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难道不知道大汉气数已经吗,为何还去辅佐刘备?

思维杜鹃


概述

什么是“气数已尽”?这词本身就有问题。每每起义者、造反者都会将这顶帽子扣在目标王朝的头上,因为这种半迷信的说法,更容易为自己的行为正名、招揽人心,同时将对方推向舆论的深渊。

诸葛亮是聪明人,他又怎会不知道所谓“气数已尽”的来历。同时,诸葛亮的志向在《出师表》中说的很清楚,即“匡扶汉室”,他之所以辅佐刘备,是想住刘备平定天下,再次打造一个全新的刘氏汉朝。

一、志存高远,时势所迫

诸葛亮素有匡扶天下之志,而且以其才华自比管仲乐毅,有才华有能力而且恰逢乱世,诸葛亮如何不愿意出山大显身手呢?管仲乐毅是什么人,是相才帅才,其时诸侯又都有自己的团队,诸葛亮再怎么也做不到大显身手的机会,毕竟没有“当世萧何”。

而当时的刘备正在组建团队,换句话说就是事业初创期,这时候加入那定然是元老而且是可以获得足够信任而大显身手。加上刘备有一个金字招牌:刘姓!这个招牌在当时如果用好了,极为宝贵,发挥的作用可以参考“汉献帝”。

除却这些条件外,刘备具备了宝贵的人力资源:关张二将。大争之世,除却财力和谋略外,大将才是关键,一元良将可抵千军万马。显然,当时刘备大营就差诸葛亮这样的人,他如何不能够辅佐刘备,获取双赢呢?

二、志趣相投,相谈甚欢

刘备摆放诸葛亮之时,诸侯基本上都已经处在事业上升期,相互攻伐不断,只有刘备一个人还在默默组建团队,这与诸葛亮何其相似?诸谋士都被各路诸侯所重用,却都将一手好牌打烂,而诸葛亮经天纬地之才,却在草庐之中。

两个人都想干点事,这就是交谈的基础。于是诸葛亮与刘备开始深入交谈,诸葛亮清楚了刘备的需要和志向,筹划之下与自己是不谋而合。从而《隆中对》横空出世,而这篇论文让刘备更是对诸葛亮刮目相看,两人就此相谈甚欢,进而奠定了搭伙的基础。

可以说,诸葛亮辅佐刘备即是诸葛亮的需要,也是刘备的需要,两个人不谋而合一切匡扶天下,不存在“气数”问题。


秦汉通史


好吧,诸葛亮作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当然知道东汉王朝气数已尽。

他选择辅佐刘备,虽然打的口号是匡扶汉室,说到底,其实是辅助刘备本人。打出的扶汉口号,不过是招揽那些对大汉心存好感的一部分人而已,维护既定的正统,也显得没那么叛逆。


诸葛亮也清楚:自身有才能不错,还待遇上识货的主、有需要的主。

试看当时天下,谁有刘备求才若渴,谁有刘备迷茫彷徨?

刘备需要诸葛亮指点迷津,诸葛亮也需要一个挥洒自如的舞台。

其他地方都挤满了人,只有刘备这里,诸葛亮可以一家独大,所以刘备三顾茅庐后,诸葛亮也就欣然出山了。



关键是,也没见曹孙两家来人……


钱多多读文史


这个问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看:

一、气数已尽的是东汉,诸葛亮想辅佐刘备成为刘秀,再造一个新汉朝

历史学家认为汉朝其实分三个阶段,即西汉、东汉、季汉(即蜀汉),这三个阶段,其实是三个不同的朝代。

王莽篡汉时,西汉其实已经灭亡,王莽的新朝存在15年。如果不是绿林、赤眉起义,刘秀乘机起兵,并最终推翻王莽、剿灭各路起义军,汉朝早就亡了。

从皇位传承来看,根据古代的宗法制,刘秀其实是小宗,皇帝那一脉才是大宗。

刘秀本来是汉景帝儿子长沙定王刘发一支的后人,因为汉武帝推恩令,爵位越分越低,食邑越分越小,到了刘秀父亲刘钦时,已经无爵位可以继承,无土地可以分封,靠举孝廉当了个小小的济阳县令。

