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5歲兒子問“為什麼小孩要聽大人的話,而大人卻不聽小孩的話”,父母該怎麼回覆?

話聊城公司那點事


恭喜題主捕獲一隻小機靈。實際上,孩子有這樣的意識並懂得表達出來,這是一件好事。不得不說,孩子的認知完全沒問題,問題在於家長的錯誤認知,或者說認知衝突。

一、孩子為什麼要聽大人的?

孩子是生命的延續,但從他出生的那一刻起,他就不屬於我們,他是有自己選擇的權利和決定的權利的,這對我們每一個人來說都是一樣。大家是平等的。

所以,孩子完全可以不聽大人的,即便後果再嚴重。如果你真的尊重一個人,那麼你並不會要求他什麼都聽你的,更多的只是向對方表達自己的建議,而不是強制洗腦。

二、讓孩子可以自己選擇,同時,自己承擔後果

舉個例子,孩子不吃飯,我們只需要告訴他飯點的結束時間就好了,而後他可以自己選擇吃還是不吃,準點收拾飯菜。期間甚至不需要跟孩子有任何的衝突以及講述後果。當過了飯點孩子餓了要找吃的時候,堅定又不失溫和的告訴他:寶寶,我也沒有辦法呢!飯點過了,等晚飯時間吧。

這就讓孩子自己選擇,自己承擔了後果,而且這個後果是必然的。

三、特定情況下,必須聽大人的話

當孩子的選擇所造成的後果他不能承擔的時候,我們就需要人為的干預。這裡特指安全問題。

例如題主所描述的,到點了孩子仍然不回家,還想玩。此時不需要和孩子解釋,只要下次做好兩點即可:

1. 事前約定:約定好離開的時間以及不允許做的內容;

約定之後雙方都要遵守,這就不存在誰聽誰的話。如果孩子到點還要玩,那麼我們是否可以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呢?

2. 違約懲罰:當孩子違反約定的時候,我們就要加以處罰。

到點了不想走?我們只需要過去抱起孩子回家,告訴他:“時間到了,看來你還沒準備好在外面玩,我們回家吧,等你準備好了,下次我們再來這裡玩。”請無視他的哭鬧,不要被他的情緒帶節奏。

而到家之後,再次進行約定,在客廳玩和玩的時間,當孩子再次違反,重複第2點,再次縮小活動範圍,例如轉到房間裡。

這就讓孩子明白了,不是誰聽誰的話,而是自己不遵守共同規則會帶來他不想看到的後果。

當然,當孩子能很好的遵守規則的時候,我們就需要逐步放大活動範圍(規定的條件)。


淅爸育兒記


孩子真的是天生的哲學家,具備強大的思辨能力!這個問題問得太有水準了!

孩子的問題反映了我們做家長的霸道

家長要求孩子聽話,聽上去似乎順理成章,但實際上是在用既有的經驗要求甚至要挾孩子。這裡有一個假設,就是家長假設自己的想法、要求、經驗都是正確的,所以,聽家長的就能一直正確下去。可是,我們的想法和經驗並不一定是通過科學論證或實驗得出的,有可能是道聽途說的結果。

孩子的問題反映了我們和孩子交流的不平等。

孩子的問題反映了我們做家長的簡單粗暴

任何一個結論都是需要有論證過程的,即使我們說的結論是對的,也要告訴孩子為什麼能得出這樣的結論。

我想起女兒3歲時的一件事。我用熨斗熨衣服,一邊熨,一邊告訴她這個叫熨斗,是用來把衣服熨平整的,它通上電以後很燙,千萬不要碰到它,否則會燙傷。熨完衣服後,我把熨斗立起來放在熨衣板上,去做飯,回來的時候,發現女兒用一隻手握著另一隻手的食指,問她怎麼了,她說燙破了。原來,趁我不在房間,她用食指去摸電熨斗,被燙傷了。

