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发生过哪些奇事?

crewyor


其实在浩如烟海的人类历史上,可以被称为奇人奇事的案例实在太多了。比如今天我们要给大家讲的这个人,在大约700年前的中世纪,他竟然曾经跨越欧亚非三个大洲,到过今天44个国家的领土,行程高达11万公里。而且出生于非洲的他,竟然还在中国生活过几年。那么这个人到底有过怎样的经历呢?


古代史上旅行距离最远的人——伊本·白图泰

在现代历史研究中,许多学者认为,在公元15世纪大航海时代开启之前,世界上旅行距离最远的人就是公元14世纪的摩洛哥柏柏尔旅行家伊本·白图泰。他在差不多30年的时间内,遍访了当时位于西亚和北非的各个伊斯兰教国家,并深入中亚、东南亚、南亚和中国,其中光在中国,他可能就生活了4年之久。那么他为什么能够进行如此广泛的旅行,他在旅行中又有什么见闻,他在中国又看见了什么呢?

曾经穿行了三大洲44国的伊本·白图泰想像画像

伊本·白图泰在公元1304年出生于摩洛哥境内一个伊斯兰教知识分子家庭,他的家庭是柏柏尔人后裔,而柏柏尔人是北非一个重要的土著民族。公元1325年,伊本·白图泰开始了他长达11万7000公里的旅行。在刚开始时,他的旅行还比较普通,因为他就是去阿拉伯的麦加朝圣,但即使是这个旅程,也花费了他16个月的时间,一路经过了亚历山大城、开罗、大马士革和耶路撒冷等历史名城。但在麦加朝圣之后,白图泰却没有回家,而是开始了他几乎涵盖整个东半球的旅程。这也许是由于他对不同文化的习俗与信仰有极大的兴趣,另外他在当时是一个伊斯兰教学者,因此在许多伊斯兰教国家可以获得礼遇,也为他的旅行提供了很大方便。

古画里去麦加朝圣的人,白图泰当时差不多就是这种形象

他首先来到了位于今天伊朗和伊拉克境内的蒙古伊儿汗国。在这里他先后访问了巴士拉、伊斯法罕、设拉子、巴格达、大不里士和摩苏尔等两伊主要城市,还曾进入了今天的土耳其境内。他自称还见到了当时伊儿汗国的大汗不赛因,并记载说巴格达在被蒙古军队破坏数十年之后仍然能见到当年劫掠造成的破坏。

描绘白图泰到访伊朗大不里士的画作

之后他返回了麦加,在那里停留了一段时间之后再次上路。这次他旅行的方向是向南,先经过埃塞俄比亚到达了阿拉伯半岛南部的也门,然后又渡海来到了非洲的索马里,然后一路向南游历了东非的肯尼亚和坦桑尼亚等地,在回程的时候又访问了阿曼。

从金帐汗国到印度

在他第三次在麦加居住了一段时间之后,伊本·白图泰又想去印度看看,到当时同样信仰伊斯兰教的印度德里苏丹国找一份差事。在公元1330年或者1332年,他再次启程。因为德里苏丹国是由突厥人建立的王朝,所以伊本·白图泰觉得自己要去那得先找个翻译,因此他这次先到了当时仍由塞尔柱突厥人控制的安纳托利亚(今天的土耳其),想找到翻译之后从那前往印度。而到了安纳托利亚之后,他从海路到达了克里米亚,进入了当时蒙古金帐汗国的境内。他说自己在这里还遇到了金帐汗月即别,并到了位于俄罗斯境内的金帐汗国首都萨莱。而且他还陪和月即别和亲的一个东罗马公主回到了君士坦丁堡探亲,而当时这个东罗马公主的父亲就是东罗马皇帝安德洛尼卡三世,白图泰到了君士坦丁堡之后还见到了他。

可能曾经见过白图泰的东罗马皇帝安德洛尼卡三世

之后他返回金帐汗国,并继续向东行进,进入了察合台汗国。他说自己在这里又见到了察合台汗答儿麻失里。然后他又南下进入阿富汗,再翻越了兴都库什山脉进入印度。白图泰在到达德里之后受到了德里苏丹图格卢克的礼遇。图格卢克当时被称为伊斯兰世界首富,他也养了大量各式各样的学者官员。白图泰至此之后,被任命为伊斯兰教法官。之后6年他就一直在印度生活。但在此期间,他曾因为一些问题几次被怀疑可能叛国,所以很快白图泰就想离开印度,但却被德里苏丹所阻止。