刘秀9岁时,父亲在南顿县令任上去世,刘秀彻底沦为平民。

刘秀抓住了王莽新朝后期天下大乱的机遇,靠着刘邦九世孙的血脉聚拢人心,推翻王莽新朝统治,扫平各路起义军,最终登基做了皇帝,因为他姓刘,所以国号还是汉,史称东汉。

但东汉事实上是在推翻王莽之后建立的一个新朝代,穷小子刘秀创业成功。

在诸葛亮的眼里,东汉末年和西汉末年是一个性质。同样是汉景帝后代的刘备也是平民,刘备和刘秀一样,也是举着“兴复汉室”的旗号创业。

诸葛亮出山的时候,天下形势呈现“一超多强”的格局,“一超”就是曹操,已经统一了北方;多强包括孙权、刘表、刘璋、张鲁、马腾韩遂、辽东公孙氏这些割据势力,刘备势力不大,但也有一定的影响力。

那时候的刘备和昆阳大战前的刘秀差不多,有机会也有很大的难度。而刘表、刘璋的无能给了刘备机会,因此,他才决定追随刘备,和刘备共同创业。

在诸葛亮的心里,东汉气数确实已尽。但他要辅佐刘备建立一个新的王朝,像光武帝创业成功一样,他觉得刘备创业能成功,也能创立一个披着“大汉外衣”的新王朝。

刘秀通过昆阳之战,以少胜多,扭转局势。

刘备通过赤壁之战,联合孙权,打败曹操,夺取了荆州四郡作为立足点,真正捞到了创业的第一桶金。

这也说明,诸葛亮把刘备比刘秀是正确的。

二、诸葛亮更相信“人谋”而不是“天时”

虽然《三国演义》中司马徽说孔明得其主、不得其时。但正史上,司马徽可是向刘备极力推荐诸葛亮和庞统的。

司马徽可能也认为汉室气数已尽,但那是针对汉献帝一脉说的。

对于刘备来说,因为是重新创业,只是起步比曹操、孙权低一点,成功得比曹操、孙权慢一点而已!

对于诸葛亮来说,他给自己的定位是辅佐刘备创业,而不是帮助汉献帝刘协重振东汉雄风。

既然是创业,那就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首先,对创业者来说,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刘备其实既拥有人和,也拥有天时。

曹操得天时,因为他挟持了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让曹操打谁都能从汉献帝那儿讨得一张圣旨,从而师出有名。

孙权据有江东六郡和长江天险,拥有地利,使得江东易守难攻。

刘备手里既没有汉献帝,也没有地盘,更没有什么地利,但刘备却拥有“天时”与“人和”:

  • ——刘备是汉室宗亲,这是天生的“天时”。对汉末乱世来说,那些心怀汉室的人,不一定都要追随汉献帝刘协,而是只要刘邦后代姓刘的就可以。因为汉献帝被曹操裹挟,随时有可能被弑杀。就像王莽毒杀汉平帝、囚禁孺子婴一样。刘秀的汉室宗亲身份就有很大的号召力。刘备的汉室宗亲,在东汉末年同样有号召力。因为刘备是自由之身,这个号召力甚至比汉献帝更大。这是刘备的“天时”优势。

  • ——真正的“天时”,其实是乱世带来的“机遇”。什么是真正的天时,就是机遇。乱世出机遇,乱世出英雄,刘备是英雄,身逢乱世,自然可以有一番作为。事实也是如此,刘备凭自己的打出了一片天地,而同时期的其它汉室宗亲,比如刘表、刘璋、刘繇等,都碌碌无为。而刘备本来就是一平民,却抓住乱世的机遇,重新创业。虽然诸葛亮出山的时候,刘备创业连续失败,还是零基础,但是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比较高的口碑。再次创业完全可以搏一把。


  • ——刘备拥有“民心”得“人和”。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最受苦的还是百姓,而那些军阀,包括曹操、孙策在内,都没少“屠城”,暴虐程度不亚民董卓。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还过郯,谦将曹豹与刘备屯郯东,要太祖。太祖击破之,遂攻拔襄贲,所过多所“残戮”。
《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遂引兵渡浙江,据会稽,“屠东冶”,乃攻破虎等。

不仅曹操、孙策,袁绍、马超等几乎所有军阀都有屠城记录,所以东汉末年呈现了“千里无鸡鸣,白骨露于野”的惨景。

而刘备一生不仅没有任何屠城记录,而且每到一地,都行仁政,关心民生疾苦,受到当地民众拥戴。在徐州是这样,在新野也是这样。携民渡江就是刘备行仁政、得人和的最好说明。

得民心者更容易得天下,这是刘备能成功创业最过硬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诸葛亮愿意陪刘备一搏。

