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秦始皇、秦始皇陵、秦始皇陵地宮及前代秦王陵墓的祕密

前言

一直以來學界對秦始皇陵的實際情形都頗為好奇。加上司馬遷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 對秦陵的離奇描述,更是使得秦陵的真相撲朔迷離。本文通過對秦陵及前代秦王陵墓的比較, 從考古發掘角度為我們展示了秦陵的來龍去脈。

春秋時,多代秦君,秦君夫人,共葬一處公墓地。至春秋中晚期,像雍城陵園,各代秦君 大墓開始在公墓地之內,規劃屬於自己的兆溝環繞。

探究秦始皇、秦始皇陵、秦始皇陵地宮及前代秦王陵墓的秘密

這一傳統,逐漸發展到戰國時期,就成了秦君陵墓出現封土,每位秦君陵園面積增大,單 獨兆溝環繞繼續存在這樣的形態。但是總的來說,多代秦君共用一片墓地的形態依然存在,雖 然獨立的趨勢越來越明顯。

到了秦昭襄王的時候,因為其並非出自武王一系,所以另立陵園。這種“重時君”的陵園 規劃成了後來的主流。於是,真正意義上的,帝王獨立陵園,終於在始皇帝時期出現了。

今天就討論一下秦始皇陵的相關問題。


一、首先說說秦始皇陵的規劃。

據文獻記載和田野鑽探,自昭襄王以來,昭襄王,孝文王,莊襄王三代秦王的葬地雖然都已經遠離了惠文王開始的咸陽葬地,而東移驪山西麓。但是到了始皇帝初即位“穿治驪山”,可知始皇帝陵,再次從他的先君陵區獨立出來,形成一獨立陵園。

那麼現在問題來了,如若理解為,秦始皇知道他即將實現統一六國的目標,從而要體現他的卓爾不群,於是將陵園與他的先君相區別。那麼這裡還是有很多問題尚不可理解。

始皇帝之前,孝文王,莊襄王,加一起在位時間不到4年。在秦始皇即秦王位之初,秦國大權實際掌握在呂不韋,嫪毐,帝太后這樣一個集團手裡,特別是後來,嫪毐政變陰謀的出現,似乎很難想象在他“初即位”,這些人就為他按照千古一帝的規格來規劃陵園。那麼,秦始皇陵,獨立於驪山東麓,這是為何,他一定有相當的原因,才讓他離開他的先君葬地。那麼答案恐怕還要到他之前的芷陽陵區裡找答案。

探究秦始皇、秦始皇陵、秦始皇陵地宮及前代秦王陵墓的秘密

文獻記載,葬於芷陽陵區的秦王,一共兩位:昭襄王, 莊襄王。至於孝文王“葬壽陵” 也就是說,孝文王葬地很可能不在芷陽陵區。與之對應的,未享國而死的悼太子,文獻卻明文記載“歸葬芷陽”。考慮到之前昭襄王因為與悼武王並非一系,從而更改陵區的做法。孝文王不葬芷陽的原因也很可能是這樣。

呂不韋列傳還記載,說孝文王,華陽太后,合葬壽陵,莊襄王母夏太后(秦莊襄王嬴子楚生母,死於前 年),別葬杜東“東望吾子,西望吾夫”,那這樣一來,從 2004年發現的,位於神禾塬的秦大墓的位置來說,由於這座大墓出土眾多具有鮮明戰國晚期到秦代秦文化特徵的文物,且有太后屬官“私官”銘文的器物,且該墓又恰好位於“杜東”,那麼推斷神禾塬大墓為夏太后墓,則她的東邊,有芷陽的莊襄王陵,西側,有孝文王陵,那麼東邊的芷陽,之前經過鑽探,發現有3座亞字形大墓。神禾塬大墓,亞字形。那麼它西側,有沒有相對應的秦王陵寢,也就是孝文王壽陵呢?

