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扶苏即位,秦朝会像日本一样,万世一系吗?

二二相偶


秦朝短命,虽有偶然性,如秦始皇突然死去,赵高乱政,但更多的是必然性。

一是,选胡亥作接班人,过分重视制度的作用,认为接班人没有制度重要。须知,制度可以治民,但不能保证国运,国运在人,专制之下,帝皇是决定的因素。

二是,忽视了文化的强大作用。可以灭掉六国,杀掉六国贵族,但不能立即消灭中原文化。秦国自成体系,以法治国,中原六国以仁治国,对老百姓宽松很多,秦朝那一套,受到中原文化的强烈抵制。

三是,统一六国后没有着重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甚至比统一之前更苦,徭役更重,几乎无喘息之机,人民不反抗,只有死路一条。

四是,统一之前,秦国知道自己的敌人,统一之后,不知道谁是敌人,但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是敌人,秦朝以天下人为敌。


朵朵佬爷


日本自神武天皇起,到今天的德仁天皇,已历126代,2000余年里没有出现过改朝换代,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皇室,号称“万世一系”。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统一王朝,如果扶苏即位,秦朝会像日本一样万世一系,传之千秋万代吗?




答案当然是不能,因为日本天皇自出现起,便被披上了一层神圣而神秘的面纱。日本天皇,相传是日本神话中的创世之神天照大神的后裔,是日本本土第一宗教神道教的最高领袖。就凭这两点,就足以使天皇的地位超然物外,既是神之后裔,那君权神授便自然成立。是顺天应人,众望所归,这是天皇制度可以流传2000多年,直到今天还生生不息的最重要原因。

另外,从地理上看,日本是个岛国,孤悬海上,外部势力难以触及。因此,古代的日本相对封闭,这也使得天皇制度没有受到外部势力干扰,在相对封闭的空间里得以代代相传。同时,天皇虽然是君权神授,但并非高度集权。日本自镰仓幕府起,共经历了镰仓幕府、室町幕府、德川幕府三个幕府历史时期,天皇权利被架空了达六百二十八年之久。但这中间同样没有出现改朝换代的事情。因为日本天皇作为封建时代地方诸侯的天下共主,其神之后裔,日本国家象征的烙印深入人心,与天皇作对,就是与整个日本作对,没有任何诸侯敢于挑战这个底线。



而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当时华夏的天下共主还是早已名存实亡的周天子。秦朝建立后,秦始皇曾经无限美好的表达到:“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理想很丰满,现实却非常骨感。

周王室消亡,秦始皇的天下共主身份得到公认,但这是继承周天子的天下而得来的。春秋战国八百余年,大小诸侯多不胜数,但都供奉一个王,那就是周天子,如今秦始皇代周自立,改朝换代,就难保天下还会出现另一个枭雄,再来一次改朝换代。因此,这和扶苏即位与否没有多大关系。



秦始皇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本身就没有任何神格色彩。这样看来,显然他就不具有深厚的民间基础,“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才是国家的根本,既然秦始皇是人而非神,那就是说天下人都有机会爬到他的位置。因此才有了秦末天下大乱,兵民纷纷揭竿而起。作为手握皇权,天下事系于一人之手的皇帝,这更易激起其他人对权利的欲望,所谓“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

因此,秦朝自秦始皇起,为何会二世而亡便不奇怪了,这里有秦二世暴虐无道,民心尽失的错,但根本却是秦朝本身就存在的局限性,在以民为本的封建时代,皇帝其实不过是管理天下的大家长,皇帝是人不是神,那天下人就没有必要客气。


大国布衣


这个问题提得好,但结果总归不会如此美好。

因为正常情况下,扶苏根本不可能继位,何谈“万世一系”?

虽然秦始皇在前221年统一六国,建立秦朝,并高调宣称:“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但历史已经狠狠打了始皇帝的脸,并同样高调宣称:“别做梦,快醒醒!”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被日本学习和借鉴了数千年,为何我们就不能借鉴日本形成“万世一系”的局面呢?