其次,天时只是外因,人谋才是内因,内因决定外因。

天时,归根到底是外因;地利,归根到底也是外因;而人和却是内因决定的。从哲学来看,内因决定外因。所以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况且任何事情的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精心谋划,人谋有时比天时、地利更重要,而人谋更是内因。诸葛亮更看重人谋。这从《隆中对》可见一斑: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诸葛亮说得很清楚,曹操能以弱胜强,主要靠的是人谋。而谋事正是诸葛亮的长处,曹操能通过人谋以弱胜强,自比管仲、乐毅的诸葛亮为什么不能辅佐刘备以弱胜强?

三、刘备具有良好的创业条件,值得诸葛亮追随

首先,刘备有大志向,并矢志不渝地追求“初心”

刘备小时候就有大志向,想乘“羽葆华盖”的车子。长大后跟随卢植学习,注意结交人脉,黄巾起义后,乘势而起,开始创业。

但是刘备创业,一直到赤壁之前,可以说是失败的,连战连败。陶谦把徐州让给他,这么好的地盘最后都丢了,最后不得不投靠刘表。

刘表对刘备是既利用也提防,只让刘备驻扎在新野小县,帮着刘表看守荆州的北大门。

但刘备并没有因为创业接连失败而放弃梦想,始终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在荆州新野,刘备一呆就是七八年。这七八年里,曹操逐步平定北方,成长为当时天下的超级大诸侯。孙权也在江东站稳脚跟,东吴成为仅次于曹操的第二大诸侯。

刘备这七八年也没闲着,除了帮刘表平定山贼外,注重结交荆州当地的豪强,并到处寻访人才……这一切诸葛亮都看在眼里。

而刘备因为七八年没有大的战事,还慨叹“髀里肉生”,留下了“初心不改”的佳话: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九州春秋曰:备住荆州数年,尝於表坐起至厕,见髀里肉生,慨然流涕。还坐,表怪问备,备曰:"吾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消。今不复骑,髀里肉生。日月若驰,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

这个典故,诸葛亮应该也有所了解。像这样矢志不渝追求“初心”的主子,值得诸葛亮效劳。

其次,刘备善于借势借力

刘备虽然是零基础,但却非常善于借势借力发展自己。

  • 第一,利用汉室宗族的身份,借大汉王朝的势。三国时代,虽然天下大乱,军阀混战,但是怀念大汉、心系大汉、向往大汉的官员、民众还是很多的,打着“复兴大汉”的旗号,就能号召很多人。关羽、张飞、赵云、糜竺、孙乾这些人都是因为刘备打着复兴大汉旗号而跟随的。

  • 第二,利用军阀矛盾,借力打力。陶谦死后,徐州民众拥戴刘备为徐州牧,结果被吕布抢走,刘备借用曹操的力量消灭了吕布,还被曹操引荐给汉献帝,确认了汉室宗亲的身份。然后又利用袁术与曹操的矛盾,主动逃离许昌,袭占徐州。逃到荆州后,又借用刘表的力量,在博望打败了前来讨伐的于禁、夏侯惇。刘备的借力打力,使自己始终就像打不死的小强,越打越顽强。

  • 第三,借助一切可能机会,发展自己势力。刘备在公孙瓒的时候,发现赵云是人才,就暗中拉拢,最终赵云成为自己的贴身护卫。在袁绍那儿避难的时候,刘备又让赵云暗中招兵买马,为脱离袁绍创造了条件。诸葛亮投奔刘备后,借东吴之力,打败曹操,夺得荆南四郡立足,更是借力的典范。

刘备善于借势借力,说明刘备创业有方法,这一点也值得诸葛亮追随。

其三,刘备有成大事的人才基础

成大事离不开各种人才。三国乱世,最需要的人才就是武士与谋士。

刘备虽然谋士力量不足,他前期创业屡屡失败,也是因为谋士的智力不足。

但是刘备帐下的武力人士并不差,相反,却非常厚实。

顶尖武将有关羽、张飞、赵云,这些都是万人敌,所谓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关羽在之前就有百万军中单骑斩颜良的神话一般表演。二流武将有关平、刘封、糜芳等。

刘备的人才厚度虽然不如曹操、孙权,但是锐度非常厉害。

乱世创业要靠征战,有了这些一流锐度的武将作为基础,诸葛亮再加盟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刘备完全能够创业成功。

综上,因为刘备完全是白手起家再创业,而不是简单的维护东汉末年的腐朽统治,且刘备得天时、人和,加上良好的创业人才基础、矢志不渝的创业初心、借势借力的创业能力,再加上诸葛亮的战略、政治、经济、军事谋划,刘备完全有可能创业成功,诸葛亮追随刘备是正确的抉择!


