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制內的父母,最重要的,是教會孩子“不將就”

01 孩子要結婚,對象很一般,要反對嗎


體制內的父母,最重要的,是教會孩子“不將就”


前些天,有朋友提問。說他一個親戚的女兒要結婚了,新郎是女孩單位的一位物業管理人員。對此,他感到非常驚訝。

朋友解釋說,親戚女孩從小學到高中,成績都很好。而且語言表達能力也非常棒,從小學開始便是學校廣播站的播音員,是各種晚會活動的主持人。

這樣一個女孩,父母都是體制內雙職工。家庭條件也不錯,但女孩現在要嫁的,卻是她單位物業公司的一位員工。


這位朋友說,在訝異之餘,他實在難以接受這樣的現實。

進而,這位朋友擔心的,是他自己孩子的教育。他問老狼,作為父母,特別是體制內的父母,到底要怎樣才能避免“門不當戶不對”的婚姻出現


02 小時盼長大,長大卻怕她隨便嫁

體制內的父母,最重要的,是教會孩子“不將就”


是啊,養兒百歲憂。特別是女兒,小時候盼她長大,長大了卻怕她找個條件不好的人就嫁

老狼也曾認識一個親戚的女兒,讀書成績好、學校表現好。父母都在體制內工作,家裡各方面條件也都不錯。

但女孩後來找的結婚對象,父母家人卻也都不滿意,甚至反對。

當時,親戚來諮詢我,問是否有辦法讓女孩改變主意。


他們覺得,夫妻二人為了女兒,可謂付出了所有的心血。從幼兒園起,便上最貴的學校。小學到大學,也都給女兒很好的生活。

特別是大學,夫妻倆省吃儉用,儘可能多給女兒生活費。就怕別的男生請她吃個飯、喝碗糖水就給騙了。

我只能陪著親戚苦笑。因為我心裡很清楚,這世上,就沒有鬥不過父母的小孩,特別是在婚姻這件重要的事情上

我回答親戚說,不管我怎麼勸說,他女兒都是不會改變主意的。


而且還有可能,家人越是勸說阻止,女孩要嫁的決心反而會越大越堅決

為什麼呀?憑什麼呀?

親戚很是委屈,他們夫妻認為,自己將最好的都給了女兒。現在只是希望她嫁一個門當戶對的人,這有什麼不對?


憑什麼就不能嫁個條件好點的呢?難道過去這20多年的付出,都是白費了嗎?


03 父母的潛移默化,讓孩子有了“將就”心態

體制內的父母,最重要的,是教會孩子“不將就”


我很想把真正的原因分析給親戚聽。

還記得他們女兒高考那年,當時大家都認為她能考上重點大學。但放榜的結果,卻只是一個比較普通的分數。

知道分數後,我是第一時間找他們夫妻談。


我建議他們讓女兒復讀一年。因為憑女孩的過往成績和實力表現,調整心態、複習一年,肯定能考個重點大學。

當我興致盎然的講解復讀一年的重要性和可行性時,他們夫妻的平淡反應卻非常出乎我的預料

他們認為:

第一,不想女孩再復讀高三,怕她壓力大。而且雖然這個大不是重點高校,但感覺也還“過得去”。

第二,不想女孩太晚出來社會。女孩子,如果能早一年出來工作,那麼就肯定比晚一年工作要好。


因為晚一年出來,那就比同層級的人要大一歲了,年齡優勢就沒有了。

我不信女孩也是這樣的意思,所以我直接去問女孩。沒想到,女孩的回答,和她父母的理由一模一樣。

現在,回到找男朋友、找結婚對象這件事情上。我想,女孩心裡是有一種跟當時高考同樣的心態:不敢追求最好的,過得去,就好

所以,導致女孩在婚姻選擇上出現這樣的結局,就是那種“將就的心態”一直佔據著她的內心

孩子的人生中,重要的選擇很多。高考選擇大學,畢業選擇工作,婚姻選擇對象,包括小時候的潛移默化,這些都是人生關鍵點中的重中之重。

而如果,父母曾告訴孩子可以將就。又或者,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給孩子表現出將就的心態與“過得去就好的”做法


那麼,你的孩子將無可避免的,要在人生的某個關鍵點,無比堅決地選擇“將就的心態和過得去就好的人生”


04 點點滴滴,是最有效的教育,但也可能是最可怕的教育

體制內的父母,最重要的,是教會孩子“不將就”


有的父母會說,不應該呀。我們兩夫妻,省吃儉用,把最多的金錢都留給小孩。

我們兩夫妻寧願少買點衣服、少吃點好菜,大學時孩子的伙食費、生活費,都要儘可能的給得多些。就是想要孩子吃得好些、過得好點呀!

