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农村还有老人住那种六七十年代的泥土房子?

每日新况


农村六七十年代修的泥土房子,叫土坯房,现在已经不多了,即使有这样的房子,多数用来当仓库或农具房使用,但也有少数是住着老人的,现在的老人怎么还住这样的房子呢?当然是有一定原因的!



第一:有一部分老人不是没有好房子住,现在的房子都修的很漂亮,地上都是地板砖,墙上刷的白白的,老人都是上了年纪的人,难免咳嗽吐痰,一不小心弄在了墙和地上看起来非常明显,老人住着不当便,所以就住在泥土的房子里,这样的房子即就是把痰唾弄在墙和地上,随便一擦也就不太明显,也就是老人为了自己方便住这种房子的!


第二:农村还有一部分用柴火喝罐罐茶的老人,常年用柴火喝成习惯了,现在的电瓷炉之类先进东西喝着不习惯也不过瘾,习惯的是柴火喝茶香,住在好房子里喝茶害怕把房子熏黑了,住在泥土房子是为了喝罐罐茶方便。

第三:泥土房子看起来陈旧不太雅观,但它有个冬暖夏天凉的好处,人老了都有个即怕热又怕冷特点,住在这样的房子里夏天凉快,冬天暖和,老人住着是为了舒服自然。


像我们村来说,老人住泥土房的原因就这些了,朋友们!你们那还有其它原因吗?欢迎评论区留言补充,看是否也跟我们这里一样呢!


西北农村哥


农村人奋斗一辈子,才能盖一处房,这是我奶奶经常说的一句话。城镇与农村的贫富差距,不是从字面上就能理解的,所以你也无法理解为什么还有农村老人住泥土房。

以我自家为例,在2004年的时候家里盖了一处房子花费了约 10万元,只盖到多一半,因为没有窗户,厢房也没有房顶。那时北京农村人均收入7172元,爸爸妈妈两人就是14344元,除去吃喝穿和孩子学费等费用,能剩下5000元就不错了,实际上家里实在没什么闲钱,农村孩子多,每张嘴都是一份花销。每年剩5000花10万盖房子,就需要攒20年,还没算每年的收入都是递增的。所以当住土房子的老人盖完泥土房后就把前半生的积蓄都花完了,弄不好还欠了好多外债,那么还要用多年来还欠的钱。

养儿防老不是没有道理的,即便儿子不孝顺,也会为自己着想盖个房子,老头老太太也能沾光住上新房。而闺女不可能为父母专门盖房子的,以前没有,以后也不会有。

再说一个城乡收入差距的真实版。同事一起聊天说到以前的收入,他父亲在九几年月收入5、6千元,而我听我父亲说九几年的时候村里只有一个万元户。


我是王大人


表弟家在秦巴山区,这里还有一批老人住的就是泥土房子。我们村现在有这几类人还住在老房子。

不喜欢住砖房的,这应该占很大一部分,老人住了一辈子土墙房,觉得住土墙房安逸,夏天凉快,冬天可以在里面烤火,熏腊肉。


迫不得已的,表弟三姑婆家就是这样,三姑婆是寡妇,没有自己的儿女,年轻时捡了一个女子养大后嫁人了,女儿嫁的这家人也不富裕,加上要带孩子也暂时没有接老人到她家住,三姑婆五十多岁自己能种点地,做饭。女儿家每隔几天就会来看她,送吃的穿的。现在国家移民搬迁,给这种山区的人每人修25平方房子,家里有四五个人还好,能住了,向三姑婆这样的,25平方房子,只能安置个床铺,做饭还得在门外,更不要说来个亲戚了。所以三姑婆也就没有住砖房。


还有就是,没钱修砖房的,儿女又没有让在一起住的,或者儿女也没砖房的。

最后就是不孝顺的。

讨论三农问题,了解特产知识,关注羌城表弟。


表弟青源呀


为什么农村还有老人住那种六七十年代的泥土房子?

去乡下村里不易,公交车倒是到了镇里,的确水泥路到了每个村里,但路上车并不多,搭个车相当不易,因为出外打工二十多年了,能骑车,开车多半是年青一辈,根本不认识。问了问路口摩的说要40元,只包送到,来不管。小小九公里原本难不到,在城里也就晨练时的一万多步,但心里特纠结,真的走九公里去村里,沿路村上或多或少还有许多认识的老人,多会这样想,这人在外许多年未见,多是生活的很狼狈。咬咬牙脚己伸上摩的,忽一电动车骑来,这位说这不是某某吗?我们在初中是同班同学,于是被叫下了摩的,到他剃头店里座了一会儿,电瓶车充满电送我到村里。

