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单臂擒方腊”的故事广为流传,方腊真是被武松所擒获吗?

宇宙的尘埃27551


如果从历史角度来看,南征平方腊的指挥官应该是童贯,虽说童贯比正常男人少一个器官的,但他依然能亲率大军上前线,可见赵佶对人家是多么的偏爱。跟着童贯一起征南的将领有许多,官大点的有刘延庆、刘光世、王禀等,疑似跟着打酱油的有韩世忠、折可存、宋江(我这里写宋江纯粹是为了对仗,因为他不一定真的去了)等。方腊起义闹腾的很厉害,可你再厉害你的武装实力也比不过朝廷,所以在童贯大军的层层推进下,方腊军在一年之内节节败退,而朝廷与方腊打斗的最后一战,和《水浒传》一样,也在帮源洞这里。

帮源洞地形复杂,易守难攻,如果放到现代我们可以直接派大炮轰炸,但年代所限童贯军中可并没有类似轰天雷凌振那样的炮手,于是双方就这么耗着。童贯军中的裨将韩世忠运气不错,在无名老者的指引下居然找到了一条不为人知的捷径,顺着这个捷径他还就真的找到了方腊,于是平南战役就这样宣布结束了。

所以,从历史角度来看,人家韩世忠才是擒拿方腊的首要功臣。我们再回到《水浒传》小说中,当柴进与燕青潜入方腊内部后,宋江派关胜、花荣、李应、朱仝前去配合柴进演戏,在众人击杀方杰后,方腊身边再也没有了能靠得住的大将,梁山军开始血洗帮源洞,金芝公主自缢而死,但人们劫掠完毕却发现,贼首方腊,居然跑了!

不能活捉方腊,对梁山而言就意味着几十位兄弟白白牺牲了。就在宋江惆怅之时,鲁智深居然绑着方腊回来了,众人不解,鲁智深说他追杀夏侯成后迷路了,遇到一个老僧,老僧说这吃的喝的都有,你别乱跑,待会看见松林里跑出的人你捉住他就好。鲁智深如实照做,没想到就捉住了方腊。

所以我们同比韩世忠擒方腊与鲁智深擒方腊的过程,二人还是有相似点的,施公笔下的鲁智深,多少也有些韩世忠的影子。在韩世忠擒得方腊后,三军震动,先锋王渊建议童贯提拔韩世忠,没想到童贯却是一脸的不屑,说这么大的功劳居然让一无名小卒捡着了,我们这些大将难倒都是草包?为了让我们在陛下那里有面子,就把功劳分给辛兴宗吧。

辛兴宗是童贯的部将,并且颇受童贯赏识,于是韩世忠就成了征南胜利后最失意的人。在大军回京欢庆时,被抢了功劳的韩世忠拿着酒杯在器乐声中享受着一个人的孤单,但在宴席期间,他发现有一名舞女容貌甚是动人,并且柔美的脸上还带着一丝哀愁,此女就是梁红玉。韩世忠的宴席之后找到了梁红玉,二人相谈甚欢并一见钟情,接着韩世忠为梁红玉赎身,梁红玉就以妾的身份嫁与了韩世忠。

而鲁达在开篇时也有过一段为了给金翠莲讨公道去暴打郑屠的事迹,结合这两个人物,我们发现金翠莲身上也有梁红玉的影子,只是鲁达被迫出家,并没有娶妻的可能。

也就是说单从小说的角度来看,鲁智深确实是作者从韩世忠的角度衍生出的钦定擒王第一人。但《水浒传》中的诸多情节并非施公原创,而是借鉴了许多民间的作品,比如早在《水浒传》创作之前,元杂剧和民间故事中就有不少水浒人物戏份。而在南宋末年到元朝初年,水浒人物的形象渐渐的明朗起来,在这个期间,江南平话老艺人开始传播水浒故事,在他们口中,方腊是宋江带人平定的之,而捉得方腊的人,正是武松。

