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在張家口壩上叫山藥蛋,是壩上三宗寶,能做百道菜

說到土特產,各地習慣將其捆綁到一塊兒來說。就拿我們河北趙縣來說,趙縣有三寶,石塔、雪梨、趙州橋。到了張家口壩上,同樣也有三樣寶貝,當地人將其編成順口溜——壩上盛產三宗寶:山藥莜麵大皮襖。

馬鈴薯在張家口壩上叫山藥蛋,是壩上三宗寶,能做百道菜

山藥就是人們經常吃的土豆,在壩上廣為種植,學名馬鈴薯,俗稱“山藥蛋”。汪曾祺先生1958年寫了一篇散文《馬鈴薯》專門為張家口沽源的山藥立傳。他下放到沽源的時節,正是壩上山藥開花的季節,那時,沽源集中了全國馬鈴薯的品種。

馬鈴薯在張家口壩上叫山藥蛋,是壩上三宗寶,能做百道菜

汪曾祺有一段寫得特別風趣:“全國像我一樣吃過那麼多種馬鈴薯的,大概不多!馬鈴薯的薯塊之間的區別比花、葉要明顯。最大的要數“男爵”,一個可以當一頓飯。有一種味極甜脆,可以當水果生吃。最好的是“紫土豆”,外皮烏紫,薯肉黃如蒸慄,味道也像蒸慄,入口更為細膩。我曾經扛回一袋,帶到北京。春節前後,一家大小,吃了好幾天。我很奇怪:“紫土豆”為什麼不在全國推廣呢?”

馬鈴薯在張家口壩上叫山藥蛋,是壩上三宗寶,能做百道菜

由於壩上獨特的氣候和土壤條件,加之晝夜溫差大,使得土豆富含澱粉以及營養成分,是七十年代壩上人們餬口的主食。

七十年代,生產隊的種植模式還屬於集體經濟,每個生產隊種植的畝數並不多,土豆的產量也不高,大約在幾百斤左右。每年秋天,人們把分到的土豆儲藏在地窖裡,成為冬季必不可少的蔬菜,也可當主食來補貼糧食的不足。

馬鈴薯在張家口壩上叫山藥蛋,是壩上三宗寶,能做百道菜

在物質匱乏年代,大米白麵這些金貴的細糧,只有過年才可以吃到,大人們就開動腦筋,在山藥蛋上做文章,把山藥的飯食品種開發到了極致,山藥被用來蒸著吃、煮著吃、炒著吃、煎著吃、燒著吃,並和壩上的另一宗寶——莜麵,做成各種麵食,山藥傀儡、山藥魚子、山藥磨擦擦、山藥餅等,極大的豐富和滿足了壩上人的舌尖和味蕾,也把壩上人滋養的身體黝黑強壯,足以抵禦強冷氣候。

馬鈴薯在張家口壩上叫山藥蛋,是壩上三宗寶,能做百道菜

馬鈴薯又稱山藥等,茄科茄屬一年生草本植物,塊莖可供食用,是全球第四大重要的糧食作物,原產於南美洲安第斯山區。中國是世界馬鈴薯總產最多的國家,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與營養價值。馬鈴薯是蔬菜市場的大宗貨,更人們餐桌上的熟客。想了解更多關於馬鈴薯的話題嗎?請打開今日頭條app,在上方的搜索欄輸入關鍵詞“馬鈴薯或土豆”,然後就會看到更多這方面內容。

馬鈴薯在張家口壩上叫山藥蛋,是壩上三宗寶,能做百道菜

在壩上中老年人群中,記憶最深刻的就是小時候燒山藥了,那時候一切時令水果,對於壩上的孩子們來說,遙不可及,唯有山藥蛋可以夠得著,吃的到的。冬季,外面寒風凜冽雪花肆虐,室內暖意融融,一家人圍坐在火盆旁,嘮著嗑,說著話,奶奶把早已在火盆裡燒好的山藥扒拉出來,山藥綿甜、焦香的味道,瞬間瀰漫了出來,強烈的逗引著孩子們的味蕾。奶奶用毛巾把山藥上面的灰擦掉,然後一掰為二,山藥的那種棉軟、鮮香,令人垂涎欲滴。

馬鈴薯在張家口壩上叫山藥蛋,是壩上三宗寶,能做百道菜

如今壩上已經從從昔日幾十畝的種植,發展到到今天幾百幾千畝的種植。無論你在縣城周邊,還是鄉村田野,你都能看到土豆地的噴灌圈拔地而起,那是現代化、集約化、規劃化發展的象徵。山藥蛋的產量從過去的幾百斤,提高到了幾千斤,畝產八千斤已經成為現實。山藥蛋變成了金蛋蛋。

馬鈴薯在張家口壩上叫山藥蛋,是壩上三宗寶,能做百道菜

在沽源,還流傳著一首關於山藥蛋的歌謠,朗朗上口,十分風趣,一起來聽聽吧:北方天冷多幹旱,壩上盛產個山藥蛋,山藥蛋山藥蛋,炒上脆來熬上爛,夏天最好是涼拌,烤上香燜上面,最新吃法叫薯片,山藥熬茄子,香煞老爺子,山藥熬白菜,是人人都喜愛,山藥燉排骨,吃起來像老虎,山藥豆角葫蘆條,香的你,土兒流土兒流,東南西北他找不著,山藥莜麵來搭配,各種吃法更實惠,山藥丸丸山藥魚,山藥餅餅山藥泥,山藥傀儡是香噴噴兒,山藥磨擦擦亮晶晶兒,天南海北吃了一個遍,甚也不如咱的那個山藥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