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与惠子的对话谁赢了?

志超0210


个人分析得出,没有输赢,都赢了。首先每个人的世界观不一样,在庄子的世界观里他可以转化成蝴蝶,乌龟,大树,大葫芦,忘我说白了就是忘记人的基本属性的本事,可以说他的思想就拜托了人性思维的局限性,站在他的世界观里他说他知道鱼很快乐,不是狡辩,他说惠子不是他怎么知道他不知道鱼的快乐!也是符合逻辑的,怎么去理解呢!我们承认庄子可以物我转化成立,那么他就打破人类的局限,(我们可以质疑他是否通神,但是站在以往他一下化蝶,一下化无用的大树世界观他是符合逻辑的)就好比我们玩了庄子设计的一款游戏他的设定就是可以转换成任何东西,那么他说他知道鱼的想法就没有逻辑不通,我们只能质疑他是个疯子,站在惠子的世界观里,他的设定就是人的思维都是一样的,既然我不知道鱼想什么,就能推断出你也不知道鱼想什么,最后总结就好比2款游戏,一个庄子的游戏设定就是人可以转换成任何物体,他在他这个游戏法则里的行为就是合理的,同样惠子在他游戏的规则里人就人,思想不能和鱼转换,所以他得出结论也是对的,那么那个赢呢?世界上有些东西是比不了高下的也没有可比性,一个研究物理一个研究化学非要比个对人类的贡献大怎么比,不能比是什么都拿来笼统比更高一个层次的认知,怎么理解呢?比如前20年家长最爱用别人家的孩子怎么怎么样,现在很少用了,因为不光有别人家的孩子还有别人家的父母,在拿一个物理来说也是发展越是深层分化越多,比如理论物理,还有应用物理,那更没有可比性,不在一个故事框架里的怎么比也比不了,玉皇大帝和灭霸那个厉害怎么比,21世纪不比思维和共赢思维才是主导,因为这个时代是一个分工无限细化的时代


无名小卒噢噢


惠子赢了!

因为庄子的那一句“鱼在水里游得那么哈皮”是普通的陈述句,或者是一句感慨。但惠子的那句话“你又不是鱼儿,你咋就知道鱼那么哈皮涅?”瞬间上升到了哲学范畴。

差距就在这里。

庄子是一个哲学大师,更是一个超级辩手,一百个遥远的哭声和少奶奶来了都不可能是他的对手,但惠子是!所以惠子的这句话恰恰启动了庄子的辩论模式,所以才说“你又不是洒家,你凭啥子说俺不知道这些鱼游得哈皮涅?”听起来有些无赖,事实上也确实有些无懒,因为庄子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利用语言技巧把问题扔了回去。

庄子,不地道啊!

而惠子显然更胜一筹,以彼之矛攻彼之盾。“偶不是你,当然不知道你。因此你不是鱼,你也不知道鱼是否哈皮”,而庄子却所答非所问“因为你问俺的意思就是俺知道啊(未必哦)!”

所以,这一次庄子输了。

我们不难看出,惠子的辩论很接地气,而庄子的思想太过超前。庄子未必懂惠子,但惠子懂庄子,不仅懂,而且尊重。

世界上最美好的友情不是管仲和鲍叔牙,也不是俞伯牙和钟子期,而是庄子和惠子。确切地说不是惠子和庄子。这个顺序不能错!

惠子成全了庄子,惠子用自己圆满无缺的逻辑丰富了庄子的思维空间。尽管他们相互抬扛,惠子总是输,可是惠子输在了现实,庄子却只赢在了想象。更精准地说,惠子是故意输的!

惠子故意站在了庄子的反面来激发庄子的思维,从而在其中得到一种成全的乐趣。

这一切,庄子心知肚明!

惠子心胸,天下第一!

所以在惠子身故后,庄子才说“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此人一去,再无知己。

庄子是多么高傲的一个人,高傲到宁愿做一个泥途之龟,也不愿意受到奉养,可是这么一个,称惠子为夫子。在庄子所著的文章之中,除了引用和泛指以外,享此殊荣者有一个人是惠子。

这是一个连孔子都不正眼看的人,视惠子为夫子。

惠子,赢了!