後來,我反思,是因為我沒有講清楚,什麼叫做“燙”,如果我當時拿一張紙,放到熨斗下面,讓孩子看到紙被燙焦,她可能就知道燙是怎麼回事了。

現在,美國開始注重STEAM教育,就是把很多生活中的結論用實驗去呈現並論證,讓孩子懂得結論是怎麼得出來的,從而培養孩子的深度思考能力。

告訴孩子:大人說的對的,小孩要聽;小孩說的對的,大人也要聽

面對孩子的問題,我們要坦誠相告:大人說的對的,小孩要聽;小孩說的對的,大人也要聽。

如何判斷對與不對?不是經驗和固有的認知,而是通過實驗或者科學的分析得出的結論。

也許這個過程會讓我們多做很多功課,但同時,也讓我們更多思考與孩子的相處模式,甚至可以矯正我們以往的思維模式。


大紅媽媽大本營


我們一直都在說,父母與孩子之間應該建立和保持一種什麼樣的關係才是最好的狀態?不是父命子從,更不是“君要臣死,父要子亡”的封建思想,而是一種平等相待的朋友式關係。

很多家長對自己的孩子“太負責任”,什麼事都要替孩子考慮,什麼事都要給孩子做好規劃和鋪墊,只有這樣才能夠讓他自己的內心深處不那麼焦慮,並美其名曰“路我都給你鋪好了,照著走就是了”,這就是我們的中國式家長對待孩子的態度。



然而,現實總是那麼讓人覺得很殘忍,孩子們似乎都很不領情,還特別厭煩這種狀態,有些孩子公然挑戰父母的權威,甚至於更有些竟會以死抗爭,那麼,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首先,我們說習慣的力量是很可怕的,你自己小時候受到的教育是什麼樣的,都會不自覺的投放到你的孩子身上,這就是原生家庭的影響。歷來在我們的家庭環境中對於孩子的控制都是很嚴的,我們始終堅持“養不教父之過”的傳統觀念,認為讓孩子聽話就是我們的責任,這只是一種習慣。而如果孩子不聽話,那麼我們就認為這是錯的行為,並給予懲罰,但是我們還是要反思一下,家長永遠都是對的嗎?



其次,我們要求孩子不過是為了自己心安,為了緩解壓力和緊張的心情。我們太害怕失去了,又什麼都想得到。不僅僅是和自己比,更要和別人比,似乎生養孩子變成了一個賭馬的遊戲,只不過誰是看客誰是馬沒有搞清楚,大家都在拼命的向前奔跑,卻不知道自己到底是為了什麼。那麼,孩子和父母誰是馬?錯!真正的馬應該生活在草原上而不是馬廄裡,那只是一隻寵物。

再次,我們不希望孩子走錯了方向,經常會有父母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現在你不聽我的話,以後有你後悔的時候……”,我們說這句話有沒有道理?有,而且很多老人的經驗都是經過長期生活實踐證明了的東西,不能說百分之百也八九不離十。但是,同樣也有一句話“梨子什麼味道總要自己嘗一嘗”,孩子不摔幾次怎麼能學會走路?作為父母希望孩子不走彎路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這才是真正的成長過程,我們永遠不可能代替孩子生活一輩子。



最後,我們最重要的還是沒有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對待,這是本質原因。其實,只要在遵守原則的情況下,可以給孩子一個自己做決定的機會,我們把自己的建議和後果告訴他,如果他不聽,可以去試試看,比如孩子要玩不回家吃飯,好,玩兒吧,過了飯點沒飯吃,那就餓一頓,放心現在的孩子餓不壞,然後告訴他為什麼沒有飯吃了,而且父母也跟著一起捱餓了,讓他自己去反思,那麼下次他還會這樣嗎?如果一次不行就二次,你放心絕對不會有第三次。當然,你必須要堅持原則,在下一歺到來之前絕對不能給任何吃的東西。

總之,這最後一點才是所有問題的根源所在,學會讓孩子自己做決定,併為此承擔後果,只有這樣才能夠讓孩子學會反思,得到成長。

歡迎關注大賽爸爸,留言發表您的見解,在育兒的路上與您同行!


