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難道不知道大漢氣數已經嗎,為何還去輔佐劉備?

思維杜鵑


概述

什麼是“氣數已盡”?這詞本身就有問題。每每起義者、造反者都會將這頂帽子扣在目標王朝的頭上,因為這種半迷信的說法,更容易為自己的行為正名、招攬人心,同時將對方推向輿論的深淵。

諸葛亮是聰明人,他又怎會不知道所謂“氣數已盡”的來歷。同時,諸葛亮的志向在《出師表》中說的很清楚,即“匡扶漢室”,他之所以輔佐劉備,是想住劉備平定天下,再次打造一個全新的劉氏漢朝。

一、志存高遠,時勢所迫

諸葛亮素有匡扶天下之志,而且以其才華自比管仲樂毅,有才華有能力而且恰逢亂世,諸葛亮如何不願意出山大顯身手呢?管仲樂毅是什麼人,是相才帥才,其時諸侯又都有自己的團隊,諸葛亮再怎麼也做不到大顯身手的機會,畢竟沒有“當世蕭何”。

而當時的劉備正在組建團隊,換句話說就是事業初創期,這時候加入那定然是元老而且是可以獲得足夠信任而大顯身手。加上劉備有一個金字招牌:劉姓!這個招牌在當時如果用好了,極為寶貴,發揮的作用可以參考“漢獻帝”。

除卻這些條件外,劉備具備了寶貴的人力資源:關張二將。大爭之世,除卻財力和謀略外,大將才是關鍵,一元良將可抵千軍萬馬。顯然,當時劉備大營就差諸葛亮這樣的人,他如何不能夠輔佐劉備,獲取雙贏呢?

二、志趣相投,相談甚歡

劉備擺放諸葛亮之時,諸侯基本上都已經處在事業上升期,相互攻伐不斷,只有劉備一個人還在默默組建團隊,這與諸葛亮何其相似?諸謀士都被各路諸侯所重用,卻都將一手好牌打爛,而諸葛亮經天緯地之才,卻在草廬之中。

兩個人都想幹點事,這就是交談的基礎。於是諸葛亮與劉備開始深入交談,諸葛亮清楚了劉備的需要和志向,籌劃之下與自己是不謀而合。從而《隆中對》橫空出世,而這篇論文讓劉備更是對諸葛亮刮目相看,兩人就此相談甚歡,進而奠定了搭夥的基礎。

可以說,諸葛亮輔佐劉備即是諸葛亮的需要,也是劉備的需要,兩個人不謀而合一切匡扶天下,不存在“氣數”問題。


秦漢通史


好吧,諸葛亮作為一個傑出的政治家,當然知道東漢王朝氣數已盡。

他選擇輔佐劉備,雖然打的口號是匡扶漢室,說到底,其實是輔助劉備本人。打出的扶漢口號,不過是招攬那些對大漢心存好感的一部分人而已,維護既定的正統,也顯得沒那麼叛逆。


諸葛亮也清楚:自身有才能不錯,還待遇上識貨的主、有需要的主。

試看當時天下,誰有劉備求才若渴,誰有劉備迷茫彷徨?

劉備需要諸葛亮指點迷津,諸葛亮也需要一個揮灑自如的舞臺。

其他地方都擠滿了人,只有劉備這裡,諸葛亮可以一家獨大,所以劉備三顧茅廬後,諸葛亮也就欣然出山了。



關鍵是,也沒見曹孫兩家來人……


錢多多讀文史


這個問題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去看:

一、氣數已盡的是東漢,諸葛亮想輔佐劉備成為劉秀,再造一個新漢朝

歷史學家認為漢朝其實分三個階段,即西漢、東漢、季漢(即蜀漢),這三個階段,其實是三個不同的朝代。

王莽篡漢時,西漢其實已經滅亡,王莽的新朝存在15年。如果不是綠林、赤眉起義,劉秀乘機起兵,並最終推翻王莽、剿滅各路起義軍,漢朝早就亡了。

從皇位傳承來看,根據古代的宗法制,劉秀其實是小宗,皇帝那一脈才是大宗。

劉秀本來是漢景帝兒子長沙定王劉發一支的後人,因為漢武帝推恩令,爵位越分越低,食邑越分越小,到了劉秀父親劉欽時,已經無爵位可以繼承,無土地可以分封,靠舉孝廉當了個小小的濟陽縣令。