亦有所思


庄子赢了。

很明显,庄子在这场辩论里,偷换概念,最后把惠子绕晕了,也差点把读者绕晕了。

惠子问的明明是:你不是鱼,你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

庄子却将惠子的话曲解为:你问我怎么知道鱼的快乐的,这说明你已经默认了我知道鱼的快乐,你现在是在问我:我是怎么知道这件事的。

我是在濠水的岸边知道鱼是快乐的。

而这很明显不是惠子问话的本意。可惜的是,惠子被庄子搞糊涂了。

庄子就是在玩文字游戏。如果惠子当时想明白了,俩人继续这个话题,指不定要吵成啥呢。这时候就能结束掉这个显然没有正确答案的论题是比较好的结果了。




大梦觉醒


庄子与他的朋友惠施是经常辩论的。虽然庄子是个道家的哲学家,而惠施则是学富五车的名家,是著名的逻辑学家,同时也是魏国的国相,是个高官。本来庄子是道家学派,道家学派崇尚的是无,是清静无为,是顺应自然,是蔑视权贵,为什么庄子能与一个高官成为朋友呢?而且是整天辩论吵来吵去的莫逆之交?

最主要的原因是,惠施也许是那个时代,唯一能有水平与庄子的辩论的哲学家,是唯一能战胜庄子的哲学家。

其实,庄子是不主张辩论的。在哲学上,庄子主张相对论。也就是说,庄子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而没有绝对,世界上的一切看起来是丰富多彩的,但你要站在世界的最顶端用哲学的眼光去看的话,你会发现事物之间其实没有差别,这就是庄子的齐物论。所以,庄子认为人与人之间的辩论是没有意义的,纯粹是浪费时间,辩论的胜负根本无法确定事物的是非,从万物齐一的角度,是非都是相对的,从更深远的道来说,是与非其实也是没有界限的。

而惠施作为名家的哲学家,显然对世界对哲学有完全不同的认识。

惠施也是一个哲学家。正是因为他对哲学和逻辑学的深入研究,使他拥有了与庄子做朋友的资本,否则,庄子不会把时间浪费在与一个高官辩论这种事情上的,因为庄子始终

惠施是个知识极为渊博的人。《庄子·天下篇》称“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其道舛驳,其言也不中。”这么多的书,不管是惠施自己写的还是收藏的,这在当时都是极为罕见的。这就是成语学富五车的由来。惠施的思想和著作没有流传下来,但是庄子替他留下了一些片段。

庄子在天下篇中说: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其道舛驳,其言也不中。历物之意,曰:“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天与地卑,山与泽平。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南方无穷而有穷,今日适越而昔来。连环可解也。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

这十个命题,反映了惠施的“合同异”思想。惠施认为,有“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谓之大同异”;“天与地卑,山与泽平”,“物方生方死”,“南方无穷而有穷”等。他认为一切事物的差别、对立都是相对的,归根到“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的思想。

但庄子与惠施又是完全不同的。庄子曾经批评惠施“强于物”,这说明,惠施关注的主要是具体事物,对天地万物和事物道理的思考,而庄子思考的是遥远深邃的道,换句话说,惠施关心的是现实的人生,而庄子则着眼于如何超越这个凡俗的世界,获得精神上的解脱,这种解脱,庄子叫做“物物不物于物”的无所待的逍遥的境界。

从他们两人所持的思想来看,庄子与惠施的辩论,根本就是关公战秦琼,是没有输赢的。也就是说,从庄子的道家哲学来看,庄子赢了,从惠施的逻辑学辩论的原则来看,惠施赢了。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庄子与惠施之间那场中国哲学史上最有名的辩论:濠梁之辩。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

庄周和惠施在濠水桥上散步。庄子随口说道:"河里那些鱼儿游动得从容自在,它们真是快乐啊!"一旁惠施问道:"你不是鱼,怎么会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回答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了解鱼的快乐?"惠施又问道:"我不是你,自然不了解你;但你也不是鱼,一定也是不能了解鱼的快乐的!"庄子安闲的回答道:"我请求回到谈话的开头,刚才你问我说:'你是在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这说明你是在已经知道我了解鱼的快乐的情况下才问我的。那么我来告诉你,我是在濠水的岸边知道鱼是快乐的。"

我们从辩论的逻辑上来看:

庄子说他看到鱼儿很高兴,很开心地在水中游乐。而惠施说,你庄子不是鱼,怎么能知道鱼的快乐呢?