这个时期武松也有行者的形象了,但他的行者形象选取的不是僧人,而是《西游记》成书之前的美猴王,所以武松只是擒拿了方腊,却没有断臂。直到清朝时期,京剧的出现让水浒故事有了新的空间,在京剧《武松单臂擒方腊》中,武松才正式开始了他独臂的“传奇”。这个时候《水浒传》已经问世,论故事情节的接地气程度,武松明显比鲁智深更贴近人心,于是京剧的编剧们就大胆的让武松再次擒拿方腊,并且还沿用了《水浒传》中他断臂的戏份,这样一来,颇为悲壮的故事,就谱写出来了。

与小说中不会武功的方腊不同,各类戏曲中的方腊皆是武功高手,并且直接取代了包道乙的位置,但就算他砍下了武松的胳膊,杀红了眼的武二郎依旧能将其擒拿。而到了90年代初期,逻辑文史妹不记得是谁的水浒评书中再一次谈到了武松单臂擒方腊的事,书中的包道乙不是法师而是武将,他偷袭武松砍了武松的胳膊,自己也被武松所杀,后来残疾的武松在帮源洞之战后追击逃亡的方腊,半路偶遇鲁智深,三人在山坡旁邂逅,方腊跳崖逃亡,武松和鲁智深一起滚下山捉住了方腊,鲁智深主动让功,就说方腊是武松自己抓的。也大致是从这以后,各类水浒影视作品就基本让武松变成了擒拿方腊的第一人了。

所以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武松擒方腊在鲁智深之前,但从《水浒传》原著的角度来讲,擒方腊的就是鲁大师。当然,二位僧人大可尽管去争这个功劳,反正韩世忠已经抑郁了…


让一个残疾人去捉住强盗头子,这种情节能让读者感觉更加震撼,您觉着呢~


逻辑文史游


在民间传说和《水浒传》中,一代义军领袖方腊是被武松或者鲁智深擒获,其实历史上的真实情况不是这样的。听我细细道来。

方腊,最开始是个商人,比较有钱,算是富甲一方吧,脑子也很聪明,在朝廷搞花石纲的时候,民众苦不堪言,却又敢怒不敢言,这个时候,方腊就开始召集义军,揭竿而起,没过多久手下就有几十万义军了,声势滔天啊。

那时的宋朝虽然比较堕落,但朝廷正规军的实力还是不容小觑的。还有一个更主要的是,在那个时候,宋朝正在准备干一件大事,那就是宋金联手抗辽,所以在短短的时间内,宋军就集结了几十万朝廷正规大军,但后来感觉联手金国不太靠谱,就没打。但是军队集结起来了,怎么办呢?总不能再遣散吧。

这个时候,这个方腊不知天高地厚的竟然要称帝了,真是天堂有路你不走,地狱无门你硬闯啊。反正队伍没事干,就拿去灭了你吧。

几十万的朝廷正规军南下平反,你个区区农民兵,又没天险、又没精良兵器。几乎是一路凯歌的就把方腊给灭了,而真正抓住方腊的,在当时还只是个小军官的 韩世忠。不过韩世忠后来抗金的事迹,让他与岳飞、张俊、刘光世并称为宋朝“中兴四将”的南宋抗金名将。

所以说方腊是被韩世忠给抓住的,并不是武松或者鲁智深。写他们只不过是想更加美化梁山好汉的英勇而已。不过武松和鲁智深的为人还是在下深深佩服的。

关注黄山茶农伪文艺,让我们一起研究中国传统古文学,一起切磋原创古诗词。


黄山茶农伪文艺


我是方腊故里后人,方腊并非被武松单臂所擒。我们这里的人们世代流传着方腊被王禀副将韩世忠所俘,英勇就义于汴京(今开封)。至于《水浒传》作者为啥要虚构这段故事,我只能说他是为了凸显武松的英雄盖世吧。说句实心话,要论谋略,论武艺,论野心两个武松都不是他的对手。

