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刘备听诸葛亮的话不去打东吴,历史会怎么样呢?

静静观天下



假如刘备听诸葛亮的话,不去攻打东吴,历史会怎样?

事实上,正史中,刘备决定攻打东吴的时候,诸葛亮并没有站出来劝说;真正劝说刘备,极力阻止其攻打东吴的,不是诸葛亮,而是常山赵子龙;

赵云曾极力劝阻过刘备,他把整个局势的利弊关系,统统给刘备分析了一遍,但刘备听后,并没有采纳;而且赵云的此番劝谏,似乎把刘备给得罪了;因为刘备攻打东吴的时候,赵云就在成都,但是刘备并没有带上赵云,而是带了几位不知名的将领,加上一位老将黄权;

夷陵之战,刘备兵败身死,给蜀国留下的是一个烂摊子;国力衰退,军费开支严重,老百姓入不敷出,苦不堪言;朝堂之上,三大派系争权夺势,进一步拉跨了蜀国的国力;诸葛亮用了五年的时间,才把蜀国的经济给拉扯起来;


如果当初,刘备没有伐吴,蜀国的命运会怎样,三国的结局又会如何?

其实,就夷陵之战来说,没发生之前,谁也无法预料输赢;从我们后世的角度来看,刘备的夷陵之战,确实错了,因为他败了;但如果刘备赢了,结局有可能就大不一样了;而且,夷陵之战刘备是有可能赢的;

刘备为什么急于发动夷陵之战?原因很简单,自己年龄大了,蹦跶不了几年了,急于求成的表现;


当时,刘备除了发动夷陵之战,没有其他战役给他打了,学诸葛亮兵出祁山,那是不现实的;关羽失荆州后,蜀国国力微弱,汉中、益州又常年处在战火之中;蜀国征调来的赋税,不足以支付北伐开支;刘备想在短时间内取得收益,只能在东吴做文章;不打东吴,就只能修养身息;显然刘备等不了;

所以不打东吴,接下来的“三国”,最有可能就是各自休养生息;几年下来之后,魏国会越来越强,吴、蜀两国相比之下,劣势更大;

刘备想要统一天下的话,非常难,比蜀道还难;


爱尚文史


首先,诸葛亮劝刘备不要东征孙权,这在《三国志》中语焉不详,即便是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也未努力劝阻刘备,虽然诸葛亮知道刘备此去凶多吉少。

其次,刘备借荆州不还是有错在先,失去了荆州就去复仇,一错再错。而且推诿不还荆州这件事,诸葛亮也是全程参与的。刘备和诸葛亮固然知道荆州在“隆中对”整体规划中的重要性,但是拆解孙刘联盟更是与“隆中对”背道而驰的。

第三,刘备得到诸葛亮以后,并未重用他,诸葛亮也就是个重要谋士而已,地位远在关、张、马、黄等人之下,跟法正、庞统差不多,诸葛亮未必满意。

基于此,可以认为,刘备东征,成就了诸葛亮。

刘备临终前,重要谋士只剩下诸葛亮、李严等,刘备把刘禅托付给诸葛亮和李严。然而,刘备死后数年间,诸葛亮相继做了丞相(百官之长)、军师(其实就是军事统帅)、司隶校尉(保护首都皇帝和监督百官的禁卫军首领)、益州牧(汉中之外几乎全部蜀汉辖区的最高执政官),还因驻兵汉中而成为汉中的实际最高执政官。后来,诸葛亮还因李严工作上的失误把李严削职为民。

结合以上分析可知,无论刘备是否走东征孙权这步臭棋,蜀汉的结局要么被禅让给诸葛亮或者其儿子,要么被外敌灭亡。

请参阅本人头条上的今日新作《诸葛亮“隆中对”是怎样“瘦身”成“骷髅”的(史论)》。


董元奔古典情怀


公元219年,关羽率荆州军进攻曹操军队占领的襄阳,樊城,水淹七军,俘虏了曹军大将于禁,威震华夏,但后来被东吴军背后偷袭,关羽败走麦城,最后被东吴杀害。

作为桃园三结义的大哥,刘备十分震怒,不顾丞相诸葛亮的劝阻,发兵攻打东吴,东吴用年轻的陆逊为帅,用火攻打败了刘备,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夷陵之战。这场战争使蜀国元气大伤,损伤了大量的军队将士和物资,蜀汉统治受到沉重打击。

