乱决策、乱指挥的错误,而鄱阳湖一战即便陈友谅逃出生天,其能力局限、性格缺陷问题,也必然会继续祸害陈汉朝廷。


藤树先生


陈友谅是朱元璋争夺天下时最大的对手,也是元末红巾军起义发展而来的最大割据势力。朱元璋也正是击败了陈友谅之后才奠定了统一全国的基础。相较于朱元璋,本身实力更强的陈友谅为何会失败,一直以来教科书式的标准答案都是针对陈友谅上位的方式过于冷血无情,不断的以下克上导致陈友谅失去人心。但陈友谅集团的失败原因是否真的就是只是如此呢?

陈友谅的冷血上位之路

陈友谅是元末时期的农民起义领袖,他出身湖北的一个渔民家庭,曾经在元朝政府担任过小吏。后来徐寿辉等人发动反元起义时,他在1355年乘机响应并加入红巾军,因为有些文化又曾经担任过官吏,因此成为红巾军中倪文俊所部的簿书掾,后来作战有功晋升元帅,开始统兵一方。

1357年,已经掌握徐寿辉等人起义所建立的天完政权实际权力的倪文俊企图谋害徐寿辉,结果事情败露,众叛亲离的倪文俊逃到自己的老部下陈友谅那里,结果陈友谅果断翻脸,直接杀死倪文俊并吞并了倪文俊的旧部。陈友谅成为天完政权最具实力的人物,并自称平章政事。

随后陈友谅迎来事业的高速发展期,连续攻陷湖北、江西多处州县,地盘扩张迅速,成为长江流域实力最强的割据势力。1360年天完政权的皇帝徐寿辉路过陈友谅的地盘,陈友谅诱骗徐寿辉入城,随后杀死徐寿辉的随从将其扣押,陈友谅自称汉王,成为天完政权的实际掌控者。

1360年,陈友谅开始进攻朱元璋,在攻克太平,进占采石矶之后,志得意满的陈友谅在行军路上杀死徐寿辉,随即自立为帝,建立陈汉政权。

陈友谅短短五年时间从一个小吏成为称雄一方的皇帝,不断的以下克上,吞并友军,以冷血无情的方式迅速壮大,同时攻城略地占据湖北、江西等地,成为当时最具实力的割据势力。但是他的这种上位方式说难听点就是“黑吃黑”,其内部必然也隐藏了不少隐患。尤其是进攻朱元璋前夕将天完政权领袖徐寿辉残忍杀死,更是背负了弑君的道德包袱,一旦陈友谅受到挫折,这些内部矛盾极易爆发。

不败的威信:陈友谅的权力根基

陈友谅上位方式的冷血无情的确是其最后失败一个重要原因,毕竟他失败的时候,部下屡屡投降被认为是对他冷血无情的一种不满。但是在元末乱世的群雄争霸中,这种冷血无情的方式并非陈友谅独有,历史上的乱世争霸中也不乏先例。个人认为他从起家以来不败金身的告破才是使他个人权力根基坍塌的重要诱因。

陈友谅的上位过程是比较顺遂的,短短五年控制数省称霸一方。凭借狠辣无情的手段他吞并了几路兵马,累积起雄厚的实力。但是这一切都是以他个人强横的手腕和不可战胜的神话树立起来的,一旦陈友谅遭遇失败,他对内的控制就将陷入危机。

1360年,陈友谅在志得意满的过程中鲁莽的发动对朱元璋的进攻,此前他刚刚在1359年杀死了大将赵普胜,同时又在行军途中弑杀了天完政权的皇帝徐寿辉。如此剧烈的内部斗争,陈友谅根本没有想过要重新整合内部势力,骄狂的他认为只要能一直保持胜利,他就能继续保持对内部的控制。

可惜此战他中了故人康茂才的诱敌之计,在南京城下惨败,随后被朱元璋追击,陈友谅的部下纷纷投降。狼狈的陈友谅一直退到武昌才稳住阵脚。他的威信开始受到巨大的打击,内部危机逐渐显现。

