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東人常說“夷萊人”,原來遠古時代山東曾是東夷人的天下

東夷文化是遠古時期東夷古族創造的文明。

東漢許慎《說文》記載:“夷,東方之人也”;《後漢書·東夷列傳》也載明“東方曰夷”,東方地區的人被稱作“夷”。在有些學者看來,東夷古族生活的區域更清晰一些,其包含著今山東全部、江蘇北部、河南等地,主要判斷的來源就是考古發現和文獻研究。

膠東人常說“夷萊人”,原來遠古時代山東曾是東夷人的天下

學者傅斯年[ 傅斯年,夷夏東西說,載於《史料論略及其他》,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165頁。]認為東夷文化應該包含“山東全境,加上河北省的南端、河南省的東部、安徽省的東北角,以及江蘇淮河以北地區”。張富祥[ 張富祥,關於東夷的來歷、分佈以及構成,載於《東夷文化與青州》,濟南:齊魯書社,2009年,第77頁。]則從大汶口文化與山東龍山文化的分佈範圍對上述觀點進行了考證後得出的觀點基本和傅斯年相同。在古地理書籍《尚書·禹貢》中,描述的東夷地理範圍更加明確,“海岱惟青州,嵎夷既略,濰、淄其道。”《尚書·禹貢》成於戰國時期,在該書中將古中國劃為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九州,此書指出所謂“東夷”主要是指古青州地區。直到今天,山東青州人仍認為自己生活的地方是東夷古地。

膠東人常說“夷萊人”,原來遠古時代山東曾是東夷人的天下

但古代青州並不是一個確切行政地名,而是一個古地理範圍,主要範圍是從西邊的泰山向東擴展到海邊,從南邊淮海延伸到北部遼東地區。所以從文獻看來,東夷文化是遠古時代海岱地區創造的文明是比較準確的說法。但不管東夷族活動範圍如何確定,東夷文化發祥於古中國東部這無可厚非。山東是古老東夷族的居住中心,這一觀點在學界是比較統一的。因此,王獻唐也在其著作《炎黃氏族文化考》中提出了遠古東夷文化的中心就在今天的山東的觀點。

東夷文化有其特定的時間範圍。

學者張學海[ 張學海,東夷數題概說,載於《東夷文化與青州》,濟南:齊魯書社,2009年,第48-52頁。]認為,東夷族群活躍於距今6500年左右北辛文化的交接期,到商代中期東夷文化退出歷史舞臺。這樣看來東夷文化的歷史長度至少有三千多年。而學者逄振鎬在其論著《東夷文化研究》[ 逄振鎬,東夷文化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7.1,第575頁。]中也表達了東夷文化是一個有著長久歷史的文明階段,在這本書中他指出從後李文化到嶽石文化,包含著其中的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等在內的連續文化類型都應是同一個族源民族創造的文化,即東夷民族文化。因此可以說,東夷文化是一個古老的文化類型,它有三千年到五千年的歷史跨度。

綜上看來,東夷文化是生活在遠古地區,以山東為中心、古老東夷族創造的文明。現在大眾不瞭解這一文明階段的主要原因是,東夷文化在歷史的傳承中被“斷層”。

溯源而上,儘管我們現在只能從考古和古文獻中發現東夷文化的蛛絲馬跡,但我們絕不能說其是消失了的文化。東夷文化並未消失,而是被中華文化融合吸收,準確說是被齊文化和魯文化吸收融合,成為後來齊魯文化的重要內容。

膠東人常說“夷萊人”,原來遠古時代山東曾是東夷人的天下

由此說來,東夷文化有著清晰的空間邊界,從概念上講其比齊魯文化更悠久,地理範圍也更廣泛。可以說,東夷文化是中華民族融合前的一個文化階段。齊魯文化和東夷文化有著地域上的融合,兩者正是一種前後繼承關係。

齊魯文化在融合東夷文化之後,成為了中華文化中一種獨特的地域文化,顯現著東夷文化的特性。因此,我們可以說,在某種程度上,東夷文化是齊魯文化的基礎,是中華文明的源頭之一。

對東夷文化的歷史地位的確認。

從西周開始至今,不同的時期對“東夷”的概念認識和理解是不一樣的。西周之前的東夷、漢朝東夷,及我們今天所認識“東夷”並不是相同的概念。

膠東人常說“夷萊人”,原來遠古時代山東曾是東夷人的天下

今天,我們提到“東夷”,往往是指那些文明缺失、未有開化之地,明顯的帶有貶義性和侮辱的成分,在大眾心中東夷的概念是被誤解的。徐旭生在《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中提出,中華文化是華夏、東夷、苗蠻三大集團互相鬥爭之後形成的。傅斯年在其著作《夷夏東西說》中認為中華文化的源頭是身居中原的夏民族和身居東方的東夷遠古民族創立的。

遠古時期,身居中原的華夏集團和身居東方的東夷集團相互制衡,發展到後期,甚至出現了東夷集團和華廈集團輪流執政的現象。隨著華夏集團最後的勝利,以及西周之後大統一的需要,東夷文化在遠古時期的重要位置逐漸淡化,開始出現中原華夏文化中心說。西周之後,以黃河流域為居住中心的人成為了統治者,華夏集團也隨之成為了政治範圍的中心,史上稱之為華夏。華夏集團的四鄰則成為了蠻夷狄戎,也因此有了東夷、南蠻、西戎、北狄四地的劃分。

在另一方面,周王朝建立後滅掉了很多小國,春秋時期,最後一個東夷方國萊夷被滅,山東境內不再提東夷。在“民族一元”和“地域一統”觀念的主導下,東夷文化應有的地位被遮蔽,特別是漢儒為鞏固中央集權提出的中原中心說。

東夷被貶化,和狄、蠻等同等稱謂,《史記·五帝本紀》記載“蠻夷率服”,東夷被歪曲貶斥,直到今天。生活在古東夷地區的人便開始以齊魯自居。由此,“夷”便成為了偏遠地方的稱謂,同時也加之侮辱性的色彩了。秦之後,夷的稱謂指稱為更加偏遠的、未開化的地區,北方少數民族稱謂“夷”,東北海國成為“東夷”。這一觀念對人影響很大,直到今天,東夷還是指稱“日本”“朝鮮”等國,有“夷華有別”、“夷華之防”等觀點。

可見,在現在民眾視野中“夷”變成了一個帶有偏見、侮辱性詞彙,具有“北番蠻夷之鄙人”之意。

所以在今天看來,復興或重構東夷文化,從古文獻和古遺址中走出的東夷文化要獲得當代文化認同必須承認東夷文化在歷史上的重要地位,消除對東夷文化誤解。

東夷文化非蠻荒文化,“東夷文化”應成為一種特指,而不是具有偏見,帶有貶義的文化,必須要區分這兩種概念。今天覆興東夷文化,應該被看作是藉助於古老東夷文化的內核,賦予其時代價值和新文化特徵為當代社會所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