大賽爸爸說


媽媽不是要求你“聽”我說的話,媽媽只是給你建議,希望你接受。為什麼呢?因為媽媽比較年紀大,經歷得多,生活經驗豐富,從而判斷能力比你強,能預測到一些事情的後果。所以給你建議,希望你好好想想之後,能做出正確的決定。


當大人給孩子提要求時 ,我建議做到如下幾點:

首先,當給孩子提要求時,去掉命令式口吻,多用正面而積極的話語。

用何種方式與孩子交流,直接影響他的行為表現。建議多用正面而積極的話語。

“聽話”不等於好孩子,“不聽話”也不等於壞孩子。但是“命令”卻是兩個有等級差別的人之間的對話,孩子之所以不聽“命令”,是因為他們感受到了“對方比我高一級”,憑什麼你比我等級高,我要用否定你的方式來證明我並不比你等級低,這就是孩子不聽“命令”的原因。

第二,先講清楚自己提出要求的原因/影響,再提建議或要求。

例如,有次接女兒幼兒園放學,女兒看到很多孩子在幼兒園滑滑梯玩,堅持也要去玩。我說:“媽媽也想滿足你去玩,但是一會兒適合我們的那班公交車走了,下一班要等很久;而且下一班車人多擁擠,可能沒有座位。媽媽建議現在走,行嗎?”女兒當時站在那裡考慮了一會兒,然後說:“媽媽,我們還是回去吧,不然來不及了!”

在這個過程中,首先我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的需求,和孩子共情;然後再向孩子講清楚趕不上合適班次公交車的後果/影響,最後才提出要求。顯然,孩子感受到了媽媽理解她,尊重她,然後自願做出選擇。

第三,適當滿足孩子的好奇心和合理要求

儘量直接或頻繁否定或拒絕孩子的要求。在確保孩子遠離危險品的情況下,給他充分的自主探索空間。及時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做,這會使他體驗到成就感和愉悅感,也能避免“不聽話”行為的產生。

以上是我的回答,歡迎點贊,點評!喜歡就關注我吧,謝謝~


梅花媽媽育兒


其實個人認為,孩子問出這個問題,是一個非常好消息,他在質疑了,在質疑一個一般人理所當然的事情,這是一個非常大的好的苗頭,因為只有質疑才會學會思考,一個什麼都不質疑的人肯定不是有獨立思維的人。

至於如何回答,我覺得可以和他說:你覺得你比去年的自己要更加聰明沒有?他肯定會說聰明瞭,那繼續問:那我比你大了這麼多,難道不更加聰明?當然,不能打消他質疑的苗頭。所以就要說:因為我大部分時候比你要聰明,要正確,所以你一般情況下要聽我的,不是你不聰明,而是你還小,如果哪天你長大成為男子漢了,那媽媽都聽你的,但是現在還不行,但是你覺得我做錯了,或者什麼不對還是要說,如果你說的對就按照你的來。

不但要說,更要做,因為小孩子可能對對錯沒有概念,所以光說肯定是不行的。比如可以在某些事情上面,提醒一下他錯了,但是他認為他該這麼做,他是對的,那就讓他錯,然後問他:我說的錯嗎?像農村孩子喜歡玩水,就說不能玩水,玩水是不對的,如果不聽,就看著玩,掉水裡了最好,然後馬上撈上來,然後問:咱倆到底誰對了?(這只是舉例),目的是讓他自己覺得自己行為是錯的,通過錯的來認同母親的是對的。但是也不能完全埋沒這個質疑的優點,比如可以生活中故意做錯一些小事,讓他發現,然後你就聽他的,這樣這個家會更加民主,也會讓孩子看問題更加深刻,當然,過猶不及。

最後,沒有任何建議一定百分百合適你,因為每個人都不同,所以覺得好就可以借鑑,因為好也只是對特定的人跟環境是好,換了人跟環境就不一定了,所以一定只能借鑑而不能照搬。