劉秀9歲時,父親在南頓縣令任上去世,劉秀徹底淪為平民。

劉秀抓住了王莽新朝後期天下大亂的機遇,靠著劉邦九世孫的血脈聚攏人心,推翻王莽新朝統治,掃平各路起義軍,最終登基做了皇帝,因為他姓劉,所以國號還是漢,史稱東漢。

但東漢事實上是在推翻王莽之後建立的一個新朝代,窮小子劉秀創業成功。

在諸葛亮的眼裡,東漢末年和西漢末年是一個性質。同樣是漢景帝后代的劉備也是平民,劉備和劉秀一樣,也是舉著“興復漢室”的旗號創業。

諸葛亮出山的時候,天下形勢呈現“一超多強”的格局,“一超”就是曹操,已經統一了北方;多強包括孫權、劉表、劉璋、張魯、馬騰韓遂、遼東公孫氏這些割據勢力,劉備勢力不大,但也有一定的影響力。

那時候的劉備和昆陽大戰前的劉秀差不多,有機會也有很大的難度。而劉表、劉璋的無能給了劉備機會,因此,他才決定追隨劉備,和劉備共同創業。

在諸葛亮的心裡,東漢氣數確實已盡。但他要輔佐劉備建立一個新的王朝,像光武帝創業成功一樣,他覺得劉備創業能成功,也能創立一個披著“大漢外衣”的新王朝。

劉秀通過昆陽之戰,以少勝多,扭轉局勢。

劉備通過赤壁之戰,聯合孫權,打敗曹操,奪取了荊州四郡作為立足點,真正撈到了創業的第一桶金。

這也說明,諸葛亮把劉備比劉秀是正確的。

二、諸葛亮更相信“人謀”而不是“天時”

雖然《三國演義》中司馬徽說孔明得其主、不得其時。但正史上,司馬徽可是向劉備極力推薦諸葛亮和龐統的。

司馬徽可能也認為漢室氣數已盡,但那是針對漢獻帝一脈說的。

對於劉備來說,因為是重新創業,只是起步比曹操、孫權低一點,成功得比曹操、孫權慢一點而已!

對於諸葛亮來說,他給自己的定位是輔佐劉備創業,而不是幫助漢獻帝劉協重振東漢雄風。

既然是創業,那就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

首先,對創業者來說,需要天時、地利、人和。劉備其實既擁有人和,也擁有天時。

曹操得天時,因為他挾持了漢獻帝,挾天子以令諸侯,讓曹操打誰都能從漢獻帝那兒討得一張聖旨,從而師出有名。

孫權據有江東六郡和長江天險,擁有地利,使得江東易守難攻。

劉備手裡既沒有漢獻帝,也沒有地盤,更沒有什麼地利,但劉備卻擁有“天時”與“人和”:

  • ——劉備是漢室宗親,這是天生的“天時”。對漢末亂世來說,那些心懷漢室的人,不一定都要追隨漢獻帝劉協,而是隻要劉邦後代姓劉的就可以。因為漢獻帝被曹操裹挾,隨時有可能被弒殺。就像王莽毒殺漢平帝、囚禁孺子嬰一樣。劉秀的漢室宗親身份就有很大的號召力。劉備的漢室宗親,在東漢末年同樣有號召力。因為劉備是自由之身,這個號召力甚至比漢獻帝更大。這是劉備的“天時”優勢。

  • ——真正的“天時”,其實是亂世帶來的“機遇”。什麼是真正的天時,就是機遇。亂世出機遇,亂世出英雄,劉備是英雄,身逢亂世,自然可以有一番作為。事實也是如此,劉備憑自己的打出了一片天地,而同時期的其它漢室宗親,比如劉表、劉璋、劉繇等,都碌碌無為。而劉備本來就是一平民,卻抓住亂世的機遇,重新創業。雖然諸葛亮出山的時候,劉備創業連續失敗,還是零基礎,但是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比較高的口碑。再次創業完全可以搏一把。


  • ——劉備擁有“民心”得“人和”。東漢末年,軍閥混戰,民不聊生。最受苦的還是百姓,而那些軍閥,包括曹操、孫策在內,都沒少“屠城”,暴虐程度不亞民董卓。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還過郯,謙將曹豹與劉備屯郯東,要太祖。太祖擊破之,遂攻拔襄賁,所過多所“殘戮”。
《三國志.吳書.孫破虜討逆傳》:遂引兵渡浙江,據會稽,“屠東冶”,乃攻破虎等。

