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孩子“自由”发展?从3部电影出发,看自由与规则的关系


如何让孩子“自由”发展?从3部电影出发,看自由与规则的关系

科学育儿和西方教育模式的不断渗入,让给孩子爱、给孩子自由、给孩子美好的教育观点进入了家长们的视野。于是,家长们费劲心力以他们理解的爱与自由、美好与快乐来教养自己的孩子。

有的家长理解的自由是:干脆放手,让孩子自己管教自己。他们的理念是:孩子天生就知道怎么管理他们自己,只要给孩子时间和机会,孩子们自然而然能够长大成才。他们认为对孩子一点不能干涉,只要站在一旁看着就行了。

还有部分家长的想法则是:家长应该成为子女最好的朋友。保持这样的朋友关系要比管教他们、培养他们的能力和品性重要得多。

结果却是,因为成人没有一个良好的自由观,无法确定给孩子自由边界的模式,造成了很多孩子由于得到过分自由,没有获得很好的教养,出现了教育上的漏洞,最终造成孩子的行为问题。


如何让孩子“自由”发展?从3部电影出发,看自由与规则的关系

对自由的普遍误解

中国传统的教育子女的方式主要是:严格管教。“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好苗子都是修出来的”的思想根深蒂固。

由于思想和观念长期被限制,当在一个传统模式下长大的人面前提出自由时,他的脑子首先能想到就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实质其实就是从小到大很想干却没有干到的事情。

比如:当对一个20~30岁的人说给你几天的自由,如果这个人从小到大都被压着学习 整个学习过程是不愉快的,对上学受到的时间约束和做功课要付出的努力早已感觉到极其反感,再加上从小睡眠不足,他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想睡到几点就睡到几点,然后就是什么都不做;

如果对一个中年人说给他自由,他可能就会想着好好地花一通钱,想去哪儿旅游就去哪儿旅游;

如果给一个老年人自由,他可能首先想到的是需要儿孙来的时候,他们就来,不需要他们来的时候,他们就不来,想去谁家就去谁家,不想去的时候也不会被硬请去,想吃什么就吃什么…...

如何让孩子“自由”发展?从3部电影出发,看自由与规则的关系

人们所需要的这些自由都是他们在以前的生活中缺失的,一旦有了自由,作为弥补,他们就想拼命地补足。

这只是内心的欲望而不是身心的需求。身心的需求在满足之后就不再需要,欲望却无法满足,就是获得再多,也还要索取,而且在索取的过程中,边索取边厌烦,直到自己控制不住自己。

老一代中国人从小到大受到的他律过多,很少有人下功夫去培养孩子的自律,甚至已不相信人能够培养起很好的自律。

但是,人们无论是觉得自己曾经获得的自由够不够,觉得自己享受的自由好不好,都会在自己有了孩子之后,想要给孩子最高的精神礼品一自由。但是在给的过程中怎么去把握自由的边界,给孩子自由的边界和对于给孩子自由后的担心始终是一对矛盾。

给的自由多了怕孩子会变得放任不羁、处事霸道,不能适应主流教育;想给孩子一些规则和约束,又担心给孩子的自由加上了限制,孩子不能得到“真正”自由,担心干涉了孩子的自由,会把孩子哪方面的潜能给扼杀了……

关于“自由”的一大堆问题一直是很多家长心中的困惑。

如何让孩子“自由”发展?从3部电影出发,看自由与规则的关系

《追风筝的人》:当孩子失去内心的自由会是什么样

关于自由,有一点要很明确,那就是孩子内心的自由无论如何都不能被剥夺。

有一部电影叫《追风筝的人》,讲的是一个富家少爷阿米尔。母亲早逝,父亲是一个有志向的富人,一心想把孩子培养成才。父亲对孩子非常严厉的,孩子非常害怕父亲。

有一天,孩子的叔叔来了,和父亲一起坐在客厅里聊天,在外面放风筝回来的阿米尔,像做错了什么事情,手里提着风筝,肩膀耷拉着,脸上是异常凝重和即将倒霉的神情,敛声吸气地偷偷溜进来。

父亲和叔叔坐在客厅里,阿米尔想偷偷从他们眼前溜过,尽量不被他们发现,但还是被父亲看到了。父亲立刻厉声呵斥阿米尔,阿米尔赶紧一声不响地默默上楼。在上到楼梯一半时,阿米尔听到他的父亲在向他的叔叔抱怨他如何没出息,如何懦弱…...