方腊又名方十三,现浙江淳安威坪人,出身佣工。

北宋宣和年间,宋徽宗喜欢花、石、竹、木,在江南设“苏杭应奉局”,派朱勔等贼来到东南各地搜刮民间花石竹木和奇珍异宝,用大船运往开封,每十船组成“一纲”,叫做“花石纲”。

淳安多产竹木漆,是应奉局重点酷取之地。这种沉重的负担都转嫁到农民身上,尤其是靠出卖劳动力度日的赤贫者身上。方腊身为佣工,更痛感这种剥削压迫之苦,因而对宋王朝的反动统治怀有刻骨仇恨,于是就起了反抗之心。

当时,淳安山区流传着一种主张平等、互助的“食菜事魔教”,该教由摩尼教演变而来。摩尼教是唐朝时从伊朗传入中国的,后被统治者禁止,但在淳安民间仍秘密流传,信徒大都是当地的贫苦农民。他们断荤断酒,不事神鬼。男教首称“魔头”,女教首称“魔母”。淳安是贫困山区,穷人多,入教者就多。方腊被教徒拥戴为“魔头”,他以宗教为纽带,动员、组织贫苦农民,蓄势起义。


宣和二年十月,方腊在今威坪镇洞源村村长方有常家做佣工,洞源便成为“食菜事魔教”的活动据点。他们的秘密话动终被方有常发觉,他便派二儿子方熊向县里告发。十月初九,方腊发现事情败露,于是在洞源村屠杀了方有常一家,唯有三儿子方庚越墙逃脱。方腊一时恶起,集合千余人在洞源村方有常家的漆园誓师举义。

在誓师会上,方腊慷慨陈词,愤怒揭发了宋王朝的罪恶统治。

方腊说:“天下国家本是大家的。然而,劳苦百姓,每日辛劳耕织,却年年饥荒,少吃短穿,像我等打工之人,今天不知道明天,惹得主人稍不如意,棍棒吃到死,打死我等就如碾死一只臭虫,大家说甘心吗?”

教徒们纷纷说:“不甘心!”

方腊又饱含着眼泪说:“如今朝廷赋役繁重,官史侵渔,农桑早不足以自足。朱勔等狗贼依仗皇权,狗仗权势,强取豪夺,致使我等终年不得饱食,要不要杀他们?”

“必须杀!”众教徒怒喊到。

最后,方腊发出了“东南之民,苦于剥削久矣……”的呼声,号召大家仗义而起,那么“四方必闻风响应,旬日之间,万众可集,我但画江而守,轻徭薄赋,以宽民力,何乐而不为?”

方腊提出的政治口号和政治主张,付之革命实践。他领导的义军烧孔庙,毁神像,杀死贪官污吏。劫取地主豪绅的财物散发给穷人弟兄们。

方腊的政治主张和革命行动深受当地贫苦百姓的拥护,数日间聚众十万,自号“圣公”,改元“永乐”。

他带领义军镇压帮源一带地主武装的反抗占领青溪(今淳安)西北重镇——万年镇。随即向县城进发。这时两浙路都监蔡遵、颜坦带领五千兵马前来征讨。十一月二十八日,方腊将他们一举歼灭在息坑,这是方腊义军旗开得胜的第一仗。次日,方腊打下青溪县城。

十二月打出青溪县。四日攻占第一座州城——睦州,随后攻下睦州各县。方腊率主力部队西攻歙州,十二月二十日攻克。接着回师东线,向杭州进发。十二月二十九日,占领杭州,革命力量发展空前壮大。

各地百姓纷纷揭竿而起,响应方腊起义。

在杭州作出分兵“尽下东南郡县”的决策,派方七佛率领六万人马进攻秀州,以图北上,攻取金陵,实现“画江而守”的计划。这时,童贯率领十五万精兵,已赶到秀州。方七佛攻不下秀州,退回杭州。

