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人”王进喜的榜样力量

“铁人”王进喜的榜样力量

1984年11月至1985年7月,纺纱厂进入设备安装调试阶段。

当时,纺纱厂与京棉二厂签署了二厂援助纺纱厂安装设备的协议,他们每个车间抽调一个技术骨干来M县协助纺纱厂设备安装。他们先期来了四个人,待了几天,嫌条件差,对安排的食宿非常不满,各种场合都是怨气冲天。章副县长不买他们的账,最后只留下一个技术指导,其他的人就都撤回去了。二厂中断了对纺纱厂的援助。

1984年底,厂党委决策:“自己动手,从打地脚开始,一年内试车成功!”

“当年老大哥撤梯子,都没有难倒咱们,难道还怕你们不成?”依然穿着军大衣的章副县长给回厂的400多名第一批职工做动员。

“没有他们,我们照样干,照样把设备安装起来,早日纺出纱来!”细纱车间主任林东站起来说。

“老领导能够把纺纱厂建起来,我们就有能力把设备装起来,早日织出布来。”布机车间的职工于大忠高声说。

“以后一切都靠自己干!”大家与厂领导达成了共识。

“铁人”王进喜的榜样力量

说干就干,各个车间积极行动起来,开始了冬季设备大安装。

布机车间偌大的厂房,空荡荡的,只见水泥地面。设备主任穆子章带领几个保全队长,开始了地面划线、打地脚;就地提拔为设备副主任的于大忠带领员工开始在车间外拆箱运设备。

中国从来不缺自力更生、奋发图强、战天斗地的光辉榜样。

王进喜,百年中国十大人物,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身为一名石油工人,因用自己身体制伏井喷而家喻户晓,被称为“铁人”,是中国工业战线的一面旗帜。

“铁人”王进喜不仅是大庆精神的象征,更是社会主义时代中国工人阶级骨气和志气的象征。

这些宝贵精神财富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艰苦创业、奋发图强,谱写了一曲曲时代凯歌。

米方长们在培训班就不止一次学习了王进喜的先进事迹。

“铁人”王进喜的榜样力量

王进喜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

1205队的钻机到了,没有吊车和拖拉机,汽车也不足。王进喜带领全队工人用撬杠撬、滚杠滚、大绳拉的办法,“人拉肩扛”把钻机卸下来,化整为零运到55号井场,仅用四天时间,把四十米高的井架竖立在茫茫荒原上。

王进喜的壮志豪言大家更是脱口而出:

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石油工人干劲大,天大困难也不怕。

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

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王进喜的故事对学成回来的纺纱厂学员们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面对设备安装种种困难,他们就是以王进喜为榜样,攻坚克难,打赢设备安装第一仗。

当时,出入车间的通道还没有完全修好,他们同样肩挑人抬,把大批设备、材料搬到车间内。大型设备搬不动,就把它们“化整为零”,拆成小部件,一件一件抬进去。

李铁均组成第一个保全队,在车间办公室门口竖起了织机机架。

“铁人”王进喜的榜样力量

因为当时还不完全具备安装条件,工具不齐,手套也没有,车间供暖不足,温度上不来。特别是采购来的锤子把,根本用不了,用力大一点,就折了。

这时候,布机车间有一个与王进喜同姓的员工,叫王天佑,他向主任请假,回了老家。

长城脚下,太城村,也是章副县长的老家。山上树木葱郁,做家具把材料,质地坚硬,光洁,笔直,匀称。

王天佑非常熟悉那里,带着米玉面干粮就来到了山上。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M县,冬季还是一个多雪的季节,“燕山雪花大如席”并不是诗人笔下的传说。王天佑刚走到山下,鹅毛大雪就飘了起来。

冒雪干活,是当地人的常态,王天佑步伐坚定朝山上走去。

不到半个小时,令王天佑满意的三十多根的家具把就坎好了。王天佑用一个叫“背架子”的东西背起它们。

“铁人”王进喜的榜样力量

“背架子”,这是一件在北方常用的运输工具,由七块结实的木板儿制成,从王天佑先祖的时候就背起,他们中没有人知道,他们会不会背一辈子,会到什么时候,它做为“文物”而被停用。王天佑不走出大山,照样会背一辈子。

王天佑小心翼翼地走在山上崎岖光滑的小路上。突然,他脚一滑,来不及反应,人和家具把就滚了下去。

王天佑从小在这里长大,这样的事情不是第一次遇到,冬天又穿的是厚厚的棉衣棉裤,所以他滚了一段,很快就利索站起来,一根一根找回那些散落的家具把,重新背起朝山下走去。

章副县长得知了这件事,非常自豪,几个大的场合都高声赞扬:不愧是太城老家人,不愧是淳朴农民的后代!

王天佑被厂领导大力宣传,第二年,王天佑还光荣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党员。

“铁人”王进喜的榜样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