(亞(亞)字型具體是怎麼個形狀?亞字形就是中間一個方形墓室,向四邊各延伸一條墓道的墓葬形式。中字形是相對的兩邊各一條,也就是2條墓道。亞是四條)

原本這是一個歷史疑案。但是感謝西安房地產開發商,感謝市政規劃局,感謝城改辦。2012年在西安東郊,對長期爭訟不止的韓森寨大冢進行了考古鑽探。

韓森寨大冢,發現是一座戰國晚期的,亞字形大墓,也就是說,韓森寨大冢,是一座不折不扣的秦王陵。這樣一來,若當前的認識無誤,則韓森寨大冢為孝文王壽陵,神禾塬大墓為夏太后陵,莊襄王陵在芷陽。又考慮到,前兩年芷陽陵區的 陵園被盜,發現明確有昭襄王紀年的漆器,可知 陵園裡的兩座亞字形大墓,是昭襄王和唐太后的。那麼單獨只有一座亞字形的大墓的陵園,應當就是莊襄王和帝太后的陵園了。

梳理這些,是為了看到一個問題。韓森寨大冢若為孝文王陵,則與之合葬的華陽太后墓, 不是亞字形規格。芷陽陵園 ,莊襄王陵園裡的帝太后陵,不是亞字形規格,而夏太后,卻用了四條墓道的亞字形規格。耐人尋味的是,這三位太后全部死於始皇帝即位之後,若對比昭襄王唐太后的規格,則華陽太后,帝太后的陵墓規格,統統等於是降等了。

這樣一看,我們不難想見,華陽太后,帝太后這兩位不僅死於秦始皇即位之後,並且死於嫪毐之亂,呂不韋勢力已經被清洗之後,由秦始皇本人親自制定葬儀的兩位太后,墓葬規格被降等的原因是什麼。

探究秦始皇、秦始皇陵、秦始皇陵地宮及前代秦王陵墓的秘密

合理的解釋只有一個。也就是,秦王后與秦王,用同等的亞字形規格下葬是正常,降等則是特殊原因。那麼,始皇帝親政之後的,華陽太后,帝太后陵墓規格降等,原因恐怕是不言而喻的。

(他倆反對秦始皇親政?帝太后牽涉嫪毐事件)

(夏太后死於親政之前,所以沒有被降等級,是這個意思吧)

華陽太后是怎麼回事,不知,但是猜測她可能在莊襄王時期,做過什麼事,招致了始皇帝的不滿

(秦始皇親政後,下令降等級安葬 )

畢竟我們都知道,華陽太后只是莊襄王嫡母,莊襄王怎麼登上秦王位置的,大家都熟悉, 權宜之計而已。

那麼,這跟始皇帝陵的規劃有什麼關係呢?

如果,始皇帝陵果然興建於統一之前,那麼他被獨立於先君陵寢之外,倒是很可能。是被當時把持秦國的這個集團,有意將他降等的一個表現。這個猜想有沒有合理性?


二、其次說說秦始皇陵的實際情況

在2000年年以來開始的秦始皇陵鑽探中,我們意外地發現,秦始皇陵就墓道數量而言,竟然是個降等的規制,它只有東西兩條墓道,是一座中字型大墓。低於戰國時代的諸秦王墓規格。 那麼他是否可以在親政乃至統一之後,對初期這個陵墓,進行擴建呢?

當然可以。

並且文獻中有較為明確的記載,但是,為何他最終沒有用四條墓道的規格。很可能的原因是,驪山東麓,現在秦始皇陵這一塊,地勢過低,本就不是一塊興建大型陵墓的理想地區,地形限制過大,造成他雖然把地宮面積擴展到上萬平方米,空前絕後。如果你做了4條墓道,特別是南北的墓道, 那麼,現在我們看到的用來地下阻水的夯土牆結構,就不存在了。

(你開4條墓道,南北就沒有夯土牆來擋水了。墓道,墓室壁的夯土,是原生土下挖,然後橫著夯的。夯土牆,是從上向下夯的,根本就不是一工藝。)

探究秦始皇、秦始皇陵、秦始皇陵地宮及前代秦王陵墓的秘密

挖四條墓道,等於墓室的4個方向都開了槽。那秦始皇陵北邊有渭河,南邊有驪山山泉,東西方向固然沒事,南北開了,興建過程中,南北兩邊就會進水了,夯填墓道,是墓主人入葬之後的事。所以我們後來看到,不僅南北兩邊,從一開始就沒建墓道 ,還做了相應的防水措施。

(解決排水的方法就是挖個比水位更低的井或者渠,讓水都往低處流。你在南北兩邊開挖墓道,就相當於把水引入了墓道,墓道就相當於這個低於水平的井或者渠)

所以最後我們發現,在南北兩側,秦始皇陵地宮的宮牆自地下向上加築接近40米,形成厚度達 10多米的高達的地下夯土牆,這個夯土牆,層層收縮,就整體看, 像是個金字塔被削去頂一樣,在每一層的頂端,上面還鋪了瓦。也就是說,當初把這個地下建築,當成了一個地上建築來營建,在秦始皇陵尚未覆蓋封土的時候,這個牆體,遠看就像層層臺榭一樣壯觀。