但是陈友谅毕竟实力雄厚,他仍有实力与朱元璋对抗,而且此时朱元璋也陷入两面受敌的困境。西面的陈友谅仍然具有强大的实力,东面的张士诚也迟迟不能彻底解决。于是不甘心失败的陈友谅重整旗鼓,再次建造大量战船,于1363年再次发动对朱元璋的进攻,也由此引发了朱元璋和陈友谅的战略决战——鄱阳湖水战。

鄱阳湖水战:一世功业转头空

在鄱阳湖水战时,其实陈友谅和朱元璋两人到底鹿死谁手还真的很难说清。战前,张士诚攻击小明王政权的最后据点,朱元璋不得不派兵救援。而在武昌厉兵秣马数年的陈友谅乘机率领大军进攻朱元璋。而且此战陈友谅号称大军60万,而朱元璋一方则号称20万,虽然都可能有所夸大,但是陈友谅一方人马多于朱元璋是显然的。

此战的前期形势,是朱元璋的主力被吸引到了东线而且迟迟不能脱身。陈友谅60万大军从上游顺江而下,一路气势汹汹。危机时刻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率领少量兵力坚守洪州(现南昌),奇迹般坚守孤城长达85天。为朱元璋的回援争取了时间,也使陈友谅的数十万大军师老兵疲,士气下降。

朱元璋回援之后,陈友谅想依靠自己擅长的水战解决对手,于是撤去对洪州的围困,将部队转入鄱阳湖,而朱元璋则派出部队切断陈友谅的退路,然后率领水军开进鄱阳湖与陈友谅决战。如今结果我们已然清楚,陈友谅兵败身死,朱元璋获得全胜,一举奠定了统一全国的基础。

此战之中,陈友谅也暴露了他在军事指挥上的失误:

  • 面对朱文正坚守的洪州,陈友谅过分迷信自己以往的经验,试图通过高大的楼船直接攻城。但是此前他在攻打太平的时候,已经用过此法,如今故技重施显然不能轻易得逞,朱文正早就将洪州城靠近江边的城墙进行了加高,陈友谅的楼船面对加高后的城墙也是无可奈何。
  • 陈友谅的兵马众多,围着洪州城打又施展不开,而且洪州虽然是军事要地,但是朱文正的防守非常顽强,陈友谅屯兵坚城之下,耗时过久。本来陈友谅有着水军的优势,完全可以顺江而下,留下少数部队围困防范朱文正,自己亲率主力直扑朱元璋的老巢南京,必然能打乱朱元璋的军事部署,使本来陷入两面受敌的朱元璋更加不能兼顾。
  • 在朱元璋回援之后,陈友谅又对自己的实力过分自信,希望靠强大的水军毕其功于一役,一举击溃朱元璋。因此他根本没有考虑后路,全军开进鄱阳湖等待主力决战。但是朱元璋一到战场就马上封锁了陈友谅从鄱阳湖撤退的几个关键位置,随后才进入鄱阳湖决战。后来在惨烈的水战进行过程中,陈友谅受制于后路被断,军心不稳,后来撤退也遭遇重大损失,以至于他本人也在撤退途中中箭身亡。
  • 陈友谅在1360年进攻南京的龙湾水战中就曾经因为船只过大导致搁浅,此次选择鄱阳湖进行主力决战一方面也是为了更好的展开自己数量庞大的战船,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防止船只再次搁浅的问题。但是在实战中,陈友谅的高大战船的确给朱元璋的水师造成了极大损失,但是后来因为联船列阵又遭遇火攻,船只高大行动不变等弱点被朱元璋抓住,最终遭遇惨败。
总之,在种种原因之下,陈友谅在主力决战中惨败,自己也在撤退途中中箭身亡,陈汉政权土崩瓦解,朱元璋乘势吞并陈友谅领地,使他控制的地盘一下子扩大了两倍。成为了江南最强大的势力。随后扫灭其他南方割据势力,最终北伐灭元建立大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