一叶碧云


在群雄纷争的东汉末年,诸葛亮也想有一番作为,但有实力的人都是非常高傲的,宁愿待价而沽,也不想随随便便就把自己给卖了。也因此诸葛亮放弃了曹操、孙权,还放弃他的当地父母官刘表,偏偏选择了当时诸侯之中实力最弱的刘备。

一,诸葛亮渴望建功立业

究其原因,还是诸葛亮想要有所作为,如果他选择当个农民,自然也不会有后面的事情。

诸葛亮出生在徐州,诸葛家族在琅琊郡也是名门望族,他的先祖诸葛丰在汉元帝时期当过司隶校尉,相当于现在北京市的纪委书记,他的父亲诸葛珪当过泰山郡丞,相当于市长秘书,因此诸葛亮从小的生活环境是非常不错的。

让一位官二代一辈子过农民的生活,他会愿意吗?诸葛亮也不例外。

二,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

江东孙权,虽然年少,但兵精粮足,周瑜、鲁肃、张昭、程普等等,都是身居要职,这就导致诸葛亮前往江东,即便能得到孙权的赏识,最多最多也得从中层干部做起。毕竟一来就把诸葛亮提拔成高层,这让周瑜、鲁肃等人心里会怎么想?

曹操就更不用说了,文臣武将无数,甚至都可以用不缺人才来形容。荀彧、程昱、陈群,还有他那一大家子的曹氏家族、夏侯家族,按排资论辈、先来后到的规矩来算,诸葛亮去曹操那又能当个什么样的官职?

但投奔刘备,那就不一样了。毕竟这个时候的刘备正处在人生低谷,寄身之所还是刘表的地盘,手下士兵也不过万人。不说跟曹操刘备相比,即便是张鲁,当时的实力都要比刘备强上数十倍。

打个比方,一开始就跟着马云干的人,现在是不是都身居要职成为亿万富翁了?但现在的985研究生去阿里巴巴,马云会一下子就给他集团高管的职位吗?

三,刘备拥有雄心壮志

刘备一生的口号,都是匡扶汉室。得民心者得天下,诸葛亮也知道这个道理。再加上刘备又有着皇叔这一身份,就更能得到老百姓的支持,对未来的建功立业能获得更好的帮助。

并且刘备当时的确是求贤若渴。在诸葛亮之前,刘备的智囊团是孙乾、简雍、糜兰等人。让他们管理一座城市倒还可以,但要想靠他们征战天下,他们已经是用实际行动表明了,自己是真的没那能力,不然刘备也不至于47岁了还得寄人篱下。

当然了,刘备的实力也不能太弱,不然诸葛亮也看不上他。虽说刘备之前的智囊团不咋滴,但武将方面绝对是顶级的,向关羽、张飞、赵云,还有刘封、关平,虽然刘备地盘小兵力少,但在顶级战力上,是不输曹操、孙权的。

四,总结

三大原因下,刘备最终成为诸葛亮最好的选择。与其到曹操、孙权手下当个小官,倒不如到刘备这边当第二号人物。虽说刚开始是有些掉价,但刘备的升值空间大呀。再加上刘备的个人魅力,以及的确是有些真材实料,还有刘备三顾茅庐感动了诸葛亮,这才最终让诸葛亮选择了刘备。


狼群讲历史


诸葛亮的心敞亮得很,所以有刘备三顾茅庐后的隆中对,战略就是三分天下,至于三分天下后能走多远,这需要更远大的眼光和谋略。

以诸葛亮的才智,肯定清楚:曹操阵营最强但人才济济,去了也不会尽其才;孙权实力第二人才也不少,然两者中都无其朋友圈,虽弟弟已在孙权麾下,也没理由弃一选二;而与其有姻亲关系的刘表虽据荆州但无大志,更不入其眼。

选择刘备的主因:从《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等看出,诸葛亮认同作为汉室皇叔——刘备的为人和志向,深知刘备阵营是正义之师,关键刘备会尽其才。再者,大儒都有“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气慨,孔夫子就是典型,何况诸葛亮的字就叫孔明!