静夜史认为这和扶苏没有必然关系,但复苏却成为最好的反面典型。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扶苏之死”和“万世一系”这两个看似关联不大的事件,却因一个名词而牢牢联系在一起,这个名词叫做“权力”。

说到底,日本之所以能够实现“万世一系”,归根结底就是因为天皇的手中几乎从来没有实权。

既然没有实权,也就不会成为争权夺利者的目标。作为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天皇即使头衔光环再多也不过是日本社会的一个花瓶,或者说是一个符号,更直白点叫做傀儡,特别是幕府时期。

而这样的傀儡之所以没有被取代,是因为天皇虽然没有掌握实权,却让自己逐渐掌握了神权,通过对天皇的神化,使天皇成为整个日本的象征。在这样的情况下,谁想取代天皇,就等于跟整个日本过不去。

这种不掌握实权却掌握神权的形式,与我国春秋时期非常接近。虽然周王室东迁洛邑后,周天子威严一落千丈,但依然是诸侯国眼中的老大哥,

谁要是跟周天子过不去,先不管其他住户反响如何,自己心里多少还是有些不安的。

但历史已经证明,中华大地上终归不适合这种“类君主立宪”的形式。

自夏朝建立以来,中华文明的体量就远远大于日本的总和,在黄河与长江中下游的广大区域,各诸侯国不仅因为资源总体的匮乏而大打出手,更因为无论黄河还是长江中下游,都是亚欧大陆的重要组成部分。


日本之所以能够实行万世一系的制度,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日本是名副其实的岛国,在海洋技术发展严重滞后的古代,海洋是日本最好的保护伞。

因为海洋的保护,不仅使没见过世面的日本容易建立起“君权神不授”的天皇制度,更使日本免于被其他强悍民族攻击和颠覆的可能。

春秋时期的各诸侯国,在面临其他诸侯国虎视眈眈的同时,还要时刻面对来自边缘的少数民族的侵扰,特别是蒙古高原上的游牧民族。

为了不被游牧民族征服或者吞并,中原地区的诸侯国纷纷开始自立自强的变法,通过君主集权的方式提升国家实力。

而自周朝以来形成的小农经济,也决定了只有进行高度集权才能有效提高生产力。

所以在各国先后开始变法后,各诸侯国实力开始此消彼长,兼并战争不可避免地开始了,而最后的结果就是“六王毕,四海一”!

而在秦朝统一六国后,才真正实现“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所以,秦始皇的出现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而这也同时宣告了“万世一系”的不可能性。

因为秦始皇本就是权力的集大成者,让他放弃权力专心研究神学,与他的价值观背道而驰。这种革自己命成就万世功业的做法,秦始皇做不到。再者,我国也不需要。

日本的万世一系,除了地形上的极端封闭,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日本版块儿从来都是支离破碎的,即使最大的本州岛也是山地遍布,这使日本的统一几乎从来没有实现过。在这种情况下,保持天皇的尊严,幕府等权臣“挟天子以令诸侯”反而是一种省心的统治方式。

而我国一直以来都是平原高原广布,一方面使统一成为可能,“周天子”这样的符号不断失去市场;另一方面也使小农经济高度发达,从而在根本上否定了神权的存在。

世界上从来没有一个国家像我国这样,对神权崇拜如此务实。因为农民靠天吃饭的本性,所以虽然对“天所畏惧,但只畏惧和自己相关的神明。

什么意思呢?假设农民祈求某个神明保证来年风调雨顺,如果神明没有办到这一点,农民就会自然而然地另请高明。

对君权神授的统治者也是一样,如果这个统治者不能让自己安居乐业,五谷丰登,那么农民可以选择不支持这样的统治者,客观上为陈胜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打下了群众基础。

在我国的神权体系中,神并不是最高端的神明,“道”才是。如果统治者这个“神”有违“天道,广大民众就会群起而推翻它。

这使得统治者虽然进行了君权神授的神权建设,但因为地形限制,终归没有“达到日本天皇这样的成就。相反,为了得到广大民众支持,统治者还不得不顺应天道,以求民心,即使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统治者也不得不接受这个体系。