秦始皇陵的南側是驪山,這一側主要是防山體流水,東西兩邊,墓道的兩側由南北夯土牆( 200多米長,地宮的宮牆,開口在東西墓道)也延伸過來,這樣等於把地宮給包圍起來了。

秦始皇陵的地形,它是在一條東西走向的高地上,南北都是低的,東西向是高的。結果就這還不算完,隨著秦始皇陵的規模擴大,在地宮的西部開鑿大型池塘用來彙集地下滲水,於是這樣才把地宮周圍排水,做到了最完善。

所以在最初,關於秦始皇陵地宮多深的問題的探討上。曾有人就認為,秦始皇陵地宮的深度不會深於那個池塘底部,現在看來,這個認識很有道理。

除此之外,秦始皇陵地宮的南北兩側,靠近夯土牆的地方,還設置了大小不等的陪葬坑。 這樣,即使還有滲水,滲水也會首先流入這些大大小小的陪葬坑。甚至有的陪葬坑,索性就是 做成了地下水環境,例如本世紀初發現的青銅水禽坑,中間的坑道,原本就是有水的,青銅水 禽安置在坑道兩側,如同宮苑裡的水環境。

探究秦始皇、秦始皇陵、秦始皇陵地宮及前代秦王陵墓的秘密

所以從這些來看,秦始皇陵的初始規劃,並不算好,甚至可以理解為是一種降等的安排, 但是後期隨著秦國統一的大勢逐漸明朗,秦始皇陵的擴建,依然受到了原有規劃的限制。

所以秦始皇為了滿足其需求,不得不在原來有所虧欠的方面,以另外的形式超規格建造。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至今都沒有發現有規模超過秦始皇陵的帝王陵寢的原因,他的鋪張,已經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秦始皇陵的另一特殊之處,在於他一改秦國陵園傳統,不再以兆溝作為陵園的界限,而代之以城牆,形成封閉的陵園,並號稱麗山園。

目前瞭解到的秦始皇陵園格局,分內外兩重城牆組成的內外陵園,陵園大致呈南北走向, 其中北邊略長。在這個方向,分別設置寢殿等地面建築,供始皇帝靈魂出遊享祭,這些寢殿建築群的設置,一改自商周以來墓上建築單純的墓祭作用,而著眼於對死者生前世界的再現。

像以前,發現秦始皇陵封土是個“三層臺”式,以為它是個類似靈壽中山王陵那種,以高臺榭的形式,以木結構建築把封土包裹在內的墓上享堂的形態。但是後來,隨著封土上鑽探工作的完成,以及大規模陵園地面宮殿遺址的發現,排除了這一可能性,它表示帝王陵的設計思想,從商周以來的以禮為核心的思路,變成服務於帝王一人的生前再現這樣一個思路。

就這樣的陵園景觀來看,始皇帝陵從它陵園北門向南看,會看到層層加高的宮殿,而最高處則是秦始皇陵封土。能夠非常好的體現帝王的威儀。


三、最後說說秦始皇陵地宮與陪葬坑的關係。

始皇帝陵的地宮是坐西向東的,陵園那個設計是因為地形限制。這就好比唐朝修華清宮,依然是因為南高北低,所以面北一樣。始皇帝陵是個以中字形地宮,環繞各種內容的陪葬坑於外的陵墓建築群。這樣一來,我們有必要重新認識史 記中對秦始皇陵地宮的記載。

探究秦始皇、秦始皇陵、秦始皇陵地宮及前代秦王陵墓的秘密

在我們想象中,秦始皇陵應當是一座包含了中國先秦時代文物精品的大型綜合博物館,一 個巨大的地下空間裡,陳設了秦帝國的一切。

但是,這個認識始終有一個難題。就是,那個時期的建築技術水平,是無法建造一座這麼大的地下空間的,首先巨大的跨度問題就無法解決,那麼是不是史記的記載不對。因為,我們經過鑽探,發現地宮中大量水銀的存在,這證明了文獻記載的可靠。