庄子说,你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就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在这里,庄子很显然是输了一城。因为惠施的论点是,我不是鱼,我就不知道鱼的快乐。而庄子说,你惠施又不是庄子,你怎么能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很显然,庄子是利用了惠施的观点,这就相当于庄子认为惠施的观点是正确的,所以拿这个观点去证明自己的观点。

所以,惠施马上就说,我不是你,确实不知道你是否知道鱼的快乐,而你不是鱼,你就无法知道鱼的快乐了。

庄子接下来只好诡辩了,他说,你是问我在哪里知道鱼的快乐的,我是在这个濠河的边上知道的。

从整个论辩的过程上来看,庄子最后转移了话题,这说明他在这一场辩论中输掉了。但是庄子真的输掉了吗?

上文我们说过,庄子是道家哲学的大师,是先秦道家哲学的集大成者。庄子的道家哲学有三个论点。第一是顺应自然,第二是齐物论,第三个是逍遥游。也就是说,庄子主张,世界上的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是没有功利的,是自在的,是自足的,世界上的一切都是齐物的,没有差别,所以人生的艰难困苦也好,生死荣辱也好,功名富贵也好,最终都是一样的,没有差别,所以人也就没有必要孜孜以求那些本来就没有差别的东西。

而逍遥的人生哲学认为,人生来是不自由的,因为我们要与世界发生联系,这叫做有所待,而有所待就意味着人生永远是不自由的,是无法达到逍遥的境界的,只有放下一切的有所待,让精神处于逍遥之中,我们才能达到无计无名无功的逍遥境界。庄子在桥上,精神是自由的,因此他发现水中的鱼儿也达到了自由自在的境界,这本身就是与大自然为一体的逍遥哲学。

所以,惠施的关注度是具体的物,是逻辑的技巧,而庄子关注的是大自然之道,是人的生命如何达到逍遥的境界。惠施与庄子的辩论,基本上是现实与超越、凡俗与逍遥、有用与无用之间的辩论。作为一个关注具体现实的思想家,惠施无法理解庄子的超越。

在这一场辩论中,二者全是赢家。


好玩的国学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见于《庄子﹒秋水》篇记载的史称“濠梁之辩”的故事。

原文: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现今译文:庄子和朋友惠施一起出游,来到了濠水的一座桥梁上。庄子看着水里的鯈鱼跃出,说:“鯈鱼悠然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子说:“我不是你,所以本来就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儿的快乐,这也是完全可以断定的。”庄子说:“请回到我们开头的话题。你说:‘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等等,就是你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的快乐而问我。告诉你,我是在濠水桥上知道的。”

庄子和惠子在中国历史上都是有名的人物,庄子是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是中国古代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而惠施则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辩客和哲学家,是名家思想的开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二人是朋友,经常在一起辩论。二人在濠梁上的这番有名的辩论距今已经过去两千多年了,人们还都在津津乐道于他们的辩论,争论庄子与惠子的对话谁赢了。有的人说惠子赢了,有的人说庄子赢了,并且都摆出了自己的理由。这个问题我们究竟应该怎么看呢?我的认为是,庄子赢了。

虽然从严格的逻辑上说,惠子好像是赢了的。对比于惠子,庄子的辩论则有一点近于诡辩的味道,也就是说庄子是失败了的。但是我们看问题不应该是这样看的。在这场辩论中,我们认为庄子是属于赢了(也就是胜利)的一方,理由有三:

1.,虽然庄子的辩论是属于诡辩的形式,但是我们不管庄子的辩论是否属于诡辩,现在我们要看庄子说“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是否犯有违反逻辑上的毛病,是否使惠子哑口,无言以对。我们看到,惠子确实说过“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这句话。既然惠子确实说过这番话,那么庄子以这句话来反问惠子,那么惠子就必然无话可说,即使惠子知道庄子的言论纯属于诡辩也是枉然。因为在这场辩论中,庄子做到了让惠子无言以对,认赌服输,所以我们说在这场辩论中庄子赢了。事情也确实如此。

2,这场辩论主要证明的是庄子知道鱼的快乐。虽然庄子的辩论属于诡辩,但是他通过这场诡辩证明了他知道鱼的快乐,这样的诡辩也使惠施哑口无言,让他输得心服口服。所以在这场辩论中,庄子是属于赢了也就是胜利的一方。

3,我们在这场著名辩论中,我们实际要讨论的不是他们的逻辑是否成立,不是要讨论庄子的辩论是否属于诡辩,而是要我们借由他们的辩论,看出他们二者的智慧高低。

庄子这个人崇尚自由,为文汪洋恣肆,随意抒写,想象奇特,而又灵活多变,活泼风趣,妙趣横生,给人以耳目一新和心情愉悦的美妙感受。俗话说,文如其人,所以我们从庄子的行文风格上可以看出庄子是一个极其富有智慧的通达之士。

在庄子和惠子的“濠梁之辩”中,我们姑且不论他们二者的逻辑是否成立,也不论庄子的辩论是否属于诡辩,但是就双方辩论的智慧而言,我们说庄子的智慧要比惠子更胜一筹。而我们也通过阅读此文,在感受庄子不一般的智慧的同时,也获得心灵无上的愉悦和美感。而这,也正是此文所要达到的目的。

所以综上所述,我们说在“濠梁之辩”中,庄子赢了。


冲天一鹄2017


这段对话载于"庄子"外篇,"秋水"的第七节。庄子与惠子的辩论,当然是庄子赢了。现在把对话的原文和译文列后,大家一看就明白了。我们会佩服庄子的思辯。

原文: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也,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之乐"云者,既已知吾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译文:庄子和惠子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鱼悠悠哉哉地游出来,这是鱼的快乐啊!"

惠子问:"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

庄子回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晓得鱼的快乐?"

惠子辯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也不是鱼,那么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很明显的了。"

庄子回说:"请把话题从头说起吧!你说"你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这句话,就是你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的快乐才来问我,现在我告诉你,我是在嚎水的桥上知道的啊!"。





木山文


庄子与惠子的这段对话,用现在的话来说是两个杠精碰到一起的心灵碰撞,应该说是都赢了,不用别的证明,这件事过去了2000多年,我们还在来讨论这个话题,还在津津乐道,就证明他们的对话非常的有意义,非常让人感兴趣,还有什么比这更能证明他们这段对话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呢?

庄子和惠子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鲦鱼(在水中)游得自由自在,这是鱼的快乐呀!”惠施说:“你不是鱼,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的想法;你本来就不是鱼,你当然也不知道鱼的快乐,肯定(是这样)的!”庄子说:“请追溯话题的本原。你说‘你哪里知道鱼的快乐’这样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的快乐而问我,那么我告诉你,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庄子在这里用了偷换概念的办法,他把惠子说的“安知”解释成“哪里知道”或者“怎样知道”,而惠子的本意却是“怎么(能)知道”。庄子这么偷换概念,避重就轻,就巧妙地化解了惠子的发难,其实是有一点强词夺理的意味在里面,但是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了庄子的智慧,他巧妙地回答惠子,而聪明的惠子显然也不想跟他再纠缠下去,知道这个话题在纠缠下去没有意义。

在这里,庄子认为鱼“出游从容”是快乐的,真的是鱼快乐吗?那是因为庄子他快乐,庄子说这个话的时候是他自己愉悦心境的反应,这时候体现了庄子的心境与外界事物之间的联系,表现出他“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

在这段对话里面,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对知识的探讨。而庄子智辩,重观赏,对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了移情同感的作用。惠子虽然表面上看他是辩赢了,但是他这种求实的态度近乎呆板,可能少了那么点生活情趣。而专庄子虽然看起来是狡辩,他的狡辩却极富灵性,虽然从理论上来说应该是庄子输了,但是我们打心底里是不是更喜欢庄子呢?更喜欢他这样的人生态度呢?