但是从夏朝开始建立的“家天下”传承制度,又注定了统治者的衰败规律终归会导致自己在某一天失去民众的支持,所以改朝换代成为我国历史发展的必然。

而为了保证改朝换代的成功不反弹,后世对前朝统治者无不赶尽杀绝以绝后患。

秦朝的快速灭亡,并不是因为秦始皇的残暴,恰恰是因为秦始皇太过仁慈。正是因为对大部分六国贵族的保留,使六国旧臣看到了东山再起的希望。再加上统治者神性的不断丧失,一旦秦始皇驾崩,后世君王无法镇场,六国贵族重新反叛的可能性将大大增加。

而秦始皇为保证扶苏能够顺利继承大统,将扶苏派到边疆历练,为以后的接班做准备。

只可惜,还是因为权力的高度集中,秦始皇虽乾坤独断,但却不能左右死后的局面。

赵高、李斯之流正是利用了秦始皇的权力,才顺利实现偷梁换柱。于是扶苏赐死,胡亥登基,大秦王朝在风雨飘摇中迅速崩塌,连带着2000多年的轩辕氏统治也宣告完结。

此后,小农经济孵化的刘邦等平民阶级迅速上位,我国开始了更加猛烈的改朝换代,社会发展水平相比于全球的其他文明开始一骑绝尘。

而日本,依然活在万世一系的“自娱自乐”中。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我是老威,我来回答。

即便扶苏继位,秦朝也不会像日本一样万世一系。

日本天皇万世一系是有其特殊性

实际上,日本天皇的万世一系尤其特殊性,就在于在绝大多数时间里,日本的天皇是不掌握权力的。而日本信奉的是神道教,在神道教中,天皇就是其最高神,天照大神的后裔,代表上天来统治日本,这种观念在日本国民心中已经根深蒂固,数千年来都是如此,因此在后面的历史演变中,无论一个人的威望有多高,他都无法取代天皇的位置。尤其是宗教中天皇的位置。

更何况,天皇也是没有实权的,所以在历代的权臣当中,最好的做法就是把天皇供着,这样天皇就会承认自己的地位,然后自己代表天皇来统治日本,成为日本的实际统治者。

这种情况最典型的就是幕府时期,从1192年的镰仓幕府开始,幕府的最高领导者称为将军,类似于我国“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统治格局,只是在名义上不废除天皇,而实权在于幕府的将军手上。

由于天皇在日本由来太久,所以越到后面的日本实际统治者都没法废除天皇,不然自己的统治根基就会发生动摇。这点与我国的改朝换代有很大的不同,我国的改朝换代就是把前一个朝代的皇帝都取缔掉,而日本长久以来一直如此。

再加上日本数千年来也没有发生过什么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所以这种统治根基实际上没有遭受过大的破坏,即便是在日本的乱世,也是由地方大名相互之间对战,逐渐打出一个实力最强的大名统治日本为止。

我国古代社会是一个超稳定超震荡系统

实际上,无论扶苏是否上位,都改变不了我国这样一个千年来超稳定超震荡的系统体系。

也就是每一次改朝换代,都必然要经历一场全面的战争,持续时间较长,波及范围非常大,这点和我国的地理环境分不开。

我国的地理来说,东临太平洋,北边是西伯利亚,西边是中亚荒原地区,西南是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再往南便是东南亚的热带雨林,长久以来产粮区主要在华北和华南地区,所以相对来说长久以来是一个封闭的结构,能够自己自足。

也正是这样的一个地理环境决定了我们是一个农业文明的国家。这种农业文明的特点就在于国家刚建立的时候由于人口少土地多,所以人均资源多,再加上历代王朝开国的时候其统治层规模小,所以人们的生活能够过得去国家可以实现社会的稳定。但是越到后期,由于人口的增长,资源就这么多,所以人均资源就会逐步地减少,再加上统治层的规模不断扩大,不断地和底层人民抢夺生活资源,就必然造成到了王朝末期,很多人手头资源过少导致面临生存的困难,起义就容易此起彼伏,战乱不断。