不僅曹操、孫策,袁紹、馬超等幾乎所有軍閥都有屠城記錄,所以東漢末年呈現了“千里無雞鳴,白骨露於野”的慘景。

而劉備一生不僅沒有任何屠城記錄,而且每到一地,都行仁政,關心民生疾苦,受到當地民眾擁戴。在徐州是這樣,在新野也是這樣。攜民渡江就是劉備行仁政、得人和的最好說明。

得民心者更容易得天下,這是劉備能成功創業最過硬的基礎。有了這個基礎,諸葛亮願意陪劉備一搏。

其次,天時只是外因,人謀才是內因,內因決定外因。

天時,歸根到底是外因;地利,歸根到底也是外因;而人和卻是內因決定的。從哲學來看,內因決定外因。所以孟子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況且任何事情的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精心謀劃,人謀有時比天時、地利更重要,而人謀更是內因。諸葛亮更看重人謀。這從《隆中對》可見一斑: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

諸葛亮說得很清楚,曹操能以弱勝強,主要靠的是人謀。而謀事正是諸葛亮的長處,曹操能通過人謀以弱勝強,自比管仲、樂毅的諸葛亮為什麼不能輔佐劉備以弱勝強?

三、劉備具有良好的創業條件,值得諸葛亮追隨

首先,劉備有大志向,並矢志不渝地追求“初心”

劉備小時候就有大志向,想乘“羽葆華蓋”的車子。長大後跟隨盧植學習,注意結交人脈,黃巾起義後,乘勢而起,開始創業。

但是劉備創業,一直到赤壁之前,可以說是失敗的,連戰連敗。陶謙把徐州讓給他,這麼好的地盤最後都丟了,最後不得不投靠劉表。

劉表對劉備是既利用也提防,只讓劉備駐紮在新野小縣,幫著劉表看守荊州的北大門。

但劉備並沒有因為創業接連失敗而放棄夢想,始終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夢想。

在荊州新野,劉備一呆就是七八年。這七八年裡,曹操逐步平定北方,成長為當時天下的超級大諸侯。孫權也在江東站穩腳跟,東吳成為僅次於曹操的第二大諸侯。

劉備這七八年也沒閒著,除了幫劉表平定山賊外,注重結交荊州當地的豪強,併到處尋訪人才……這一切諸葛亮都看在眼裡。

而劉備因為七八年沒有大的戰事,還慨嘆“髀裡肉生”,留下了“初心不改”的佳話:

《三國志.蜀書.先主傳》:九州春秋曰:備住荊州數年,嘗於表坐起至廁,見髀裡肉生,慨然流涕。還坐,表怪問備,備曰:"吾常身不離鞍,髀肉皆消。今不復騎,髀裡肉生。日月若馳,老將至矣,而功業不建,是以悲耳。"

這個典故,諸葛亮應該也有所瞭解。像這樣矢志不渝追求“初心”的主子,值得諸葛亮效勞。

其次,劉備善於借勢借力

劉備雖然是零基礎,但卻非常善於借勢借力發展自己。

  • 第一,利用漢室宗族的身份,借大漢王朝的勢。三國時代,雖然天下大亂,軍閥混戰,但是懷念大漢、心繫大漢、嚮往大漢的官員、民眾還是很多的,打著“復興大漢”的旗號,就能號召很多人。關羽、張飛、趙雲、糜竺、孫乾這些人都是因為劉備打著復興大漢旗號而跟隨的。

  • 第二,利用軍閥矛盾,借力打力。陶謙死後,徐州民眾擁戴劉備為徐州牧,結果被呂布搶走,劉備借用曹操的力量消滅了呂布,還被曹操引薦給漢獻帝,確認了漢室宗親的身份。然後又利用袁術與曹操的矛盾,主動逃離許昌,襲佔徐州。逃到荊州後,又借用劉表的力量,在博望打敗了前來討伐的于禁、夏侯惇。劉備的借力打力,使自己始終就像打不死的小強,越打越頑強。

  • 第三,藉助一切可能機會,發展自己勢力。劉備在公孫瓚的時候,發現趙雲是人才,就暗中拉攏,最終趙雲成為自己的貼身護衛。在袁紹那兒避難的時候,劉備又讓趙雲暗中招兵買馬,為脫離袁紹創造了條件。諸葛亮投奔劉備後,借東吳之力,打敗曹操,奪得荊南四郡立足,更是借力的典範。

劉備善於借勢借力,說明劉備創業有方法,這一點也值得諸葛亮追隨。

其三,劉備有成大事的人才基礎

成大事離不開各種人才。三國亂世,最需要的人才就是武士與謀士。

劉備雖然謀士力量不足,他前期創業屢屢失敗,也是因為謀士的智力不足。

但是劉備帳下的武力人士並不差,相反,卻非常厚實。

頂尖武將有關羽、張飛、趙雲,這些都是萬人敵,所謂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如探囊取物。關羽在之前就有百萬軍中單騎斬顏良的神話一般表演。二流武將有關平、劉封、糜芳等。

劉備的人才厚度雖然不如曹操、孫權,但是銳度非常厲害。

亂世創業要靠征戰,有了這些一流銳度的武將作為基礎,諸葛亮再加盟提供強大的智力支持,劉備完全能夠創業成功。

綜上,因為劉備完全是白手起家再創業,而不是簡單的維護東漢末年的腐朽統治,且劉備得天時、人和,加上良好的創業人才基礎、矢志不渝的創業初心、借勢借力的創業能力,再加上諸葛亮的戰略、政治、經濟、軍事謀劃,劉備完全有可能創業成功,諸葛亮追隨劉備是正確的抉擇!