說明這個地宮開口之內2萬多平米的面積內的確存在一個巨大的地宮,但是地宮內部可能單位空間不夠大,放不下 那麼多東西。

但是,我們發現圍繞地宮,乃至陵園各處分佈內涵非常豐富的陪葬坑,倒是非常符合史記中記載的“宮觀百官”。

這裡面有我們最熟悉的,秦兵馬俑坑,還有後來在封土附近發現的銅車馬坑。近些年,又發現了其他內容的陪葬坑。例如,以真的禽獸殺殉的珍禽異獸坑(虎,豹,熊,鶴這些)。以模擬宮苑水環境,包括馴養仙鶴的俑,青銅水禽,划船俑為內容的青銅水禽坑。有雜技俑坑,還有石鎧甲坑,甚至發現了一處推測為模擬廷尉的文吏俑坑。

當然,這些夾在一起,尚不到秦始皇陵目前已經探知的陪葬坑的一半,可知這些以內容不同,距離封土遠近不等的陪葬坑,的確是秦始皇陵地宮內藏部分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陪葬坑的出現,較之戰國時期例如像荊州熊家冢那樣的陵園祭祀坑的內容已經大不相同,它是對人間的再模擬。

探究秦始皇、秦始皇陵、秦始皇陵地宮及前代秦王陵墓的秘密

秦始皇陵這種,以地宮為核心,以多種內容陪葬坑為補充的形式,為後來的西漢帝王陵所繼承。

(一些好東西,地宮裡放不下的,都在陪葬坑了。所以說,帝陵陪葬坑裡,也是內容豐富的)像山東章丘洛莊漢墓,江蘇盱眙大雲山漢墓,這些墓葬,都在佈局上幾乎照搬了秦始皇陵的這套設計。

在西漢帝陵中,這個反映就更為明顯,環繞帝陵地宮,設計出放射形的少則數十,多則數百的陪葬坑,以俑的形式為主,模擬西漢宮廷及內衛官署等內容,而珍禽異獸坑這樣的內容也在西漢偶有所見。

例如像文帝霸陵陵區的竇太后陵,發現的珍禽異獸坑裡還有大熊貓坑,像近年發現的昭帝陵有駱駝坑。早些年在漢元帝陵就發現一處陪葬坑,裡面是非常罕見的西漢玉圓雕精品,用羊脂玉雕成的仙人騎馬,玉熊玉鷹,甚至還有放在鎏金鼎裡的鎏金編鐘和白玉辟邪。

但是隨著建築技術的進步,帝陵開始有了更大的地下空間,所以西漢之後,帝陵陪葬坑也就逐漸消失了。經過東漢以及南北朝的動盪,等到唐帝國建立的時候,鋪張無比的秦漢帝王陵模式已經徹底走進歷史。


四、小結

秦始皇陵的興建,是集合各國工藝之大成。參加秦始皇陵工程的,不僅有七國人,甚至還有白皮膚藍眼睛黃頭髮的人。秦始皇陵刑徒墓地,近年識別出歐羅巴人種個體。

另外,秦始皇陵發現的青銅水禽,銅車馬,體現了高超的熔模鑄造水平。最近有人說,這個不是我們中國青銅的傳統,是跟同時期的歐洲學的,這種說法不靠譜。因為在戰國時期,這樣的熔模鑄造器物就已經出現,例如中山王陵的人物銅燈。只不過沒有秦始皇陵的那麼大而已。

探究秦始皇、秦始皇陵、秦始皇陵地宮及前代秦王陵墓的秘密

另外,這種以鑄造青銅雕塑為目的的方法,固然我們承認在這一時期的歐洲,較為主流,但是我們同時也應該看到,西方的熔模鑄造法相較秦始皇陵銅車馬,青銅水禽的工藝水平來說還是相差甚遠。

例如古羅馬的青銅人像上面往往可見砂眼,墊片痕跡等,這樣的鑄造缺陷說明他們對範的運用遠不如我天朝。

這種鑄造方法可能是我們獨立起源的,未必就是跟西方學的,特別是像銅車馬上出現的很多工藝都不見於同時期的西方,例如活鎖釦鑄造,例如大面積的車蓋鑄造,例如纛穗的鑄造。(纛穗:馬頭上裝飾的那些非常細的銅穗。那些東西風吹能動)那東西怎麼做的,現今尚無特別合理的解釋。

原文/嚴君(中簡堂歷史文化交流群十大客座講師。西安人,擅長先秦歷史及墓葬、考古相關知識)

編輯/羚羊飛渡(中簡堂歷史文化交流群群主,遮天六指中的食指“點江山”。洛陽人,擅長隋唐五代歷史、網文創作、文博相關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