秦朝建立的体系是一个法家思想的统治体系,这样的体系的特点就是任用恶人,用恶人来治理社会,这种体系的最大的缺点就在于体系在面对危机的时候缺乏应对能力。因为君王都是用的恶人,这样的人在体系没有发生危机的时候自然是能够正常地运作这个系统,但是一旦遇到危机就容易发生内部崩塌。

如秦朝在秦二世的迅速灭亡就充分说明了这个道理,国家的实权掌握在了赵高这样的恶人手上,结果把整个国家搞的一团糟,而赵高这样的恶人上位是这个体系的必然结果——当没有强势的皇帝在位的时候,恶人就会夺取国家的最高权力。

当然,后世的统治者则引入了儒家的统治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也只能起到缓和社会矛盾的作用,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扶苏能够让秦朝更为长久

不过话虽这样说,但是很明显如果是扶苏上位,则秦朝会维持的更为长久,不可能会二世15年而亡。

根据历史记载,扶苏是一位宽厚仁慈的王子,也是秦始皇的长子,非常地贤明,继承秦始皇皇位的可能性也是所有王子中最大的。

当时秦始皇实行的是严苛的政策,对于天下初定的情况来说,有些过于暴力,所以在政策的延续上来说,当时的秦朝也非常需要一位仁慈的君王来治理天下。

如果扶苏能够上位,他应该会施行仁慈的政策,与民休养生息,从而缓和统治层和人民之间的矛盾。

所以综合以上来说,如果扶苏继位,秦朝万世一系是不可能的,但至少能够延长秦朝的寿命,不至于二世15年而亡。


老威观史


万世一系肯定不会,但历史应该就没刘邦项羽什么事儿了。


如今很多人都把秦朝的灭亡看作是必然结果,但将秦末这段历史和历朝历代对比一下,就会发现,实际上秦朝的灭亡,是多个偶然因素相互配合造成的结果。只要其中一环出了问题,或者是让秦朝获得一个喘息之机,秦朝就有翻盘的机会!下面我们先来一起分析下这些偶然因素。

偶然因素一:秦始皇突然病逝

作为秦帝国的创始人,秦始皇的权威是至高无上的。如果秦始皇能够多活十年,秦末农民起义,以及六国的复国计划,都会如土崩瓦解般失败,这点相信大家都不会有什么疑问。

很多人或许还会拿秦朝所谓的各种暴政如何如何,但实际上没个王朝在建立之初,都会遇到一定的反扑,秦朝的规模和强度不算啥。西周的武庚之乱,汉朝的诸吕之乱和七国之乱,晋朝的八王之乱,明朝的靖难之役、清朝的三藩之乱等等。

偶然因素二:公子扶苏自尽

公子扶苏真的就比胡亥好么?真的不一定,在政治斗争中的失败,恰恰证明其不适合做皇帝。这也是为什么秦始皇一气之下把扶苏发配到了北方长城。试问一个满脑子儒家思想的扶苏,如何就成法家治国下的秦朝,真心不见得会更好。

偶然因素三:项羽不按套路出牌

之前一切的偶然因素,依然没能够彻底击垮秦国,真正压倒秦国最后一根稻草的是章邯的投降,而导致章邯投降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怕政敌赵高的迫害,二是怕粮草被断,全军覆没。如果楚国军队一直持在外围。秦王婴就有可能先杀掉赵高,再与章邯联系,内外配合,六国联军又各怀鬼胎,逐个击破并不难!大家还记得当初楚怀王的安排么?