宣和三年二月,方腊退出杭州,由富阳、新城、桐庐、建德、青溪,时战时退,最后退守帮源。

四月二十四日,宋军从东西两面包围帮源,方腊在帮源的严家溪滩与宋军决战败北,被迫带亲信退往洞源村东北的石洞中躲藏。

石洞分为上中下三窟,极为隐蔽,官兵一时无法寻找到他们。四月二十五日,统制官王禀下令搜山。副将韩世忠,由方庚作向导,收买叛徒方京,才寻得方腊躲藏的石洞。四月二十七月,经过一番殊死搏斗,方腊和妻邵氏、子方亳、宰相方肥等五十二人被俘。宿将辛兴家随后赶到,截洞掠俘,方七佛等人趁机逃脱,实俘三十九人,被解往汴京,八月二十四日,方腊在汴京英勇就义。

方腊余部坚持斗争,直到宣和四年三月,方腊起义才被最后镇压下去。

方腊起义,打下六州五十二县,威震东南半壁,从根本上动摇了北宋王朝的统治,北宋王朝从此一蹶不振,不久就覆灭了。方腊作为农民起义的杰出领袖,永远被人们怀念。方腊最后坚守的石洞被称为“方腊洞”,郭沫若就去题了字。


胡凸凸



方腊被谁所擒?要从两个方面看,一则“水浒传”,二则“历史”;当然!看过“水浒传”小说的都知道,在小说中,并没有“武松单臂擒方腊”一节,方腊也不是被武松擒获的,两人压根就没有交过手,何来擒获一说;小说中的方腊,是被鲁智深所擒,那日鲁智深追杀夏侯成途中,不幸迷失方向,正在寻路之际,得一高僧指点,鲁智深不但擒杀了夏侯成,还误打误撞把方腊给生擒了;



历史上的方腊,更不可能是武松所擒,因为历史上的“宋江起义”与“方腊起义”完全是两码事,双方没有任何交集;“宋江起义”是由宋江于梁山泊发动,起初只有三十六人,后来得到各方响应,逐渐壮大;但是,历史上的宋江起义,并不像小说中一样,小说中宋江坐拥梁山水泊,招揽各路好汉,发展实力,等待招安;这与真实历史有些出入,历史上的宋江,发动起义后不久,就开始转战各路,而且也并没有接受朝廷招安;所以既然宋江都没有招安,那方腊怎么可能被梁山人所擒;



那么?历史上的“方腊起义”到底是怎么回事,兵败后,方腊又是被谁所擒?

历史上的方腊很聪明,他懂得用一些宗教信仰来催眠哪那些民众,他利用摩尼教的“二宗”、“三际”之说,来组织他的义军;起义不久,他手下就达到了几十万人,给朝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加上一路高歌猛进,连战连捷;义军声势越发强大,为此微宗是焦头烂额,赶紧派童贯领大军前往迎敌;没想到这童贯虽是宦官,打起仗来倒是一把好手,很快他就把方腊打败了,方腊军节节败退,一路退至帮源洞,可区区弹丸之地,怎敌得童贯大军,不久后,方腊也被擒了,起义宣告失败;



所以小说中的方腊是鲁智深所擒,历史上的方腊则是被是童贯大军所擒!!


爱尚文史


事实上,方腊不但和武松没啥交际,和水泊梁山也最多是个南北呼应,没啥直接的交际。

方腊起义前是一方富户,经营一个漆园生意,但是官府百般刁难,方腊除了有钱,也没其他的关系,所以就一直被敲诈勒索,可谓苦不堪言。

朝廷争取花石纲,弄得老百姓苦不堪言,作为商人的敏锐告诉方腊,机会来了,不是趁机赚钱,而是趁机造反赚天下。

宣和二年,方腊揭竿而起,不久就发展到了十万义军,而后攻城拔寨,地盘一度扩大到六州五十二县,麾下几十万义军。

几百年后的朱元璋告诉大家,要“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但是显然方腊不懂这个道理,在所向披靡的过程中逐渐忘了自己几斤几两,果断称了皇帝,还分封了诸臣子,叫嚣十年内灭亡北宋。