战争开始前,诸葛亮是反对对东吴用兵的,因为这与他联吴抗曹的战略思想是相悖逆的。而刘备被仇恨蒙蔽了双眼,一意孤行,终落得白帝托孤,郁郁而终。

如果刘备听从了诸葛亮的劝告,不对东吴用兵,会出现什么局面呢?我们来看一看:

一是刘备不必先死,刘备在世,诸葛亮身上担子会轻很多,不必“夙夜忧思”“殚精竭虑”,蜀汉的统治不必遭受大的打击。

二是曹操公元220年已逝,继位的曹丕文武双全,蜀汉与东吴都无机可乘。

三国之间势力不会有太大偏差,只能在以后寻找时机了。


史海一粒粟


如果刘备没有去打东吴,那么蜀汉可以再多撑几年。至于历史大势,改变的可能性很小。

如果蜀汉没有为关羽报仇,兴兵伐吴。那么首先是荆州的归属问题。按照三国演义中的描写,刘备尽起两川之兵之后,东吴方面希望能以外交方式解决,并提出了归还荆州的提议。如果荆州重新归还蜀汉,对于蜀汉来说肯定是好事,实力大增。蜀汉在三国中实力最弱,地盘最小,仅占据十三州中的一州(益州)。如果能获取荆州,不仅能扩充财富基础和兵源,而且还可以保持《隆中对》中的战略先发地缘优势。

但重新获取荆州的问题在于由谁担任荆州方面的驻守大员。最合适的人选,无过赵云。但是,刘备一直都不怎么重用赵云。所以,这是一个不确定因素。

另外,不与东吴作战,可以使蜀汉把精力先放在内部治理方面。比如,对南方诸蛮的征服,比如对内部矛盾的处理。对于蜀汉内部权力斗争的根本问题,即三派人员(荆州派、东州派、益州派)之间的明争暗斗,诸葛亮没有很好地解决。但刘备作为第一代创业者,其人格魅力是公认的,或许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如果蜀汉内部可以团结一致,慢慢夺取陇右,再占领长安,后事就不好说了。不过这也得看刘备能活多久。


即将有文化的新青年


事后诸葛亮吧!

就算是不去攻打东吴,三国的最终落地也是统一,三国的开始就决定了统一。

正如: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首先:刘备攻打东吴时,关羽、张飞已经被杀,由于关羽的大意失荆州,给蜀国的战略发展已经蒙上一层阴影,国力慢慢衰退,是必然的趋势。经济、人口的大量丧失,必然需要一个缓冲期,而同时期的魏国和吴国,魏国本身就有人口的优势,恢复发展会更快一些,吴国得到了荆州之地,也会带给巨大的红利,这两个国家发展速度会快于蜀国。即使不去攻打吴国,在后来的发展中,蜀国也是很难得到天下。

其次:蜀国的人才培养已经出现了断层,要不然也不会出现后来的,“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尴尬局面。国家发展的根本是什么,人,高端人才,才是国家发展的优势,没有人才接班,纵有一身的好家底,最终也会败光的。另一方面说,不去攻打吴国,也就是缓一点灭亡而已。

最后:如果刘备真的就是隐忍了,不去为兄弟报仇,以蜀国的国力,想要夺得天下,无非就是北伐了,荆州的丢失,让蜀国夺得天下的大势完全丧失,只能选择去北伐,以蜀国的国力,北伐很难支持成功,再加上荆州丢失后,荆州派的官员,大多数都会去往益州,无形中增加了政治斗争,权势的争夺,大大的亏损国力。北伐也只是一句话的由头而已。唯一的好处就是,人员不会损失那么多,经济的恢复发展会更快一些,诸葛亮也不会那么早的死亡,但是最终的结果就是,随着最早的这一帮跟着刘备打天下人员的老去,在面对人才匮乏的蜀国,是很难夺取天下的。

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欢迎指正。


眼小一样看世界


你是说关羽张飞被杀,荆州已失的情况下蜀国与吴国继续友好结盟会怎样?