任命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也就是说统帅这支军队的人不是项羽,而是人家宋义。宋义之所以在巨鹿迟疑不前,表面上是饮酒作乐,但实际上多半是楚怀王的默许,毕竟六国谁都想笑到最后,提前消灭几个,同时又能消耗秦军战斗力,这种好事儿,其余几家都心知肚明,不挑破而已。

是项羽的不按套路出牌,为了给项氏一族报私仇,而杀了宋义,导致各国起义军的默契被打破,秦军也被弄个措手不及。项羽就如一张多米诺骨牌,推到了偌大的秦帝国,使得以上诸多偶然因素达到量的积累,从而导致质变!历史都是不计后果的性情中人推动的,确实有几分道理。

也正是项羽的不按套路出牌,让本应该持续多年的灭秦大战,瞬间结束,各国势力又相差无几,所以才不得不分封那么多诸侯,这也为后来西楚霸王的覆灭埋下了伏笔。

应了那句话:“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


船夫聊名著


很明显,即便是公子扶苏继位,最大的可能是缓解秦国的危机,然后延长一些秦朝的命运,但是绝对不可能做到像日本那样的万世一系。

首先,秦朝的灭亡,本质不在赵高,也不再胡亥。而是在于秦朝的制度体制。历经六代人的努力,秦国终于统一了天下,成就了千古伟业。商鞅变法的既定目标达到了,商鞅最大的成功了。

但是秦朝统一后,以往的那一套东西很多都不再适用于新的国家情况了。没有新的改革,秦朝的命也不会长久的。

有人说扶苏宅心仁厚,深得人心,就连六国贵族都对其赞赏不已。但是要搞清楚,对他赞赏不等于依附他,而放弃复国的计划。项梁和项羽虽然依附扶苏一方,但是其心中想的仍然是如何复楚。

扶苏抬善良的结果也不一定是个好事,过于的死板,也必定不会有很大的作用。他能缓解秦朝的矛盾,但是却不能彻底的改变,所以大秦依旧会亡。

再说中日对比。日本菊花王朝,万世一系而不改变,但是要知道日本的政治权利长期的不在皇室的手中。皇帝对于他们而言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象征而已,实际掌握权力的个人和家族也是不断的在变化。

至于中国来说,地大物博。人多,经济发展较快,管理相对来说较为困难,也没有形成皇帝是精神象征的一种共同认识。所以改朝换代的时候,就是一个新的时代兴起的时候。


看点儿历史


扶苏在许多人心中都是一个遗憾,因此很多人都在想如果扶苏即位,秦朝的统治是否就能天长地久,传之于万世呢?

我给的答案:不能。

扶苏即位,或许以他的宽仁,能够缓和当时的社会矛盾,但是想要像日本那样,万世一系,无异于痴人说梦。

原因一:日本天皇具有很强烈神权性质,有象征意义却无实际权力

日本天皇一脉相传为日本神话中的创世之神天照大神的后裔,也是神道教最高领袖,日本国家象征。

也就是说,日本天皇它是属于神权,而且与中国的君权神授不一样的是,日本天皇本身就是神的后裔。因此,历代掌权者都是架空了天皇的权力,而不会自己改朝换代,因为这样做会引起民众的反抗。(与春秋时期的周天子很类似)

但是,神的后裔也只是给到日本天皇免于被覆灭的危机,虽然存在的时间很长,但是掌握实际权力的时间却很短。

自幕府时代起,将近一千年的时间,日本都只是作为民族的象征存在。直到明治天皇时,才掌握了一段时间的实权,但日本战败后,到今天,日本天皇又变成了一个摆设。

而中国自春秋时期以后,礼乐崩坏,诸侯间相互攻伐,灭国已经习以为常。而且周王室的覆灭导致了后世人观念的改变,只要有实力,就可以推翻前朝的统治。

原因二:中国内外部的环境比日本更加复杂

纵观中国的整个古代史,那就是一个分分合合的历史。“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几乎成为了历史的魔咒。即便是强汉盛唐也不能避免,究其原因,主要是几个方面。

阶级矛盾:这是中国古代王朝覆灭的最主要的一个原因。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土地成为了广大农民最宝贵的资源。新王朝建国初期,人口锐减,国家会鼓励耕种,人们得以休养生息。

但是,当几代人过去之后,最开始分配的土地就会存在有的人做得好,有的人做得差,这种资源自然就会流转到做得好的人手里。而随着人口的增加,这种矛盾会越来越深,阶级矛盾就越来越大。