而在公元1341年,白图泰终于等到了一个离开印度的机会。在这一年,元朝派遣使节到了德里,要求在德里苏丹国控制的喜马拉雅地区重建一座佛寺,因为这座佛寺会经常有中国信佛的人来朝拜。在元朝使节要回国的时候,白图泰受命陪同其回国并出使元廷,这个命令可以说正合白图泰心意,所以他欢天喜地的随元朝使节踏上了前往中国的新旅程。

去中国的波折

但这个旅程从一开始就遭遇了意外。他们刚走出德里苏丹国的控制范围就遭遇土匪袭击,白图泰和其它人员走散。不过在10天以后,白图泰又和其它人员会合,然后他们一同来到了印度南部海岸的科泽科德,准备坐船前往中国。而这座科泽科德在中国古籍里名叫古里,100多年以后郑和下西洋时曾经多次到过这里。

马尔代夫的海岛,白图泰也曾在这里生活过一段时间

但在古里,他们的舰队启程之前又遭遇风暴,结果有一艘船在启程之前就沉没了,其它船只在之后不久匆忙启程,而白图泰却没能上船。但白图泰被德里苏丹派遣出使中国,所以没完成使命他也不敢回去。不过他的学者身份还是让他在周边的伊斯兰王国获得了一定礼遇。他先在当地的一个小苏丹国寻求庇护停留了一段,但很快这里又发生战争,收留他的苏丹被推翻。白图泰别无选择,只好离开了印度。他先坐船到马尔代夫待了9个月,在当地做了一段伊斯兰法官,还娶了一个马尔代夫王族的女人为妻。但他不想留在马尔代夫,于是随意判罚,惹怒了国中上下,最后他被赶出了马尔代夫。

但在此之后,他又遭遇各种波折,先后流落到今天印度和孟加拉国的几个地区,中间还一度被迫返回马尔代夫。在公元1345年,他又来到了东南亚,到达了位于今天印尼苏门答腊的一个伊斯兰王国。但白图泰还是不想在此停留,所以对当地的苏丹表示自己是受命出使中国,最后当地苏丹答应给予他协助,专门调动了一条帆船送他去中国。之后他坐船穿越马六甲海峡,途经越南和菲律宾等地,最终抵达了中国福建的泉州港。

在中国的经历

而到了中国之后,最先引起白图泰注意的事是泉州的名称。因为当时泉州有大量来自西亚和东南亚的伊斯兰教徒居住,这些伊斯兰教徒将泉州称为Zaitun,而Zaitun在阿拉伯语里的意思是橄榄,但白图泰在泉州却连一个橄榄都没见过,所以这事让他感到非常奇怪。

但泉州港的繁华还是立即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记载中说:

该城的港口是世界大港之一,甚至是最大的港口……港中有大船百余,小船则不可胜数矣!

而后来白图泰说自己还会见了当时在泉州统领“番客”的“番长”,即后来曾在泉州掀起反元兵变的波斯义兵万户赛甫丁和阿迷里丁,还曾登上了泉州北郊的清源山(他称其为隐士山),拜会了那里的道士。

之后白图泰又到广州游历了两个星期,然后又途径泉州到了福州,在福州他还遇到了一个同样来自北非的老乡阿尔-布什里。之后阿尔-布什里又陪同他一路向北,来到了杭州城。在杭州阿尔-布什里还为他花钱买了准备给元朝皇帝元惠宗(元顺帝)朝贡用的贡品。白图泰在记载中说杭州是他见过的最大城市之一,非常迷人,坐落在一个美丽的湖边,周围还有绿山环绕。在杭州停留期间,他还见到了大量制作精良,装饰精美,而且色彩艳丽的帆船。据说一个名叫库勒台的当地元朝官员还宴请了他。而白图泰来到中国的时间正是元顺帝治下最后的和平时期,所以当时白图泰对中国还留下了如下的评价:

对于旅行者来说,中国是最安全也是最令人愉快的国家。独自一人在这片土地上旅行9个月也不用害怕,即使是带着大量财物也是如此。

但在此后,白图泰自己的记载就争议比较大了。因为他说自己沿着京杭大运河坐船到了北京,并见到了元顺帝和奇皇后,并说自己在沿途见到了大量农田、兰花和穿着各式丝绸衣服的人。但因为他的描述过于模糊,所以许多学者认为这段描述是他道听途说编写的,他并没有到过北京。