我們就算是自己將就,也不曾讓小孩將就呀

有的父母還說,我還特意把賬目算給了小孩知道。告訴孩子,父母每月收入是多少,孩子每月的生活費伙食費又佔據了父母每月收入的多少。

這些都告訴了小孩,目的就是要小孩知道,父母寧願自己省吃儉用,也要讓孩子過得好,讓不能讓孩子將就。

其實,問題根源,就出現在父母的日常教育中。

生活裡的點點滴滴,家庭中的潛移默化,才是對孩子最有用但也最可怕的教育

為了給孩子最好的,父母省吃儉用。這其實,本質是還是在告訴孩子,父母在“將就的過著生活”

為了每月給孩子更多的生活費,父母連新衣服都不捨得買。這其實,依然是在向小孩傳遞著應該“將就生活”

為了不讓孩子那麼大壓力,父母支持甚至鼓勵高考發揮不好的孩子別再復讀,考到什麼就讀什麼。


這其實,依然是在向孩子傳遞著,當面對人生的重要階段為了沒有壓力,“將就”依然是最好的選擇

好見效的點點滴滴,好有效的潛移默化。一不小心,孩子便被你教育成骨子裡就首選“將就”的心態


05 身為父母,該如何避免孩子在成長中悄悄被“將就”?

體制內的父母,最重要的,是教會孩子“不將就”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教育人。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是形成“追求更好”的心態,還是刻下了“將就就好”的心態,父母是第一責任人。

如何塑造孩子“追求更好”的心態?如何避免形成“將就就好”的心態?

首先,父母應該慎用“痛苦鞭策式”教育

體制內的父母,最重要的,是教會孩子“不將就”


何為“痛苦鞭策式”教育?就是,在教育小孩時,總要以“你知道嗎,你爸媽從前生活艱苦,有飯吃就不錯了,還管它是否可口?有衣服穿就偷笑了,還管它是否漂亮?


你現在有這麼好的生活條件,還挑三揀四?還嫌父母囉嗦?”

這樣的教育方式,恰當時候偶爾一用可以。


但如果父母經常這麼說,每一次教育子女時都這麼提。那麼久而久之,孩子在潛意識裡就會形成一種默認:父母的大半生,都是在痛苦中度過的。父母的生活,也都是在將就中度過的。

正確的方式是:


父母可以說,雖然從前

生活艱苦、條件惡劣,但父母卻從未放棄對幸福生活的追求。父母一直相信,只要努力拼搏、堅持不懈,辦法定會比困難多

終於,在孩子你出生之後,父母的努力有了成效。當初對幸福生活的追求,今天都一步步慢慢實現了。

其次,父母應用正確方式展現節儉形象

體制內的父母,最重要的,是教會孩子“不將就”


比如,跟孩子說,為了讓孩子你有新衣服穿,父母都不捨得買好的衣服。比如,跟孩子說,為了讓孩子你在學校有錢能吃好點,父母都不捨得買好的菜吃。

這樣的教育方式不可取,這樣的節儉方式也不對。因為如果你真這樣說了、這樣做了,你的孩子看了後,心裡會有很多想法。

如果長此以往,慢慢的,你孩子心裡面還是會形成一種默認:從前的父母很艱苦,現在的父母依然很“將就”。

正確的節儉方式應該是:孩子,我們家裡雖然沒有很多錢。但是,你買東西時,一定要挑質量好的、品牌信譽有保障的。

如果好東西確實太貴,我們寧願買少一點,也不能將就著要那些雖然便宜,但質量差、品牌信譽沒保障的“替代品”。

節省,可以體現在好東西的數量上。以犧牲好質量、購買替代品為代價的“將就式”節儉,不是真正的節儉

如此,用正確的方式,激勵孩子敢於“追求更好”,卻又不是盲目的“打腫臉充胖子”。

如此,用恰當的方式,引導孩子學會“找到更好”,卻又不是“將就著用替代品”來安慰自己“已經很好”


作者簡介:老狼,資深體制人。曾在十年間,調動過6個單位。專注於體制內成長與職場關係攻略。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