当失去土地的人越多,流民就会越来越多,那些饿着肚子的人集中在一起,就会演变成为一场农民起义。

有的王朝能够出现一些中兴之主,减弱这样的阶级矛盾,但是大势不可违,终归逃不出这样的循环。

而日本由于四面环海,海洋资源丰富,且国土面积很小,整个国民经济除了农业,渔牧业等也很发达,这样也减小了土地兼并的情况。

外族入侵:其实这是中国与日本很大的一个区别,日本四面环海,有着天然的屏障,因此在古代,外族对他们的影响很小。

而中国却不一样,自战国时期起就不断受到游牧民族的侵扰,而且几度因此亡国。

原因三:扶苏本身的能力如何,历史并无体现

许多人对扶苏感到惋惜,是因为他的宽仁,因为他曾反对坑杀“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或许因为这件事,历史上儒生们对他的评价很高。

扶苏作为世子,敢于劝谏秦始皇不要杀那么多儒生,要注重百姓的生活,面对秦始皇的怒气,仍然坚持己见。

这个脾气我仿佛看到了跟后世中的一个人很相似,那就是魏征。然而,魏征虽然是一个不畏强权的谏臣,但却是在了解李世民的情况下所为的。

而扶苏呢,他虽然一直在劝谏自己的父亲,但是我们却并未看到任何一个政治主张和可执行的方案。

或者说,扶苏这样一个仁义,宽容的人,其政治手腕其实很有限。在一场政治斗争中,几乎没有自保之力。

因此,我认为,如果扶苏即位,对天下施以仁政,或许能够缓和当时的社会矛盾,但是想要传之于万世,也只不过是个美好的愿望罢了。


善者无名


扶苏确实有才干,但他也只是扶了一下秦朝,并不能真正挺住秦朝,不可能阻挡苏醒的农民举行起义去推翻秦朝


良隽


秦始皇死后,即使扶苏可以顺利继位没有被赵高和胡亥戕害。但扶苏的继位最多可以避免秦朝末年的大动乱,至于扶苏可以让秦朝万世一系?这简直就是开玩笑了。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帝王都不可能建立一个万世一系的皇朝。在文化背景方面,中国和日本有着本质性的区别。自从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后,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野心家前赴后继的踏上推翻前朝建立新朝的道路。尤其是秦朝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那个思想文化大爆炸的年代。人们的思想并没有被奴役,皇权至上的概念还没有深种其中。所以哪怕是扶苏继位,他或许可以把秦朝政权延续下去,并且建立更好的传承制度。但最终秦朝还是会被推翻的。因为中国的皇帝是人,而不是神。

中国封建社会时期,虽然帝王也自称为“天子”。他们认为自己是天的儿子,并且崇尚君权神授。但本质上讲,中国的皇朝是一个君权镇压一切的形式。也就是说普天之下皇权至高无上。而日本则不同,日本在古代历史上是一个神权国家。实行的政教合一体制,日本天皇被宣扬为创世神天照大神的后裔子孙,日本这片土地是神的私有物品。而天皇则是替代天照大神进行统治的人。这种说法所产生的直接影响就是告诉平民,天皇不是人,他是神的后裔。天皇的君权实际上也是被神权所奴役。这在中国来说根本就是不可能实现的。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虽然号称老天的儿子。但实际上在中国,君权是高于神权的。一旦神权想要高于君权,就势必会引起皇帝的大肆屠杀。比如历史上的“三武灭佛”事件。

在日本统治者会一直不断的宣扬天皇是神这个观念。直到这个观念深深的印刻在日本人的内心之中。让日本人从心底里接受这个说法。而且日本还一直不断的在宣传,天皇是天照大神的代言人。反对忤逆天皇就是渎神。对遭受很重的惩罚。所以整个日本从上到下不分阶级,所有人都会去维护天皇。就好像二战末期,日本明明已经打不下去了。但是日本人为了天皇不受到责罚,所以一直在不断的对抗盟国。而美国也是在答应了不审判不惩罚天皇后,日本才顺利的投降。所以说“神”性才是天皇家族“万世一系”最大的保护伞。