当阿米尔听到父亲这样评价自己,内心会感到自由吗?

如果自己认可的权威或者亲人鄙视自己,那么自己心中那个风筝线就永远攥在那个鄙视自己的人的手中。无论其他人再怎样给你自由,都不会感到内心是放松和自由的。

即使阿米尔在风筝比赛中获得了冠军,但是仍然显得非常畏缩和不自信。在回家的路上,他最好的朋友、仆人的儿子哈桑为了去追那个获得冠军的风筝,被3个坏孩子围在胡同中威胁、强暴。阿米尔躲在角落里,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懦弱的他不敢出声,离开现场逃回家去。

之后,他干了一件令所有人所不齿的事情。他开始想办法栽赃哈桑,要把他赶走,因为哈桑的存在,使他更加能够比较出自己的软弱、畏缩和胆小。他担心这件事情被他的父亲知道,会对他更加不满。

但他的父亲对他要赶走哈桑却感到非常失望,父亲认为阿米尔非但不勇敢,而且连起码的仁爱之心都没有……

如何让孩子“自由”发展?从3部电影出发,看自由与规则的关系

一个在内心没有获得自由的人,一定不会是一个自信和勇敢的人,因为他们不相信依靠自己可以生存下去,所以他们必须找到一个可依靠的人去依赖他们。

由于他们不相信人们会理解他们对生存的需求 会欣赏他们这种为了生存而进行的抗争,所以他们会使用阴暗的手段。

正如阿米尔,他不能让他的父对他太失望,这是他活下去必须要具有的理由。他会冒死去争取这个活下去的权利。

哈桑却与他相反,没有充足的物质条件,没有高的身份,但他面色红润、目光坚定、长得虎头虎脑、身体非常健康。

只有身心舒畅的孩子才能有这样的体魄,因为他曾经获得过爱和自由,所以他内心充满了力量,他用不着用阴暗的手段与别人竞争,因为他的父亲信任他,他用不着撒谎或栽赃别人获得活下去的理由。

哈桑是勇敢的。那只风筝在成人来看,比起人命来不算什么。但是作为儿童的哈桑无法这样算账,他不会考虑到自己,只想到保护他朋友的风筝,在那些暴力孩子挑拨之下,他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

哈桑也是一个没有母亲的孩子,但是他有一个爱他的父亲。跟哈桑相比,阿米尔有充足的物质和很高的身份,但是没有内心的自由,他没有生存的安全感,要通过陷害朋友获得自己的生存机会。

因此,我们一定要给孩子心灵的自由,让他们在任何时候都为自己而自豪,成为一个阳光、自信的孩子。

如何让孩子“自由”发展?从3部电影出发,看自由与规则的关系

《放牛班的春天》:当孩子失去身体的自由会是什么样

以上是一个孩子的心灵自由被剥夺的故事,如果孩子身体的自由都被剥夺了,情况会怎么样?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里,有一段这样的镜头:新来的音乐老师和班主任马修要上课了,他走到他要带的那个班级的走廊上,就听到走廊的那一边发出巨大的喧哗声。

马修老师被镇住了,他停住了脚步,后来他似乎下定了决心,带着一副视死如归的样子走向教室。在他打开了教室门的一刹那,教室里的孩子们立刻两手放在胸前,按正规的姿势坐在自已的座位上…...