这就引起了朝廷的重视,宋朝军队对付北方游牧民族不咋地,但是对付起义军还是有赢的胜算的。

与此同时,朝廷也发起了数次诏安方腊的活动。

但方腊是志在天下,肯定拒绝了朝廷的诏安,于是和朝廷军队开始死磕开来。

刚开始还比较顺利,方腊打的都是地方上疲于训练的军队,但朝廷的精锐一来,方腊立马傻了眼。

宣和三年,方腊军攻打秀州未果,退守杭州,又被朝廷军队包围,方腊因粮草断绝退出杭州,暂做修整后再次攻打杭州,依旧久攻不下。

同年四月,在一次战役中,方腊不幸被朝廷军队俘虏,手下数万军队死伤过半。

方腊是被朝廷的正规军擒获的,而后被判处死刑,一代枭雄就此陨落。


关注明离子,看更多历史故事。


明离子


方腊起义的时间在宋江之后,爆发于宋徽宗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十月,其导火线是北宋王朝掠夺两浙百姓的“花石纲”。

方腊本是睦州青溪县(今浙江淳安西)西部山区帮源洞的漆园主,由于不堪地方官吏的残酷削弱,遂率领一百余人发动起义。十一月,攻战青溪县城,队伍迅速扩大,有万余人。方腊起义初期,宰相王黼认为起义军远在两浙,对京城构不成威胁,只是命当地官员自行扑灭,并未上奏宋徽宗。当方腊攻下青溪县,建立政权,拥兵过万时,王黼才认识到事态严重,立即向皇帝奏报。宋徽宗当即命宦官谭稹率军前往。

青溪县城被攻下之后,北宋两浙都监蔡遵、颜坦战死,十二月初,睦州失陷。北宋王朝急命宦官童贯为江、淮、荆、浙等路宣抚使,谭稹出任两浙路制置使,步军都虞侯王稟出任统制,率京城及淮东、湖北禁军进讨。此时,起义军继续扩大战果。连接攻下歙州(今安徽歙县)、杭州,但方腊拒绝部下立即北上抢占江宁(今南京),控制长江天险抗击官军渡江南下的建议,他认为

“朝廷得报,亦未能决策发兵,计其迁延集议,亦须月余;调习兵食,非半年不可”。没有采取这个正确建议,转而向南方进军,先后攻占婺州(今浙江金华)、衢州(今浙江衢州)、处州(今浙江丽水)等地。方腊没有料到,此时的北宋王朝正在集结西北精兵准备联金灭辽。当方腊攻城掠地的消息再次传来,宋徽宗决定调“陕西六路汉蕃精兵同时俱南下”,以殿前副都指挥使刘延庆任宣抚司都统制。宣和三年正月,官军先头部队抢先渡江,占领咽喉要地江宁,扼守镇江。方腊才大呼后悔,也积极准备进据江宁,但为时已晚。随后,官军在秀州(今浙江嘉兴)大败起义军。这是方腊自起兵以来第一次遇到北宋王朝的正规军,只好退往杭州。官军东路军王稟部再次击败起义军,攻占杭州。官军西路军刘镇部进据广德(今安徽广德),杨可世率军助战,击败方腊,占领旌德县(今安徽旌德);刘镇攻占宁国县(今安徽宁国)。

同年三月,在杨可世、刘镇两部合击下,西路官军占领江东重镇歙州。东路官军在王稟率领下,由杭州南下,占领沿途诸县,于同月中旬占领浙西重镇睦州,方腊率残部退向青溪县。西路军主将刘延庆命其子刘光世,自率一军南下,接连攻占了衢州、婺州,将青溪县团团包围起来。不久,王稟率军攻占青溪县城,方腊率余部万人退往帮源洞。四月上旬,东、西两路官军合击帮源洞,方腊大败,所部损失殆尽,率残余力量逃往东北部山涧,为当时还是东路军小军官的韩世忠所俘,但战功被大将辛兴宗所夺。自此,方腊起义宣告失败,余部也不久后被悉数平定。