理解延展:大咖评价诸葛亮

刘备: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司马懿:“真乃天下奇才也!”“亮虑多决少。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

乾隆帝:诸葛孔明为三代以下第一流人物,约其生平,亦曰公忠二字而已。公故无我,忠故无私,无我无私,然后志气清明而经纶中理。

毛泽东: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王震:诸葛孔明这个人物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分裂状态很不满意,他一直怀有统一中国的远大志向,很值得尊敬。


致敬大师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一代贤相,高风亮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千百年来为世人所称颂。作为一代人杰,诸葛亮明知曹操已经一统北方,正欲携势扫平南方,一统天下,在与此不利的情况下,他毅然出山辅佐最为弱势的刘备,这是因为:

一是志存高远,渴望建功立业。

诸葛亮自建安二年(197年)叔父诸葛玄去世后,开始在隆中耕读隐居达10年之久,平日喜欢吟诵《梁甫吟》,“每自比管仲乐毅”,希望能够出将入相,建功立业。而当时曹操已经“奉天子以令不臣”,已为汉相,而且曹操集团人才济济,文有荀彧、荀攸、程昱、贾诩,武有曹仁、曹纯、乐进、徐晃,诸葛亮如果加入曹操集团,很难有出将入相的机会。而孙权集团,张昭周瑜与孙家的关系是“升堂拜母”,一文一武分别把持朝堂和军队,这是诸葛亮不愿意看到的。对于诸葛亮这样傲骨的人,宁为鸡首,不为凤尾。而刘备方面,一直缺乏重量级的谋臣,又求才若渴,诸葛亮一旦加入就可获得一展抱负的机会。

二是注重声名,忠于汉室。

诸葛亮一生忠于汉室,才有后来的五次北伐中原。汉朝400年,汉室刘氏天下成为正统士人的共识,这也是为什么当曹操企图取汉室而代之时,以荀彧为代表的忠于汉室的谋臣消极怠工。作为正统士大夫,在诸葛亮看来,曹操虽名为汉相,实为汉贼。而刘备作为汉室后裔,根正苗红,汉献帝只是曹操手中的傀儡,效命于刘备也就是效忠于大汉王朝,这自然成为诸葛亮的不二之选。

三是发展空间不同。

曹操集团雄踞北方,已经有了稳定的执政团队,曹操又是一个非常聪明自负的人,新人很难有出头的机会。作为后三国时期大放异彩的司马懿,也是到了曹丕代汉才获得重用。诸葛亮当时名气很小,时人对他都是不屑一顾,如果加入曹操集团,很可能泯然于众人也。孙权方面,江东集团正在稳定内部,向外扩张又受到曹操打压,摆平内部成为首选。而刘备方面,暂时没有任何根基,而按照诸葛亮的隆中对策,三分天下有其一,诸葛亮由此可获得一个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


老袁侃历史


诸葛亮辅佐刘备,并不是冲着匡扶汉室去的,他更期待的,是选择一个能充分体现自身价值的平台。

比刘备更能代表汉皇室的,除了汉献帝,还有刘表、刘璋

在正史中,刘备的“中山靖王之后”身份一直是存疑的,至于“皇叔”的头衔更是子虚乌有;即使他确实是宗室之后,那关系应该也比较疏远了,不然何至于沦落到“织席贩履”。

而当时,比刘备更正儿八经、官方认证的宗室,其实另有其人:

一是太常(主管朝廷宗庙礼仪)刘焉,鲁恭王刘余之后;二是宗正(主管皇亲国戚事务)刘虞,东海恭王的五世孙;其三就是刘表,他也是刘余后人,当时正在朝廷担任北军中侯(掌管朝廷北军五营)。

可见,这三位大佬起初都在汉朝廷中央任高官。到了公元188年汉灵帝在位末期,鉴于朝野混乱、天下骚动,为了在可能到来的危险时刻使刘氏在外有靠山,朝廷派宗室担任地方大员。其中,刘焉为益州牧、刘虞为幽州牧、刘表为荆州牧。

后来,刘焉去世后他的儿子刘璋接位,刘虞则被公孙瓒干掉。诸葛亮出山前,代表着汉王室纯正血统的地方势力有荆州和益州,一个就在他的所在地,另一个也不远,诸葛亮若要匡扶汉室,大可以放下身段前去求职。