如果只是这三个因素变更,其他依旧如历史那般发展,那么可能本来实力最为弱小,人口不足百万,带甲不足十万的蜀汉集团会依旧北伐失败或是消耗于内斗中,东吴依旧为了合肥和曹魏死磕却一无所获,同样的曹魏南下之路困难重重。

换句话说就是如你现在所知的历史一样,北方曹魏或者晋朝司马氏统一天下

三足鼎立,大家都在等待机会,,按照历史上第一代创业者消逝,二代三代掌权来看,,还是曹魏占尽先机,其综合实力强大,内部稳定,无论是曹丕曹睿还是到司马氏掌权都没有出现严重内耗而且这些领导人整体素质还不错。

反观蜀汉和吴国,蜀汉实力最为弱小,内部成员中荆州集团和益州集团相互倾轧,诸葛亮的北伐也有转移内部矛盾的意思,二代领导人名为刘禅实为诸葛,以攻代守的方略没有大的突破。吴国孙权之后,统治集团昏聩,一群人瞎搞,已然没了先祖的志向,估计后来的晋朝不灭它自己都会崩溃掉。

有句话叫做“在绝对实力面前,一切技巧都是浮云”,在那个三国鼎立的时代,曹魏拥有觉对实力,蜀吴不过是在抱团取暖,除非中原大变,不然随着时间流逝,三方实力此消彼长,等待蜀吴两国的,依然是灭亡。

就像是一家三兄弟,曹魏是老大25岁非常强壮,吴国是老二18岁刚刚成年,蜀国是老三15岁看上去还是个孩子,本来老二老三一起打老大都不一定能打赢,老大呵斥一声两个弟弟心里得犯嘀咕。就是这种状态下,老二老三还在外面把自己搞得伤痕累累,还指望能和老大叫板?这个比喻可能不恰当,但表达的意思应该没大问题。

看这张图,曹魏占据北方中原,也是最为发达的地区,人口集中(在古代最直观的人口多寡意味实力大小),蜀汉大概占据今天的四川大部和云南一部分,这张图蜀汉的地盘好像还大了些,人口稀少(不足百万,去掉妇女老幼,能够上前线的青壮年最多十万,这样一来后方的田地就会荒芜,下一年口粮又会成为隐患,所以人口是蜀汉的硬伤),,吴国占据东南,各方面均衡,孙权期间除了拿回荆州没有其他大的作为,反而在合肥连续损兵折将。



烧饼夹里脊


但是,如果不开上帝视角,不知道结果,刘备这样做一点问题都没有的,

就像曹操的“赤壁之战”,不从结果看,谁也不知道曹操会败了,因为当时的张昭带着文武百官劝孙权投降的,荆州的刘琮直接就投降了,谁知道曹操会败了呢?

刘备打孙权,他只需要专心打孙权就行了,不用担心曹丕,而孙权不仅要打刘备,还得防着曹丕,两线作战,兵家大忌,

所以他一听到刘备打过来了,马上派人跟曹丕讲和,称臣纳贡,

同时,刘备即使失败了,也只是一场战争的失败,无法威胁到他的大本营,

诸葛亮并没有怎么劝刘备,倒是一些武将劝他,

因为从军事角度看,“千里江陵一日还”嘛,你顺流直下很容易,如果一切顺利的话,但是,要是不顺利呢?你怎么回撤?逆流而上就有点难了,

夷陵之战后,曹魏就开始伐吴了,吴国派人带礼物跟刘备讲和,刘备对陆逊说,你等着,我马上打过来,看你怎么办?陆逊直接怼回去了,你这穷途末路自顾不暇吧?我要是打过来,你逃命的机会都没有了。

