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人”王進喜的榜樣力量

“鐵人”王進喜的榜樣力量

1984年11月至1985年7月,紡紗廠進入設備安裝調試階段。

當時,紡紗廠與京棉二廠簽署了二廠援助紡紗廠安裝設備的協議,他們每個車間抽調一個技術骨幹來M縣協助紡紗廠設備安裝。他們先期來了四個人,待了幾天,嫌條件差,對安排的食宿非常不滿,各種場合都是怨氣沖天。章副縣長不買他們的賬,最後只留下一個技術指導,其他的人就都撤回去了。二廠中斷了對紡紗廠的援助。

1984年底,廠黨委決策:“自己動手,從打地腳開始,一年內試車成功!”

“當年老大哥撤梯子,都沒有難倒咱們,難道還怕你們不成?”依然穿著軍大衣的章副縣長給回廠的400多名第一批職工做動員。

“沒有他們,我們照樣幹,照樣把設備安裝起來,早日紡出紗來!”細紗車間主任林東站起來說。

“老領導能夠把紡紗廠建起來,我們就有能力把設備裝起來,早日織出布來。”布機車間的職工於大忠高聲說。

“以後一切都靠自己幹!”大家與廠領導達成了共識。

“鐵人”王進喜的榜樣力量

說幹就幹,各個車間積極行動起來,開始了冬季設備大安裝。

布機車間偌大的廠房,空蕩蕩的,只見水泥地面。設備主任穆子章帶領幾個保全隊長,開始了地面劃線、打地腳;就地提拔為設備副主任的於大忠帶領員工開始在車間外拆箱運設備。

中國從來不缺自力更生、奮發圖強、戰天鬥地的光輝榜樣。

王進喜,百年中國十大人物,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身為一名石油工人,因用自己身體制伏井噴而家喻戶曉,被稱為“鐵人”,是中國工業戰線的一面旗幟。

“鐵人”王進喜不僅是大慶精神的象徵,更是社會主義時代中國工人階級骨氣和志氣的象徵。

這些寶貴精神財富激勵一代又一代中國人艱苦創業、奮發圖強,譜寫了一曲曲時代凱歌。

米方長們在培訓班就不止一次學習了王進喜的先進事蹟。

“鐵人”王進喜的榜樣力量

王進喜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詳:

1205隊的鑽機到了,沒有吊車和拖拉機,汽車也不足。王進喜帶領全隊工人用撬槓撬、滾槓滾、大繩拉的辦法,“人拉肩扛”把鑽機卸下來,化整為零運到55號井場,僅用四天時間,把四十米高的井架豎立在茫茫荒原上。

王進喜的壯志豪言大家更是脫口而出:

石油工人一聲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石油工人幹勁大,天大困難也不怕。

寧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

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

王進喜的故事對學成回來的紡紗廠學員們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面對設備安裝種種困難,他們就是以王進喜為榜樣,攻堅克難,打贏設備安裝第一仗。

當時,出入車間的通道還沒有完全修好,他們同樣肩挑人抬,把大批設備、材料搬到車間內。大型設備搬不動,就把它們“化整為零”,拆成小部件,一件一件抬進去。

李鐵均組成第一個保全隊,在車間辦公室門口豎起了織機機架。

“鐵人”王進喜的榜樣力量

因為當時還不完全具備安裝條件,工具不齊,手套也沒有,車間供暖不足,溫度上不來。特別是採購來的錘子把,根本用不了,用力大一點,就折了。

這時候,布機車間有一個與王進喜同姓的員工,叫王天佑,他向主任請假,回了老家。

長城腳下,太城村,也是章副縣長的老家。山上樹木蔥鬱,做傢俱把材料,質地堅硬,光潔,筆直,勻稱。

王天佑非常熟悉那裡,帶著米玉面乾糧就來到了山上。

上世紀八十年代的M縣,冬季還是一個多雪的季節,“燕山雪花大如席”並不是詩人筆下的傳說。王天佑剛走到山下,鵝毛大雪就飄了起來。

冒雪幹活,是當地人的常態,王天佑步伐堅定朝山上走去。

不到半個小時,令王天佑滿意的三十多根的傢俱把就坎好了。王天佑用一個叫“背架子”的東西背起它們。

“鐵人”王進喜的榜樣力量

“背架子”,這是一件在北方常用的運輸工具,由七塊結實的木板兒製成,從王天佑先祖的時候就背起,他們中沒有人知道,他們會不會背一輩子,會到什麼時候,它做為“文物”而被停用。王天佑不走出大山,照樣會背一輩子。

王天佑小心翼翼地走在山上崎嶇光滑的小路上。突然,他腳一滑,來不及反應,人和傢俱把就滾了下去。

王天佑從小在這裡長大,這樣的事情不是第一次遇到,冬天又穿的是厚厚的棉衣棉褲,所以他滾了一段,很快就利索站起來,一根一根找回那些散落的傢俱把,重新背起朝山下走去。

章副縣長得知了這件事,非常自豪,幾個大的場合都高聲讚揚:不愧是太城老家人,不愧是淳樸農民的後代!

王天佑被廠領導大力宣傳,第二年,王天佑還光榮成為了中國共產黨黨員。

“鐵人”王進喜的榜樣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