而他最终选择了流浪到荆州、宗室身份存疑的刘备,只有一个原因:他们互相需要。

“如鱼得水”,互相需要的刘备与诸葛亮

对于自己的职业定位,诸葛亮早就立起了flag: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梁父吟,又称梁甫吟,是中国古代流传于山东梁父山一带的民谣,汉代被收为乐府诗,内容记述春秋时代齐国宰相晏婴以权谋帮助齐景公铲除功高震主三大功臣的故事:

谁能为此谋,国相齐晏子。

而齐桓公和乐毅我们就比较熟悉了,这两位是中国历史上宰相的楷模,前者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后者匡扶弱小的燕国逐渐壮大,并最终向强大的齐国复仇。

因此,诸葛亮对自己的定位是:一人之下、大权在握的宰相,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

但在东汉末年的乱世,门阀家族势力甚至左右了各路军阀的势力走向,像诸葛亮这样从山东流落到襄阳的士人,无依无靠、没有家族力量背书,想要攫取大权,那可称得上痴人说梦。

刘表单骑定荆州,依靠的是本地蒯氏、蔡氏等名门望族的支持,他甚至与蔡氏联姻,将军权、政权牢牢把握在自己的利益集团手中。诸葛亮这样的年轻孤狼,即使个人能力再优秀,对刘表的价值并没有高到让其成为文官首脑的程度。

而刘焉入蜀之际,核心助手是从长安跟随自己前行的董扶、赵韙,以及当地的黄权、张松等一大批才俊。他们要么是刘氏父子的心腹,要不是地头蛇,核心权利岂能容其他人染指?

而刘备就不一样了。关于自己为何要跟随刘备父子,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是这样向刘禅解释的: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这一席话,既有真实,也有谦虚之语。自比管仲乐毅的人,不可能“不求闻达于诸侯”;而刘备放下身段、三顾茅庐,却真实反应了他旗下缺少顶梁柱的尴尬处境、求贤若渴的急切心境,也正由于这一原因,诸葛亮才正式出山。

而刘备在得到诸葛亮的辅佐后,深叹“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对其言听计从;夺得荆州后,他任命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全权负责管理零陵、桂阳、长沙三郡;在拿下蜀地后,刘备出征之际,诸葛亮必定镇守成都;而刘备死后,诸葛亮更是成为了头号托孤重臣,可以按照自己的思路来治理蜀汉。到了这一步,诸葛亮已经超越了管仲、乐毅的地位。

理想向来是奢侈的,而诸葛亮不仅实现了理想,更是作为忠臣、能臣的象征青史留名。这远比在其他势力中做个马仔幸福多了,为人能如此,夫复何求?至于汉室不汉室的还真不是关键,能让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皇帝是谁重要吗?


正史漫谈


三国时期,像诸葛亮这样的顶级人才,对主公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如果遇不到明主,宁愿不出山!

诸葛亮眼光非常高,在南阳未出山时,常自比管仲乐毅,好梁父吟,可见诸葛亮的远大志向!

当时的刘备一没军队二没地盘,可以说连诸侯的资格都算不上,诸葛亮岂能不知大汉气数已尽,但为什么还会选择刘备呢?

首先,刘备这个人有争霸天下的野心,有做皇帝的野心,也有成大事的气魄,也有成大事的性格,缺少的是军队和地盘!这点诸葛亮看出来了,关羽和张飞也看到了!所以刘备的潜力很大!

其次,以诸葛亮的才华和傲气,要出山效忠,必须要做第一谋臣,不可能会屈居别人之下,刘备急需军师谋士,所以投靠刘备,必能重用,自己才能做成第一谋士!投靠曹操会居在郭嘉、荀彧之下,投靠东吴会居在周瑜张昭之下,其他诸侯,诸葛亮岂能看不出成就不了大事!

再者,诸葛亮不服天下英雄,而与诸葛亮相比,能够克制诸葛亮的郭嘉(军师天才)在诸葛亮出山的那一年去世,隆重定下三分天下的大计!

所以诸葛亮追随刘备,一生鞠躬尽瘁!蜀汉在夷陵之战后,元气大伤,且失去荆州,开始走下坡路!


小任谈史


诸葛亮难道真的不识天数吗?明知大汉气数已尽为何还要出山?