伊本·白图泰是西亚、北非乃至欧洲最早记载了长城存在的人

而白图泰在游历亚洲各地的过程中可能已经听说了中国的长城。所以他说自己在中国期间曾问过许多人关于长城的事,但得到的答案是没人见过。当然这也很正常,因为元朝是从草原南下得的天下,当然不可能去维护长城,当时的古长城很少有人见过也不奇怪了。不过白图泰虽然游历各国,但也还是无法脱离那个时代的局限性。在他眼里,长城是由《古兰经》里提到过的左勒盖尔耐英(现代认为这个人是指马其顿的亚历山大或者波斯的大琉士)修建,以防御基督教《圣经》和伊斯兰教《古兰经》里都曾经提到过的邪恶生物歌革和玛各。而且他身为一个伊斯兰教学者,来到中国这个伊斯兰教徒很少的地区之后似乎也很不适应,所以他还说“中国虽然很美,但我却不喜欢”。

伊本·白图泰的全球行程


而在中国停留的几年也勾起了他的思乡之情,所以他后来又返回了泉州,从泉州坐船先到了印度古里,又朝巴格达方向行驶。但在达到伊拉克之后,他发现之前自己见过的伊儿汗不赛因已经死了,而伊儿汗国已经四分五裂。后来又几经辗转,他途经意大利撒丁岛回到了摩洛哥故乡,而此时距离他离开已经过去了25年。后来白图泰还曾经再次出发,分别到达过欧洲的西班牙和非洲的马里,最后回到摩洛哥。而摩洛哥苏丹听说了他的游历经过之后,特别命令一位学者找到他,记录下了他差不多30年游历各地的经历,编写成了《伊本·白图泰游记》。不过这本书在当时的伊斯兰世界并没有引起太多关注,直到600年后才因为欧洲学者的关注重新被世人所知,并引发一定的轰动。近代研究认为,《伊本·白图泰游记》的大部分记载具有较高可信度,所以他的经历虽然都出自他自己的口述,但他曾经来过中国也有很大概率是事实了。


桃花石杂谈


这是一件发生在晚清时期的奇事。

故事的主人公,名叫宋育仁。宋育仁是清末时期的维新思想家,主张变法强国。1886年,29岁的宋育仁进士及第后,官至翰林院庶吉士。宋育仁对外交事务很感兴趣,并且编写了《时务论外篇》一书,专门介绍与各国打交道的外交事务,于是由此得到了光绪的注意,1894年3月,他被任命为英、法、意、比四国参赞,随大清公使龚照瑗出使欧洲。

(宋育仁)

1894年7月,甲午中日战争爆发,随后中国就在平壤、黄海等战役中接连失利,局势堪忧。宋育仁虽然身在欧洲,但是忧心如焚,他对中、日两国进行了分析,认为日本明治维新以来,励精图治,尤其在海军建设上花费巨大,中国要想在海上打赢日本,非常难。但是日本兵少财乏,当时日本陆军只有6万人,占领和给养能力都有限,因此,中国应该将重点放在陆地上,同日军进行陆地防御和持久拉锯。宋育仁将他的意见呈交给了朝廷,但是,战事的发展太快了,清军不仅在海上接连失败,在陆上也是不堪一击,日本陆军势如破竹,不但占领了朝鲜全境,还攻破了鸭绿江防线,和海军一起占领了旅顺口。清军如期衰落,在陆上防御看来也不可能实现了,宋育仁不得不另想办法,转换思路。

宋育仁的上司,也就是大清公使龚照瑗,他出使欧洲其实还有一个特殊任务,就是受李鸿章指示去英国购买军舰。但是,甲午战争开始后,英国颁布了禁止向交战国出售军舰的法令,龚照瑗、宋育仁他们想方设法,最后也只买到了一艘鱼雷炮舰,但是也运不出来。

正在这个关口上,龚照瑗却突然被要求回国述职,只留下宋育仁,宋育仁也因此不得不担任代理公使一职。这时候,使馆翻译王丰镐给宋育仁介绍了一个人,这个人名叫哈格雷甫,是一名英国海军预备役军官。原来,这个哈格雷甫曾经向龚照瑗提议,中国出钱给他,然后以他的名义代购军舰,这样就不算违反了英国的法令。当然,他这样做的目的只是因为利益,绝对不是什么担心中国的前途安危。但是,龚照瑗后来迟迟没有给他回复,于是,他就自己找上门来了。

哈格雷甫的出现让宋育仁大喜过望,原来,在战事不断失利后,宋育仁心中就逐渐酝酿了一个十分大胆的设想:他发现,虽然日军的攻势凌厉,但是由于日军兵少的原因,国内的防守很空虚,尤其是面向中国的桥头堡和重要港口---长崎,守卫很薄弱。正所谓兵者诡道也,如果中国能够出一支奇兵直接突袭日本本土,那必然能让日本举国上下大为震惊,中日战事出现转机也说不定。