刷到這個提問也是運氣,而且看描述小孩子還知道質疑了,不得了,這孩子以後不會太差,然後作為母親竟然不知道怎麼回答,這算是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嗎?,一般的母親可能就一句:哪有那麼多為什麼,小孩子懂什麼,長大就知道了。我以前我爸爸就差不多這麼回答我的,到現在基本我都不跟他們說什麼,因為他小時候一句話傷到我了,他跟別人聊天,我說你說的錯了。我爸可能是沒面子吧,直接說:小孩子懂什麼,一邊玩去。後面就算知道我爸說的做的錯了,我也不說,因為我覺得他們太迂腐。不說了,再說可能太囉嗦了,基本沒有說過這麼長的回覆,畢竟長了沒人看,不過看著兒子靈慧,母親開明,就回了這麼多了。



記憶中的猹


在家庭中,都是家長管理孩子,要求孩子遵守各種的要求和規則,孩子就會不服氣,為什麼一定是我聽你的,而你從來不聽我的呢?

1 傳統思想

在傳統思想中,家長就是天,孩子就是地,孩子必須聽老子的。我說往東你就不能往西,我說一你就不能說二。一旦孩子出現反抗,家長就是暴跳如雷,接受不了。

2、家長比較霸權專職

存在一部分家長比較霸權專職,我就是老子,我說的是對是錯不重要,你必須聽。

其實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孩子接觸的信息越來越多,他們的獨立意識也越來越強。家長必須順應時代的發展,改變自己的觀念。

1、尊重孩子的獨立性,

尊重孩子的成長,要明白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他擁有自己的思想和判斷是好事,應該給予鼓勵。很多事情都可以交給孩子自己決定。當然也要學會承擔相應的後果。對自己的選擇不後悔。要讓孩子學會做判斷。如果你現在一味包辦,孩子終將要獨立,等到他需要的獨立的那天,他會發現自己什麼都不會。

2、家長應該與時俱進

學習科學的育兒知識,改變自己的傳統思想。跟的上潮流。學會和孩子做朋友,學會用平等的眼光看待育兒關係。


神奇麻麻木小暖




一、“為什麼小孩要聽大人的?”

1、傳統觀念在作祟。老一輩的父母似乎從來沒有學習過如何育兒,他們的育兒理念就是“不打不成材”、“我是大人,你是小孩,你就得聽我的”,然後,我們這一代有一些父母便傳承了老一輩的育兒方式,對待孩子依然習慣採取命令、強制的育兒方式。

2、沒有掌握科學的育兒方式。社會在發展,時代在進步,今天的社會環境與過去相比,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有些父母卻依然執迷不悟,以為自己天生就會養育孩子,拒絕接受、吸收新的育兒理念,習慣用老辦法對待新問題。

3、認為孩子什麼都不懂。有的父母認為自己吃過的鹽比孩子吃過的飯都多,總是喜歡在孩子的所有事情上指手畫腳,讓孩子聽自己的,還美其名曰是為了孩子好。


二、強制孩子聽話會產生什麼後果?

1、開始反抗。為了對抗父母的強制,孩子可能會做出一些過激行為,專門與父母對著幹,挑戰父母的權威,一再拒絕父母的命令。最後,惹怒父母,讓父母做出生氣、打罵等衝動地行為,來享受父母的挫敗讓自己得到的快感。同時,孩子以這樣的方式成長,也有可能錯誤地認為獲得滿足感的方式就是——恃強凌弱。

2、變得敷衍。有的孩子雖然表面上礙於父母的威嚴,表現的很聽話,父母讓幹什麼都很爽快地答應,但是實際並沒有去執行,也永遠都不會去執行。

3、學會撒謊。有的孩子可能會為了執行父母的命令面欺騙父母,想辦法來呈現出父母想要的結果。他們可能會把牙刷上的牙膏弄到馬桶裡,對父母說自己已經刷過牙了;他們可能會把藥片扔到沙發底下,告訴父母說自己已經把藥喝了;他們可能會把襪子只是在水裡泡一下就掛起來,卻告訴父母已經認真地洗過了……總之,孩子可能會想出種種辦法來瞞過父母,結果就是在父母的威嚴之下學會了撒謊。

4、極端叛逆。有的孩子小的時候可能因為能力有限、條件不成熟,而表現得很聽話,但是一旦到了青春期,就會瞬間爆發,專門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來對待父母的壓制,他們可能會逃學、上網,甚至離家出走,傷害自己或傷害他人,變得極端叛逆。

三、父母應該怎麼做才能避免陷入權利之爭?

