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發生過哪些奇事?

crewyor


其實在浩如煙海的人類歷史上,可以被稱為奇人奇事的案例實在太多了。比如今天我們要給大家講的這個人,在大約700年前的中世紀,他竟然曾經跨越歐亞非三個大洲,到過今天44個國家的領土,行程高達11萬公里。而且出生於非洲的他,竟然還在中國生活過幾年。那麼這個人到底有過怎樣的經歷呢?


古代史上旅行距離最遠的人——伊本·白圖泰

在現代歷史研究中,許多學者認為,在公元15世紀大航海時代開啟之前,世界上旅行距離最遠的人就是公元14世紀的摩洛哥柏柏爾旅行家伊本·白圖泰。他在差不多30年的時間內,遍訪了當時位於西亞和北非的各個伊斯蘭教國家,並深入中亞、東南亞、南亞和中國,其中光在中國,他可能就生活了4年之久。那麼他為什麼能夠進行如此廣泛的旅行,他在旅行中又有什麼見聞,他在中國又看見了什麼呢?

曾經穿行了三大洲44國的伊本·白圖泰想像畫像

伊本·白圖泰在公元1304年出生於摩洛哥境內一個伊斯蘭教知識分子家庭,他的家庭是柏柏爾人後裔,而柏柏爾人是北非一個重要的土著民族。公元1325年,伊本·白圖泰開始了他長達11萬7000公里的旅行。在剛開始時,他的旅行還比較普通,因為他就是去阿拉伯的麥加朝聖,但即使是這個旅程,也花費了他16個月的時間,一路經過了亞歷山大城、開羅、大馬士革和耶路撒冷等歷史名城。但在麥加朝聖之後,白圖泰卻沒有回家,而是開始了他幾乎涵蓋整個東半球的旅程。這也許是由於他對不同文化的習俗與信仰有極大的興趣,另外他在當時是一個伊斯蘭教學者,因此在許多伊斯蘭教國家可以獲得禮遇,也為他的旅行提供了很大方便。

古畫裡去麥加朝聖的人,白圖泰當時差不多就是這種形象

他首先來到了位於今天伊朗和伊拉克境內的蒙古伊兒汗國。在這裡他先後訪問了巴士拉、伊斯法罕、設拉子、巴格達、大不里士和摩蘇爾等兩伊主要城市,還曾進入了今天的土耳其境內。他自稱還見到了當時伊兒汗國的大汗不賽因,並記載說巴格達在被蒙古軍隊破壞數十年之後仍然能見到當年劫掠造成的破壞。

描繪白圖泰到訪伊朗大不里士的畫作

之後他返回了麥加,在那裡停留了一段時間之後再次上路。這次他旅行的方向是向南,先經過埃塞俄比亞到達了阿拉伯半島南部的也門,然後又渡海來到了非洲的索馬里,然後一路向南遊歷了東非的肯尼亞和坦桑尼亞等地,在回程的時候又訪問了阿曼。

從金帳汗國到印度

在他第三次在麥加居住了一段時間之後,伊本·白圖泰又想去印度看看,到當時同樣信仰伊斯蘭教的印度德里蘇丹國找一份差事。在公元1330年或者1332年,他再次啟程。因為德里蘇丹國是由突厥人建立的王朝,所以伊本·白圖泰覺得自己要去那得先找個翻譯,因此他這次先到了當時仍由塞爾柱突厥人控制的安納托利亞(今天的土耳其),想找到翻譯之後從那前往印度。而到了安納托利亞之後,他從海路到達了克里米亞,進入了當時蒙古金帳汗國的境內。他說自己在這裡還遇到了金帳汗月即別,併到了位於俄羅斯境內的金帳汗國首都薩萊。而且他還陪和月即別和親的一個東羅馬公主回到了君士坦丁堡探親,而當時這個東羅馬公主的父親就是東羅馬皇帝安德洛尼卡三世,白圖泰到了君士坦丁堡之後還見到了他。

可能曾經見過白圖泰的東羅馬皇帝安德洛尼卡三世

之後他返回金帳汗國,並繼續向東行進,進入了察合臺汗國。他說自己在這裡又見到了察合臺汗答兒麻失裡。然後他又南下進入阿富汗,再翻越了興都庫什山脈進入印度。白圖泰在到達德里之後受到了德里蘇丹圖格盧克的禮遇。圖格盧克當時被稱為伊斯蘭世界首富,他也養了大量各式各樣的學者官員。白圖泰至此之後,被任命為伊斯蘭教法官。之後6年他就一直在印度生活。但在此期間,他曾因為一些問題幾次被懷疑可能叛國,所以很快白圖泰就想離開印度,但卻被德里蘇丹所阻止。