历史的小学生


方腊起义和宋江领导的梁山起义都是北宋末年最有影响力的起义,在《水浒传》里面方腊义军是被宋江领导的朝廷剿寇大军给团灭了,电视剧中是武松本人单臂擒方腊,但历史上方腊真正的结局却不是这样的。



方腊起义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北宋末年,南方流行着一种古老而神秘的外来宗教,即摩尼教,这种宗教起源于古巴比伦,唐朝时期最早传入中国福建,在中国民间也被称为牟尼教、明教,摩尼教传播到东方来以后,又染上了一些佛教色彩。它的主要教义是二宗三际论,方腊最初发动起义,就是利用了摩尼教的“二宗”(明、暗)、三际(过去、现在、未来)之说,迅速的积聚人群,短时间内就达到了一定的起义规模,这种起义方式,和东汉末年张陵利用五斗米道发动起义性质是一样的。


但凡农民发动起义,都是因为受到统治阶级的压迫,方腊起义也不例外,司马光所著《资治通鉴.宋纪九十三》对方腊起义原因有记载:

时吴中困于朱勔花石之扰,比屋致怨。腊因民不忍,阴聚贫乏游手之徒,以朱勔为名,遂作乱。

方腊是睦州青溪人(即今杭州市淳安县),当时是征花石纲的重灾区,朱勔借花石纲之名残酷压迫百姓,搞得民怨沸腾,人思反抗。方腊利用百姓的这种反抗心理,以除朱勔为名,于宣和二年(1120年),在睦州帮源发动起义,自称圣公,建元永乐,设置官吏将帅,以头巾区分等级,在短短的时间里便聚众达数万人,一时蔚成气候,起义军横扫浙东各府、州、县,义军所到之处,各州郡守或逃或降或杀,方腊还以残酷的方式折磨被抓住的宋朝官吏,血债血偿,以解心头之恨。


到了宣和三年(1121年)正月,方腊义军已经打到了安徽歙州,浙东大部分地区已尽数沦陷。局势危极,北宋朝廷不得不调集大军予以剿灭。二月,宋徽宗下诏“招抚方腊”,招方腊拒绝。由于城中缺粮,方腊率领义军被迫从杭州突围,三月再一次攻打杭州,但遭杭州守将王覃顽抗,方腊失利败走,起义军开始由攻势转受势,大军节节败退。原来攻占的歙州、睦州、衢州先后失守,方腊从富阳、新城、桐庐一路退到老家青溪县,最后退守帮源洞。此时起义军尚有二十万之众,但大都士气低落,战斗力大大降低。四月,方腊藏身之地被宋军查知,宋军以重兵包围,但帮源洞洞穴连绵,位置隐蔽,宋军一时之间未能找到方腊。

宋朝剿方腊起义官军中,还有后来成为南宋“中兴四将”之一的韩世忠,当时只是个小小的裨将,他侦知方腊藏身处,冒险带着部分骁勇军士进入方腊所藏,奋力杀死数十人,方腊藏身点暴露。四月二十七日,方腊和妻子、宰相方肥等人被宋朝忠州防御使辛兴宗俘虏,葬身洞中的七万义军将士遭屠杀。方腊等人被押送汴京后全部处死,轰轰烈烈的方腊起义就这样以失败告终了。

这是正史方腊的最终结局,实际上,作为北宋末年的两大农民起义,宋江领导的梁山起义和方腊起义并无交集,只是在施耐庵的《水浒传》里面,宋江率领梁山众好汉调头来打方腊,成了“以寇制寇”的典型。宋江征方腊,打的既悲壮又惨烈,三十六人惨死,小说中,方腊是被鲁智深擒获,但在影视剧里面,则变成了“武松单臂擒方腊”。