一葉碧雲


在群雄紛爭的東漢末年,諸葛亮也想有一番作為,但有實力的人都是非常高傲的,寧願待價而沽,也不想隨隨便便就把自己給賣了。也因此諸葛亮放棄了曹操、孫權,還放棄他的當地父母官劉表,偏偏選擇了當時諸侯之中實力最弱的劉備。

一,諸葛亮渴望建功立業

究其原因,還是諸葛亮想要有所作為,如果他選擇當個農民,自然也不會有後面的事情。

諸葛亮出生在徐州,諸葛家族在琅琊郡也是名門望族,他的先祖諸葛豐在漢元帝時期當過司隸校尉,相當於現在北京市的紀委書記,他的父親諸葛珪當過泰山郡丞,相當於市長秘書,因此諸葛亮從小的生活環境是非常不錯的。

讓一位官二代一輩子過農民的生活,他會願意嗎?諸葛亮也不例外。

二,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

江東孫權,雖然年少,但兵精糧足,周瑜、魯肅、張昭、程普等等,都是身居要職,這就導致諸葛亮前往江東,即便能得到孫權的賞識,最多最多也得從中層幹部做起。畢竟一來就把諸葛亮提拔成高層,這讓周瑜、魯肅等人心裡會怎麼想?

曹操就更不用說了,文臣武將無數,甚至都可以用不缺人才來形容。荀彧、程昱、陳群,還有他那一大家子的曹氏家族、夏侯家族,按排資論輩、先來後到的規矩來算,諸葛亮去曹操那又能當個什麼樣的官職?

但投奔劉備,那就不一樣了。畢竟這個時候的劉備正處在人生低谷,寄身之所還是劉表的地盤,手下士兵也不過萬人。不說跟曹操劉備相比,即便是張魯,當時的實力都要比劉備強上數十倍。

打個比方,一開始就跟著馬雲乾的人,現在是不是都身居要職成為億萬富翁了?但現在的985研究生去阿里巴巴,馬雲會一下子就給他集團高管的職位嗎?

三,劉備擁有雄心壯志

劉備一生的口號,都是匡扶漢室。得民心者得天下,諸葛亮也知道這個道理。再加上劉備又有著皇叔這一身份,就更能得到老百姓的支持,對未來的建功立業能獲得更好的幫助。

並且劉備當時的確是求賢若渴。在諸葛亮之前,劉備的智囊團是孫乾、簡雍、糜蘭等人。讓他們管理一座城市倒還可以,但要想靠他們征戰天下,他們已經是用實際行動表明了,自己是真的沒那能力,不然劉備也不至於47歲了還得寄人籬下。

當然了,劉備的實力也不能太弱,不然諸葛亮也看不上他。雖說劉備之前的智囊團不咋滴,但武將方面絕對是頂級的,向關羽、張飛、趙雲,還有劉封、關平,雖然劉備地盤小兵力少,但在頂級戰力上,是不輸曹操、孫權的。

四,總結

三大原因下,劉備最終成為諸葛亮最好的選擇。與其到曹操、孫權手下當個小官,倒不如到劉備這邊當第二號人物。雖說剛開始是有些掉價,但劉備的升值空間大呀。再加上劉備的個人魅力,以及的確是有些真材實料,還有劉備三顧茅廬感動了諸葛亮,這才最終讓諸葛亮選擇了劉備。


狼群講歷史


諸葛亮的心敞亮得很,所以有劉備三顧茅廬後的隆中對,戰略就是三分天下,至於三分天下後能走多遠,這需要更遠大的眼光和謀略。

以諸葛亮的才智,肯定清楚:曹操陣營最強但人才濟濟,去了也不會盡其才;孫權實力第二人才也不少,然兩者中都無其朋友圈,雖弟弟已在孫權麾下,也沒理由棄一選二;而與其有姻親關係的劉表雖據荊州但無大志,更不入其眼。

選擇劉備的主因:從《出師表》《後出師表》《誡子書》等看出,諸葛亮認同作為漢室皇叔——劉備的為人和志向,深知劉備陣營是正義之師,關鍵劉備會盡其才。再者,大儒都有“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氣慨,孔夫子就是典型,何況諸葛亮的字就叫孔明!

