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先生说的“道家始于庄周,老子综汇庄子惠施学说”对吗?

云自无心任去来


先秦學術,分家不分人。


TonyDeng


准确的说,道家主要始于黄老学说,《周书》,并且后世也夹杂了文王和周公的思想因素。

老子是春秋时期人,庄子是战国时期人,是在老子的思想主张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整个道家体系,直到东汉张道陵创立道教,把《道德经》奉为创教真经,才算真正完成道家一派体系…







医国医民医世界


钱穆认为道家上庄子应在老子之前。在历史上说起道家人物,都有老庄的说法,老是老子,庄是庄周。这“老庄”连字,同时又指道教三玄经中两部经典:《道德经》和《庄子》。其中《道德经》为大经,《庄子》被视为小经。

而这老庄连字,又表另一含义,即老子在历史上存在于庄子之前,不仅人如此,《道德经》及《庄子》这两部经典在历史上的成书顺序,也向来被视为如此。

但及至近代,有了不同声音。一些学者认为:《庄子》一书实在是成于老子《道德经》以前;庄子本人,也实存于老子以前;而道家的开山鼻祖,不应是老子,实在应是庄子本人;老庄,实为庄老矣。

要说庄子应是道教的祖师爷,当是一点不过。三清观里,怎么也该有庄子一个位置。因为什么?因为庄子把理想化的道家人物给描述清楚了,后人就可以有样学样,照着去“修”了。举个例子,道教中人都想成为真人,可这什么是真人,真人是怎样的样子,那就得去问庄子了。不读他的书,连真人是什么都不知道,还修个什么?所以说,庄子对道教的意义实在大。

可若说庄子是道家的开山祖师,各项排名都当在老子之前,这就涉及到历史事实、及对道家文化的理解问题了,不那么好讲了。

近代大学者中,胡适在古代哲学史上把老子放第一位。而钱穆就是把老子排到庄子后面的代表。钱老于此著作较多,不能一一学习,唯所能明白的,大概只有其学问所关注的这样两点:1,老子的真实身份;2,道德经与庄子成书的先后顺序。而于此两点,最引后人学者留意的,又并非是其结论,而是钱老治学的方法。

钱老对《道德经》与《庄子》成书顺序的研究,有一主要论证角度,便是对学问架构的分析。他认为,从论语到老子书的学问,是一个从质朴到深玄的单一学术进程,而庄子书兼二者而有之,正好在这进程的中间阶段。质朴是深玄的根基,有质朴的学问,才会有深玄的学问,因此论语一定在老子书前,作为兼而有之的庄子书,就一定是成书于衔接这两部书的中间阶段,也即,一定是在老子书之前了。

钱老讲庄子兼孔老之学又独成一家,颇感对庄子的学问还是说少了些,庄子不仅兼孔老之学,其实他的学问里,兼通佛学真谛。虽然春秋战国时候的佛学并未传入中国,可《庄子》书玄义暗合佛家经典《大般若经》,实令后人叹为观止。至于今人所争论的《道德经》和《庄子》哪一本成书更早,庄子和老子谁才是道家的开山祖师,似乎已经不再重要了。

所以钱穆坚持主张道家始于庄周,老子宗汇庄子惠施学说的观点对不对那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葫芦文化


庄子在先,老子在后,老子还在孔子之后,“道家始于庄周,老子综汇庄子惠施学是对的。

《庄子》《老子》在公元三世纪到五世纪的魏晋时期。

《庄子》让人久读不厌的,让人顿开茅塞的,让人获益非浅的,不是绝对自由的提出,而是论述的过程,说明“春气发而百草生,正得秋而万宝成”,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是大“道”无为而自然运行的结果。

《老子》……在历史上,韩非子生活的时代距离老子比较近,而且他是第一个为老子的《道德经》作注的学者。

后来一些学者,体会《老子》哲学所谓“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妙义,肯定宇宙的本体只有一个“无”,号称玄学……



不忘初心136533244


不对,道家学说是庄子秉承老子。庄子的文章是对老子道德经的发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