其间路上不过半小时,他谈了许多,父母仍留在岭上山村的土墙屋里,什么办法也没能将他们带到镇上,或他侄子县里去居住。只能下面小的有空轮留回他那村里,每三,五天的照看。幸而路也不多,同学自己剃头生意也不很忙,但他老婆的小饭店却忙得不可开交,总是同学被挨骂的多,他老婆都差点强行将公婆接入镇上居住了,但俩老人对自己亲手打拼建造的土墙屋和房前屋后的那些丁点(不值钱)财产留有挂念,常以我的孩子都出生在这,根气就于此地,如果若我们放弃守候,那灵气不是失了吗?你们在外居住打拼根灵都是失了吗?中国人不管老嫩幼小,心里或基因都或多或少遗存着根灵的说法,一大家人也不管县,镇,村多么连续的跑有多难也只能这样继续下去。

有些人说居住在土墙屋里多是困难户,我认为并不一定,在南方,许多村上依山所建村庄,经由后来人口发展,村里造屋地基十分有限,许多往外打拼的,在外发展很好,父母多由于思想禁锢仍留在以前他们建造居住的老屋不意离开,并非是那点土地财产,而是一种思想里的归根基因和不麻烦下一代决犟坚守操德。

一会儿到了我村村口,同学他骑车去看望他父母了。说中午上去吃饭,下午送我回镇搭车,入村口的老桥,就见着扛锄头全叔,的确老了些,记得我出去时虽然有七十多岁的全叔,还能扛上二,三百斤大木段,是村里有名劳力,叫了一声全叔,他应了一声,仔细盯了盯我,反问了一声你叫我什么?有些莫名了,告诉了他名字。他想了想,原来是老场长的儿子,怎么回来了呢?你家那土墙屋倒掉了几年了(不知怎的他对土墙屋记忆那多深),说着他说忘了原本要担一担粪去浇那饭豆弯里的二块藠头,于是又回家去寻粪桶打粪了。



记起了全叔应该97岁了,比我爸小二岁,可能年纪大了每天只记得做事,并忘了需要做什么事了。见他走进了老土墙屋,全婶走到门口,全婶一下就认出了我,非要我在他家吃午饭,说去菜园里办菜,连忙阻止说我答应岭上同学了,全婶也再说一句,可惜了你家土墙屋倒了,那是我们和你爸在58年全场拼力建成的,那是我们从浙江过来移立在此的根,也是你出生的根地,那时你哥接走你娘去浙江,她是很不愿意的,你是老小,是在这屋出生的,她原本就是想为老小守着这土墙屋,但你全家到市里去打工,孩子送市里读书了,她八十多岁一个人不好生活才同意去浙江的,这些往事的说起我眼圈中泪水己溢满。全婶再说,她和老头为最小的长发儿子守着这他出生地根不为别的,就是希望他在外打工有个灵气。长发他是叔没侄大,下面多个孙辈都要她与老头去县城住终就不肯搬离这点老屋。你也是叔没侄大,在外漂泊很难,但终归送两孩子上大学有了点盼头。



听了这些话,心里五味杂陈,原来老一辈中还有这一种思想在脑中,不知是自己多读了现代书籍,没有去研究古代思想是错误的了,这些有条件居于新居,而不愿离开老土墙屋,并不是所谓冬暖夏凉,并不是一定困难户,并不是守财,而是一种思想上的住守。

傍晚,回到市里,整夜难眠,就要到2019年了,也是猪年了,我不知明天是19年,还是金猪年,家里土墙屋是自倒了,我是否要为孩子们守住这二套商品房呢?


老艾叶


为什么农村还有老人住那种六七十年代的泥土房子?说实话,我不知道六七十年代的房子是什么样子的,但我知道八九十年代的土坯房是怎么样的。那么为什么现在还有人住土坯房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土坯房真正的是冬暖夏凉。

我小时候住的是八十年代的土坯房,上下两层。地基是石头,砖是自己做的土砖,有二十厘米厚,中间用木板隔开,屋顶盖瓦。住在一楼,真的是冬暖夏凉。

而现在的楼房,虽然看起来比较好看,但确实做不到冬暖夏凉。有一次,夏天去我丈母娘家住了一晚,那感觉,现在还记忆犹新。当时住在她家顶楼二楼,吹着风扇,还是出汗,一晚上都睡不着。

就算现在自己家里,夏天感觉没那么强烈,但到冬天,确实感觉不到一丝暖和。这是土坯房和楼房的最大区别。

虽然说现在兴楼房,但也不排除有少部分老年人喜欢住土坯房。比如说,老人家不愿和儿女生活,老两口单独生活。



其次,家庭条件不好,没有资金翻盖。

事实上,不难发现,现在住土坯房的大部分都是家庭生活条件不好的,甚至是贫困户。这样的家庭,对于花十几二十几万去翻盖新房,确实是很难,所以只能将就。不求高楼大厦,只求片瓦遮风挡雨。