吴录曰:刘备闻魏军大出,书与逊云:“贼今已在江陵,吾将复东,将军谓其能然不?”逊答曰:“但恐军新破,创痍未复,始求通亲,且当自补,未暇穷兵耳。若不惟算,欲复以倾覆之馀,远送以来者,无所逃命。”《三国志.陆逊传.裴注》

只是刘备败得太惨了,不然真能占到便宜,让孙权吐出点荆州地盘来。


南朝居士


如果是这样的话,我觉得后面的过程还是一样的,但结果就不得而知了。我们可以看出刘备在称帝以后,亲自带领着七十万的大军去攻打东吴,但最终还是没有夺回荆州,而且还全军覆没,刘备自己也因为战败怀恨而终。


但是刘备伐吴虽然在战术上是一种错误,但在战略上却是对东吴的一种威慑,我们都知道东吴一直以来对荆州之地不肯罢休,千方百计势在必得,然而在当时关羽北上伐魏的时候,东吴趁机偷袭了荆州,导致最后关羽也被东吴给灭了,所以刘备才会出兵伐吴,从表面上看是在为关羽报仇,但最主要的目的是要夺回荆州,荆州对刘备来说太重要了。如果说刘备不去伐吴,那么东吴就会认为刘备挨了打不还手,就会认为他承认了荆州的归属,也会觉得刘备的实力不足为虑,如果这样以来,东吴可能会在以后刘备伐魏的时候趁机进攻川蜀。这样以来刘备方面就会更糟了,但是这里很复杂,东吴方面始终给人琢磨不透,也许会在刘备伐魏的时候,坐山观虎斗等他们两败俱伤的时候在出击,其实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后,都各自独守一方在观看时局等待机会,哪方弱就会从哪方下手,最后的事实证明,刘备这方是最弱的,三国里面蜀国最先被灭。
也就是说刘备不去伐吴,必将带着军队去伐魏,虽然说刘备诸葛亮君臣同在实力强大,但从后来诸葛亮伐魏途中遇到的些问题,刘备去伐魏也还是会遇到,这样以来伐魏也还是不简单。也就是说刘备不去伐吴,带着这些兵力去伐魏虽然说从力量上有所增加,但是长期消耗也还是改变不了最终的结局。所以蜀国的实力必须要保证荆州不丢的情况下两路大军同时进攻才有可能成功。


小程看历史


刘备即使不打东吴,历史还是一个样子滴。

刘备不打东吴,只不过刘备自己不会死那么快,蜀国能多几十万人马,多几十员战将罢了。

而孙刘联盟仍会因为荆州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争斗下去。

蜀国即使不伐吴损兵折将,北伐曹魏仍就过不了司马懿那道坎,只要司马懿占据地利,深沟高垒,诸葛亮就一点办法都没有,他仍会一次次伐魏,一次次无功而返。

而刘备活着也不会允许诸葛亮一次次耗废钱粮的无功伐魏,弄不好会君臣失和,蜀国反而会更快灭国,所以关羽一死,刘备也就该死了,不然诸葛亮怎么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jianchi


1,刘备称帝后已经独断专行了,由于蜀地强大,刘备已经开始膨胀,觉得自己也能行。

所以,如果没去攻打东吴,只要刘备没认识到自己的缺点,那么情况依旧是越来越糟。到最后,自己失败了要死了方才醒悟。晚矣!

2,诸葛亮事必躬亲,导致自身身体累垮,也由于诸葛亮平生过于谨慎,年纪大了后更是连胆魄都收敛起来了。以至很多时候错失良机。在后期与司马懿对决中可见一斑。所以,就算刘备不去打东吴,仍然不敌曹魏。

3,刘备之后无雄主,诸葛之后无能臣。刘备老矣,阿斗当不起大任。就算刘备一心攻打曹操,也是经不起折腾了,跋山涉水两腿一伸后结局仍然不会改变。

这只是一种推测,实际上的发展无人能料。任何一种契机都可能产生奇迹。

三国注定归司马,后人叹之慨之,所谓“脸皮厚者天下无敌”,谁能敌过司马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