大国布衣


【2019】总第320期

武松单臂取方腊的故事广为流传,方腊真的是武松擒住的吗?这个故事是很有趣。应该说,武松是个文学人物,在《水浒传》里他差不多是“高大全”的形象,除了凶猛之外,好像也没有什么缺点。

在宋代,似乎是有这么个人,《临安县志》、《西湖大观》、《杭州府志》、《浙江通志》等史籍都记载了北宋时杭州知府中的提辖武松勇于为民除恶的侠义壮举。在上述史籍中,武松原是浪迹江湖的卖艺人,“貌奇伟,尝使技于涌金门外”,“非盗也”。杭州知府高权见武松武艺高强,人才出众,遂邀请入府,让他充当都头。不久,因功被提为提辖,成为知府高权的心腹。后来高权因得罪权贵,被奸人诬谄而罢官。武松也因此受到牵连,被赶出衙门。 继任的新知府是太师蔡京的儿子蔡鋆,是个大奸臣。他倚仗其父的权势,在杭州任上虐政殃民,百姓怨声载道,人称蔡鋆为“蔡虎”。武松对这个奸臣恨之入骨,决心拼上性命也要为民除害。一日,他身藏利刃,隐匿在蔡府之前,候蔡虎前呼后拥而来之际,箭一般冲上前去,向蔡鋆猛刺数刀,当即结果了他的性命。官兵蜂拥前来围攻武松,武松终因寡不敌众被官兵捕获。后惨遭重刑死于狱中。当地“百姓深感其德,葬于杭州西泠桥畔”,后人立碑,题曰“宋义士武松之墓”。

如果我们把地方志也算做正史的话,那么,关于武松,大约就是如上的文字。

然而,宋江确实是征过方腊的,而且,梁山的招安军也是主力军。如果武松真的上了梁山,而且活到了征方腊的时候,那么,他应该参予了征剿。

但真正捉了方腊的,好像并不是武松。

《宋史•本纪》卷二十二 记载,活捉方腊的是北宋名将韩世忠。具体情形好像是这样:“四月二十四日,宋军包围帮源洞。方腊在石洞中躲藏起来,由于石洞极为隐蔽,官军不知如何进入。在宋军中任裨将的韩世忠侦查到路径,便率骁勇进入方腊所藏洞中,格杀数十人。四月二十七日,方腊和妻子、宰相方肥等人被忠州防御使辛兴宗所俘……”这个应该无大错,宋江的部队与韩世忠的部队不可混在一起打,宋江的部队应与韩世忠、辛兴宗所在朝廷正规军有一定的距离,韩世忠和所有正规军的将领看不起宋江及其部队。宋江所部在宋军是主要是干苦脏累的活儿,光鲜亮丽的事儿轮不上。

从这个记载上看,那么活捉方腊的应该是忠州防御使辛兴宗。但同样在《宋史》还有这样一段话,“中军统制表江等之功,辛兴宗曰:‘宋江等原系大盗,虽破城有功,不过抵赎前罪。’统制王禀不敢争。宋江等即日告退,遁隐终身。”这段讲的是宋江征完方腊的党羽方七佛之后,辛兴宗有意要遮蔽宋江的战功。辛兴宗是六贼之一童贯的部将,按说,他能抢活捉方七佛的功,也能抢活捉方腊的功。但是,恰恰是在征方腊的时候,辛兴宗归韩世忠所管,韩世忠又是有名的正直之士,辛兴宗想公开造那么多的假,不大好办。

然而,世事复杂,难说清楚。只是依我看来,武松捉方腊的事,可能性很小。地方志上,甚至没有说他上过梁山。再说,最后活捉匪首立大功的时候,韩世忠只能让自己的部队进泂,宋江部只能在外面看着。只是施耐庵偏爱笔下的武松,特意又给他加了一道光环而已。大约应该是这样的情形。


知史局


是武松和李逵二人。擒的方腊。李逵说。是俺用板府斧订着了他的胸膛。


山东省滨州市


小说家言,近乎儿戏!
只当梦呓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