哈格雷甫的计策,使宋育仁茅塞顿开:买不到军舰,就委托英国人代购,没有军队,那就直接在国外招募战斗力更强的外国士兵,至于无法突破日本人的海上封锁线,那就更简单了,舰队根本不走中日之间的海域,直接沿菲律宾群岛北上,突袭长崎。

这个想法看似异想天开,但实际上非常具有可行性,第一,日本海军当时正盯着黄海,做梦也想不到攻击会来自南边;第二,日本根本没想过本土会受到攻击,也没有做类似的预案;第三,舰队大外国商船的旗号,因为本来就是以外国人名义代购的,而且船上招募的都是外国士兵,可以一路畅行无阻的北上。

宋育仁为他这个天才的想法激动不已,并且说干就干。首先,他决定不想朝廷请示,因为他知道,以朝廷的软弱,肯定是不会同意的。于是,他一方面和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这些封疆大吏联系,获取他们的支持,另一方面,通过他在欧洲的人脉购买军舰。但是,宋育仁知道以他个人的名义肯定是买不到的,这时候他显示出了一个“大忽悠”的专业素养,逢人就说他是获得朝廷密令购买军舰的,把那些欧洲人忽悠的一愣一愣的。

很快,在智利海军麦福尔的牵线下,谈下了兵舰5艘,鱼雷快艇10艘,还有若干辅助舰艇,足以组成一支小型舰队。接着,宋育仁又通过英国海军退役上将夹甫士,和一个名叫澳洲商会的组织搭上了线。这个商会是由在澳大利亚经商的英国人组织的,中日战争爆发后,这些在澳大利亚和亚洲之间往来的商人很是惊恐,这个商会就是为英国商人提供武装保护。经过谈判之后,这个商会同意宋育仁以他们的名义购买军舰、募兵,甚至悬挂商会旗帜。

宋育仁又得知,前北洋水师总教习、副提督、英国人琅威理此时也在澳门,于是,宋育仁找到琅威理,将他的计划向琅威理全盘拖出,并委托琅威理在澳大利亚招募2000士兵。琅威理欣然接受,并且表示要为中国政府“立一大功”。

事情基本上都已经办妥了,剩下的就是钱的问题了。宋育仁是背着朝廷行事的,朝廷肯定不会有拨款。但是开弓没有回头箭,宋育仁咬咬牙,又打着朝廷密令的幌子,在夹甫士的帮助下,在英国康迪克特银行总共贷款300万英镑,用于购买军舰、招募士兵等费用,这可是一笔巨款,宋育仁基本上是将自己的仕途、身家性命都押上去了。

贷到款后,宋育仁立即着手准备事宜。但时间很快就到了1895年1月,日本水陆两军夹击北洋水师根据地威海卫,2月11号,提督丁汝昌自杀,几天后,威海卫海军基地陷落,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琅威理)

此时,战争已经没有悬念了,就算宋育仁能够实施突袭长崎的计划,北洋水师也没有军舰来配合反攻了。但是,宋育仁依旧没有放弃,他的准备工作已经到了尾声,船只、弹药都已交接完毕,琅威理的募兵也进行的差不多了,整支舰队的战斗力马上就要形成,并将打着澳洲商会的名号,突袭长崎。

谁知道这时候,龚照瑗突然回来了,听闻宋育仁的计划,这位老兄出了张大嘴,一脸惊异,再也没有别的表情。很快,龚照瑗将宋育仁的计划如实上报了给了朝廷,朝廷听后,也是大惊失色,李鸿章立即表示反对,慈禧也认为这是“妄生事端”,当即下令宋育仁中止一切相关行为,突袭长崎事宜一概作废。还免去了宋育仁参赞一职,立马电令回国。索性的是,朝廷念宋育仁也是一心为国,并没有过多处罚,只是收缴了原先出使欧洲时赐他的二品顶戴,仍降回四品原职,回翰林院供职。

(李鸿章)

此时已经过去了100多年,出了宋育仁本人的所著的《借酬记》中提及外,其他历史资料都没有记载。假设宋育仁奇袭长崎的计划真的得以实施,那么,不仅甲午战争结局会被逆转,甚至历史将会被改写,也说不定。


一卷青史


我在七十年代,经历过一件事情,至今记忆尤新,当时我读小学,放学回家发现水缸里有异样的响声,好像磨刀,又像铁链拉动的响声,我急忙出去叫我母亲,但等我们回去就甚么声音也没有了,到现在我还没想明白昨回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