所以,你认为是谁赢呢?我认为是双赢。


苏小妮


看來,议论这段话的朋友圈内,能读懂老庄的朋友不多啊!惠子是大才子,逻辑思维精明敏捷。但庄子的智慧不是逻辑,而是“不智"。"不智"是超越感性认识,超越逻辑思维的大智大慧。大智慧可以与动物沟通,自然庄子就明白鱼之乐,而逻辑思维则不能与动物沟通。所以,惠子不知鱼之乐也。对话时,庄子最后在回答惠子问,不便讲自己用的是高于逻辑思维的超级大智慧,只有含糊其辞了。这完全是在情理之中的事,只有靠读者慢慢体会对话中的两种哲学交锋,体会对话中的情理了。

在《庄子》一书中,表现老庄特殊哲学的寓言故事很多。其中较典型的有写,黄帝登上昆侖山顶上后,丢了玄珠。千里眼,顺风耳,两个特别聪明的人,都找不到。最后,是一个聋瞎之人去找回來了。文未发问道,怎么是又聋又瞎的人找回玄珠的呢?我读到此处,也顺理成章地产生了同样的疑问,当时百思不得其解。合住书后,才猛然问觉悟到了。黄帝丢失的是玄珠,而不是明珠啊!玄珠得来不用耳聪目明,相反,只有弃智思,闭耳目,才能得到的呀!

这就是老庄提倡的大智慧,与感知和智思之间的重大区别。因此,庄子知鱼之乐,而大才子惠子不知鱼子乐的根源之所在。


兰州易道王


这是春秋战国时期两个“杠精”的故事!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是出自惠子的一句话,被记录在《庄子.秋水》中。说明了不要总是以自己的眼光去看待他人,也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味在其中。

我们一般会说是“濠梁之辩”啦……还有“临渊羡鱼”……

原文如下: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之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译文如下:

庄子和朋友惠施出游,在濠水的一座桥梁上交谈。

庄子看着水里的鲦鱼跃出说:“鲦鱼悠然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

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惠子说:“我不是你,本来就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儿的快乐,也是完全可以断定的。”

庄子说:“请回到我们开头的话题。你说:‘你哪里知道鱼的快乐’等等,就是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跃出水面的快乐而问我,我是在濠水桥上知道的。”

所以最后“杠精”庄子完胜!





风起北侯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与惠子的对话谁赢了?


这个故事就是著名的“濠梁之辩”,出自《庄子·秋水》。我们知道《庄子》内七篇是庄子的作品,其他文章很有可能就是出自他的门下或者后人作品,所以称之为“外篇”。但是无论内篇、外篇,庄子的思想是一以贯之的,否则的话就算强塞进去,也会被后来的学者剔除掉。

那么,在《论语》里面会记录孔子灰头土脸的事迹吗?我们知道折损孔子形象的内容大都出于《庄子》或者其他思想流派的书,比如盗跖对孔子的羞辱就出自《庄子·杂篇》。

对其他流派思想学说的不认同自然会记录表现,但是本流派宗师一般只记录光伟正的事迹——濠梁之辩就是如此。

当然是庄子赢了。

庄子赢得并不轻松,因为对手水平很高。不过由于对手的高级,才更显示出庄子作为大宗师的气派。而且辩论思路的清奇和曲折,即使到了今天我们来看,也是高手所为,不但思路清晰,而且口才了得——不仅仅是狡辩。

对手是惠子。惠子是谁?我记得以前写过一篇“学富五车”成语的小文章。这个惠子,就是庄子形容他“学富五车”的惠施。惠施这个人也是个学问家,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辩客和哲学家,是名家思想的开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他和庄子算得上是好朋友,但是在《庄子》中更多地是起到配角和捧哏的作用。《庄子·天下》中对他的评论是:

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其道舛驳,其言也不中。

惠施这个人啊,会很多旁门左道,他写的著作能够斡旋五国兴衰,但是他说的道理却有许多是舛误与杂乱的,他的言辞也有不当之处。

其实这是一种谨慎但直接的批评,指出惠施学问太过博杂,并不精专。

有了这么一个聪明人,而且是“名家”——特别讲究逻辑辩证思维的人——作为对手,这场濠梁之辩才格外精彩,庄子也一战封神。

我们来细看他是如何赢的: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吾,安知吾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吾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之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吾,吾知之濠上也。”

话说这么一天,这两位大家在濠梁之上观鱼的时候发生了上面这段对话。

这么看下来,确实像两个人在抬杠。但是他们在抬什么杠呢?

首先我们要看庄子为什么要说这个故事?他到底是要用这个故事证明什么?《庄子·秋水》整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整篇文章探讨的是人如何认识外物,“濠梁之辩”是《秋水》篇最后一个寓言,体现的是人对外物认识过程中的复杂性,讨论的是“外物到底能不能被认知”这个话题。

而惠子在文中所持的观点是“外物是不可知的”。所以当庄子说鱼是快乐的,惠子马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这是一种辩论的基本技法,即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表明自己的观点。

但惠子是高手,同时还为庄子挖了一个坑。

庄子果然上当了:“子非吾,安知吾不知鱼之乐?”这句话看起来没有问题,而且是顺着惠子回怼,显得气势逼人。实际上,这正是上了惠子的当。因为庄子用来怼惠子的理论基础正是惠子“外物是不可知的”的理论。“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在辩论中,这种用对方观点来回怼对方实际上是大忌。

因为这代表着对惠子观点的认同,而实际上庄子并不认同他的观点。

庄子不仅踩了惠子挖好的坑,自己也陷入一个悖论。只有承认惠子的“外物不可知”,才能否定惠子无法判断自己是否知道鱼之乐;但如果承认了“外物不可知”,那自己也确实不能知道鱼之乐。

这是在惠子预料之中啊,所以惠子很淡定地结束争论:“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我不是你,当然不知道你,所以你不是鱼,当然不知道鱼啊,收工。”

到这里,濠梁之辩的胜利是属于惠施的。

但是庄子是一代宗师,岂能因为被打脸就罢手?他前面因为回怼的缘故上了当,估计话还没说完就知道自己出问题了,而且迅速理清了问题所在。所以他说:“请循其本。”

这什么意思?刚说的不算!咱们从头再来。这不耍赖皮嘛。

不过古人讨论学问,并不定生死,最终的目的又不是输赢。且看庄子如何从头再来的。

“子曰‘汝安知鱼之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吾,吾知之濠上也。”

你开始问我“你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呢”的话,就说明你很清楚我知道,所以才来问我是从哪里知道的。而我则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庄子对惠子的逻辑进行了有力的反击。既然你能够判断我“不知鱼之乐”,那么就说明你知道我这个“外物”,那么,就是承认外物可知。既然外物可知,那我就能知道鱼之乐。

惠子用“外物不可知”来否定庄子,而判断庄子不知鱼之乐,但他对“庄子不知鱼之乐”的判断,却证明了“外物可知”。

这又让惠子这个提出论题者陷入了自身的逻辑悖论。

庄子在踩坑之后立马抽身,回到最初的问题,对惠施提出的论点重新构建了一个逻辑怪圈,用惠施的立论难倒了惠施自己。

惠施该如何回答呢?如果敢确定庄子不知道鱼之乐,那就是“外物可知”,正是庄子的观点;如果惠子坚持“外物不可知”,既然不可知,那惠子也将无法判断庄子不知道鱼之乐。

辩论到这里就结束了,惠施并没有再做出反击,所以这场著名的辩论是庄子赢了。

不过,庄子在这里好像也有个漏洞。

惠子主张“外物不可知”,自然不知道庄子是否知道鱼之乐,但是庄子你自己开口说了啊。你自己说的“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这自然就让惠子知道了庄子认为鱼是快乐的啊。莫非惠子为了绕晕庄子,自己都忘了庄子说过的第一句话?

如果惠子想到这一节,是不是这段辩论又要换赢家了呢?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评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