孩子之所以不聽父母的話,根源在於父母和孩子都陷入了權利之爭,這種戰爭不僅損害了親子關係,也對孩子的成長形成了負面影響,孩子可能會錯誤地以為,只有把父母打敗,才能體現自己的價值,結果只會導致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戰爭不斷升級。

1、父母必須更新育兒觀念。父母需要明白,當今社會的民主意識已經深入人心,小孩子對這一點也早已瞭然於胸,他們已經意識到,他們與大人一樣享有平等的權利,每個人都有為自己做決定的權利,父母沒有權利支配和控制孩子。所以,父母首先要尊重孩子,尊重這個獨立的個體,不再以命令和強迫的方式對待孩子。

2、父母需要學會贏得孩子。如果想要孩子做某件事,要學會通過自己的思考、方法和幽默感來贏得孩子,與孩子合作。可以運用正面管教中提到的“贏得合作的4個步驟”:表達出對孩子感受的理解;表達出對孩子的同情,而不是寬恕;告訴孩子你的感受;讓孩子專注於解決問題。如果孩子很晚不願意回家,可以對孩子說:“媽媽知道你很想在外面多玩一會兒,要是我們能整個晚上都在這裡玩就好了!”孩子聽到媽媽這麼說,感覺到的是媽媽對他的理解,孩子的感受得到了承認與尊重,孩子自然就會理智地做出決定。

3、父母要做到承擔責任。

父母需要決定你要做什麼,而不是試圖讓孩子做什麼。如果想讓孩子收拾房間,就對孩子說:“媽媽看到你的的房間很亂,很不舒服,你幫媽媽整理一下好嗎?”父母不能太強勢,要態度和藹,學會承擔責任,孩子自然就學會了配合。

4、幫孩子建立日常慣例。同孩子一起做個日程表,建立日常慣例,什麼時間應該做什麼事情,都做一個具體的安排,不要讓父母說了算,而要讓日常慣例說了算。一般情況下,孩子會因為自己參與了日程安排,而感受到父母的尊重,會很願意去遵守、執行慣例。

5、給孩子提供有限制的選擇。在許多事情上給孩子自己做決定的權利,比如遇到穿什麼衣服的問題,不要強迫和催促孩子,而是詢問孩子:“寶貝,你今天想穿哪件衣服?是藍色的這一件,還是綠色的呢?”通過巧妙的發問,讓孩子做出符合情形的選擇。


父母要永遠記住,如果想讓孩子做某件事,除了強迫,還有很多其他的辦法,強迫只會招致權利之爭,導致相反的後果,不利於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大多數時候,作為父母,我們應該思考的問題是:我們要怎麼做,而不是我們要改變孩子做什麼。

-END-

百合媽媽讀心理


看了這個問題,第一個感覺就是為家長高興,5歲就能提出此問題,說明孩子的思辨能力強,同齡的孩子在應對父母要求時往往會有3個表現,要麼因取悅而乖乖聽話;要麼因畏懼而順從;要麼因堅持自我而任性。題目中的孩子用清晰的表達期望得到邏輯合理的答案,那麼教育的良機正在此時。

任何事都有兩面性,通過問題描述部分可知,題主帶孩子寬和有餘,規範不足。

5歲處於對撫養人的依戀期,也是心理成長中“社會性發展”和“性格發展”的交界區,5歲到上學前的家教質量直接影響孩子小學1到3年級的學習生活質量。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學校是用規矩管理約束學生學習的地方,上、下學時間、上、下課時間、一個學期的課程安排都是事先規定好、打印好貼在教室醒目位置,並清楚告知學生和家長的重要事項,為什麼規定這麼細?為了便於管理集體,因為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如果孩子在上學前沒有形成規律作息、規矩做事的習慣,那麼在上學後就得花很長時間適應從沒有規矩到遵守規矩的過程,也就是矯正已形成認知的過程,成年人尚有“節假日綜合症”、“星期一綜合症”這樣的狀況,更何況心智發育遠不成熟的孩子呢,上學後要學的規矩那麼多,從寫字握筆的姿勢到什麼時間必須做什麼事的硬性規定,孩子單是應對這些不適應就精疲力竭了,如何騰出心力專注學習呢?