理解延展:大咖評價諸葛亮

劉備: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司馬懿:“真乃天下奇才也!”“亮慮多決少。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雖提卒十萬,已墮吾畫中,破之必矣!”

乾隆帝:諸葛孔明為三代以下第一流人物,約其生平,亦曰公忠二字而已。公故無我,忠故無私,無我無私,然後志氣清明而經綸中理。

毛澤東:其始誤於隆中對,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其終則關羽、劉備、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敗。

王震:諸葛孔明這個人物對當時中國社會的分裂狀態很不滿意,他一直懷有統一中國的遠大志向,很值得尊敬。


致敬大師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蜀漢一代賢相,高風亮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千百年來為世人所稱頌。作為一代人傑,諸葛亮明知曹操已經一統北方,正欲攜勢掃平南方,一統天下,在與此不利的情況下,他毅然出山輔佐最為弱勢的劉備,這是因為:

一是志存高遠,渴望建功立業。

諸葛亮自建安二年(197年)叔父諸葛玄去世後,開始在隆中耕讀隱居達10年之久,平日喜歡吟誦《梁甫吟》,“每自比管仲樂毅”,希望能夠出將入相,建功立業。而當時曹操已經“奉天子以令不臣”,已為漢相,而且曹操集團人才濟濟,文有荀彧、荀攸、程昱、賈詡,武有曹仁、曹純、樂進、徐晃,諸葛亮如果加入曹操集團,很難有出將入相的機會。而孫權集團,張昭周瑜與孫家的關係是“升堂拜母”,一文一武分別把持朝堂和軍隊,這是諸葛亮不願意看到的。對於諸葛亮這樣傲骨的人,寧為雞首,不為鳳尾。而劉備方面,一直缺乏重量級的謀臣,又求才若渴,諸葛亮一旦加入就可獲得一展抱負的機會。

二是注重聲名,忠於漢室。

諸葛亮一生忠於漢室,才有後來的五次北伐中原。漢朝400年,漢室劉氏天下成為正統士人的共識,這也是為什麼當曹操企圖取漢室而代之時,以荀彧為代表的忠於漢室的謀臣消極怠工。作為正統士大夫,在諸葛亮看來,曹操雖名為漢相,實為漢賊。而劉備作為漢室後裔,根正苗紅,漢獻帝只是曹操手中的傀儡,效命於劉備也就是效忠於大漢王朝,這自然成為諸葛亮的不二之選。

三是發展空間不同。

曹操集團雄踞北方,已經有了穩定的執政團隊,曹操又是一個非常聰明自負的人,新人很難有出頭的機會。作為後三國時期大放異彩的司馬懿,也是到了曹丕代漢才獲得重用。諸葛亮當時名氣很小,時人對他都是不屑一顧,如果加入曹操集團,很可能泯然於眾人也。孫權方面,江東集團正在穩定內部,向外擴張又受到曹操打壓,擺平內部成為首選。而劉備方面,暫時沒有任何根基,而按照諸葛亮的隆中對策,三分天下有其一,諸葛亮由此可獲得一個非常廣闊的發展空間。


老袁侃歷史


諸葛亮輔佐劉備,並不是衝著匡扶漢室去的,他更期待的,是選擇一個能充分體現自身價值的平臺。

比劉備更能代表漢皇室的,除了漢獻帝,還有劉表、劉璋

在正史中,劉備的“中山靖王之後”身份一直是存疑的,至於“皇叔”的頭銜更是子虛烏有;即使他確實是宗室之後,那關係應該也比較疏遠了,不然何至於淪落到“織蓆販履”。

而當時,比劉備更正兒八經、官方認證的宗室,其實另有其人:

一是太常(主管朝廷宗廟禮儀)劉焉,魯恭王劉餘之後;二是宗正(主管皇親國戚事務)劉虞,東海恭王的五世孫;其三就是劉表,他也是劉餘後人,當時正在朝廷擔任北軍中侯(掌管朝廷北軍五營)。

可見,這三位大佬起初都在漢朝廷中央任高官。到了公元188年漢靈帝在位末期,鑑於朝野混亂、天下騷動,為了在可能到來的危險時刻使劉氏在外有靠山,朝廷派宗室擔任地方大員。其中,劉焉為益州牧、劉虞為幽州牧、劉表為荊州牧。

後來,劉焉去世後他的兒子劉璋接位,劉虞則被公孫瓚幹掉。諸葛亮出山前,代表著漢王室純正血統的地方勢力有荊州和益州,一個就在他的所在地,另一個也不遠,諸葛亮若要匡扶漢室,大可以放下身段前去求職。