可以看出来,这些孩子是一些长期受到他律管制的孩子,他们守纪律全因为他们害怕某一个人或某一类人。当这类人出现的时候,他们会马上做出那个人要求的样子。

但是这会造成他们内心的压抑和不愉快,所以他们会希望那个人赶快离开,当那个人离开后,他们就会反弹,去过分地满足身体可以乱动的欲望。

当马修进到教室,看到插在人体骨骼上的烟,没有大发雷霆,没有去惩罚那个插烟的孩子,只是温和地跟孩子们开了句玩笑,说他不适合抽烟。

作为老师,他这是在向孩子们灌输像孩子们这么大的年龄是不应该跟烟接触的道理,但孩子根本不能注意到马修的用意。

如何让孩子“自由”发展?从3部电影出发,看自由与规则的关系

他们满眼看到的是马修是一个不严厉的老师,他们可以欺负马修以获得自由,于是教室立刻乱成了像老师没有来的时候一样,有人竟然抢走了马修掉在地上的文件夹来耍弄马修。

可以看到这时孩子为满足自由的欲望而创造的自由已经没有了边界,成为破坏环境和伤害他人的工具。

从表面上看,这些孩子不用严厉恐怖的管理是不行的,于是校长进来了。校长往教室的门口一站,教室里所有的孩子立刻按照最正规的姿势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教室里变得鸦雀无声。显然校长很为自己的威严和力量而得意,马修老师却有不同的看法。

他当时就保护了那个领头闹事的孩子还把乱的原因归结到自己身上。

电影最后,不是校长的压制使这个班的孩子产生自律和积极向上的精神,而是马修老师为他们提供的合唱训练使孩子们精神享受品位提高了。

孩子们被音乐的美好所滋养,被合唱的练习所满足,自然地变得有同情心,关怀他人,遵守规则,并唱出了美妙的童声合唱。

从这个故事里可以看到身体和心灵自由都被剥夺的孩子,会利用任何机会来试验自由。而这种自由是无组织,没有目标的,出自于孩子对身体自由的欲望,于是它会超出人类社会的需要,走向对社会和自己不利的反面,成为破坏行为。

如何让孩子“自由”发展?从3部电影出发,看自由与规则的关系

《超级奶妈》:当孩子获得放纵的自由会是什么样

在电影《超级奶妈》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一位25岁的单身妈妈,有一个6岁和一个4岁的孩子。由于没有爸爸,妈妈想把爸爸那份爱也弥补给孩子,所以从来不给孩子定规则和纪律。

但是孩子却变得非常暴躁,看上去也非常焦虑。两个孩子经常大打出手,家里被搞得一片狼藉,连墙上的壁纸也被撕了下来。

每天晚上这位年轻的妈妈让4岁的孩子上床睡觉都像进行一场战争,孩子会伸出头不断攻击抱着自己的妈妈,并且发出狼嚎般的叫声。

家里实在没有办法正常过日子,于是请来了超级保母祖儿。祖儿为这一家人和孩子建构了原则,并教妈妈怎样给孩子建构原则,几个月后,孩子变得非常平静愉快,相亲相爱。

影片情节表明,如果只给孩子自由,不给孩子原则,孩子想做什么都可以,孩子在享受到充分的自由后并不快乐;由于孩子内心非常紊乱躁动,所以无法深入地工作,还要通过暴力的行为发泄自己的焦虑和恐惧。

如何让孩子“自由”发展?从3部电影出发,看自由与规则的关系

孩子不能在规则和自由之间形成比较,就不会感觉到自由,也无法了解自己的行为边界。边界其实能给孩子安全感,没有边界,孩子会没有安全感。

在这种完全没有要求的生活中,孩子只能无边无际地探索行为的边界,这正是没有安全边界的表现,所以表面上看起来,孩子获得了自由,但实质上没有获得内心自由,而成人在貌似给孩子自由的同时,其实在忽视孩子。

给孩子的自由要有边界

毋庸置疑,家长要给孩子自由,但是不能给孩子无边的自由,必须给孩子有边界的自由。

孩子是一个自然的人,其出生后生活的节律与将来进入社会的生存节律并不一致,要想让孩子进入社会成为一个社会人,就得使孩子的自然节律逐步变为生存节律。

如起床、吃饭、睡觉、自由工作、组织活动、群众活动等是成人需要为孩子建构的基本社会节律,通过心理学家的取样分组研究和比较发现:

有设计的儿童生活比没有设计的儿童生活更有利孩子适应社会。

那么,什么时候需要给孩子自由呢?我觉得以下三种情况需要让孩子自由发展:当不妨碍孩子自己的发展时;当孩子探索的时候;当孩子工作(专心致志做自己的事)的时候。

end

作者简介:lemon青柠檬,喜欢读书,乐于分享婚姻育儿、情感心理相关内容。人生目标是每一个今天都比昨天优秀一点点。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关注我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