人生就是個連環套,後面的一環緊扣前面的一環,其中某個環開口了,後面跟著的環就有被禿嚕的風險。

為什麼晚上8點半要回家?因為天黑以後呆在家裡安全,因為黑暗裡有未知、不確定的危險。為什麼早上起床要先洗臉刷牙再幹別的?因為早起和睡前洗漱是衛生習慣,有益於健康。

為什麼小孩要聽大人的話,而大人不聽小孩的話?因為大人也是從小孩一步步成長成大人的,在成長的過程中積累了利於生存和生活的經驗教訓,大人的思考角度全面,大人懂得為自己、為家庭、為家庭成員負責,小孩如果能做到以上幾點,大人也可以聽,晚上8點半還貪玩不回家是對自己對家人負責的想法嗎?遇到了危險,一個5歲的孩子能保護了自己還是能保護了媽媽的安全?早上不刷牙洗臉,嘴巴臭哄哄臉上油膩膩舒服嗎?不愛乾淨不講衛生的人會受人歡迎嗎?你喜歡乾淨整潔的媽媽還是頭不梳臉不洗邋遢的媽媽?

家長愛孩子的同時頭腦一定要清醒,不能被愛衝昏頭腦,更不能被愛綁架,因為孩子的未來是從小到大的點滴細節奠定的,做為家長職責重大,光有愛是不夠的,還得學習如何正確地愛孩子。


阿娥你好


其實你完全可以讓孩子按照他的想法,把事情做一遍啊。

他瘋玩到晚上八點半,還想玩,那麼你就放手按照他的意思繼續玩。哪怕玩到十一點(挑一個週末)。八歲的小孩對自己的身體感受是有想法的。第二天他的身體一定有不同於以前的感受,起碼會很困,不能和平時一樣的時間起床。家長可以在第二天起床時問他累不累,有什麼感覺,甚至第二天準備要做的事情,因為身體睏乏不能去做,只好取消。在這種情況下,家長趁熱打鐵,給孩子比較聽了大人的話和沒聽大人的話有什麼不一樣的結果。這樣孩子能理解一部分大人說的話的。

有了一次事實的情況下,孩子還是會在某些時候再次提出這樣的問題,這時候就很好回答了,你可以說:“上次的事情就聽你的了,可是結果呢?”引導孩子回憶自己的失誤。然後告訴他,家長也可以聽取孩子的意見,但是,前提是你是正確的。現在你的年齡小,很多事情不能判斷準確,所以爸爸媽媽要幫你做決定,等你有了生活經驗,爸爸媽媽還需要聽取你的意見呢。

這樣,既保護了孩子幼小的自尊心,解答他的疑問,又給他留下想象的空間,他會覺得父母尊重他,需要他。慢慢地也就接受了家長的建議。


米粒兒7390


恭喜你,孩子真的是有很多獨立思考的能力的,衝著這句話,作為父母一定會覺得很驕傲。

如果我的孩子問了我這句話,我會這麼回應他:“媽媽看到你對事情有了自己的想法,我想問問,是什麼事情讓你對這件事有這樣的思考呢?”

這樣的問法可以讓我們和孩子做更多的交流,更深入的去了解孩子內心到底在想什麼,是什麼事觸動了他對這個事的思考,是因為我們和孩子的關係讓他覺得不公平了?還是在他的生活中遇到了什麼現象,讓他有必要搞清楚這個問題。

接下來,根據孩子的回答,我們可以做深入一些的交流。通過舉例子告訴孩子,不是什麼事一定要完全聽大人的話,只是在某些場合和事情上,需要大人們的幫助,比如你只有5歲不可以想吃什麼就吃什麼,吃了一堆的冰淇淋有可能生病,類似這樣的場景來告訴孩子,不是“服從”大人,而是大人們知道如何幫助孩子有更好的生活狀態,避免不必要的危險等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