一、为什么说“讲天数”是无稽之谈


司马徽只说诸葛亮不识天数,他为什么不言明是谁的天下?曹家的天下吗?最后还不是司马家的。

诸葛骂死王朗,王朗口口声声说天数,他怎么不知道,天数就是要他这个自以为口衔天宪的钦差大臣在阵前被诸葛亮骂死,如果他知道自己羞辱而死的天数,还敢不敢上战场呢?

当邓艾父子攻破蜀国时,曹魏的皇帝与贵族恐怕日子不比刘禅好多少吧?

这些不算,我们再看,三国的三大战役,哪一场按所谓的“天数”进程发展了?

官渡之战,袁绍的地盘、兵力远大于曹操,事前,有谁断准曹操一定胜的?

我们看到事实是:曹操曾多次因为粮草、战事等问题,焦虑得整夜睡不着。

曹营中大多数部下,都和袁绍暗中有通信往来,要不然,也就没有曹操焚烧信件安军心这一佳话了。

赤壁之战,深谙孙子兵法的曹操亲自带队,最终竟然折戟沉沙,谁在战前算准了这一必败的结果?现在的天气预报都能报错,1800年前的东风凭什么是板上钉钉?万一,是不是就会出现“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样尴尬的场面。

再说,刘备,8百里连营,事后,3岁小孩都知道,刘备犯了兵家大忌,不要在茂林处结营。这都是事后诸葛亮,难道整个伐吴大军的智慧与战力,还不如一个3岁小孩?如果,此时,陆逊恰好被外放做官,带队的另有其人,不懂火攻之策,夷陵之战的结局会如何?胜负谁敢断定?一战擒了孙权也说不定吧。


二、诸葛亮的胜算与意外


1、刘备的人气聚集能力

刘备自称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对手多戏称其为织席贩履之备。不管怎么说,刘备的身份最后也得到汉献帝的认可,被认作皇叔。最起码,这身份比东汉开国皇帝刘秀不差。恢复汉室的关键点之一,就是人心向背的问题,在皇帝被软禁的情况下,刘皇叔就是汉室的最佳代言人,这点毋庸置疑。而且,刘备素有仁义之名,追随者不在少数,关、张、赵,以及每到一处,当地百姓交口称赞的口碑。可以说,刘备是最具潜力的天下争夺者。

2、自己的文治武功

诸葛出山,先是联吴抗魏,在赤壁之战后形成天下三分之势,又巧夺(借)荆州。每当刘备对外征战,诸葛就坐镇后方,治理内政,调度人员与物资。尤其是后期,在蜀汉大将凋零之际,诸葛独木撑天,擢拔后继人才,培养自己的为政为军接班人,为蜀政权延命30年左右。

前期,蜀汉三分天下,基本按诸葛亮的隆中对战略依次实现。而细看隆中对,你也会发现,诸葛的基本战略本来就是三分三下,而非统一天下。后者只能算理想目标,理由也简单明了,待天下有变……人家凭什么有变?说白了,就是“假如给我3个亿,我就如何如何”。

可以说,在诸葛亮的配合下,刘备轻松实现了基本目标。喜欢喷诸葛的,真的可以闭嘴了。况且,诸葛亮还先后发明了木牛流马、诸葛连弩、孔明灯,等高科技。这些玩意儿用好了,关键时刻也能扭转战局。

因此,可以说,诸葛亮所做的准备,足可以实现基本目标,并且为不可知的统一大业做了不少额外功课,诸如木牛流马、连弩等。

3、为什么没有等来天下有变

我们再来说说,蜀汉为什么没有等来天下有变?

这3个意外葬送了蜀汉复兴的大好前程:

①关羽大意失荆州

提起丢掉荆州,很多人说,荆州失陷是早晚的事。这真是大言不惭。以关羽的威慑力与帅才,说他守不住荆州?如果不是关羽贪功心切,错误判断形势,即使荆州有危,也不至于丢失。只不过,关羽不能以大局为重,私自北征,忘了初心(守荆州)。

假如关羽能够充分认识到荆州的重要性,应不至于远赴北地,酣战忘归。

②刘备夷陵惨败

《孙子兵法》云: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如果说,关羽的冒失,不顾大局,丢失了最重要的军事战略要地荆州,那么,刘备的失误则断送了蜀汉的军事硬实力,折损兵将具体情况已不可考,不仅损失大量兵士和物资,还有不少将领也命丧此役,次年4月,刘备也愤恨而卒。大好的局面搞成这样,这能算司马徽口中的天数吗?