而他最終選擇了流浪到荊州、宗室身份存疑的劉備,只有一個原因:他們互相需要。

“如魚得水”,互相需要的劉備與諸葛亮

對於自己的職業定位,諸葛亮早就立起了flag:

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

梁父吟,又稱梁甫吟,是中國古代流傳於山東梁父山一帶的民謠,漢代被收為樂府詩,內容記述春秋時代齊國宰相晏嬰以權謀幫助齊景公剷除功高震主三大功臣的故事:

誰能為此謀,國相齊晏子。

而齊桓公和樂毅我們就比較熟悉了,這兩位是中國歷史上宰相的楷模,前者輔佐齊桓公成就霸業,後者匡扶弱小的燕國逐漸壯大,並最終向強大的齊國復仇。

因此,諸葛亮對自己的定位是:一人之下、大權在握的宰相,只有這樣才能實現自己的抱負。

但在東漢末年的亂世,門閥家族勢力甚至左右了各路軍閥的勢力走向,像諸葛亮這樣從山東流落到襄陽的士人,無依無靠、沒有家族力量背書,想要攫取大權,那可稱得上痴人說夢。

劉表單騎定荊州,依靠的是本地蒯氏、蔡氏等名門望族的支持,他甚至與蔡氏聯姻,將軍權、政權牢牢把握在自己的利益集團手中。諸葛亮這樣的年輕孤狼,即使個人能力再優秀,對劉表的價值並沒有高到讓其成為文官首腦的程度。

而劉焉入蜀之際,核心助手是從長安跟隨自己前行的董扶、趙韙,以及當地的黃權、張松等一大批才俊。他們要麼是劉氏父子的心腹,要不是地頭蛇,核心權利豈能容其他人染指?

而劉備就不一樣了。關於自己為何要跟隨劉備父子,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是這樣向劉禪解釋的: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這一席話,既有真實,也有謙虛之語。自比管仲樂毅的人,不可能“不求聞達於諸侯”;而劉備放下身段、三顧茅廬,卻真實反應了他旗下缺少頂樑柱的尷尬處境、求賢若渴的急切心境,也正由於這一原因,諸葛亮才正式出山。

而劉備在得到諸葛亮的輔佐後,深嘆“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對其言聽計從;奪得荊州後,他任命諸葛亮為軍師中郎將,全權負責管理零陵、桂陽、長沙三郡;在拿下蜀地後,劉備出征之際,諸葛亮必定鎮守成都;而劉備死後,諸葛亮更是成為了頭號託孤重臣,可以按照自己的思路來治理蜀漢。到了這一步,諸葛亮已經超越了管仲、樂毅的地位。

理想向來是奢侈的,而諸葛亮不僅實現了理想,更是作為忠臣、能臣的象徵青史留名。這遠比在其他勢力中做個馬仔幸福多了,為人能如此,夫復何求?至於漢室不漢室的還真不是關鍵,能讓天下太平、百姓安居樂業,皇帝是誰重要嗎?


正史漫談


三國時期,像諸葛亮這樣的頂級人才,對主公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如果遇不到明主,寧願不出山!

諸葛亮眼光非常高,在南陽未出山時,常自比管仲樂毅,好梁父吟,可見諸葛亮的遠大志向!

當時的劉備一沒軍隊二沒地盤,可以說連諸侯的資格都算不上,諸葛亮豈能不知大漢氣數已盡,但為什麼還會選擇劉備呢?

首先,劉備這個人有爭霸天下的野心,有做皇帝的野心,也有成大事的氣魄,也有成大事的性格,缺少的是軍隊和地盤!這點諸葛亮看出來了,關羽和張飛也看到了!所以劉備的潛力很大!

其次,以諸葛亮的才華和傲氣,要出山效忠,必須要做第一謀臣,不可能會屈居別人之下,劉備急需軍師謀士,所以投靠劉備,必能重用,自己才能做成第一謀士!投靠曹操會居在郭嘉、荀彧之下,投靠東吳會居在周瑜張昭之下,其他諸侯,諸葛亮豈能看不出成就不了大事!

再者,諸葛亮不服天下英雄,而與諸葛亮相比,能夠剋制諸葛亮的郭嘉(軍師天才)在諸葛亮出山的那一年去世,隆重定下三分天下的大計!

所以諸葛亮追隨劉備,一生鞠躬盡瘁!蜀漢在夷陵之戰後,元氣大傷,且失去荊州,開始走下坡路!


小任談史


諸葛亮難道真的不識天數嗎?明知大漢氣數已盡為何還要出山?