而在公元1341年,白圖泰終於等到了一個離開印度的機會。在這一年,元朝派遣使節到了德里,要求在德里蘇丹國控制的喜馬拉雅地區重建一座佛寺,因為這座佛寺會經常有中國信佛的人來朝拜。在元朝使節要回國的時候,白圖泰受命陪同其回國並出使元廷,這個命令可以說正合白圖泰心意,所以他歡天喜地的隨元朝使節踏上了前往中國的新旅程。

去中國的波折

但這個旅程從一開始就遭遇了意外。他們剛走出德里蘇丹國的控制範圍就遭遇土匪襲擊,白圖泰和其它人員走散。不過在10天以後,白圖泰又和其它人員會合,然後他們一同來到了印度南部海岸的科澤科德,準備坐船前往中國。而這座科澤科德在中國古籍里名叫古裡,100多年以後鄭和下西洋時曾經多次到過這裡。

馬爾代夫的海島,白圖泰也曾在這裡生活過一段時間

但在古裡,他們的艦隊啟程之前又遭遇風暴,結果有一艘船在啟程之前就沉沒了,其它船隻在之後不久匆忙啟程,而白圖泰卻沒能上船。但白圖泰被德里蘇丹派遣出使中國,所以沒完成使命他也不敢回去。不過他的學者身份還是讓他在周邊的伊斯蘭王國獲得了一定禮遇。他先在當地的一個小蘇丹國尋求庇護停留了一段,但很快這裡又發生戰爭,收留他的蘇丹被推翻。白圖泰別無選擇,只好離開了印度。他先坐船到馬爾代夫待了9個月,在當地做了一段伊斯蘭法官,還娶了一個馬爾代夫王族的女人為妻。但他不想留在馬爾代夫,於是隨意判罰,惹怒了國中上下,最後他被趕出了馬爾代夫。

但在此之後,他又遭遇各種波折,先後流落到今天印度和孟加拉國的幾個地區,中間還一度被迫返回馬爾代夫。在公元1345年,他又來到了東南亞,到達了位於今天印尼蘇門答臘的一個伊斯蘭王國。但白圖泰還是不想在此停留,所以對當地的蘇丹表示自己是受命出使中國,最後當地蘇丹答應給予他協助,專門調動了一條帆船送他去中國。之後他坐船穿越馬六甲海峽,途經越南和菲律賓等地,最終抵達了中國福建的泉州港。

在中國的經歷

而到了中國之後,最先引起白圖泰注意的事是泉州的名稱。因為當時泉州有大量來自西亞和東南亞的伊斯蘭教徒居住,這些伊斯蘭教徒將泉州稱為Zaitun,而Zaitun在阿拉伯語裡的意思是橄欖,但白圖泰在泉州卻連一個橄欖都沒見過,所以這事讓他感到非常奇怪。

但泉州港的繁華還是立即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記載中說:

該城的港口是世界大港之一,甚至是最大的港口……港中有大船百餘,小船則不可勝數矣!

而後來白圖泰說自己還會見了當時在泉州統領“番客”的“番長”,即後來曾在泉州掀起反元兵變的波斯義兵萬戶賽甫丁和阿迷裡丁,還曾登上了泉州北郊的清源山(他稱其為隱士山),拜會了那裡的道士。

之後白圖泰又到廣州遊歷了兩個星期,然後又途徑泉州到了福州,在福州他還遇到了一個同樣來自北非的老鄉阿爾-布什裡。之後阿爾-布什裡又陪同他一路向北,來到了杭州城。在杭州阿爾-布什裡還為他花錢買了準備給元朝皇帝元惠宗(元順帝)朝貢用的貢品。白圖泰在記載中說杭州是他見過的最大城市之一,非常迷人,坐落在一個美麗的湖邊,周圍還有綠山環繞。在杭州停留期間,他還見到了大量製作精良,裝飾精美,而且色彩豔麗的帆船。據說一個名叫庫勒臺的當地元朝官員還宴請了他。而白圖泰來到中國的時間正是元順帝治下最後的和平時期,所以當時白圖泰對中國還留下了如下的評價:

對於旅行者來說,中國是最安全也是最令人愉快的國家。獨自一人在這片土地上旅行9個月也不用害怕,即使是帶著大量財物也是如此。

但在此後,白圖泰自己的記載就爭議比較大了。因為他說自己沿著京杭大運河坐船到了北京,並見到了元順帝和奇皇后,並說自己在沿途見到了大量農田、蘭花和穿著各式絲綢衣服的人。但因為他的描述過於模糊,所以許多學者認為這段描述是他道聽途說編寫的,他並沒有到過北京。