③刘备的汉室正统之名式微

最后一点,也是反攻曹魏的核心竞争力——汉的正统性。东汉末年,真正具备汉室正统的力量有总得来看,汉末三国时期,有4种“王气”,可以左右汉朝气数。

a、汉献帝为首的中央政权

在董卓被诛之后,如果汉献帝及其臣属能够力挽狂澜,重整朝纲,或许东汉将继续它的长期统治。然而,在李傕、郭汜之乱后,汉献帝及其朝班误入曹操之手,从此,沦为笼中之雀。

b、各地拥汉势力,尤其是中原地区的势力

在汉献帝成为傀儡后,各地的向汉势力依然很具威力。然而,随着时间推移,曹魏政权逐步稳定,向汉势力日渐式微。在汉献帝禅让之后,这股最大的向汉势力被彻底消于无形。

内外交困,背离汉朝最重要的民心,才是刘备无力北上的真正原因

c、刘备作为东汉皇权的代言人

以不光彩手段获得荆、益二州,之前兴复汉室的光辉形象尽毁。夷陵之战,更将与曹魏争胜的生力军丢到八百里大火之中,其身亦病逝于白帝城。刘备死后,世间再无成气侯的拥汉势力。

d、蜀汉的核心根据地荆州

刘备中前期经营的所有核心拥护者、广大亲刘民众及大家氏族,其根都在荆州地区。而公元220年,关羽大意失荆州,将这唯一聚集王气之地丢失。

影响后果:不仅使刘备的拥护力量受到毁灭性损害。同时,从此之后,蜀汉因为要与当地(益州)臣民磨合,成为三国中内耗最大的国家。

至于后来的益州臣民,与蜀汉核心君臣之间,嫌隙根本无法调和。在蜀汉后期,不乏益州本地臣子以谶语蛊惑民心,甚至,有不少人乐于当带路党,主动投魏。更别指望这些人有复汉的英骨了。


总结:

诸葛亮不仅没有等来曹魏的致命之变,自己所在的蜀汉政权反而不得不接受上面这3大重创式的巨变:

1、无法预料,也无力阻止贵为蜀汉二号人物的关羽,只能任荆州拱手让人;

2、先不论伐吴是与非,总之是败了,还是惨败,基本败光了最硬核的家底,这是主公刘备做出的“一意孤行”式的战略,此一搏没有成功,从此,吴、蜀难有对魏造成致命威胁的军事力量,基本处于均衡的守势;

3、至于兴汉的民心所向,一方面,曹操父子十分高明,将汉献帝玩弄于鼓掌之间,顺利完成禅让;另一方面,刘备起事,先天不足,非要勉强获得荆、益二州,顾此失彼,不得已强攻益州,失信天下。

这些,都是隆中对无法预料的意外。如果历史重演,谁能保证,这三件事都会以此结局出现?但凡有一件或两件,以好的结果出现,诸葛北伐,何至于那么难,屡屡无功而返?

因此,诸葛亮出山,根本没有所谓的天数等着诅咒他,一切皆是“尽人事,听天命”一搏而已。

附图:


骑驴走汉唐


我是逐梦,我来解答。

我觉得诸葛亮不觉得大汉气数已尽。因为之前有过光武帝的事迹,他认为还可以中兴汉室。

他给刘备提出的战略就是占全荆州和益州,对外东联孙权,对内完善法令、整理吏治,然后等待天时(所谓的天下有变),再2路出击,一路从荆州往北攻击宛洛之地,另一路从益州直接进攻关中,则大事可定。

这个战略设想最终没能成功,因为刘备的前提就没具备,诸葛亮没能料到曹操这么快就南下荆州,刘表这么快就去世,导致刘备最终只占据了三分之一的荆州。和东吴的蜜月期也没能长久,加上所谓的天时也没能具备,所以最终诸葛亮的战略构想没能成功。

诸葛亮辅佐刘备是因为刘备的重视!

很多人都知道三顾茅庐的故事,但是在很多人印象中,在三国中这样对人才重视仅此一例,其他大多就是发布求才的招募令(如曹操《求贤令》),或者就是派人去招募,基本没有亲自出马的。刘备就是这样感动了诸葛亮,连诸葛亮都感叹:“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可谓将遇良主,于是诸葛亮才会尽心辅佐。



《三国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