一、為什麼說“講天數”是無稽之談


司馬徽只說諸葛亮不識天數,他為什麼不言明是誰的天下?曹家的天下嗎?最後還不是司馬家的。

諸葛罵死王朗,王朗口口聲聲說天數,他怎麼不知道,天數就是要他這個自以為口銜天憲的欽差大臣在陣前被諸葛亮罵死,如果他知道自己羞辱而死的天數,還敢不敢上戰場呢?

當鄧艾父子攻破蜀國時,曹魏的皇帝與貴族恐怕日子不比劉禪好多少吧?

這些不算,我們再看,三國的三大戰役,哪一場按所謂的“天數”進程發展了?

官渡之戰,袁紹的地盤、兵力遠大於曹操,事前,有誰斷準曹操一定勝的?

我們看到事實是:曹操曾多次因為糧草、戰事等問題,焦慮得整夜睡不著。

曹營中大多數部下,都和袁紹暗中有通信往來,要不然,也就沒有曹操焚燒信件安軍心這一佳話了。

赤壁之戰,深諳孫子兵法的曹操親自帶隊,最終竟然折戟沉沙,誰在戰前算準了這一必敗的結果?現在的天氣預報都能報錯,1800年前的東風憑什麼是板上釘釘?萬一,是不是就會出現“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這樣尷尬的場面。

再說,劉備,8百里連營,事後,3歲小孩都知道,劉備犯了兵家大忌,不要在茂林處結營。這都是事後諸葛亮,難道整個伐吳大軍的智慧與戰力,還不如一個3歲小孩?如果,此時,陸遜恰好被外放做官,帶隊的另有其人,不懂火攻之策,夷陵之戰的結局會如何?勝負誰敢斷定?一戰擒了孫權也說不定吧。


二、諸葛亮的勝算與意外


1、劉備的人氣聚集能力

劉備自稱是中山靖王劉勝之後,對手多戲稱其為織蓆販履之備。不管怎麼說,劉備的身份最後也得到漢獻帝的認可,被認作皇叔。最起碼,這身份比東漢開國皇帝劉秀不差。恢復漢室的關鍵點之一,就是人心向背的問題,在皇帝被軟禁的情況下,劉皇叔就是漢室的最佳代言人,這點毋庸置疑。而且,劉備素有仁義之名,追隨者不在少數,關、張、趙,以及每到一處,當地百姓交口稱讚的口碑。可以說,劉備是最具潛力的天下爭奪者。

2、自己的文治武功

諸葛出山,先是聯吳抗魏,在赤壁之戰後形成天下三分之勢,又巧奪(借)荊州。每當劉備對外征戰,諸葛就坐鎮後方,治理內政,調度人員與物資。尤其是後期,在蜀漢大將凋零之際,諸葛獨木撐天,擢拔後繼人才,培養自己的為政為軍接班人,為蜀政權延命30年左右。

前期,蜀漢三分天下,基本按諸葛亮的隆中對戰略依次實現。而細看隆中對,你也會發現,諸葛的基本戰略本來就是三分三下,而非統一天下。後者只能算理想目標,理由也簡單明瞭,待天下有變……人家憑什麼有變?說白了,就是“假如給我3個億,我就如何如何”。

可以說,在諸葛亮的配合下,劉備輕鬆實現了基本目標。喜歡噴諸葛的,真的可以閉嘴了。況且,諸葛亮還先後發明了木牛流馬、諸葛連弩、孔明燈,等高科技。這些玩意兒用好了,關鍵時刻也能扭轉戰局。

因此,可以說,諸葛亮所做的準備,足可以實現基本目標,並且為不可知的統一大業做了不少額外功課,諸如木牛流馬、連弩等。

3、為什麼沒有等來天下有變

我們再來說說,蜀漢為什麼沒有等來天下有變?

這3個意外葬送了蜀漢復興的大好前程:

①關羽大意失荊州

提起丟掉荊州,很多人說,荊州失陷是早晚的事。這真是大言不慚。以關羽的威懾力與帥才,說他守不住荊州?如果不是關羽貪功心切,錯誤判斷形勢,即使荊州有危,也不至於丟失。只不過,關羽不能以大局為重,私自北征,忘了初心(守荊州)。

假如關羽能夠充分認識到荊州的重要性,應不至於遠赴北地,酣戰忘歸。

②劉備夷陵慘敗

《孫子兵法》雲: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如果說,關羽的冒失,不顧大局,丟失了最重要的軍事戰略要地荊州,那麼,劉備的失誤則斷送了蜀漢的軍事硬實力,折損兵將具體情況已不可考,不僅損失大量兵士和物資,還有不少將領也命喪此役,次年4月,劉備也憤恨而卒。大好的局面搞成這樣,這能算司馬徽口中的天數嗎?