伊本·白圖泰是西亞、北非乃至歐洲最早記載了長城存在的人

而白圖泰在遊歷亞洲各地的過程中可能已經聽說了中國的長城。所以他說自己在中國期間曾問過許多人關於長城的事,但得到的答案是沒人見過。當然這也很正常,因為元朝是從草原南下得的天下,當然不可能去維護長城,當時的古長城很少有人見過也不奇怪了。不過白圖泰雖然遊歷各國,但也還是無法脫離那個時代的侷限性。在他眼裡,長城是由《古蘭經》裡提到過的左勒蓋爾耐英(現代認為這個人是指馬其頓的亞歷山大或者波斯的大琉士)修建,以防禦基督教《聖經》和伊斯蘭教《古蘭經》裡都曾經提到過的邪惡生物歌革和瑪各。而且他身為一個伊斯蘭教學者,來到中國這個伊斯蘭教徒很少的地區之後似乎也很不適應,所以他還說“中國雖然很美,但我卻不喜歡”。

伊本·白圖泰的全球行程


而在中國停留的幾年也勾起了他的思鄉之情,所以他後來又返回了泉州,從泉州坐船先到了印度古裡,又朝巴格達方向行駛。但在達到伊拉克之後,他發現之前自己見過的伊兒汗不賽因已經死了,而伊兒汗國已經四分五裂。後來又幾經輾轉,他途經意大利撒丁島回到了摩洛哥故鄉,而此時距離他離開已經過去了25年。後來白圖泰還曾經再次出發,分別到達過歐洲的西班牙和非洲的馬裡,最後回到摩洛哥。而摩洛哥蘇丹聽說了他的遊歷經過之後,特別命令一位學者找到他,記錄下了他差不多30年遊歷各地的經歷,編寫成了《伊本·白圖泰遊記》。不過這本書在當時的伊斯蘭世界並沒有引起太多關注,直到600年後才因為歐洲學者的關注重新被世人所知,並引發一定的轟動。近代研究認為,《伊本·白圖泰遊記》的大部分記載具有較高可信度,所以他的經歷雖然都出自他自己的口述,但他曾經來過中國也有很大概率是事實了。


桃花石雜談


這是一件發生在晚清時期的奇事。

故事的主人公,名叫宋育仁。宋育仁是清末時期的維新思想家,主張變法強國。1886年,29歲的宋育仁進士及第後,官至翰林院庶吉士。宋育仁對外交事務很感興趣,並且編寫了《時務論外篇》一書,專門介紹與各國打交道的外交事務,於是由此得到了光緒的注意,1894年3月,他被任命為英、法、意、比四國參贊,隨大清公使龔照瑗出使歐洲。

(宋育仁)

1894年7月,甲午中日戰爭爆發,隨後中國就在平壤、黃海等戰役中接連失利,局勢堪憂。宋育仁雖然身在歐洲,但是憂心如焚,他對中、日兩國進行了分析,認為日本明治維新以來,勵精圖治,尤其在海軍建設上花費巨大,中國要想在海上打贏日本,非常難。但是日本兵少財乏,當時日本陸軍只有6萬人,佔領和給養能力都有限,因此,中國應該將重點放在陸地上,同日軍進行陸地防禦和持久拉鋸。宋育仁將他的意見呈交給了朝廷,但是,戰事的發展太快了,清軍不僅在海上接連失敗,在陸上也是不堪一擊,日本陸軍勢如破竹,不但佔領了朝鮮全境,還攻破了鴨綠江防線,和海軍一起佔領了旅順口。清軍如期衰落,在陸上防禦看來也不可能實現了,宋育仁不得不另想辦法,轉換思路。

宋育仁的上司,也就是大清公使龔照瑗,他出使歐洲其實還有一個特殊任務,就是受李鴻章指示去英國購買軍艦。但是,甲午戰爭開始後,英國頒佈了禁止向交戰國出售軍艦的法令,龔照瑗、宋育仁他們想方設法,最後也只買到了一艘魚雷炮艦,但是也運不出來。

正在這個關口上,龔照瑗卻突然被要求回國述職,只留下宋育仁,宋育仁也因此不得不擔任代理公使一職。這時候,使館翻譯王豐鎬給宋育仁介紹了一個人,這個人名叫哈格雷甫,是一名英國海軍預備役軍官。原來,這個哈格雷甫曾經向龔照瑗提議,中國出錢給他,然後以他的名義代購軍艦,這樣就不算違反了英國的法令。當然,他這樣做的目的只是因為利益,絕對不是什麼擔心中國的前途安危。但是,龔照瑗後來遲遲沒有給他回覆,於是,他就自己找上門來了。

哈格雷甫的出現讓宋育仁大喜過望,原來,在戰事不斷失利後,宋育仁心中就逐漸醞釀了一個十分大膽的設想:他發現,雖然日軍的攻勢凌厲,但是由於日軍兵少的原因,國內的防守很空虛,尤其是面向中國的橋頭堡和重要港口---長崎,守衛很薄弱。正所謂兵者詭道也,如果中國能夠出一支奇兵直接突襲日本本土,那必然能讓日本舉國上下大為震驚,中日戰事出現轉機也說不定。

