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中的水銀,《史記》載如江河大海,海量水銀是如何生產的

一提到秦始皇大帝,人們都會想到如今依舊沉穩存在的秦始皇陵。歷朝歷代的帝王無不希望自己百年之後不受打擾,可真正做到的似乎只有秦大帝一人。而他之所以能夠做到這一點,全拜其對自身的“毒”,可以說這是一個魔咒式的保全方法,別人不敢打開陵墓,而他也永遠地沉寂在地下深層之中了。

秦始皇陵中的水銀,《史記》載如江河大海,海量水銀是如何生產的

秦始皇陵究竟用了多少水銀

當年秦大帝為了屍身不腐可謂煞費苦心,從自己愛煉砂吃丹的行為中總結出水銀的妙用。於是想出了用水銀冒充河海之象的巧妙設計,從而保自己屍身永固,同時又不受侵犯,這絕對是當時技術限制下一舉兩得的好方法。

也正是因為如此,秦大帝之墓到現在還無法被打開,說裡面水銀太多。那人們就好奇了,到底在秦帝陵裡有多少水銀存在呢?

秦始皇陵中的水銀,《史記》載如江河大海,海量水銀是如何生產的

史學大家司馬遷老先生早為人們提供了一個籠統的數字擺在那裡了: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所以有人按著這個概念估計秦陵地下水銀量達到了一百噸。

單聽一百噸這個數字是很嚇人的,但如果按現代科學方式一換算似乎就沒那麼大氣了。因為水銀密度是擺在那裡的,其密度為13.6,而一百噸的水銀計算下來相當於7.4立方米。

這樣一看就有些直觀了吧?試想將7.4立方米的水倒入一個100立方米的游泳池,那也不過是沒腳面的樣子。這所謂的江河大海有點淺呀,不知秦帝當年是不是遇到了黑心施工商,從而被偷工減料了。

當然,我們不能以現在的眼光來看過去的生活水平,也不能用現在的眼光來看司馬老先生的筆下世界,各人眼光不一樣嘛。再說人家秦帝陵內的規劃可能是縮略版的世界呢?那也該將“江海”稱為大江大海不是嘛。

秦始皇陵中的水銀,《史記》載如江河大海,海量水銀是如何生產的

為秦帝提供水銀的女人是誰

雖然說秦帝陵的水銀量沒有想象的那麼多,但以當時那個年代,這個數字還是很可觀的。不論是從提煉還是運輸、保存,那都不容易。

事實上,這對一個帝王之主完全不是個事,提煉水銀的技術早在春秋時期就有了,齊桓公的陵墓中不也有一個水銀池嗎?所以大帝並不擔心水銀的出處。

據說,舊時在沒有化妝品之前,人們是用丹砂來替代的,而丹砂本身就是提煉水銀的一種原材料。在秦朝的時候,巴地有一家專門開丹砂礦的商人,老闆是一名叫清的寡婦:“巴寡婦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數世,家亦不訾。清,寡婦也,能守其業,用財自衛,不見侵犯。”

秦始皇陵中的水銀,《史記》載如江河大海,海量水銀是如何生產的

秦大帝的合作商就是這位“巴寡婦清”,而且他對這位女強人很是看好,認為她是一個貞潔的女人,所以非常禮貌:“秦皇帝以為貞婦而客之”。

有礦果然更有面子,這樣一個女商人都成了大帝家的座上賓,難怪司馬老先生要不服了:“清窮鄉寡婦,禮抗萬乘,名顯天下,豈非以富邪?”但人家清也有苦難言呀,不與皇帝做生意,誰敢呀,人家一句話自己那點家業還不得都充公了。

秦始皇陵中的水銀,《史記》載如江河大海,海量水銀是如何生產的

有人說秦大帝之所以禮遇寡婦清不是因為她有錢,有礦,而是為了監督管理當時的富人之法。或許吧,但不論如何,能在秦大帝眼裡被稱為貞婦的女性只有“清”一個人,可見清這個女人也不一般。

當然,雖然有清提供水銀,可運輸、保存又如何來解決呢?其實也不是很難,當時不可能煉好了水銀再運送到秦陵,如果運丹砂過去再提煉就簡便多了。而且當時秦大帝已經發明瞭“車同軌”的驛道,有皇家驛道做保障,剩下的問題就是請人運輸,及至驪山再進行提煉水銀而已。

秦始皇陵中的水銀,《史記》載如江河大海,海量水銀是如何生產的

瞭解完了這些想必大家就明白秦陵中水銀的來源了,但個人卻發現一個最成問題的問題,那就是秦大帝要水銀是防屍身不腐,以及防盜墓。

可問題是沙丘之變後始皇屍身已然全腐,如此再送進水銀裡還有什麼作用呢?估計這個問題秦大帝自己也沒有想到吧,反正這座大費心思與金錢的陵墓作用失卻了一大半,如果是做生意的話,秦大帝可賠本了。

《秦始皇陵》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