③劉備的漢室正統之名式微

最後一點,也是反攻曹魏的核心競爭力——漢的正統性。東漢末年,真正具備漢室正統的力量有總得來看,漢末三國時期,有4種“王氣”,可以左右漢朝氣數。

a、漢獻帝為首的中央政權

在董卓被誅之後,如果漢獻帝及其臣屬能夠力挽狂瀾,重整朝綱,或許東漢將繼續它的長期統治。然而,在李傕、郭汜之亂後,漢獻帝及其朝班誤入曹操之手,從此,淪為籠中之雀。

b、各地擁漢勢力,尤其是中原地區的勢力

在漢獻帝成為傀儡後,各地的向漢勢力依然很具威力。然而,隨著時間推移,曹魏政權逐步穩定,向漢勢力日漸式微。在漢獻帝禪讓之後,這股最大的向漢勢力被徹底消於無形。

內外交困,背離漢朝最重要的民心,才是劉備無力北上的真正原因

c、劉備作為東漢皇權的代言人

以不光彩手段獲得荊、益二州,之前興復漢室的光輝形象盡毀。夷陵之戰,更將與曹魏爭勝的生力軍丟到八百里大火之中,其身亦病逝於白帝城。劉備死後,世間再無成氣侯的擁漢勢力。

d、蜀漢的核心根據地荊州

劉備中前期經營的所有核心擁護者、廣大親劉民眾及大家氏族,其根都在荊州地區。而公元220年,關羽大意失荊州,將這唯一聚集王氣之地丟失。

影響後果:不僅使劉備的擁護力量受到毀滅性損害。同時,從此之後,蜀漢因為要與當地(益州)臣民磨合,成為三國中內耗最大的國家。

至於後來的益州臣民,與蜀漢核心君臣之間,嫌隙根本無法調和。在蜀漢後期,不乏益州本地臣子以讖語蠱惑民心,甚至,有不少人樂於當帶路黨,主動投魏。更別指望這些人有復漢的英骨了。


總結:

諸葛亮不僅沒有等來曹魏的致命之變,自己所在的蜀漢政權反而不得不接受上面這3大重創式的鉅變:

1、無法預料,也無力阻止貴為蜀漢二號人物的關羽,只能任荊州拱手讓人;

2、先不論伐吳是與非,總之是敗了,還是慘敗,基本敗光了最硬核的家底,這是主公劉備做出的“一意孤行”式的戰略,此一搏沒有成功,從此,吳、蜀難有對魏造成致命威脅的軍事力量,基本處於均衡的守勢;

3、至於興漢的民心所向,一方面,曹操父子十分高明,將漢獻帝玩弄於鼓掌之間,順利完成禪讓;另一方面,劉備起事,先天不足,非要勉強獲得荊、益二州,顧此失彼,不得已強攻益州,失信天下。

這些,都是隆中對無法預料的意外。如果歷史重演,誰能保證,這三件事都會以此結局出現?但凡有一件或兩件,以好的結果出現,諸葛北伐,何至於那麼難,屢屢無功而返?

因此,諸葛亮出山,根本沒有所謂的天數等著詛咒他,一切皆是“盡人事,聽天命”一搏而已。

附圖:


騎驢走漢唐


我是逐夢,我來解答。

我覺得諸葛亮不覺得大漢氣數已盡。因為之前有過光武帝的事蹟,他認為還可以中興漢室。

他給劉備提出的戰略就是佔全荊州和益州,對外東聯孫權,對內完善法令、整理吏治,然後等待天時(所謂的天下有變),再2路出擊,一路從荊州往北攻擊宛洛之地,另一路從益州直接進攻關中,則大事可定。

這個戰略設想最終沒能成功,因為劉備的前提就沒具備,諸葛亮沒能料到曹操這麼快就南下荊州,劉表這麼快就去世,導致劉備最終只佔據了三分之一的荊州。和東吳的蜜月期也沒能長久,加上所謂的天時也沒能具備,所以最終諸葛亮的戰略構想沒能成功。

諸葛亮輔佐劉備是因為劉備的重視!

很多人都知道三顧茅廬的故事,但是在很多人印象中,在三國中這樣對人才重視僅此一例,其他大多就是發佈求才的招募令(如曹操《求賢令》),或者就是派人去招募,基本沒有親自出馬的。劉備就是這樣感動了諸葛亮,連諸葛亮都感嘆:“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可謂將遇良主,於是諸葛亮才會盡心輔佐。



《三國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