哈格雷甫的計策,使宋育仁茅塞頓開:買不到軍艦,就委託英國人代購,沒有軍隊,那就直接在國外招募戰鬥力更強的外國士兵,至於無法突破日本人的海上封鎖線,那就更簡單了,艦隊根本不走中日之間的海域,直接沿菲律賓群島北上,突襲長崎。

這個想法看似異想天開,但實際上非常具有可行性,第一,日本海軍當時正盯著黃海,做夢也想不到攻擊會來自南邊;第二,日本根本沒想過本土會受到攻擊,也沒有做類似的預案;第三,艦隊大外國商船的旗號,因為本來就是以外國人名義代購的,而且船上招募的都是外國士兵,可以一路暢行無阻的北上。

宋育仁為他這個天才的想法激動不已,並且說幹就幹。首先,他決定不想朝廷請示,因為他知道,以朝廷的軟弱,肯定是不會同意的。於是,他一方面和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等這些封疆大吏聯繫,獲取他們的支持,另一方面,通過他在歐洲的人脈購買軍艦。但是,宋育仁知道以他個人的名義肯定是買不到的,這時候他顯示出了一個“大忽悠”的專業素養,逢人就說他是獲得朝廷密令購買軍艦的,把那些歐洲人忽悠的一愣一愣的。

很快,在智利海軍麥福爾的牽線下,談下了兵艦5艘,魚雷快艇10艘,還有若干輔助艦艇,足以組成一支小型艦隊。接著,宋育仁又通過英國海軍退役上將夾甫士,和一個名叫澳洲商會的組織搭上了線。這個商會是由在澳大利亞經商的英國人組織的,中日戰爭爆發後,這些在澳大利亞和亞洲之間往來的商人很是驚恐,這個商會就是為英國商人提供武裝保護。經過談判之後,這個商會同意宋育仁以他們的名義購買軍艦、募兵,甚至懸掛商會旗幟。

宋育仁又得知,前北洋水師總教習、副提督、英國人琅威理此時也在澳門,於是,宋育仁找到琅威理,將他的計劃向琅威理全盤拖出,並委託琅威理在澳大利亞招募2000士兵。琅威理欣然接受,並且表示要為中國政府“立一大功”。

事情基本上都已經辦妥了,剩下的就是錢的問題了。宋育仁是揹著朝廷行事的,朝廷肯定不會有撥款。但是開弓沒有回頭箭,宋育仁咬咬牙,又打著朝廷密令的幌子,在夾甫士的幫助下,在英國康迪克特銀行總共貸款300萬英鎊,用於購買軍艦、招募士兵等費用,這可是一筆鉅款,宋育仁基本上是將自己的仕途、身家性命都押上去了。

貸到款後,宋育仁立即著手準備事宜。但時間很快就到了1895年1月,日本水陸兩軍夾擊北洋水師根據地威海衛,2月11號,提督丁汝昌自殺,幾天後,威海衛海軍基地陷落,北洋水師全軍覆沒。

(琅威理)

此時,戰爭已經沒有懸念了,就算宋育仁能夠實施突襲長崎的計劃,北洋水師也沒有軍艦來配合反攻了。但是,宋育仁依舊沒有放棄,他的準備工作已經到了尾聲,船隻、彈藥都已交接完畢,琅威理的募兵也進行的差不多了,整支艦隊的戰鬥力馬上就要形成,並將打著澳洲商會的名號,突襲長崎。

誰知道這時候,龔照瑗突然回來了,聽聞宋育仁的計劃,這位老兄出了張大嘴,一臉驚異,再也沒有別的表情。很快,龔照瑗將宋育仁的計劃如實上報了給了朝廷,朝廷聽後,也是大驚失色,李鴻章立即表示反對,慈禧也認為這是“妄生事端”,當即下令宋育仁中止一切相關行為,突襲長崎事宜一概作廢。還免去了宋育仁參贊一職,立馬電令回國。索性的是,朝廷念宋育仁也是一心為國,並沒有過多處罰,只是收繳了原先出使歐洲時賜他的二品頂戴,仍降回四品原職,回翰林院供職。

(李鴻章)

此時已經過去了100多年,出了宋育仁本人的所著的《借酬記》中提及外,其他歷史資料都沒有記載。假設宋育仁奇襲長崎的計劃真的得以實施,那麼,不僅甲午戰爭結局會被逆轉,甚至歷史將會被改寫,也說不定。


一卷青史


我在七十年代,經歷過一件事情,至今記憶尤新,當時我讀小學,放學回家發現水缸裡有異樣的響聲,好像磨刀,又像鐵鏈拉動的響聲,我急忙出去叫我母親,但等我們回去就甚麼聲音也沒有了,到現在我還沒想明白昨回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