最后,对生活没有太大期望,没有翻盖新房意愿。

比如说我姑妈,他们两口子没有儿子,女儿也嫁人了,现在两口子也七十多了,根本不想花心思去重新建房。在农村来说,没有儿子等于说没有后人,对于往后的日子也只能将就。

总的来说,我认为现在还住土坯房的,要么家庭条件不好,没经济能力盖新房。要么对生活没有什么追求,不想折腾,将就住着。

当然了,不管是什么原因,这种情况都比较少见。就算土坯房,在新农村建设的推行下,也越来越少了。


打工仔的农村生活


我们家乡这样的房子已经寥寥无几了,一个村里也找不到几户。我家里有一栋,是我爸爸在80年代建造的。在我的记忆里,当时爸爸花了1到2千元人民币造房子,我家那时承包了一个窑厂,所以砖块节省了一些费用,建房的木材是在山上砍的,沙子在河里挑的,那时候造房子的瓦工和木工需要付工钱,别的干活人员多是生产队的邻居和亲戚朋友来帮忙的,不需要工钱; 要是别人家造房子我们也会去帮工,按那时候的说法叫“换工”。时隔多年,我家这个房子现在空着,没人住了。现在爸爸去世了,房子的户主是我大哥。这房子承载着我很多很多的回忆。现在木材开始有些腐烂了,大哥说,再过几年就需要维修一下了。木材全换新的,瓦也全换掉,等他老了就住进去。房子的边上就是我家的菜园,有4分地,我们家吃的菜基本都是这块地里种出来的。

现在国家的政策好,老家的建设有很大的改变,路变宽了,还装上了路灯。村口还修建了牌坊,正面写着胜境建兴,反面写着幸福安康。天变的更蓝了,水变的更清了。我家屋后就是千亩荷花池,环境优美。房屋基本都盖的二层楼房,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改善。以前在县城里很难找到工作,只有外出打工。现在只要你不赖,县城里都能找到工作。一个月能挣3000元左右。我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喜欢乡村田园的气息,在这里生活的很充实。





九华农家


问的真好,说实话,如果农村现在还住老土房的孤寡老人,和生活贫困的家庭,他(她)们手里有金有银,那一定不会在住那老掉牙的老土房,不说别的,是现在还住老房子的老年人,夏天每当遇上下雨天,那真是外边下大雨,家中下小雨,而他(她)们的苦衷又能向那个人去诉说,并且当年我在困难时期就有这种经历,而一但进入冬季,又是墙体四面透风,家中的火炉子紧烧着也只能是将够取暧,这还指的是北方地区,若说南方贫困山区,那真是不言之明,而真的每天睡觉前还好说,但真的进入到下半夜,火炉𣎴烧时,就是躺在被窝里也混身冰凉,其次,正因为他们手里缺金短银,才不得不继续坚守着那间老宅子,要是他们生活富足,那真是就连三岁的孩子也懂得宽敞明亮的房子好住!


李德才21


非常准确的告诉你,还有老人住早年间的泥土房子的;

只是已经非常非常少了,我老家这里,一个大队里也只有2处了,上次还拍了一处,我婆婆去她家买鸡蛋的时候,我拍的。

1:这种房子还有,已经非常稀少了。

前几年,政府有政策,关于危房改造,或者没钱的人家,土房修成砖房有补助(20000元),很多已经修成砖房了。

2:家里就两个老人居住,子女已经有单独的房子, 自己也不愿意折腾,也不愿意和子女一起住的。

有的老人习惯了原来的土房子,也不愿意和子女一起住,单独住的自在快活。也不愿意劳心劳力的再去修房子,就还是住原来的土房子。

我们这里有,真的不多了,

周婆婆他们家就是,两个老人单独过,也不远折腾修房子,两个老人过的也快活自在。

自己种的菜园,自己养的有鸡。我们周边很多人去她家买鸡蛋。


大山里的小慧


74年,我爹盖了两间泥墙屋,当时能造新房,算有本事的,村里许多我爹的同辈,都来参观,都夸我爹。这屋冬暖夏冷很舒服的。

90年我在城里买了房子,忽视它们。现在想修盖非常麻烦,大队街道都要同意。我只能换屋顶上的东西,实质仍然是泥墙屋。租房外地人,每一间只收1500元,听说马上要旧村改造了。


宁波奉化胡双龙


不谈其他,只说身边事,阜阳,周口已经全面启动农村危房改造,像你说的土房子要全部推倒重建。

我前面这家是低保户,房子有40年了,早就快倒塌了,今年村里已经给她推倒了,明年给她盖新房子。

其实说实话她已经这么大年纪了,已经不需要了,但是国家扶贫政策到这了。还是比较可以的

也许未来几年,这种土房子都会消失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