而且日本天皇的统治模式和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帝王的统治形式也并不相同。在中国皇帝乾纲独断一言九鼎,皇帝掌握天下所有大权。而日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虚君实臣。日本天皇没有具体的权力,日本的权臣傀儡的天皇,他们会剥夺天皇的权力,但不会去争夺他的皇位。因为天皇的唯一性早已灌输到每一个日本人心中,所以权臣不回去夺天皇的位。他们只需要天皇的权。比如在德川幕府时代,日本天皇受到的待遇极为苛刻,不仅没有人身自由,就连宫廷开支都被将军严格限制,收入甚至还不如一般的大名,常常因入不敷出而沦落到向将军“乞讨”的地步。这种情形和三国时期曹操傀儡汉献帝的形式是一样一样的。

所以说日本天皇所谓的“万世一系”并没有人们想象中那么厉害。明治维新之前,日本天皇实际上权力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很多时候天皇都是一个傀儡罢了。直到明治维新后,天皇掌握了大权。但也因此把日本带上了灭亡的道路。二战结束后日本天皇虽然被保留了下来。但日本天皇也彻底从神变成了人。此时的天皇再次成为一个国家的吉祥物象征了。所以说日本所谓的“万世一系”实际上在中国的君王看来腐朽无能到了极致。日本历史上皇帝多数都是“汉献帝”。而中国历史上很少有人愿意做“汉献帝”。能站着死,也绝不会跪着生。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评论支持一下。


小小小百科全书


我是长安视界 ,我来回答:

开宗明义,不能。

因为任何一个王朝立国,都有一个合法性解释的问题,在日本天皇神格化的过程中,就是通过创世神话的血统论,来保障天皇法统的合法性。

所谓合法性,就是解释:

为什么是他?为什么不是别人?

日本神道教本身是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伴随着大和政权和日后日本天皇政权的建立,而逐步塑造起的神话神系,以及皇族神裔的体系。

而中国已知文字记载的王朝,能够比拟的,只有商朝。

商王朝在《史记·殷本纪》中记录的始祖神话,一方面强调了其先祖简狄为“帝喾”之妻的身份,另一方面,点出了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神裔地位,也就是说,商王家族即神裔之族。

结合后世对甲骨文的考证,我们知道,

“喾”本身是甲骨文“夔”的变体,实际上就是“天帝”的名字,而商人的始祖神话,其实就一直在强调商王血脉来自于“天帝”,即神裔。

而《殷本纪》实际上已经是经过周朝人和秦汉人修改过的商人始祖神话,因为在这个版本中,“帝喾”已经由唯一“天帝”化身为“五帝”之一,即由上帝变成了人王。

实际上,已知的“五帝”是上古时代不同部族各自的神话祖先,“是神而非人”,但在经历过战国、秦汉的文化大融合之后,原本的东夷、越人、西戎,糅合而成一体,经历了神系、神谱的“大一统”。

本身并不在一个系统中的各色神祇,变成了父子相传的上古帝君,比如女娲造人的神话,就存世着不同的版本,有捏土造人的,有与伏羲兄妹生人的,对于大洪水,既有女娲炼石补天治水,也有鲧和大禹父子两代治水,

不同序列的“神话”在大一统的过程中叠加到各个“人”身上,就会产生这种矛盾。而这个过程,基本上是在战国、秦、汉之际蒸腾,至汉武帝时代大成。

而周国,作为商文化的边陲传播者,也是重要的联姻诸侯,在崛起灭亡商朝之后,一样进行了绝对类似的“始祖神话”创作,《史记·周本纪》中记载的周人先祖周嫄,同样是“帝喾”的妻子,身份为“元妃”,而商人始祖“简狄”则只能居于“次妃”,生子的故事,也是与简狄类似的天人感应。

经过这么编排之后,周人的始祖反而成了天帝血裔神族的“嫡长”,而商人的始祖反而成了“庶孽”。

可想而知,这种针对性极强的神话,只能是周朝灭亡商朝之后,周人对笃信神鬼的商人后裔所进行的政治宣传,武王伐纣,不再是一场“下克上”的叛乱,而是纠正伦理失序的正义之战,即嫡出神裔子孙夺回应有“天子”之位的必须之战。

这是对被征服者的“宣教”和“洗脑”,而在周人的王官之学中流传的“经”,即诗、书、礼、乐、易等作品中,尤其是《诗经》和《尚书》中,周人对自己族内的贵族精英们却在反复告诫,“天命”与“德”相关,也就是政权是靠着人间世的统治得来的,千万别把自己也忽悠信了,觉得自己是天命所归的唯一人选。

《尚书·吕刑》说:

“惟克天德。”

《尚书·蔡仲之命》:

“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为怀。”

等到了秦代周之时,无论今天的“大秦粉们”如何强调他们心中的正义

(得国之正),周朝的八百年正统天下,都让曾经的周王牧马人,嬴姓后人们感到无从下口。

因为,嬴姓虽然足够古老,却并不出自商王的子姓,也不出自周王的姬姓,正因为其古老,反而无从延续“商周之变”中的神话故事,作为没有“天帝”血脉的家族,神裔的故事,再也唱不下去了。

所以,统一天下的秦帝国,从“阴阳家”的手中,找来了“五德终始说”,这套理论在战国中期已经开始流行,根本原因即在于,战国时代正是“七雄”四面吞并各种小邦,绝灭它们的千年传统的时代,无数“亚文化”涌入,让维持地方数千里的“大国”成为难题,解释“新的存在”和“新的变化”,成为各家的必需品。

具体来说,即在周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的概念基础上,对“德”进行可见、可归纳的描述,而最为直观和易理解的,无过于“五行之说”。

这种建立在经验观察基础上的物质世界解释,一直到1500多年后王安石撰写《洪范传》的时代,仍旧在沿用,甚至再过1000年,还有中国人在醉心于其中的“博大精深”。

其实,这种原始的“基本元素论”在古埃及、古希腊都有,喜欢看西方魔法小说的,一样能够看到这些“水”、“火”、“风”之类的玩意儿,在那个时代,一点都不奇怪,因为当时的观测条件,就算提出了“量子力学”,你也没法“证实”或者“证伪”,只能接受这种对世界认知。

而由物质世界的“规律”推导社会“规律”,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所以,秦帝国以“水德”自居,并为周王朝塑造本来没有的“火德”,再以“五德终始说”参考五行相克的理论,“水克火”就是“规律”,就是“天命”,人间王朝秉承天命,在“德”的轮转中万古长存。

问题是,秦始皇的这个理论,本质上是“顾头不顾尾”的

,周的“火德”被秦的“水德”代替,则秦的“水德”终究也会被“土德”所代替,这一点系统bug,秦始皇选择了忽略不计,自称始皇帝之后,要子子孙孙至于万世,究竟是不是留下了什么遗诏,要多少年改一回“德”,由于史料缺乏,我们无从知晓,至少现在是不知道的。

所以,哪怕是扶苏继位,解决或者缓解了秦王朝的短期危机,只要帝国一有衰弱的迹象,国内的野心家们,同样会举起“五德终始说”的大旗,来终结秦的“天命”。

就像之后统治了200年的汉帝国一样,哪怕汉武帝定了“土德”,举国的儒生们,仍旧会举起“今周公”的旗帜,说王莽是孔子之后500年而圣人出的“新圣人”,让刘氏家族让位子。

而这五百年有圣人出,孔圣人替汉帝受天命的说法,还是汉武帝自己主导下提出来的,说是他亲手为汉王朝掘墓,也不为过。

所以,哪怕是扶苏继位,也不可能有什么万世一系的秦王朝,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政治文化传统。

秦朝既然打倒了周朝,废弃了之前的“一元化合法性故事”,而变成了“可变的合法性故事”,那么,“出来混总是要还的”,不可能只有“兴”没有“亡”。

况且,秦王朝的制度性暴虐,也不是一个两个仁君就能消毒的,拼命压榨底层的“编户齐民”帝国,靠的就是以力服人,力量一旦衰弱,完犊子本就是迟早的事儿。

欢迎关注长安视界。更多纪录片、知识推送给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